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诊断的诊断病因病理概述

合集下载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摘要】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

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关键词】鹅口疮;病理;病因;诊断;治疗1病名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

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儿期该病较为常见。

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阴道寄生。

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

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

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

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

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

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

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2病理孩子鹅口疮又叫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

禽念珠菌病(candidiasis)

禽念珠菌病(candidiasis)
口腔内有粘液并粘附着饲料,擦去饲料在粘膜 上见有一层白色的膜。 病雏常伸颈甩头,张嘴呼吸。 少部分雏有程度不同的下痢。 火鸡一旦发病,死亡逐日增多,发病率、死亡 率高。
大小鸽均可感染,但尤以青年鸽最严重。成年鸽 一般无明显症状。 雏鸽感染率亦较高,但症状不严重。 口腔与咽部粘膜充血、潮红、分泌物稍多且粘稠。 青年鸽发病初期可见口腔、咽部有白色斑点,继 而逐渐扩大,演变成黄白色干酪样假膜。口气微 臭或带酒糟味。
口腔内有白色坏死物
口腔内有痂皮和白色易剥离的坏死物
食道和嗉囊黏膜有干酪样假膜
嗉囔黏膜明显增厚,表面有白色霉菌性病灶
嗉囔黏膜增厚,有白色霉菌性病灶
嗉囊黏膜表面有假膜性坏死物
嗉囔黏膜上有黄白色假膜性坏死,易于剥离
食道和嗉囊黏膜表面有圆形溃疡灶
严重者,腺胃黏膜和肌胃内有白色干酪样坏死物,肌胃内容物变绿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典型的临诊症状和特征 性的病理变化可以做出诊断。确切诊断必须采取 病变器官的渗出物作抹片检查,观察酵母状的菌 体和菌丝,或是进行霉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本病常用1:2000硫酸铜溶液或在饮水中添加 0.07%的硫酸铜连服1周。
制霉菌素按每公斤饲料加入50-100mg(预防量减 半)连用1~3周,或每只每次20mg,每天2次连 喂7d。投服制霉素时,还需适量补给复合维生素 B,对大群防治有一定效果。
禽念珠菌病(candidiasis)
禽念珠菌病
禽念珠菌病又称霉菌性口炎、白色念珠菌病或消 化道真菌病,俗称鹅口疮,是有白色念珠菌引起 的家禽上消化道的一种真菌病。 其特征是在上消化道粘膜发生白色假膜和溃疡。


本病的病原是一种类酵母状的真菌,称为白色念 珠菌是半知菌纲念珠菌属的一种。

鹅口疮

鹅口疮

2 虚火上浮 口腔内散在白屑绵绵不 休,,周围红晕不著 手足心热,颧红,
舌质红,苔薄白,脉滑 舌红,少苔,脉细或指 或指纹紫。 纹紫。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疗] 中药外治: 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外涂患处。
吴茱萸,胡黄连,大黄,生南星,研末醋调外涂涌泉穴。
西医外治: 1。2%碳酸氢钠溶液,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制霉菌素 局部涂抹10~20万U/ml,每日2~3次。 3.1~2%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2~3次。
2.鉴别诊断 (1)白喉:假膜起于扁桃体,不宜拭去, 全身症状重(发热、喉痛、疲乏等)。 (2)残留乳快:易于拭去。
[治疗]
1、治疗原则: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证清泄心脾积热,虚证滋肾养阴降火。
3。分证论治
1 心脾积热 主症:口腔满布白屑, 周围掀红较甚 面赤,唇红,口干,发 热、烦躁,大便干,小 便黄
鹅口疮
周静冬 上海市中医医院 儿科
[概述]
一、定义 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 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西 医也称鹅口疮。 二、特点 多见于初生儿,以己久病体虚婴 幼儿,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南方 多于北方。
[病机]
孕母积热,胎热遗患 饮食炙煿,脾胃蕴热 口腔不洁,秽毒内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脾积热, 邪热循经上炎
熏灼口舌 鹅口疮
禀赋不足,素体阴虚 大病热病,灼伤阴津 久病久泻,伤阴耗液
肾阴亏虚, 虚火上炎
病位:主要在心脾,病久及肾。
现代医学认识: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诊断]
1.诊断要点 ( 1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 激素的患者。 (2)表现: 部位:轻者口疮粘膜表面覆盖白色如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 可逐渐融合成大片。重者全部口腔均被白色覆盖,并可向咽 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等。 特点: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 血。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 有低热、拒食。 (3)检查: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碳酸氢钠一滴,在 显微镜下可见到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鹅口疮课件

鹅口疮课件
鹅 口 疮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 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若体虚邪盛者,鹅口疮白屑蔓延,阻碍气道 也可影响呼吸,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鹅口疮的发病 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 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 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现代研究表明,本病系感染白色念珠菌所致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示意图

胎热内蕴 口腔不洁 感受秽毒之邪
心脾积热
脾 肾 虚火上浮 循经上炎 熏灼口舌 鹅 口 疮
病因病机

心脾积热
可因孕妇平素喜食辛热炙煿之品 胎热内蕴,遗患胎儿 或因出生后不注意口腔清洁 黏膜破损,为秽毒之邪所侵 秽毒积热蕴于心脾,熏灼口舌 出现鹅口疮实证证候
病因病机

虚火上浮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心脾积热 治法 清心泻脾 方药 清热泻脾散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心泄热;黄芩、石膏散 脾经郁热;生地清热凉血;竹叶、灯心清热降 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口干喜饮者,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虚火上浮 证候 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 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 脉细或指纹紫 辨证 此为鹅口疮虚证 以白屑散在,红晕不著,舌红苔少,时发时止, 绵绵不休为特征 偏于肾阴虚者,面白颧红,手足心热 偏于脾阴虚者,神疲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其他疗法

西医疗法
2%碳酸氢钠溶液 哺乳前后清洗口腔 制霉菌素甘油 涂患处 1日3~4次

婴儿鹅口疮健康宣讲PPT课件

婴儿鹅口疮健康宣讲PPT课件
预后良好: 大部分婴儿鹅口疮症状会在 治疗后2周内得到缓解,预后良好。 随访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随 访治疗,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预后及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 建议婴儿在治疗期间避免食 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定期体检: 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保持 健康状态,并及时处理其他可能的健康 问题。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专业医生咨询: 发现婴儿出现鹅口疮症 状时,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得正确 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口腔清洁: 使用医生建议的清洁液或者 盐水来清洁婴儿口腔,有助于减轻症状 。
治疗方法
应用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 适当使用口腔抗真菌药物来治疗鹅口疮 。
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及注意事项
结束语
结束语
婴儿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但 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 和缓解症状。 如果发现婴儿出现口腔异常,请及时咨 询专业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方案。
结束语
保持婴儿口腔健康,有助于婴儿的全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和健康成长。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预防方法
预防方法
母亲个人卫生: 孕期和哺乳期的母亲应 保持卫生,避免感染传播给婴儿。 婴儿喂养卫生: 喂奶前和喂奶后,应用 温水清洁婴儿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卫 生。
预防方法
避免使用污染物品: 避免使用污染的奶 瓶、乳嘴和玩具等物品,可减少感染的 风险。
维持婴儿健康状态: 增强婴儿的免疫力 ,定期进行体检,保持健康的状态。
婴儿鹅口疮健康宣讲 PPT课件
目录 概述 预防方法 治疗方法 预后及注意事项 结束语
概述
概述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婴 儿口腔疾病,也被称为口腔念珠菌感染 。 症状表现: 婴儿鹅口疮主要表现为口腔 内白色或黄色的斑点或斑块,有时可能 伴随口部疼痛和红肿。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小儿鹅口疮诊断与治疗PPT

小儿鹅口疮诊断与治疗PPT

鉴别诊断
询问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 口腔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观察口腔:观察口腔是否有 白色斑块或溃疡
实验室检查:进行口腔涂片 检查,观察是否有真菌孢子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 能导致口腔溃疡的疾病,如
口腔溃疡、口腔癌等
Part Four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或棉签清洁口腔 药物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咪康唑等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保持口腔湿润:使用口腔喷雾剂或漱口水保持口腔湿润
斑块不易擦去,用力擦去后可 见红色创面
斑块可蔓延至咽喉、食道、气 管等部位
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哭闹、烦 躁不安等症状
辅助检查
口腔检查:观察口腔黏膜是否有白 色斑块或溃疡
免疫学检查:检测血清中抗真菌抗 体水平,辅助诊断
细菌培养:采集口腔黏膜样本进行 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
病理学检查:取口腔黏膜活检,进 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如制霉菌素、 咪康唑等
口服用药: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
注射用药: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
辅助用药:如维生素B、维 生素C等
物理治疗
紫外线照射: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患 处,杀死真菌
冷冻治疗:使用冷冻剂冷冻患处, 杀死真菌
激光治疗:使用激光照射患处,杀 死真菌
药物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涂抹患 处,杀死真菌
饮食调整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保持营养均衡 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Part Five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
定期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饭后漱口 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去除食物残渣 避免使用含糖食品: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定期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鹅口疮良方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鹅口疮良方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鹅口疮良方新生儿口腔感染白念珠菌,粘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

中医称本病为“鹅口疮”,又称“雪口”,因先天胎热内蕴,或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所致。

一、如何诊断1.口腔粘膜点状或小片状白色乳凝块样物,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

2.此白膜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渗血。

3.辅助检查:取白膜少许,加10%氢氧化钠,镜检可见白念珠菌丝及孢子。

二、鉴别诊断1.残留奶块: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除去凝于舌上的白色奶块。

2.白喉假膜:多起于扁桃体,其色灰白,不易擦去,若强行擦去,可致出血。

三、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1)心脾积热:[证候]口腔舌面布满白屑,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口于或渴,大便于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

[治法]清泄心脾积热。

[方药]清热泻脾散:山栀子3g、生石膏5g、黄连lg、黄芩2g、生地3g、赤茯苓3g、灯心lg。

(2)虚火上浮:[证候]口舌白屑散落,周围红晕不著,或口舌糜烂,面白颧红,神气困乏,舌嫩红,脉细。

[治法]滋阴潜阳,引火归元。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肉桂:熟地5g、山药5g、山萸肉2g、茯苓3g泻2g皮2g 肉桂0.5g。

加肉桂以引火归元。

2.外治法:先用黄连、甘草煎汤,或野蔷薇露拭口,再以冰硼散调蜂蜜成糊状,擦口舌患处。

四、西医治疗1.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后,局部涂1%甲紫(又名龙胆紫),2次/日。

2.制霉素溶液(10万~20万U/mL)涂口腔,3次/日。

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损伤粘膜。

2.婴儿空奶嘴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鹅口疮为婴幼儿常见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

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本病中医亦称“鹅口疮”,或称“雪口”。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口腔不洁或破碎,感染邪毒所致。

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粘膜及舌上为多。

鹅口疮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为心脾两脏积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复感邪毒而发病。

属于虚证者,多由于胎禀不足,或病后失调,久泻久痢等,津液损伤,气阴耗伤,虚火循经上炎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乳凝块状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见于颊、舌、牙龈及上腭部。

不易擦去,强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响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气管,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声音嘶哑等。

4.取少许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