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难治性鹅口疮病因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摘要】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

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关键词】鹅口疮;病理;病因;诊断;治疗1病名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

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儿期该病较为常见。

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阴道寄生。

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

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

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

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

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

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

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2病理孩子鹅口疮又叫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

酮康唑治疗难治性复发性鹅口疮的临床观察

酮康唑治疗难治性复发性鹅口疮的临床观察
血点又出血 , 次射频治疗后 3 二 个 内再 出血 。
下, 以射频头接触 血点进行热凝固止血 , 达到满意 l血效果 。 卜
总之 ,鼻 内镜的使用对 出血 点的诊断大大提高 ,在直视
2结果
2 1临床疗 效 本组病例 , . 显效 9 例 ,占9 .%,有效 2 占 下通过射频对 出血点热凝固止血 ,具有 明确诊断和治疗双重 4 79 例
鼻出血治疗方法很多 , 传统的治疗方法仍以前后鼻孔填塞
但 常无法找到准 用枪状镊 取小棉片 ,在 鼻腔 内有 怀疑出血的部位 、黏 膜隆起 为主 , 在前鼻镜下对较深及隐蔽部位的出血 , 病人无法忍受填塞痛苦等 处表 面轻轻试擦数遍 ,不能太用 力 ,常有试擦后 出血部位再 确 出血点 ,时有填塞后仍 出血不止 , 次出血现 象 ,找到 出血部位 后 ,同样在直视下射频 热凝同治 缺点。随着鼻 内镜及射频在基层 医院广泛使用 , 鼻出 血治疗有 疗, 经治疗 后所 有病人均不需鼻腔填塞 , 给予 1 %麻黄素滴 鼻,
导、 哺乳消毒指 导。治疗组 用0 2 .g酮康 哗 什油混悬剂局部涂 2 1两组斑 膜脱 落时间及 复发例 数 见表 2 . ,治疗组 斑膜脱
表 1 两组 一 般资 料 比较 ( ) 例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 0 年 1 月第 1 07 O 4卷第 1 O期
患 儿拒 奶 ,流 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 。
表 2 两组 患 儿斑 膜 脱 落时 间及 复 发情 况 比较
口疮 9 例。典型临床表现为 :口腔黏膜 出现乳 白色 、微高起 8
的斑 膜 ,周 围无 炎症 反应 ,形似奶 块。无痛 、不易拭去 ;如 强擦 去斑 膜 , 见 下方不 出血 的红色创面 。本文排 除因不合 可 -

鹅口疮课件

鹅口疮课件
鹅 口 疮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 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若体虚邪盛者,鹅口疮白屑蔓延,阻碍气道 也可影响呼吸,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鹅口疮的发病 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 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 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现代研究表明,本病系感染白色念珠菌所致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示意图

胎热内蕴 口腔不洁 感受秽毒之邪
心脾积热
脾 肾 虚火上浮 循经上炎 熏灼口舌 鹅 口 疮
病因病机

心脾积热
可因孕妇平素喜食辛热炙煿之品 胎热内蕴,遗患胎儿 或因出生后不注意口腔清洁 黏膜破损,为秽毒之邪所侵 秽毒积热蕴于心脾,熏灼口舌 出现鹅口疮实证证候
病因病机

虚火上浮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心脾积热 治法 清心泻脾 方药 清热泻脾散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心泄热;黄芩、石膏散 脾经郁热;生地清热凉血;竹叶、灯心清热降 火,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口干喜饮者,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虚火上浮 证候 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 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 脉细或指纹紫 辨证 此为鹅口疮虚证 以白屑散在,红晕不著,舌红苔少,时发时止, 绵绵不休为特征 偏于肾阴虚者,面白颧红,手足心热 偏于脾阴虚者,神疲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其他疗法

西医疗法
2%碳酸氢钠溶液 哺乳前后清洗口腔 制霉菌素甘油 涂患处 1日3~4次

鹅口疮的诊断的诊断病因病理概述

鹅口疮的诊断的诊断病因病理概述

【概述】
鹅口疮为婴幼儿常见口腔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

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本病中医亦称“鹅口疮”,或称“雪口”。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口腔不洁或破碎,感染邪毒所致。

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粘膜及舌上为多。

鹅口疮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为心脾两脏积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复感邪毒而发病。

属于虚证者,多由于胎禀不足,或病后失调,久泻久痢等,津液损伤,气阴耗伤,虚火循经上炎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者。

2.口腔粘膜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乳凝块状物,可融合成大片白膜,常见于颊、舌、牙龈及上腭部。

不易擦去,强行拭去,可有局部溢血。

3.一般不影响吃奶,偶可累及食管、气管,出现吞咽困难、呕吐、声音嘶哑等。

4.取少许白屑涂片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抱子。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20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20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200例临床分析摘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的实例,临床观察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疗效较好,不易复发。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鹅口疮病例分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97【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217-02中西医结合治疗鹅口疮,临床已获良好效果。

本研究自2011年~2012年积累一组婴幼儿难治性鹅口疮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今将追踪随访的疗效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1.1 一般情况。

200例患儿,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0个月-3岁。

经西医治疗后反复发作。

1.2 本组病例诊断标准:1.2.1 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不少患儿多次反复发作。

1.2.2 哭闹增多、吃奶减少为主要症状,部分患儿无明显症状。

1.2.3 体征:口腔黏膜可见白色附着物,不易拭去。

1.2.4 一般经西医治疗后反复出现。

1.3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鹅口疮方案。

1.3.1 剂量和疗程。

第一组用100万单位制霉素洗涂口腔,4次/d,连用7天为一周期。

第二组用自拟中药方(儿茶1克、灯芯草1克、茯苓、淮山、白术、过江龙各5克,每日一剂,浓煎代茶频饮,14d为1个疗程。

第三组制霉素治疗7天后在加自拟中药方治疗(剂量根据情况调整)共治疗21d为1疗程。

治疗后运用观察口腔白色附着物的消退、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小板,肾功能,肝功能,免疫五项的变化)变化等方面变化来观察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和人体的免疫能力。

1.3.2 疗效观察。

良好:追踪随访半年,患儿未再复发(32例);有效:追踪随访半年,复发一次,同方案又治疗一疗程后未再复发(156例);无效:追踪随访半年,仍反复发作,同方案又治疗一疗程后后依然反复发作(12例)。

1.3.3 服药期间副反应。

尚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 讨论与分析2.1 病因分析。

小儿鹅口疮50例回顾性分析

小儿鹅口疮50例回顾性分析

小儿鹅口疮50例回顾性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小儿鹅口疮的发病年龄、临床特点、常见发病原因、治疗经验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小儿鹅口疮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鹅口疮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运用0.5%酮康哩联合思密达治疗。

结果:50例鹅口疮患儿嘴中的均出现了乳白色斑膜的症状,这之中20例患儿有不同的程度上的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胃肠道感染,21例患儿有长期应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的问题,9例患儿除嘴内有乳白色斑膜外,无其他明显临床表现,对所有患儿予以制霉菌素联合匹多莫德治疗,50例患儿中显效42例,有效8例,病愈后半年内复发4例,但经再次治疗后治愈。

结论:小儿鹅口疮系白色念珠菌感染后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常见于婴幼儿,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时易发,但经治疗原发病,抗念珠菌感染、增强兔疫力等辅助治疗后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关键词】小儿;鹅口疮;回顾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48-01鹅口疮常见于婴幼儿,又叫做雪口病、白念菌病,王要是生活不卫生导致真菌感染引发小儿钻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的状况。

其王要症状表现为白色斑点,患儿的口内有灼热、干燥以及刺激的感觉,白色斑片与钻膜粘连导致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正常饮食与生活。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临床上对于小儿鹅口疮的治疗多采用缓解或改善症状的方法,不能根治,且副作用较多。

我门诊通过对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决定采用0.5%酮康哩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鹅口疮,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儿科收治鹅口疮患者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小于三周岁,大于三个月,三月到一周岁的患儿15例,一周岁到三周岁的35例。

其中人工喂养患儿22例,母乳喂养患儿28例。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均有口腔蒲膜上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症状,病患处周围无炎性反应,形似奶块。

小儿鹅口疮58例临床分析

小儿鹅口疮58例临床分析

小儿鹅口疮58例临床分析
范红建
【期刊名称】《工企医刊》
【年(卷),期】2004(017)006
【摘要】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婴幼儿比较常见,但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基层医院仍时有误诊现象。

本文选择近3年资料较为完整的58例分析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42)
【作者】范红建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2211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自制鹅口疮散与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的效果比较 [J], 张佩佩;刘燕芬
2.运用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鹅口疮验案1例 [J], 刘然
3.小儿鹅口疮的治疗及预防 [J], 袁媛
4.小儿鹅口疮的治疗及预防 [J], 袁媛
5.氟康唑、制霉菌素+碳酸氢钠治疗40例小儿鹅口疮的效果观察 [J], 张永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

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

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羔羊口疮,也称为口腔疱疹,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的一种常见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强对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有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调查,并探讨适宜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流行病学调查1. 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羔羊口疮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常见,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由于其易感性较高,这一年龄段的人群更易受感染。

羔羊口疮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状态、生活习惯和口腔卫生等因素密切相关。

免疫状态较差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病毒,从而出现口腔疱疹。

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过量食用刺激性食物和压力过大等也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针对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人员通常可以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口腔疾病监测等方式,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发病情况和相关生活习惯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为后续的疾病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二、预防和治疗措施1. 预防措施针对羔羊口疮的预防,个人和公共卫生机构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加强口腔卫生宣传教育,让大众充分了解口腔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压力和疲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口腔内干燥清洁,也是预防口腔疾病的关键。

2.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患有羔羊口疮的患者,及时的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旦出现口腔疱疹的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通常情况下,口腔医生会给予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如口腔喷雾剂、漱口液和药膏等,以减轻疼痛和加速愈合。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尝试一些自我治疗方法,如含漱盐水、慎选软食、避免过热或过凉的食物等,以减少病情的加重。

三、结语通过对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防治措施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口腔疾病的特点,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200名难治性鹅口疮病因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婴幼儿鹅口疮反复发作的病因情况。

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就诊的200名反复发作鹅口疮婴幼儿发病情况评价。

结果(部分患儿同时具有下列情况,数字有重叠):一,较少晒太阳且未按时按量补充鱼肝油的患儿占50%;二,腹泻后或营养不良患儿占20%;三,照顾者中有妇科病或脚癣的占18%;四,频繁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占15%;五,配方奶喂养过程中未每日消毒奶具的占14%;六,其它1%。

结论临床评价婴幼儿鹅口疮反复发作的病因,指导避免婴幼儿鹅口疮反复发作的发生及临床治疗。

【关键词】婴幼儿;难治性鹅口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6-01
鹅口疮又叫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孩子得了鹅口疮,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停止使用抗生素。

小儿喂养用具要清洁与消毒。

注意防止因喂养工作人员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为了更好了解难治性鹅口疮的发病因素,我们对200名婴幼儿鹅口疮反复发作的患儿进行病因调查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就诊,反复发作的鹅口疮患儿200名。

1.2 研究方法对患儿的体重、喂奶方式、既往史、用药史、照
顾者疾病史、家中卫生条件、保健史等进行系统调查。

1.3 记录患儿的出生体重及就诊时体重,就诊时体重偏轻或较出生时体重增长未达标患儿往往免疫力较正常儿低下。

1.4 哺乳的方式是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还是混合喂养也是影响患儿免疫力的重要因素。

1.5 既往史重点询问鹅口疮第一次发病前的短期内是否有腹泻史,腹泻是鹅口疮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1.6 用药史发病短期前是否有因为有支气管炎或肺炎等感染而有使用抗生素病史。

1.7 照顾者疾病史照顾患儿的亲属或保姆等是否有脚癣、手癣、头癣等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是否有真菌感染性妇科疾病。

1.8 家中卫生条件包括所住房屋内卫生情况、采光通风情况、奶具即餐具消毒习惯等。

1.9 预防保健史是否按时预防接种、做儿童保健,是否有补充鱼肝油及补充鱼肝油的剂量及时间。

并予以维生素d测定。

1.10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部分患儿同时具有下列情况,数字有重叠)
一、较少晒太阳且未按时按量补充鱼肝油的患儿占50%。

检测维生素d值低于正常范围;二、腹泻后或营养不良患儿占20%;三、照顾者中有妇科病或脚癣的占18%;四、频繁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占15%;五、配方奶喂养过程中未每日消毒奶具的占14%;六、其它1%。

3 讨论
我们发现,反复有鹅口疮感染的患儿,绝大多数都有维生素d
缺乏的基础。

而维生素d的缺乏是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的最常见病因之一。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

空气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等。

在人体免疫力不足的情况下,它们都可以成为感染的病原体。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能发现并杀死侵入人体的致病源,譬如细菌或病毒。

t细胞平常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受激发后才变得活跃,成为“杀手细胞”,追杀“入侵者”。

国外研究人员发现,t细胞的变身过程依赖维生素d。

丹麦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在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激发免疫细胞对“入侵”细菌或病毒发动攻击。

这一研究结果刊载于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

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对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能发现并杀死侵入人体的致病源,譬如细菌或病毒。

t细胞平常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受激发后才变得活跃,成为“杀手细胞”,追杀“入侵者”,如果人体血液中缺乏这种维生素,那么t细胞将保持休眠状态,对入侵致病菌视而不见。

英国《每日电讯报》7日援引哥本哈根大学国际保健、免疫和微生物学系教授卡斯滕·盖斯勒的话报道:“当t细胞遇到外来致病菌,就伸出一个信号装置,或者说‘天线’,作为维生素d接受器,搜寻维生素d。

”“这就意味着,必须有维生素d,t细胞的活性才会被激发,”
盖斯勒说,“如果t细胞不能在血液中找到足够维生素d,它们甚至不会动员起来。

”这说明,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维生素d含量来控制免疫反应。

比如,免疫功能弱的人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d来增强抗病能力;维生素d又称阳光维生素。

顾名思义,人体内这种维生素大多由皮肤经阳光照射合成,也可通过食用鱼肝油、鸡蛋、三文鱼等多脂鱼类或维生素d补充剂等摄取。

故在反复感染鹅口疮的患儿中,在治疗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应成为常规的预防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