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智慧农业特色小镇概念规划
浙江10个特色小镇成功开发案例

浙江10个特色小镇成功开发案例有重点、有特色发展是指导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浙江省2015年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截止目前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单。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对探索新型小城镇之路有重要意义。
现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实践、10个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供学习参考。
江南药镇2015年6月,浙江省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名列其中。
江南药镇位于磐安县新渥镇境内,距离磐安县城不到10公里。
自古以来磐安便是浙江省中药材之乡,尤其盛产以“白术、元胡、玄参、白芍、玉竹”为代表的磐五味,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
中国药材城“磐安浙八味市场”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大型药材特产批发地。
磐安以此为基础,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发展契机,打造融“秀丽山水、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江南药镇。
近期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
江南药镇定位为“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通过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新兴产业,融产业、旅游、社区、人文功能于一体,建设成为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小镇;塑造一个尊重和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精致特色小镇。
江南药镇总投资51.5亿元,主要用于非盈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其中非盈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投入约11.5亿元,主要用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医药养生园、特色文化街区和中药产业园建设。
分为三大功能区:一是结合浙八味市场,通过药文化园、养生博览馆、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院、康体养生园的建设打造江南药镇的核心区,作为药镇对外服务的主体部分;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中医药主题公园、百草园,以中药材的种植和展示功能为主;三是以中医药产业园建设为代表的产业区。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作者:海宁市国土资源局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8年第10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农村土地利用新格局。
海宁市土地总面积为110 万亩,其中农用地为67 万亩,建设用地35 万亩,未利用地8万亩,现有耕地保有量50.15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1.6 万亩。
海宁市土地利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全市建设用地总量规模相对较大,土地开发强度相对处于高水平,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村庄、工矿布局零散,永久基本农田碎片化程度高。
为适应新时代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新要求,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海宁市委、市政府在充分研究分析全市土地利用、耕地保护、规划空间的基础上,围绕“控制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的理念提出了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措施。
为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政策支持,全面启动“41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围绕通过“田水路林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垦造、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六大耕地保护工程”为抓手,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要求和任务。
提出了从2018 年起至2020 年,通过实施“41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确保新增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4 万亩力争5 万亩、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 万亩、获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 万亩。
为全力保障目标任务的完成,将“41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纳入了镇(街道)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按照资源禀赋,细化分解下达了目标任务,提出了2018 年度立项区域面积不少于39000 亩,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不少于3600 亩、耕地垦造面积不少于3700 亩、新增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面积不少于15400 亩的工作目标。
盐官美丽乡村

位癿“点、线、面”覆盖规划,分别对”点、线、面“进行建筑立面、绿化公园、服务配套、宣传提升等与项规划,以达到盐官镇美丽乡村整体风貌癿和谐统一。
● 具体规划思路如下:
1、点、线、面分项划分规划;2、以线串点、点线联网,辐射带劢;3、优化整合,拆整结合,提升品牉。
●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点“癿规划: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村庄点和产业基地点;
村庄点规划 点
规
划 产业基地规划
城镇道路规划
镇区规划
线
面
规
规
划
划
乡村道路规划
景区规划
规划思路
7
8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2年4月1日); 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4)《浙江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癿有关规定》; 5)《浙江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6)《盐官镇域村庄布点规划》(海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6月编制); 7)《盐官镇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5》; 8)《盐官镇区及工业功能区部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 9)“两新”区块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
院 长:龚正明 总工程师:汤海孺 审 定:汤海孺 审 核:傅吉利 项目负责:李 鹏 设计亰员:李 鹏
高升 校 对:韩 圣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HANGZHOU CITY PLANNING & DESIGN ACADEMY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
3
4
5
6
本次规划丌仅仅单一癿通过对盐官镇内村庄风貌癿整治来体现美丽乡村癿整体形象,而是采用以盐官镇域为单位,通过对村庄、道路、产业基地、河道、镇区和景区实行全方
打造县域数字经济“海宁样本”

打造县域数字经济“海宁样本”作者:海宁市经信局来源:《信息化建设》2020年第10期海宁市全面落实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嘉兴市“数字经济强市”建设要求,全面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县域发展的“海宁样本”。
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1.55亿元,同比增长25.7%;实现工业增加值73.05亿元,同比增长22.6%;在2019年度数字经济考核中位居嘉兴全市第一。
聚力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目标引领。
海宁成立了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海宁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2年)》,提出打造全国泛半导体智造基地和全省数字经济创业创新先行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城市应用先导区的建设目标;出台《海宁市支持泛半导体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等系列政策,形成覆盖产业、基金、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
目前,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规上企业已突破100家,上市企業6家。
二是引培创新平台,强化支撑能力。
海宁积极引进专业科研院所和科研攻关服务机构,建立泛半导体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测试中心、服务中心。
目前,鹃湖一期项目主体已完工;中科院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相继落户海宁;浙大半导体晶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英国帝国理工应用数据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相关合作项目加快推进。
三是创新财政扶持,做大产业基金。
海宁积极贯彻“变补为投”的创新理念,运用政府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手段,组建成立多个基金项目,泛半导体产业基金已投资项目24个,投资8.2亿元,带动项目股权投资14.28亿元,参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产业基金二期2亿元。
聚力重点领域,做大做强两大数字产业一是抢抓先机,全力做强做精泛半导体产业。
围绕半导体装备、基础材料和核心元器件三大方向做精泛半导体产业,2019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规上产值突破100亿元。
海芯微、奕斯伟、芯晖装备等芯片设计研发和装备企业相继落地,“三园一城”,即泛半导体产业园、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园、泛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和鹃湖国际科技城等发展平台雏形初现。
海宁百里钱塘发展规划

人文资源
观潮习俗 : 观潮习俗包括传统观潮节及“一 民间传说:海宁潮亦孕育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潮三看”观潮游。传统观潮节历史悠久,经 构成了海潮的民间文化部分。包括伍子胥屈 过历代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年 80万人次的观 死投尸钱塘江化为潮神;镇海塔上伍子胥检 潮规模。在海宁观潮素有“一潮三看”之说, 阅一线潮;治龙王及龙女偷神鞭等, 历代形 即大缺口看“碰头潮”、盐官景区看“一线 成的民间传说以口述笔录流传下来,表达了 潮”及老盐仓看“回头潮”。围绕潮文化的 普通百姓对海宁潮的情结。 展示及欣赏等功能为核心,构筑了一条以 “知潮、观潮、评潮、潮艺术、潮崇拜”为 主要内容的沿江百里观潮走廊。
潮诗文佳作: 海宁潮以其巨大的审美价值激 起无数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的文学创作灵感, 历史古迹遗存:悠久的海潮史为盐官留下了众 包括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留下了千余首 多与海宁潮相关的历史古迹。 最为著名的莫 咏潮诗篇, 清代乾隆皇帝, 六下江南中曾四 过于和万里长城及京杭运河并称的钱江古海塘, 次到盐官观赏海宁潮, 赋诗10余首。孙中山、 另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占鳌塔、清代海神庙、 毛泽东等曾观潮并留下诗文,这些观潮诗文 民国天风海涛亭、中山亭,这些是潮文化的建 构成了潮文化艺术宝库。 筑表现方式。
项目规划范围西起老盐仓农发大道,东至丁桥污水处理厂西侧,南至钱塘江海塘,北至新 塘河以北400米左右区域,重要节点向外拓展,东西长约23.8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1.9平 方公里。
海
宁
市
钱
塘
江
上位规划
海宁市总体规划
海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相关规划
盐官古城城镇总体规划 丁桥镇城镇总体规划 连杭经济区总体规划
自然资源
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争先创优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争先创优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6.12•【字号】海政发〔2020〕22号•【施行日期】2020.07.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争先创优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争先创优,全面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经十五届市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支持农业重点平台创建。
支持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每年在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整合2000万元用于农业经济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镇(街道)按不低于50%给予配套。
对通过嘉兴市级、省级、国家级创建验收的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农业创业园(农业孵化园)、美丽田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奖励。
(二)支持农业设施设备投入。
对各类主体投入100万元及以上的农业生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项目,符合主导产业发展导向的给予设施设备投入40%以内的补助,农业经济开发区内的给予50%以内的补助,以上项目由村(社区)全资投资的,按50%补助。
对投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项目,给予设施设备投入10%的补助。
对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户)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分别给予设施设备50%的补助,由市镇(街道)两级财政各承担50%。
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建15亩及以上连片标准单体钢结构大棚补助7元/平方米;新建10亩及以上自建式连栋钢结构大棚补助10元/平方米;新建5亩及以上标准连栋钢结构大棚补助32元/平方米。
二、促进基础农业发展(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对各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含生态拦截沟)项目,给予新增投入70%补助,列入省级项目的给予90%补助。
打造“东部粮仓” 建设“西部钱庄” 构建“中部天堂”——海宁市

打造“东部粮仓” 建设“西部钱庄” 构建“中部天堂”——海宁市马桥街道全力建设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街道作者:杨平胡永明等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9年第5期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杨平胡永明冯沈怡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破解资源管理难题,海宁市马桥街道根据浙江省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入推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土创办〔2018〕2 号)中提出的“鼓励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乡镇建设活动”文件精神,结合《海宁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街道)建设考核评分办法》(海土资〔2018〕73 号)要求,积极开展实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街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从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从重争取增量向重挖掘存量的积极转变,有力保障街道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西部“钱庄”、中部宜居“天堂”、东部“粮仓”的功能区合理布局。
一、街道概括马桥街道位于海宁市区南部,属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39.2 平方公里,辖8 个村、1 个社区,191 个村民小组、5 个居民小组,总户数7702 户,户籍人口29304 人,在册登记新居民25998 人。
耕地总面积约32043 亩,人均耕地1.09 亩。
辖区内拥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园区经编业经济总量占海宁市行业总量的70%,约占全国行业总量的20%,是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2018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8 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39 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27 万元,增长7.04%;201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8 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7 亿元。
二、工作成效(一)扩容提质,建设了“西部钱庄”2018 年,差别化供应各类建设用地830 亩,其中供应工业用地169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31 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75 亩;收回腾退低效用地107 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27 亩;实现亩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新增建设用地对新增GDP 贡献额、新增建设用地对新增财政收入贡献额明显增长,节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研基地规划

海宁杨渡科研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2013-07-09基地位于距离杭州院本部31公里处的海宁市许村镇。
现有土地面积867.43亩,于2005年10月通过国务院的用地审批,经过几年的建设,基地内科研设施和附属配套已日趋完善,形成具有江南特色,设施先进、功能多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乡一体景观优美的新型农业科研创新与示范基地,引领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
基地分为东西两个试验区,东区占地500余亩,包括综合服务区、智能温室区(20亩)、优质粮油区(280亩)和蔬菜育种区(150亩);西区占地300余亩,包括果树育种区(180亩)、畜牧养殖区(10亩)、生态环境区(25亩)和转基因试验区(50亩),基本涵盖了浙江省农业科技所需要科研和示范的主要内容。
基地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主,示范转化为辅,主要进行科技创新田间试验、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培训等。
目前,基地承担包括国家863、农业部948等各类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并为5个国家、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12个国家农业产业体系试验站的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提供条件保障。
根据院“本部提升、基地扩建”的发展战略,我院拟实施扩大杨渡科研基地规模的发展目标,预计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将再扩建2500亩左右,努力使杨渡科研创新基地规模更大、功能更合理、配套更完善。
(一)智能温室区面积13720平方米,目前该区块共实施农业部948等各类项目15项,合计经费2343万元。
东区主要用于组培苗新生产技术的研究及组培穴盘苗的生产示范推广,是我院出口种苗的生产基地。
主要有朱蕉,新西兰麻等30多个品种,年出口量可达200万株以上。
目前朱蕉组培苗已占世界三分之二的份额,组培苗生产存活率达95%以上,已达世界最高水平。
西区配备MBH叶菜水培流水线和工厂化穴盘育苗系统。
中韩设施园艺的合作交流中心,也是我院设施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展示中心。
(二)优质粮油区(280亩)粮油作物育种区拥有280亩标准农田和2200平米的科研辅助用房,以及配套的附属晴雨晒场、网室、连栋大棚、单体温室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