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

合集下载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

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

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

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

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

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窕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孤立病灶:乂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乂称心里生理障碍。

12.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疫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考大了的。

14.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心理病理学也叫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研究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表现的科学。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本书《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朱光潜先生是一位多方面的学问家,不仅在文学、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心理学方面也有过很深的研究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弗洛伊德、考夫卡和苛勒的学说以及“行为主义”都是朱光潜先生第一个引进的。

本卷就是他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包括《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及六篇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文章。

《变态心理学派别》成书于1929年,1930年4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变态心理学》写于1930年,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书在材料的运用上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流派为中心,后者以问题为中心,因此可以参照阅读。

书中作者将各派学者的观点详尽罗列,不偏不倚,不轻下论断,只把一个众说纷纭的学科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思考,自主研判。

精神分析讲座:变态心理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学家朱光潜曾出过一本书,《变态心理学派别》,这书断言: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学通常叫做变态心理学。

这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精神分析,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有夏可和让内的理论。

在那个年代,变态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

五十年代后,出现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到了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技术用于心理治疗。

这些心理学派里的相关理论,完全可以转化成精神分析术语加以理解。

精神分析之前也有人研究变态心理学,不过那研究只停留在描述水平,就是用医学与精神病学的视角去表述、呈现精神症状相关现象。

那个时候,临床上发现很多的怪毛病,比如老年痴呆,还有发生于年轻人的早发性痴呆。

还有,有些病人会有幻觉妄想症状表现。

一些学者只能从现象学角度去描述,无法进行系统的病理研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心理异常原因的看法主要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器质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心理学考研教材之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考研教材之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考研教材之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一本能够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成果的参考书。

《变态心理学》共分14章内容,在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关于病因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解释及治疗和干预。

《变态心理学》是一本能够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成果的参考书。

《变态心理学》共分14章内容,在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关于病因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解释及治疗和干预。

《变态心理学》围绕异常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对其如何进行诊断,不同理论模型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成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内容都进行了介绍。

本书将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分析与解释、治疗要点的提供等,使读者对不同异常心理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新近研究进展的说明,使读者对某一异常心理现象的了解更为深入;此外,本书将汇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突出心理学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治疗方面的贡献,使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书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近期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最新成果。

通过阅读使学生对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以及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广大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第1章概论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评分标准第三节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第四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第一节生物医学模型第二节心理动力学模型第三节认知行为模型第四节人本主义模型第五节来自亚洲的理论和观点第3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第一节临床心理评估第二节常用心理测验第三节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第4章精神分裂症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诊断第三节精神分裂症的类型、病程和预后第四节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第五节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第5章心境障碍与自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心理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第三节心境障碍的病因第四节心境障碍的治疗第五节自杀第6章焦虑障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恐怖症第三节惊恐障碍第四节广泛性焦虑障碍第五节强迫症第六节创伤后的应激障碍第7章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躯形式障碍第三节分离性障碍第8章进食障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第三节进食障碍的病因第四节时食障碍的治疗第9章物质滥用及依赖第一节概述及诊断标准第二节酒精滥用与依赖第三节阿片类物质滥用与依赖第四节大麻类物质滥用与依赖第六节其他易成瘾药物第10章心身疾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应激与应激的生理机制第三节影响心身疾病的因素第四节常见心身疾病第五节心身障碍的干预第11章人格障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要格障碍的分类第12章性和性别认同障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性功能障碍第三节性偏好障碍第四节性别认同障碍第五节同性恋第13章儿童心理障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精神发育迟滞第三节学习障碍第四节儿童期焦虑障碍与抑郁第五节注意缺陷以及破坏性行为障碍第六节广泛性发育障碍第14章心理异常与社会第一节大众的心理卫生工作第二节重性精神病人的心理卫生工作第三节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第四节我国心理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参考文献勤思考研网建议学习本学科的宝宝们注意三点:1)不同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2)不同理论流派对心理疾病的观点和解释;3)不同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28本心理学书籍大推荐

28本心理学书籍大推荐
3、《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明白得的意味,它跨越时期限制,帮忙咱们探讨爱的本质,引导咱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硕的生活;它帮忙咱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咱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明白得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知咱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
4、《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海灵格
他们在的孤独的修行者、耽于声色犬马者、狂热的神秘主义和理智的唯实论者,他们以为人类能够检视、明白得,这一点最终指导或操纵了他们的思想进程、情绪和行为结果,使他们成了另一类人──心理分析者。
本书不是注重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描述使者能迅速明白得心理研究的手法和正确的理论和作为心理学要紧的组成部份的心理医治的方式和功效。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的独到的地方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了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目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本书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增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显现。
1二、《心理黑洞:曼哈顿心理诊所手记》,张源侠
本书记录了一个中国临床心理学家在美国曼哈顿做心理医生的真实经历。曼哈顿作为“世界的都会”造就了世界任何其他地域都无可比拟的千奇百怪的“纽约客”心理众生相。书中所选的案例稀奇怪僻,事事真实,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闻所未闻。尤其是“9・11”恐怖事件对美国民众心理和信仰的庞大阻碍,本书有最真实而直接的反映;对中国公共了解美国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最深切的视野;对中国人以后的心理走向也有启发性的教育意义。本书文笔优美流畅,机智幽默,富于哲思,妙趣横生,极为出色,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本书可谓中国第一本深切探讨“纽约客”内心世界的心理分析专着,第一次活着界心理学界涉及了如此普遍的心理病症。尤其是作者从心理医治的角度,对人类心理、变态心理、神经病和催眠等心理进行的深切剖析,能够解除人们对此长期存在的成见和神秘感。

心理学学科书目推荐复习

心理学学科书目推荐复习

附录1心理学学科书目推荐普通心理学教材:1.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参考书:1.D.Coon, J.Mitterer.心理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阿伦森.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20015.R.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工业出版社,2000心理学史教材: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参考书: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4.黧黑.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7.熊哲宏.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申荷永.理解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心理统计教材:1.张厚粲,徐建平著.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参考书:1.王孝玲著,教育统计学(第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辛涛著,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丁国盛、李涛著,SPSS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郭志刚著,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5.薛毅著,统计建模与R软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舒华, 张亚旭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发展心理学教材: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2.[美]David R. 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参考书:1. 罗伯特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72. 美国心理学会组编发展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3.史密斯等著寇彧等译理解孩子的成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专业期刊:中文: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英文:Child Development(儿童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科书:Jerry M. Burger 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辅助教科书:Jerry M. Burger.Personality (Sixth Editio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 (影印本)参考书:1.郭永玉著.《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审美心理学参考书:1.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2.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43.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4.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5.童庆炳程正民主编. 文艺心理学教程2003.26.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17.贝尔曼-诺埃尔.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自我分析与体验教材:1. 自我分析,卡伦霍尼著,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 查尔斯•布伦纳著,杨华渝译,《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2. 朱建军著,《我是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3. 朱建军著,《你有几个灵魂》,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生理心理学教材:1. 沈政,林庶芝编著《生理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 卡尔森 Carlson N.R,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第六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 邵郊编著《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变态心理学》读后感

《变态心理学》读后感

《变态心理学》读后感篇一《变态心理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变态心理学》的书,哇塞,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说实在的,一开始我看到这书名,心里还犯嘀咕:“变态心理学?这得多吓人啊!”也许你们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觉得这肯定是那种充满了恐怖、诡异内容的书。

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我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本书里讲的那些所谓“变态”的心理现象,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超级恐怖的东西。

比如说,有些人格障碍,像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我就觉得挺有意思。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意思啊?”但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身边可能都有那么一点点自恋的人,只是没到障碍的程度罢了。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我也会臭美一下,觉得自己好像还不错,难道这就是自恋的萌芽?哈哈,可能吧。

还有那些焦虑障碍,我就想啊,现在的社会压力这么大,谁还没个焦虑的时候?可能我们都会在某些瞬间觉得自己快被压力压垮了,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轻度的焦虑障碍呢?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

比如说,这些心理障碍的界定到底准不准确呢?也许有些人的行为看起来像是某种障碍,但实际上只是一时的情绪问题呢?我觉得这真的很难说清楚。

总之,读了这本《变态心理学》,我觉得收获还挺大的。

它让我对人的心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更能理解身边那些行为有点“奇怪”的人。

也许,他们并不是故意的,只是被心理的一些小怪兽给缠住了。

你们觉得呢?篇二《变态心理学》读后感哇哦!读完《变态心理学》,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波澜起伏!你们能想象吗?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超级好奇又有点害怕的心情翻开这本书的。

心里一直在想:“这书里不会都是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案例吧?”结果呢,发现还真不是!书里讲的那些心理疾病,像什么精神分裂症啊,我一开始觉得,这得多可怕呀,是不是整个人都疯疯癫癫的?但仔细读下去,我才发现,也许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也许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在努力寻找着什么,只是我们不懂罢了。

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

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

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在探索犯罪行为的背后,犯罪心理学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揭示了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心理动因和模式。

对于那些对犯罪心理充满好奇,或者致力于犯罪研究与预防的人来说,阅读相关的书籍是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途径。

以下,为您介绍几本备受推崇的犯罪心理学书籍。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作者:汉斯·格罗斯(Hans Gross)。

这本书被视为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格罗斯以其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书中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案例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犯罪心理的复杂性。

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能够帮助建立起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认知框架。

《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vidence Analysis),作者:布伦特·E·特维(Brent E Turvey)。

此书着重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勘查、受害者的情况以及犯罪人的行为模式等多方面的分析,来描绘犯罪人的特征和心理状态。

特维以其专业的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展示了如何从细微的线索中推断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犯罪调查和心理分析方法的读者具有很大的启发。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虽然这本书不是专门针对犯罪心理学,但它对于理解犯罪心理中的异常心理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心理障碍和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及治疗方法。

许多犯罪行为往往与犯罪人的心理异常有关,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异常心理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犯罪人论》(Criminal Man),作者: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导读:本文是关于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希望能帮助到您!心理病理学也叫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研究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表现的科学。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本书《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朱光潜先生是一位多方面的学问家,不仅在文学、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心理学方面也有过很深的研究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弗洛伊德、考夫卡和苛勒的学说以及“行为主义”都是朱光潜先生第一个引进的。

本卷就是他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包括《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及六篇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文章。

《变态心理学派别》成书于1929年,1930年4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变态心理学》写于1930年,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书在材料的运用上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流派为中心,后者以问题为中心,因此可以参照阅读。

书中作者将各派学者的观点详尽罗列,不偏不倚,不轻下论断,只把一个众说纷纭的学科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思考,自主研判。

精神分析讲座:变态心理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学家朱光潜曾出过一本书,《变态心理学派别》,这书断言: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学通常叫做变态心理学。

这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精神分析,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有夏可和让内的理论。

在那个年代,变态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

五十年代后,出现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到了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技术用于心理治疗。

这些心理学派里的相关理论,完全可以转化成精神分析术语加以理解。

精神分析之前也有人研究变态心理学,不过那研究只停留在描述水平,就是用医学与精神病学的视角去表述、呈现精神症状相关现象。

那个时候,临床上发现很多的怪毛病,比如老年痴呆,还有发生于年轻人的早发性痴呆。

还有,有些病人会有幻觉妄想症状表现。

一些学者只能从现象学角度去描述,无法进行系统的病理研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心理异常原因的看法主要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器质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德国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病学的主要开创者克雷佩林是这个时期精神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克雷佩林最早、最系统地应用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进行分类。

他以器官病理学的观点概述了精神疾病,强调神经系统失调是心理异常的关键性问题。

克雷佩林经过临床观察,发现那些病人的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他认为还是属于同一类疾病,由此他归纳为一种综合征,那意味着这些疾病是脑部病变,不过不明白是哪个部位病变。

找到了综合征,就可以尝试用常规的医学模式去治疗了,临床有效。

克雷佩林发现一些精神病人时有癫痫发作,癫痫一发作,精神病症状消失,他据此认为,那是因为前脑部异常放电所致。

脑中某个部位,出了故障,异常放心,然后通过脑神经传导到某处,精神病的症状就这样消失了。

在后来的治疗中,就人为地让病人癫痫病发作一下,这样使精神病症状消失。

后来的电休克疗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发明的。

这样的发现,有点偶然。

有些精神用药也是偶然发现的,比如说,氯丙嗪。

氯丙嗪开始是作为降体温药物应用于临床。

有些精神病人发烧,用氯丙嗪降温,结果还看到了精神病症状也随着减轻。

后来,这药就用作抗精神病的基础用药。

这是上个世纪发年的很偶然的一件事。

氯丙嗪在治疗精神病人时,发现还可以止吐,结果它又成了止吐药。

那时的对变态心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描述阶段,无法去作心理分析,所以其实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变态心理学。

真正意义上的变态心理学,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之所以被称为精神动力学,那是因为它能把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的病理机制作了明确的阐述。

行为主义流派出来后,主要有两个理论,一是经典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联结,反复地同时出现,这两个刺激会出现条件反射,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这个理论跟弗洛伊德的联想理论观点是一样的。

弗洛伊德认为病人在某种情景下会呈现出某种症状来,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即是联想。

荣格做过一个语词联想实验,被试从“爱”这个词联想到“雨伞”。

后来,通过自由联想,他回忆起初恋时,和自己的恋人一同外出玩,遇到下雨,两人打着伞避雨。

从行为主义讲,之所以把爱与伞联系起来,那是因为那次两人在一起时的良好感觉让他感受到了爱,而那次的爱的感受,是跟伞联系在一起的,伞跟爱形成了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一种行为如果带来好处,就会被保留下来。

有好处在被保留,这叫强化。

强化这一概念,转为精神分析理论,即是继发性获益。

继发性获益,在变态心理学里面,也叫病态获益。

心理障碍难以消除就在于心理上的病态获益,就是说,这心理障碍的某症状是带给病人好处的,会让他无法割舍,难以消除,一直存在,这是心理障碍难治的原因。

后来行为主义后发展出认知疗法。

这疗法里面有个概念,叫做不合理信念。

认知疗法里的不合理信念,其实就是精神分析里的情结。

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埃利斯及贝克等人认为精神分析太过复杂,他们就来个删繁就简,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治疗理论来。

但其中核心的一些理念,还是来自于精神分析。

存在-人本主义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不多,它更关注健康心理学。

就是研究人怎样才算健康,怎样才会健康。

至于心理障碍如何发生,它不太在意,但有所涉及。

这一流派把人的心理障碍归结于人的存在本质上,认为人类的一切问题,源于存在这一本质问题,说到底就是人都怕死,因为人都要死。

如果人都不死,人类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心理障碍的原因也是这个。

如果人不用死去,大家都不需要怕死而竞活,心理障碍就不会出现。

存在主义哲学有四个范畴:生老病死,爱与孤独,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

生老病死,是个根本问题,是人类存在的主题。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没有爱,只有性。

其实爱与性高度关联,弗洛伊德之所以强调性,而不去谈论爱,有其理论上的考虑。

因为那时的心理学还是形而上的,比较虚,生物学则比较实,是形而下的学问,弗洛伊德为了让自己的心理学说更接近于作为科学的生物学,而刻意谈生物学意义上的性而避谈心理学层面的爱,这样可以更加趋同于科学。

自由是不确定,而责任则是确定。

强迫症病人的主要问题就是不确定,所以他会反复思考,反复询问,反复行动,这些症状都是为了寻找确定感,其表现跟自由背道而驰。

自由意味着多重选择,是不确定。

罗洛·梅对心理障碍有一些研究,他把焦虑分成存在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

存在焦虑是指人存活于世所不可避免的。

神经症病人的焦虑则是不需要的,是没有理由的。

他分析过神经症性焦虑,分析的结果是神经症性焦虑还是源于存在焦虑。

因为是存在焦虑,那就是说本来它是合理的,但不被个体接受,想消除他,结果变成了无意义的焦虑,那就是一种神经症性的焦虑。

存在-人本主义的观点跟精神分析理论高度相关。

再一个是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治疗技术发展起来后,它对心理障碍也有一套自己的解释。

它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障碍,源于他把在的家庭系统失衡,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

家庭系统里面的问题传递到家庭成员个体当中,这个人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这理论认为,那个出问题的成员会是家庭中最弱的一员。

这就你是班组里的一个成员,因为最是弱小,所以常受人欺负。

班组里出了什么不好的事,大家会认为是他干的。

家庭-系统理论也与精神分析理论高度相关。

家庭治疗的理论来源就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是家庭治疗先驱。

他的案例里也个小汉斯,其父母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

四岁大的小汉斯因恐惧症怕马,父母带他见弗洛伊德,想接受他的治疗。

弗洛伊德觉得夫妻两人都学精神分析,就由他们自己去治疗,每周向弗洛伊德汇报一次即可。

这样的治疗,其实就是弗洛伊德把这三名成员合在家庭系统里,作家庭治疗。

另一位学者阿德勒,他也非常关注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他最早研究的结果,就是发现人的性格跟出生顺序排行有关系。

如今的家庭治疗跟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结合得很好。

像萨夫妇俩即是研究客体关系理论的。

萨夫出了一本书《客体关系家庭治疗》。

变态心理学源于精神分析。

现在这么些五花八门的治疗理论,基本上就是把精神分析的术语换成它自己的说法,它们的一些内容,精神分析都讲过。

如果有精神分析造诣,现在的各种治疗理论都能看懂,只要把其中的术语转换成精神分析说法即可。

精神分析对心理障碍的解释本身也有很多的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里面有创伤理论、驱力理论、冲突理论、无意识显现。

自我心理学则有心理防御、心理发展-成熟理论,还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理论。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1.极力推荐的心理学书籍2.心理学书籍:《怪诞心理学》3.《健康心理学》心理书籍4.心理学书籍推荐《必要的丧失》5.心理书籍推荐之实验心理学纲要6.关于情商的心理学书籍推荐7.经典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8.少女心理学书籍《17》9.最有用的心理学书籍10.心理学书籍推荐《怪诞心理学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