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
武夷岩茶文化纪录片解说词

武夷岩茶文化纪录片解说词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的翘楚之作,其“岩韵”是衡量茶叶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但“岩韵”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感官之中,什么是“岩韵”?如何表述和认定才是准确的?这一直都是困扰茶人的问题。
在经验丰富的武夷茶人看来,所谓的武夷岩茶“岩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品种香显,其二是茶汤里也有这种香味,其三是饮后的回味余韵犹存。
武夷岩茶的“岩韵”主要表现为香气馥郁,有幽兰之胜,锐且浓长,清则悠远,滋味浓醇,鲜滑回甘。
所谓的韵,在《说文解字》之中解释为声音相和,而韵的本意是指音节韵律,后来逐渐演化到开始指代人的精神面貌,再后来又扩大到对艺术创作的品评。
北宋时期的诗人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韵”,就像是“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也。
”这里所说的“韵”便是回味悠长,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韵”来描述。
而武夷岩茶的“岩韵”,便是它独特的“茶韵”。
茶文化专家蔻丹认为,所谓的茶韵就是中国历史、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体验的综合,并不一定是指茶的形、色、香、味,而是指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茶味之外的味道。
它可以是指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的愉悦、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可以是余味不尽,茶外之味。
而这种感受正是来源于茶,所以就称之为茶韵。
从茶韵出发,所谓的“岩韵”自然也就是饮用武夷岩茶的时候所产生的特殊韵味。
它一方面来自于武夷岩茶的物质基础,包括茶树的品种和独特的生存环境,科学的栽培技术以及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等因素;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品饮过程之中所带来的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色、香、味、美、韵等逐级提升的综合感受。
总而言之,“岩韵”就是指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官体验、化学特征、哲理表现以及审美特征为内容的综合感受。
从感官方面来看,武夷岩茶的“岩韵”主要体现在外形的紧结壮实和乌润,它浓烈干爽的香气,清澈艳丽的汤色,醇厚的滋味和红边显现的叶底,都造就了“岩韵”在感官层面给人的感受。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公元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
当他刚刚题写好书名,(画面:《大观茶论》),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
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
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
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这幅叫作《文会图》的国画被世人尊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和福建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中品饮的贡茶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
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一部厚重的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
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
’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二十年多来,赵勇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
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
对赵勇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书本中所无法感受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茶文化宣传片解说词文案

不期而遇细品茶香片头——悠悠茶韵,承载几多春秋;细细品味,静待一缕茶香。
遇见·茶韵传承但见峰峦叠嶂,入目翠意盎然。
空灵的山水之间,沉睡的茶树渐渐苏醒。
映入眼帘的枝蔓,在雾霭晨岚之中随风摇曳,吸纳天地元气,吐露自然的芬芳。
这里,孕育茶香,是茶文化的根脉之地。
茶的精髓渗透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点燃传承的火种,带我们领略茶韵萦绕、生生不息。
驻足茶香之源,怀抱淡然,沉心静气,为一壶清冽注入厚重的内涵,在丝丝清香中泡制人生百味,慰藉浮世风霜。
遇见·淬炼洗礼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恰到好处的时节,与古朴的手艺相映成趣,氤氲的烟火气息中,一场茶叶的淬炼正悄然上演。
制茶的工艺传统且讲究,首先是摊放。
寻一处通风的所在,将新鲜采摘的茶铺摊开来,枝叶舒展,静静等待,让水分自然蒸发,褪去最初的稚嫩。
接下来,便是杀青。
火焰升腾,激情涌动,片片青绿在炙热中翻滚,蒸腾出最后一丝水分,愈发地柔软,也愈发地清香。
之后,就进入揉捻的环节。
娴熟的手法和精巧的技艺,把茶叶卷紧形成茶条,轻揉慢捻,让茶条更加紧致,逐渐定型。
最后一步,就是理条。
这一道工序讲究力道轻柔,通过不停地抓甩,使茶叶变得光直,且能保持茶叶匀称不乱,待到叶干八分时,烘干最后的水分,再进行打包。
至此,蕴含自然清新的茶叶几经洗练,惊艳之色初现,层次分明的醇和韵味催发,历久弥香。
遇见·品味人生一杯香茗,扬起一抹醇香,杂糅岁月的青涩与甘苦。
一盏入喉,细细品鉴回味,感触微苦之后的甘甜,感悟沉淀之后的豁然,方知它在时间轮回中的滋味,韵律悠长、香醉人间。
武夷岩茶饮茶之道纪录片

武夷岩茶饮茶之道纪录片当茶叶尚在树梢的时候,阳光雨露与它交汇,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自然之美和造化之功。
而当它终于来到人们的茶杯之中,饮茶之器、之水、之人和饮茶之境都将成为武夷岩茶之美的一部分。
器为茶之父,上好的茶叶必然需要上好的茶器来配合,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真味。
武夷岩茶的饮用者所使用的茶器多为宜兴紫砂壶,配白瓷杯。
人们喜欢“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似乎在浅浅的饮啜之中,武夷岩茶的韵味会更加缠绵不休。
冲泡武夷岩茶所使用的宜兴紫砂壶在饮茶过程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壶虽然历史不是最悠久的,但它的颜色古朴典雅,质地纯厚,充分折射出中国古典美学所崇尚的自然之美。
武夷岩茶茶道之中有孟臣沐霖和乌龙入宫两个步骤,便是要宾客充分欣赏到紫砂壶之美。
所谓的“孟臣”是指明代的紫砂壶制作家,后人用他的名字来指代茶壶。
而“乌龙入宫”则是将紫砂壶比作龙宫一般,是一切滋味的发源之处。
在“重洗仙颜”这一道步骤之中,紫砂壶被视为武夷山摩崖石刻,用开水浇淋壶身,让壶的外表更加洁净,同时也提高壶内的温度,让茶汤可以更加出味。
在武夷山茶人眼中,紫砂壶泡茶不会走味,存茶不会变色,即便是盛夏时节也不会让茶变馊,所以它是武夷岩茶的绝配。
除了紫砂壶,源自于江西景德镇的白瓷杯是每一位茶人的挚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作“若琛杯”,它浅浅的杯身最易于展示茶汤的色泽、味道。
在武夷岩茶的茶艺第十道“若琛出浴”和第十六道“鉴赏三色”中,都要求充分展示白瓷杯。
所谓的“若琛出浴”是用热水烫洗杯子,让它保持温度和洁净。
而“鉴赏三色”则是邀请宾客欣赏茶汤在杯子里不同色泽,白瓷杯浅浅的底色最易烘托茶色,因此也最适宜用于欣赏武夷岩茶的茶汤茶色。
和孟臣一样,若琛本是清代一位善于制作茶杯的匠人,后世用他的名字来指代名贵的茶杯。
在宋代时期,武夷山地区还曾经出产了著名的建盏。
在武夷山遇林亭的建窑还曾经出土过这种茶杯,它风格独特、古朴雅致,美名远播海外,被日本茶道奉为上品,称之为“天目碗”。
武夷山导游词解说三篇

武夷山导游词解说三篇武夷山导游词解说一:武夷山自然景观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最美丽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武夷山。
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武夷山的自然景观。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闽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武夷山的山水之美。
武夷山地势起伏,山峦叠嶂,蜿蜒曲折,景色非常壮丽。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女峰,它高约1200米,是武夷山最高的山峰之一。
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武夷山景区的美景。
此外,武夷山还有许多山溪、瀑布和湖泊,如大王溪、天游峡、梅溪湖等,它们清澈见底,水质优良,是人们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理想去处。
除了山水之美,武夷山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居住着众多的珍稀植物和动物。
武夷山是中国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里有猕猴、穿山甲、梅花鹿等珍稀动物,是动物爱好者们的天堂。
同时,武夷山的植被也非常丰富多样,有松树、竹子、杜鹃花等。
每年的春天,武夷山的山谷和山坡上都会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花朵,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美丽和愉悦。
最后,我要提到的是武夷山的文化底蕴。
武夷山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古老的文化建筑和遗址,如武夷宫、大红袍茶场等。
这些文化遗址见证了武夷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各位游客朋友们,武夷山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最美丽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武夷山的独特之处。
谢谢大家!武夷山导游词解说二: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武夷山。
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武夷山的历史文化。
武夷山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武夷山就是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的交汇点,这里曾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万里茶路寻源纪录片解说词

万里茶路寻源纪录片解说词
阶头石鼎煎茶熟,还咏当时月蚀诗。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与落地,新丝绸之路开始铺设,人们的目光也再一次被古老的国际商路所吸引。
这条国际商路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辉煌了两个半世纪,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着西北方向,穿过江西,抵达湖北,然后从汉口一路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进入蒙古国境内,再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过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
进入俄罗斯境内之后,茶路继续延伸,从恰克图向西北方向,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它国家,使这条茶叶之路延长到1.3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古今中外,茶人历代,茶商无数,四海沉浮。
万里茶道的风寒,海上丝路的波澜。
或白银铺路,衣锦荣归;或血本无还,流落他乡。
内心豪迈,命运跌宕;人茶相伴,世界流转。
《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

《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一集:武夷问茶视频: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第一集:武夷问茶2007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这次被收藏的藏品,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大红袍。
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对于专事收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藏品的国家博物馆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关双喜(国家博物馆)“它是国家博物馆近几十年来唯一收藏的茶叶。
”武夷山大红袍之所以会被国家博物馆郑重的收藏,不仅是因为母树大红袍不再采摘,更是因为以它为代表的乌龙茶,在中国乃至是世界茶叶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乌龙茶又名青茶,与绿茶、红茶并列为世界三大茶类,是一种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
其中,以大红袍最为著名。
童启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大红袍受到海内外茶人的喜欢或者是很多顾客的喜欢,主要还是它的优良品质和精湛的加工工艺,使这个茶别有风味。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的境内,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自古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闽、秀甲江南,更因为盛产茶叶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这里有名有姓的茶叶就有三百多种,素有“茶叶王国”的美誉。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
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
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
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
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林治(茶叶专家)“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非常奇妙,你看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
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武夷岩茶纪录片解说词

武夷岩茶纪录片解说词武夷山,中国茶叶最具标志性原产地之一。
风景中,山水皆有来历。
一年一度的采茶季,即将在第二天启动。
犹如备战一场大赛,此时范辉的角色,正由一个茶人,变身为厨师。
面对精心挑选的食材,他渴望能用一顿大餐,来缓解压力,让大家在茶季轻松上阵。
每一个茶人都明白,越是面对紧张,就越是需要松弛。
老父亲范长生,对于儿子的手艺充满着自信,却也暗含着一丝隐约的不安。
山水风格化的差异,构造出武夷岩茶庞杂的种类。
早在1950年的统计数据中,武夷岩茶就有970多个茶类品种。
岩茶是乌龙茶类中闽北地区的代表。
三坑两涧,是武夷山神奇地貌中,顶级原产地的标准。
峰峦陡峭,光照短促。
唯有这里的茶树,才有资格被称为“正岩茶”。
至于周边的茶树,仅能被叫作“半岩茶”。
通往顶级原产地的山路崎岖,颠簸。
原产地中丹霞地貌的土壤,掺杂着许多细小颗粒,越向高处走,岩粒就会越大。
十几公里的山路,需要步行近两个小时。
峭壁接踵间,仅仅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脚步。
片片鲜叶得来不易。
原产地中正岩茶的茶树,树高枝条长,人们需要爬到树上,攀下长长的枝条,方能够到树梢的鲜叶。
每斤鲜叶采摘的报酬是三元钱。
每个采茶工人一天采摘一百多斤鲜叶,这些鲜叶需要通过人力肩挑手提徒步十几公里才能运到山外,这对于武夷山茶农而言,是他们最平常不过的生活。
山涧里,人们从不吝惜自己的体力,这些来自于江西的女工,采茶季来,茶季结束后走,一如候鸟迁徙。
或许她们一口也没有喝过,自己采摘下的这些名贵茶叶。
但,茶是她们的生计。
采茶女工顾不得吃饭,从上山开始就不停地采,每个人都想多采一点。
午饭都是在走路的时候,或下山采另一片山头的时候,走在路上边走边吃。
时间,是如此的奢侈,甚至无法允许她们安心享用一顿简单的午饭。
忙碌一整天,换得两三百元的报酬。
人与茶的命运,冥冥中被安排着。
武夷正岩茶对整个工序的要求极高。
范辉说:我们从山上的采青,就有要求了。
我们嫩了不采,老了不采,下雨天不采,露水天不采,太阳太大不采,所以这“五不采”就是为了保障我们鲜叶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系列片《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公元1107年的一天,北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将自己多年的饮茶心得,撰写成一部被后世茶人奉为经典的茶书。
当他刚刚题写好书名,(画面:《大观茶论》),这年新制的贡茶又已进献到宫廷。
徽宗皇帝于是取出最爱的茶盏,邀来群臣,共同品饮。
因为茶品特殊,袅袅的茶香引动着他用画笔描绘下当时的盛景。
时光流转到21世纪的今天,这幅叫作《文会图》的国画被世人尊为国宝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画面中的这些内容和福建武夷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中品饮的贡茶叫作武夷茶,它产于灵山秀水的福建武夷山。
如今,以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大名枞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在品茶论道,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思考着:身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地与武夷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
一部厚重的武夷山人文历史几乎每一个章节中都记载着武夷茶的发现、种植与制作,散发出茶之清香。
这样的特色在整个中国的名山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据史籍记载:汉代开始,武夷茶就有了入贡的记录,唐代更是名气大增,唐玄宗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此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武夷茶就此因势而上,得以向四方传播。
叶灿(茶叶专家):“武夷山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到了唐代就有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记载,‘前去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
’用拟人化的手法,号称侯爷,往来甘香馥郁称为晚甘侯,那实际上指的就是武夷山的岩茶,碧水丹山之乡出来的,在自然的环境当中,月净云稀笼罩中才有了这种茶的色香味。
”二十年多来,赵勇几乎走遍了武夷山周围所有的村落,凡是和茶有关的东西他都会费心收藏。
这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每一件都曾见证了那些久远年代里武夷茶事的秘密。
对赵勇来说,曲曲折折的收藏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梭在时光里的游戏,他用书籍文献中获得的信息,一点点揭开了这些藏品的身世之谜,而这些藏品的存在,又像是一把钥匙,让他穿过岁月之门,感受到了书本中所无法感受的武夷山茶事的辉煌。
赵勇后来相继在唐代的文籍中确定了这两样藏品的出处和用途,这说明,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事就已初显繁荣。
现在的武夷山人,喜欢用这种功夫茶的冲泡方法,以细啜慢饮的方式,品饮大红袍的岩骨花香。
但在1000多年前,唐代的饮茶,因为制茶方法的不同而与现在完全不同。
《茶经》中记载:在唐代,鲜茶采摘下来以后,先要把它蒸熟,然后以杵臼捣成膏状。
再用模具拍制成饼,脱模以后还需烘干,表面以蜡密封。
茶饼的中心有孔,可以贯串储存。
储存时放在洁净通风处。
喝的时候,稍作炙烤,然后用茶碾碾碎,过筛后煎煮。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雀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茶催诗兴,诗中有茶,形成了当时武夷山文化风尚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唐代诗人徐寅在这首《尚书惠蜡面茶》一诗中把武夷茶采制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首闽地最早的茶诗,也从侧面印证了武夷茶在唐代因为以蜡密封,还曾有过蜡面茶的称谓。
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因为武夷山北苑茶园的出现,茶叶制作品饮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童启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的茶事自唐代开始兴起,到宋代可以说盛况空前。
武夷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为中国茶事的辉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朝初年,由于气候的变化,贡茶中心就从江浙一带转移到了福建建安。
武夷茶因此得以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公元998年(宋咸丰元年),新任的福建转运使丁谓一路风尘来到了武夷山东南100公里外的凤凰山下。
凤凰山麓盛产茶叶,丁谓在这里建起御茶园,并亲自负责督造贡茶。
为了彰显皇家御茶的珍贵,丁谓改进了制茶工艺,并设计了多种皇家专用的茶饼模具,模具上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于是,这些由金箔装饰,做工精美的皇家茶饼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龙团凤饼。
当第一批龙团凤饼进献到汴梁都城,此后,建州每年例贡龙凤团茶各二斤。
如果说丁谓创制的龙团凤饼开创了宋代武夷茶兴盛的起点,那么,在此之后40年,公元1041年,同样是凤凰山下的北苑茶园里,又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蔡襄(1012-1067),他把龙团凤饼推向了辉煌的顶峰。
在蔡襄来到北苑以前,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以文学和书法著名;而在此之后,他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旭烽(著名作家):“茶录也就是800多字,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登峰造极,虽然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茶的文献,但是作为一个书法的极品和作为一个茶道文献的极品,就是内容和形式的这种符合这样一种功能好像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
”蔡襄督造茶事十分用心,他曾亲自到来茶山观察茶叶生长的情况,并将龙团凤饼的外形和制作工艺都进一步改进。
于是,原先一斤八饼的大龙团变作了一斤二十饼的小龙团,外形内质,都极为精绝。
刘军贤(茶文化专家):“龙团制造选料的时候,第一是要选很细嫩的芽,选好芽之后,它只取每个芽的一缕,过去是十六两一斤,虽然是八钱一个饼,但它用料多,当时这个饼的工值就是四万钱,蔡襄创造了小龙团之后,又出现了密云龙,瑞云龙,到瑞云龙的时候一年上贡量只有12个。
我个人认为龙团凤饼是中国茶叶的巅峰之作。
”四万钱的工值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宰相一年的俸禄。
不知多少武夷茶人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和智慧,才有了它如此珍贵稀有的品质。
难怪欧阳修在他的诗文中感叹着龙团凤饼“金可有而茶不易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更是对它做出了“名冠天下”的评价。
可惜的是,即便是今天的茶叶专家也都无法重现它的制作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一部武夷建安茶史几乎浓缩了整个中国宋代的茶叶历史。
在宋代,武夷茶是作为建安茶的一部分,入贡朝廷。
到了元代以后,贡茶的制造地点就正式移到了武夷山的九曲溪畔。
从凤凰山到九曲溪,武夷茶既经历了宋元两代458年的贡茶岁月,又催生出不少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其间奥秘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的人。
金俊是一位来自韩国的陶瓷艺术家。
两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游历,让他在武夷山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源泉。
从此,他便和家人一起留在了武夷山,从事着他的陶艺创作。
让金俊教授一见倾心的地方,是武夷山脚下这个叫做“遇林亭”的宋代窑址。
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坐落在山下西北角的这块6万多平方米的古窑址,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虽然,这里如今只剩下件件空空的匣钵,900多年前,它却曾是中国八大窑系,建窑的窑址之一,这里烧制的一种名叫兔毫盏的黑釉茶盏,正是宋徽宗赵佶当年为宾客们点茶时所使用的茶具。
这种古朴厚重的茶具因为出自建窑,所以被称为建盏,或黑釉盏,它在日本和韩国被叫做天目盏,至今日本茶道中都将其奉为珍宝。
今天的武夷山,我们偶尔也能见到这里的人们使用现代仿制的兔毫盏来喝茶,对喝茶的人来说,这与茶品无关,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它的特殊情感。
当年,正是它与龙团凤饼的结合,诞生出一种独特的饮茶文化,把武夷茶推向了中国茶叶历史的巅峰。
叶灿:“武夷山现在流传下的斗茶风俗一直都是兴盛的,因为我们没有断流过。
这里描绘的是宋代斗茶的一个场景。
武夷山自古就有这种斗茶的风俗,……因为武夷山茶非常出名,当时就有很多茶商、茶贩子来购茶,所以就有了民间斗比的这种方式来评价茶叶的好坏,斗比非常严格,这些都有讲究,现场有指指点点的人,有在这里记录的人,更多的还是相互交流。
”在武夷山,斗茶,现在通常是指茶人之间或三两好友围坐一起,各自出示自己的拿手精品:一看、二闻、三品,比试茶品高下优劣。
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交流。
苏轼在《咏茶》诗中的描写:“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更留下了范仲淹那首脍炙人口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这首长达300多字的诗文生动地描述了宋代武夷山当年斗茶之风的兴盛,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对研究宋代茶事有着重要的价值。
叶灿:“评判茶的好坏,先从它的色彩,主要是纯白、还是青白、还是黄白来对比。
第二比技艺,冲得恰到好处呢,这茶的味道也能够尽显,你冲得不好呢,这茶就泡苦了,泡涩了,就不好喝了。
”这样的过程至今或多或少地都在影响着当今的日本茶道。
日本抹茶的制作方法和宋代的蒸青团饼十分接近,区别在于,宋代的茶汤颜色以白色为上品,在制作的过程中用一定的工艺去掉了茶中大量的叶绿素。
南宋以后,前来游览隐居者日增,儒家羽士,荟萃山中,自然山水陶冶了他们的性情,幽幽茶香启迪了他们的思想。
于是,以茶论文,以文载道,兴盛一时,武夷茶因此融入了更多文化的内涵。
淳熙六年,陆游担任了福建路常平茶事,主管当时的茶叶事务。
为了征集龙团凤饼的精制原料,他在武夷山“镜台”开设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斗茶竞赛。
他在《建安雪》中写道,“建溪官茶绝天下,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诗中以雪赞茶,表达了他对武夷茶的喜爱。
陆游早年嗜酒,因酒而作的诗文颇多,但到了武夷山后,宁可舍酒取茶,“桑苎家风君莫笑,他年尤得作茶神。
”他自比茶神,以诗会友,以茶待客,陆游是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人,一生创作的诗文中涉及茶事的达300多首,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武夷茶有关。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有了这样爱茶懂茶的儒雅之士作为地方官员,武夷茶的冲泡技艺也因此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在当时,斗茶技艺之高超者,甚至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幻化出各种诗文、山水的图案。
这样的技艺叫分茶,或称茶百戏、茶丹青。
王旭烽:“茶丹青,就是你在冲茶的过程当中那个茶盏会有一首唐诗的意境,特别是叫罗汉供茶,当时很多日本的僧人到天台山去,就去供茶了,罗汉的像下供了一个茶,结果里面就出现了一个佛像,佛像就出来了,这就是一种很高很高的技艺,这种技艺已经失传了,也没有人能把它捡起来。
”赵勇(武夷山市原文联主席):“这件东西应该是属于南宋时期的遗存。
这件东西干什么呢?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用它可以很自如地来控制水流,应该是当时的专用的分茶茶盏。
”了解到斗茶的方法后,赵勇和他的朋友用自己的理解,尝试了分茶技艺。
当水滴滴入茶盏,果然留下了清晰的字迹,对比着漆器茶具的点茶效果,我们最终看到了用兔毫盏分茶的奥妙。
然而,分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必须要找到最佳的水乳交融的状态,才能够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创作。
武夷山茶风茶俗的形成与发展融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推动。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武夷山自古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它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
当武夷茶把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武夷茶文化的发展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
久远的岁月里,在晨钟暮鼓的回响中,道观佛寺与武夷茶不期而遇了。
坐落在武夷山深处的桃花洞观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道教推崇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