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小狗包弟》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锦州中学语文组付皓

学习目标:

1、发掘本文的思想认识价值。

2、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3、掌握鉴赏散文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发掘本文的思想认识价值。

学习过程:

一、导入(配乐):

2003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曾书写过这样的一段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101岁的人生旅程,1300万字的作品。他叫巴金,一个世纪老人,一位文学巨匠,一名精神的拓荒者和领路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小狗包弟》,一起走进巴金,走进那个严于解剖自我的灵魂。

板书:小狗包弟巴金

二、学习目标展示:

1、发掘本文的思想认识价值。

①认识一位老人

(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讲真话、勇于自责的精神——认识自我)

②了解一个时代

(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关注社会)

③学会一种精神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2、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3、掌握鉴赏散文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发掘本文的思想认识价值。

课型:自学辅导法。

三、过渡语: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小狗包弟,探索巴金感动中国的原因。请同学们取出自学提纲,按照提纲的顺序展现自学成果。

四、带领学生解决自学提纲上面的问题:

1、“小狗包弟”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主角,那么作者围绕包弟写了哪些事?这些事说明了包弟一条怎么的小狗?

包弟其狗其事:

1)对陌生人吠,一声叫唤就跑开;

2)作揖讨糖果吃;

3)日本朋友对它很感兴趣,拍摄它的镜头;

4)由起女士非常喜欢包弟;

5)萧珊喜欢包弟,讨骨头喂它。

6)每天在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包弟有何特点?请概括。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写这些事有何作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包弟形象更生动;

以包弟的聪明、可爱、通人性、有情义来反衬它悲惨的命运;

为下文家人对包弟的难舍和作者的歉疚、忏悔做铺垫。

2、小狗包弟为何会遭遇那样惨烈的结局?

明确:文革。

3、“文革”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细节进行分析。

明确:

①“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谎言成风

②“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混乱无序

③“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人情冷漠

④“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人人自危

⑤“‘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

“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血腥暴力

⑥将原本心爱的小狗送上解剖桌——人性扭曲

⑦“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冤狱充斥、没有法纪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看到巴金老人借小狗包弟反映了一场浩劫空前、旷古罕见的政治瘟疫;折射了一个毁灭文明、侮辱人格的时代;揭露了一个扭曲人性、涂炭生灵的社会。然而他却将对如此深邃的思想融入了一些细节的描绘里,融入了对小狗包弟命运的揭示中,可谓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而这恰恰就是作品的高妙之处。(板书:揭露了文革的罪恶。)

过渡语:

与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文革”带给人们的是身心的无尽创伤。身体上的伤口尚可愈合,失去的家园方可重建,惟独这心灵的创伤是最难康复的。因而,巴金老人借《小狗包弟》也向我们展现了他的一段心路历程。

4、请同学们聆听(0)同学的朗读,同时找出所有抒情话语中最令你感动的那句话,并说明理由。

例1:“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分析: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的真诚,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作者一方面真正解剖了自己,另一方面,为将来历史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探索集·后记》)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出更深刻的社会价值。

例2:“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分析:这发自肺腑的自谴自责,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相对于那些变节者、出卖亲友者、落井下石者、投机取巧者、混水摸鱼者,作者的所作所为实在算不了什么。从表面上看,这种灵魂的拷问已到了苛责的地步,却正指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民族陷入灾难的原因:民族人格,尤其是作为大众精英与代表的知识分子人格的萎顿与贫弱。作者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这笔“心灵的欠债”使作者的心永远在无边的忏悔中“煎熬”。但惟其如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才有希望,整个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作者的拳拳之心灼然可见。

例3:“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分析:这句话中的“歉意”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注:以上只是教师的预想,此处为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第10段中“我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

明确:“我”也未能幸免,也受到了无情的摧残。

(补充交代巴金所遭受的迫害:

1968年8月,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遭受各种形势的批斗;

1970年,到郊区劳动改造,种菜、喂猪、掏大粪;

1972年,小他13岁的妻子萧珊在长期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了肠癌,巴金想陪伴她走过生命中的最后两个月,都未能如愿。

而此时,他的儿子在安徽农村已生活了三年半,好多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剥夺,精神抑郁并身患肝炎。这一年巴金已然69岁。)

教师扩展:可见,巴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受害者,可是,他却在文革结束之后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完成了长达42万字的《随想录》,而《随想录》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是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是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责任的拷问。

过渡语:面对文革中那无端与无形的压力,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老师选取了包括巴金在内的四位文艺界的大师的人生经历,大家共同来了解一下:

老舍:著名作家。诸多作品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文革中,在经受了种种折磨之后,他走进了太平湖,结束了他的悲剧人生。据说,老舍死后依然站在湖底!

傅雷:一代翻译大师。曾为读者留下了500多万字的译著。1966 年傅雷夫妇在遭受红卫兵的搜家和变着花样的侮辱后双双自缢身亡。

冯友兰:学贯中外的哲学家。在文革中,他苦撑残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来。之后,有大量的哲学著作问世,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巴金:文革中,他在不停的批斗与大小牛棚的轮换之间,经历了一个“炼狱”。文革结束后,他完成了42万字的《随想录》及大量文学作品,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一直倡导修建“文革博物馆”。

请问:老舍与傅雷,巴金与冯友兰,你更赞同哪一类做法?为什么?

解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老舍、傅雷选择了以死抗争。老舍告诉我们,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傅雷

则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向世人展现了一代中国文人的铮铮傲骨与浩然正气!然而,他们满含着悲愤与冤屈交出自己的性命之后,却连飞蛾扑火都算不上,他们死亡的消息被立即淹没,汹涌于人间的仍是大时代的浊浪。文革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脚步。

而冯友兰:保全了性命,也留住了学问。

巴金则在走出了历史的荒芜后,把自己连同历史一起押上审判台。他解剖着自己,同时解剖着历史,他要找出附于文化与心灵上的毒疮与脓血,为一个民族清算罪恶,从而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他唤醒了良知,唤醒了人性,唤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巴金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我们也要对巴金说:“有你在,灯亮着。”(呼唤良知,呼唤新时代)板书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向巴金致敬: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过渡语:分析至此,我们会发现这所有的情感都是因包弟而起,然而在那人都不能称其为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实在是一桩微乎其微的小事。但读完此文,我们却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深情的呼唤。

提问:请问这种写法体现了散文的哪种写作特点呢?

明确:以小见大。

提问:请结合文章谈谈你所理解的“以小见大”。

教师明确:郁达夫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一粒沙”“半瓣花”这样的小处写起,但又不满足于琐屑,而是在散文的世界里钻一个小孔,以窥视辽阔广袤的世间、复杂多样的精神天地。这就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即小材料,大内容,大思想。(板书)

五、过渡语: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小狗包弟》一文中,巴金从身边琐事、个人感触入手,却拨动了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这也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散文“以小见大”的又一内涵,即小材料,大境界、大作用。(板书)

总结:总之,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散文作家们无一例外地对“以小见大”的写法极为青睐。那么,作为鉴赏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住这其中的“大”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我们分析课文的整个过程,从中寻找答案。

首先,我们整理了小狗包弟的故事,捕捉了文革的片断,这些都是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文本的角度(板书)

在认识作者揭露文革这一主题,我们除了从文本中捕捉的信息,还联系到了什么呢?(背景)推出(历史的角度)(板书)

欣赏文学作品,走进“非我”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握住一个“自我”,所以根据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我们认识了巴金,学会了他那自省与忏悔的精神。(“自我”的角度)(板书)

而一部作品,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那它一定关注了大众的情感,关注了社会,关注了时代。“社会”的角度(板书)

总结:多角度有深度地欣赏文章,也恰恰是高考考试说明对阅读的要求。当然,老师还希望大家不仅仅把这些作为鉴赏散文的一种方法,更能够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当中去。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阅读龙应台的《目送》,进一步体悟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锦州中学付皓

《小狗包弟》一文属于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记事抒情散文,作者巴金,选自其晚年巨著《随想录》。这篇文章通过一条小狗的悲惨遭遇,写自己的深深愧疚。借狗折射一个时代的疯狂,借狗表现人性的迷失,表达深重的悲悯、歉疚、忏悔之情。

这篇文字字面上没有什么难点,学生能容易地从中读出包第一生的大致经历,但这篇文章较长,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时先进行阅读,做好上课准备。

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这条狗,评析作者复杂深刻的内心世界,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难点就在于作者的深刻思考是建立在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中,而“文革”这个时代已然远去,不说学生不了解,我们老师也只是道听途说,这造成了一种阅读隔膜。这个重点点的突破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让学生从情感上喜欢这条小狗,接受小狗的可爱,这样当小狗不得不死去时,学生就会生发出爱怜之心,进而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这个方面较为容易,老师只需要稍作渲染,学生对小狗的喜爱之情便非常容易被调动。

第二,从文革的残酷性来启发学生小狗的死是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的不得不如此的选择,但作者依然对这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表示愧疚,并没有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和时代,这是作者对自我所做的最深刻的反思,也是对那个时代最有力的批判。这里讲解时就牵涉到对文革那个疯狂的时代的感受,教师在这时最好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越直观越好。

这里要提示的一点是,文字的选择,可以联系其他作家对文革的回忆,以配合图片内容,比如: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

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从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上,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同时,《小狗包弟》中也有对文革批斗场景的描述,可以一起来阅读,以加强文革是一个疯狂年代的印象。

巴金老人本身作为文革的受害者,他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拿来对文革进行批判。

最后,学习本文不仅仅是认识巴金老人高尚的人格情操,更是要以此对青年学生进行反思教育,如果有时间,可以让他们也进行一次反思,说一说他们自己做过最后悔的一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