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区划
中国农业分区

中国农业发展条件差异考考你读我国两个三角洲图(右图),回答第1题:1.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地都发展了()A.淡水养殖业 B.甘蔗种植业C.甜菜种植业 D.造纸和化工右图所示地区曾被称为“北大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读下图,回答2—5题。
2.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发达D.水热条件好3.“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A.水稻种植业B.混合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D.小麦种植业4.“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C.小农经营D.粗放经营5.一般情况下,图中河流R()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6.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7.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B.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C.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8.东北地区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主经是由于()A.气候湿润和半湿润 B.有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C.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 D.耕地集中连片读右侧海南岛地理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关于该岛气候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照充足,四季分明B.因山地屏蔽,基本不受台风影响C.地处低纬,几乎没有霜冻D.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10.该岛扩大沿海红树林防护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A.风暴潮的危害B.水土流失C.大气污染的危害D.泥石流的发生11.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兴产业。
中国农业分区

中国农业发展条件差异考考你读我国两个三角洲图(右图),回答第1题:1.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地都发展了()A.淡水养殖业 B.甘蔗种植业C.甜菜种植业 D.造纸和化工右图所示地区曾被称为“北大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读下图,回答2—5题。
2.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是()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C.交通发达D.水热条件好3.“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A.水稻种植业B.混合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D.小麦种植业4.“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C.小农经营D.粗放经营5.一般情况下,图中河流R()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6.三江平原土地肥沃,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东北地区粮食过多,出售困难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C.近些年气候干旱,土壤肥力降低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7.关于东北地区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平原地区是黑钙土,其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B.可耕荒地多,自然肥力高C.山环水绕;平原相间分布,不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D.人多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高8.东北地区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主经是由于()A.气候湿润和半湿润 B.有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C.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 D.耕地集中连片读右侧海南岛地理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关于该岛气候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照充足,四季分明B.因山地屏蔽,基本不受台风影响C.地处低纬,几乎没有霜冻D.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10.该岛扩大沿海红树林防护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A.风暴潮的危害B.水土流失C.大气污染的危害D.泥石流的发生11.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兴产业。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主要有: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它是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东北农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
②根据我国客观存在的三条地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将我国分为四大农业类型区:即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水田农业区;秦岭淮河以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东,北方旱地农业区;长城、青藏高原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的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这里还可分为东部的半农半牧区和西部甘新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为主的农业地区;青藏高寒牧业、农业区域,这里地高天寒,有广阔的草原,居民3/4是藏族,盛行季节放牧;农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以种植特有的青稞著名,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和豌豆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其中第十区为海洋水产区,一般将海洋水产区外的其他九个综合农业区称为九大综合农业区。
详细内容为:一、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面积95.3万平方公里。
土地、水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
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无霜期由北至南80-180天,除辽南外,大部分地区只能一年一熟。
北部地区6-8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常出现低温冷害造成减产。
本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
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
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的宜农荒地,是我国开荒扩耕的重点区。
第九章农业资源与农区区划

2、农业资源分类 按照不同原则可把农业资源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 按属性分: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资源 按用途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和渔业资源 按需求分:广泛资源和稀缺资源 3、农业资源基本特征 • 系统性与整体性 • 地域性 • 持续动态性 •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线性 • 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总量多,人均、单位耕地面积水量较少。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的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 ③土地资源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类型结构不合理。 •后背土地资源中,宜农耕荒地数量少,质量差;宜林地数量多, 质量较好。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与人口矛盾尖锐,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意义: • 为研究农业结构和布局奠定基础 • 为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提供可靠的依据 • 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区域划提供科学根据 3、农业资源调查和评价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① 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实行长远与当前结合,为农业生产 服务。 ② 运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 合效益的分析、评价。 ③ 要深入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全面的原则,评价资源的质量等级及其合理利用的方向途径。
二、农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现代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开发利用资源的广度、深度不断扩 大,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要对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 1、农业资源调查: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各种农业资源条 件种类、特征、数量、质量、分布和潜力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 2、农业资源评价: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资源数量的有 限性和质量、分布及其结构功能的差异性,并结合发展生产的 要求,对各种资源在利用中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作用和效益予 以科学的计量和评价,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和方式。
《中国农业区划体系》课件

农业区划体系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的应用
农业科研:为农业科研提供基础 数据,指导科研方向
区域规划:为区域农业规划提供 科学依据,促进区域农业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广应用:为农业推广提供科学 依据,提高推广效果
政策制定: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 科学依据,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实 效性
农业区划体系在农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资 源:包括人 口、劳动力、
资金等
技术资源: 包括农业科 技、农业机
械等
农业经济区划
农业经济区划的目的:合理配置农业 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区划的方法:综合分析农业 资源、生产条件、市场等因素,采用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划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作用:农业区划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区划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农业区划体系的形成:195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农业区划研究,1960年代正 式建立农业区划体系
农业区划体系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农业区划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农 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经济为依据,以农业技术为手段的农业区划体系
农业区划体系在农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农业区划体系为 农业政策制定提 供了科学依据
农业区划体系可 以帮助政府制定 出更加符合当地 实际情况的农业 政策
农业区划体系可 以帮助政府更好 地了解农业资源 分布情况,从而 制定出更加合理 的农业政策
农业区划体系可 以帮助政府更好 地了解农业市场 情况,从而制定 出更加符合市场 需求的农业政策
中国农业区划 体系
中国的农业区划与农产品市场

第四章
农业区划与农产 品市场的关系
农业区划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农业区划有助于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业区划能够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农业区划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产品市场提供更 丰富的资源。
农业区划能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产品运输和仓储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市 场流通效率。
农业区划促进,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划与农产品市场协同发展的建议
优化农业区划,提 高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产品品质和 产量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 系,促进产销对接
加强政策支持,推 动农业区划与农产 品市场协同发展
竞争格局:中国农产品市场存在多个竞争主体,包括大型农业企业、中小型农户和地方 特色农产品。
优势企业:介绍中国农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如中粮集团、新希望等。
竞争策略:分析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主要企业的竞争策略,如价格战、品牌建设、渠道拓 展等。
未来趋势:预测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未来竞争格局,如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区划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进行 分析,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专业化:农业区划有助于实现农业专业化,根据各地区的优势条件,发 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农业区划通过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避免浪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农业区划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农业区划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经验 国际组织在农业区划与农产品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农业科技与农业区划和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发展 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农业区划第七章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Ⅷ1.蒙宁甘农牧区 Ⅷ.甘新区 Ⅷ2.北疆农牧林区
Ⅷ3.南疆农牧区
V.长江中 下游区
V 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林水产区 V 2.豫鄂皖平原山地农林区 V 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 V 4.江南丘陵山地林农区 V 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 V 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Ⅸ.青藏区 X.海洋水 产区
Ⅸ1.藏南农牧区 Ⅸ2.川藏林农牧区 Ⅸ3.青甘农区 Ⅸ4.青藏高寒牧区
一级区
二级区
一级区
二级区
I.东北区 Ⅱ.内蒙古及 长城沿线区 Ⅲ.黄淮海区
I 1 . 兴安岭林农区 I 2 . 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 I 3 . 长白山地林农区 I 4. 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Ⅱ1.内蒙古北部牧区 Ⅱ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 Ⅱ3.长城沿线农林牧区 Ⅲ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 Ⅲ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 Ⅲ3.黄淮平原农业区 Ⅲ4.山东丘陵农林区
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
黄淮平原农业区
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
山东丘陵农林区
农业资源特点
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
Ⅳ.黄土高原区
❖ 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 山以东、 伏牛山和秦岭 以北、长城以南
❖ 土地总面积为41.6km2, 总人口为7976.18万,人 口密度为191.7人/km2。
❖ 该区是中国农业的发源 地,但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亟待治 理开发。
农业资源特点
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Ⅹ.海洋水产区
❖ 本区南至南沙群岛,北至辽东湾,跨纬度约 44°,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
❖ 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 湾以东太平洋西部五大海域;
❖ 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 5000多个,岛屿岸线有14000多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读图回答
在该地区要发展乳牛、蔬菜、茶 树、水稻四种农业,试在图中A、 B、C、D四个区位安排这四种农 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1)A地应发展 为
,因 。பைடு நூலகம்
(2)B地应发展 为
,因 。
(3)C地应发展 为
,因 。
(4)D地应发展 为
,因 。
二、东北、华北旱地农业区
秦
岭 | 淮 河 以
半 湿 润 区
经度地带性明显 东部草甸草原 中部干草原 西部荒漠、戈壁 本地区面临严重的 荒漠化现象,你知 道原因吗?你有什 么措施吗?
三、西北内陆农业区
种植业以绿洲农业和灌 溉农业为主 光照资源丰富→南疆长 绒棉基地的形成 内陆→大陆性强→日较 差大→优质瓜果基地的 形成 主要农业基地:河西走 廊、河套平原等
复习课
执教者-----胡春妹
中国四大农业区
知识梳理
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土壤 二、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地理位置、 科学技术水平、商品经济发展程度
一、东南水田农业区
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影响农业生产和 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东南水田农业区形成 的原因 (提示:从气候、地 形、人口劳动力等方 面讨论)
水 资 源 缺 乏
光 照 资 源 丰 富
有 利 棉 花 种 植
商 品 棉 基 地
全国商品棉基地
2、东北地区
知识梳理: 东北地区河流 河水的补给特 征:
双峰值,4、5月有 春汛,7、8月为主 汛
3、黄土高原区
存在问题:水土流 失严重 治理:水土保持林 梯田 农业生产集中在渭 河谷地河汾河谷地
4、内蒙古地区
旱 作 农 业
北
1、黄淮海地区
当地有“春雨 贵如油”这一 谚语,你能运 用你所学的地 理知识解释这 一现象吗?
1997~2001年, 华北地区发生了较 为严重的旱 情,致 使华北地区农作物 大幅减产,水资源 严重短缺,生态环 境恶化,沙尘暴加 剧。
知识梳理:
中国东部雨带的移动: 每年的4-5月雨带停留在南方地区, 华北地区形成春旱。 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力弱:北旱南涝
四、青藏高原农业区
高寒
畜牧业:天然草场辽阔, 全国面积最大的牧区 种植业:河谷地区 林业:全国第二大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