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程重点

管理学教程重点
管理学教程重点

管理学教程重点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与他人及通过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

管理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

管理人员需要三种基本技能,即技术技能、人文技能和构想技能。

(一)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包括工作中运用具体的知识、工具、或技巧的能力。

(二)人文技能

人文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亦称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群体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能力,并能在所领导的群体中发扬共同努力的协作精神。简言之,即理解、激励和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这项技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善解人意,而且能创造一种使下级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

(三)构想技能

构想技能亦称思想技能或观念技能,是指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部分的改变如何影响其他各部分,并进而设想个别企业和整个产业、社团间,以及与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间的总体关系。管理人员应能胸怀全局,认清左右形式的重要因素,评价各种机会并决定如何采取行动。

不同层次的管理对各管理技能的需求比例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制度又被称为泰罗制,是泰罗所极力倡导企业建立的一套以科学管理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它基于科学管理“四原则”。在具体运用时,泰罗又提出了作业管理原则、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一)科学管理“四原则”

1.“一个最佳的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员。

3.经济刺激。

4.职能上的分工。

(二)作业管理原则

1.高的日作业定额。

2.标准的作业条件。

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三)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革命

三、对科学管理的评价

科学管理代表了效率和消除浪费,其理论可在当今任何一个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质量为基础的行业中看到,如快餐业。

科学管理理论为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工时定额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劳资精神革命的构思,为缓解劳资关系增加了可能性;

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运动加强了公众对提高生产率的关心程度;

此外,科学管理理论还提升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

实际上,科学管理理论也有两个较突出的缺陷:

首先,泰罗把分析原则与行动原则混淆了。

其次,科学管理理论的缺陷还体现于计划工作与实际工作的分离。

上述这些理论上的局限,说明了为什么应用科学管理理论往往会导致工人们的抵制与反对,甚至因此给泰罗本人也带来了麻烦。

一、一般管理理论

(二)管理的五要素

管理的五要素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管理职能。

二、人际关系运动

行为科学理论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包括研究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等与工作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按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梅奥和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主要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提高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组织环境的概念

组织环境是指一切存在于组织内外并对组织有实现和潜在影响力的因素。组织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组织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的文化,它由组织内部所共享的价值观、规章制度、规范条例、风格特征等内容构成。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之外、对组织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所处的社会和商业环境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对组织的性质、准则、风格和特征等的认识。组织文化由组织的传统和氛围构成,代表着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同时也是组织成员活动和行为的规范。

二、什么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对社会所需承担的相应义务——维护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它是指组织所应尽的一种实现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与法律和经济效益的要求无关,但与组织的道德伦理观有密切联系。

四、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

问题:社会责任活动的发生必然会导致组织内部成本的增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组织从事社会责任活动会引起组织经济绩效的下降呢?

答:否,组织的社会参与和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的逻辑基础是:组织通过社会参与所获得的利益足以补偿其因社会参与而造成的额外成本。这里所指的利益包括获得一个积极的消费者形象、一支目的更明确和更讲究奉献的员工队伍或者是政府当局的更少干预等。

六、什么是管理伦理

顾名思义,管理伦理观是指在管理领域内所涉及的是非规则和准则。一个组织的管理伦理观通常能较为清晰地反应出在该组织文化中所蕴藏的价值观、态度、信念、语言以及行为模式等。所以管理伦理既是一个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个组织行为。

三、权变计划工作

(二)权变计划

权变计划工作是发展其他可供选择的行动路线,若原计划突然失效或变得不再适合时,即能付诸实施。

四、计划过程

计划工作步骤(简答)

五、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在该系统中下属和上级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根据这种进展给予奖励。

目标管理的基本哲学可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即鼓励参与决策,注重自我控制,促进权力下放,强调成果第一。

二、业务组合分析法

(一)BCG发展矩阵(理解)

BCG发展矩阵是20世纪70年代由波士顿咨询顾问小组提出的,所以又称为波士顿发展矩阵(见图6-4)。BCG发展矩阵是现今采用得最普通的一种业务组合分析方法,其横坐标代表相对市场份额,纵坐标代表市场增长率。两个坐标分别分为高、低两类,这样就产生四种组合:两者都高的称为明星类;两者都低的称为瘦狗类;相对市场份额高,但市场增长率趋于停滞状态的是金牛类;市场增长率高,但相对市场份额较低的属于问题类。应用该矩阵分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识别各业务部门或战略业务单位,把各业务单位分类并归入各矩阵类别之中,对各业务单位分别选择不同的战略。

图6-4 BCG发展矩阵

明星类领域中的业务或产品处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虽然它们也占有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但是它们通常需要大量的短期现金来支持其高成长的市场,管理人员尝试投资未来是以长期潜在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当市场成熟了,许多明星就成为组织的“金牛”。“金牛”不再需要大量的成长扩张资金,相反它产生的大量现金收益可用于组织的其他领域。

问题类领域中的业务或产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投机性,管理人员必须决定究竟是扶植其发展成为明星还是采取收缩战略逐步放弃它。

瘦狗类领域中的产品常常不能维持其自身发展,有时甚至还需从组织的其他部门抽调资金。对瘦狗类业务要改进其绩效较难,所以一般采取收缩或放弃战略。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决策者为了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实现特定目标,在充分搜索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可行方案,依据评定准则和标准,选定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一、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理解)

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可以把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三种。

(一)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是所有决策问题中最重要的,是涉及组织大政方针,战略目标等重大事项进行的决策活动,是有关组织全局性的、长期性的、关系到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决策。它还包括组织资本的变化、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与巩固、组织机构的调整、高级经理层的人事变动等。

战略决策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出决策后果,所需解决的问题复杂,主要是协调组织与组织环境之间的关系。决策过程所需考虑的环境变化性较大,往往并不过分依赖复杂的数学模式及技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重,对决策者的洞察力、判断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战略决策中,找出关键问题比利用复杂计算更为有效。因此,必要时可以借助组织外部人员(如咨询顾问等)对战略性决策方案进行设定和分析。

(二)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又称战术决策,是组织在内部范围内贯彻执行的决策,属于执行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决策。管理决策旨在实现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如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更新设备的选择、新产品定价、流动资金筹措等决策。管理决策不直接决定企业组织的命运,但决策行为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组织效率的高低。

管理决策是每个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内容,它依赖于管理者的经验和综合研究方法,也可使用电脑和数学模型辅助决策。

(三)业务决策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涉及组织中一般管理和工作的具体决策活动,直接影响日常工作效率。主要的业务决策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的日常分配与检查、工作日程(生产进度)的监督与管理、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与执行、企业的库存控制、材料采购等方面的决策。

业务决策是组织所有决策中范围最小、影响最小的具体决策,是组织中所有决策的基础,也是组织运行的基础。业务决策是组织中大多数人员经常性的工作内容。业务决策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和常识,包括使用少量的模型和电脑。

在不同类型的决策活动中,不同管理层级因面对的问题和所授权限不同,所能负责的决策也不同。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战略决策,中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管理决策,基层管理者负责大部分业务决策(见表7-1)。

当然,在组织中,三类决策活动的界限并非明确清晰,应按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鉴别。在传统上,决策者由管理者担任,但目前随着分权程度和员工参与决策程度的提高,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一部分业务决策已转而由有一定工作自由度的作业人员做出。此外,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者参与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一方法能大大减少基层人员对决策结果的抵触情绪,简化决策完成后的宣传动员工作,推动决策方案的贯彻实施。职工参与决策,管理民主化,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没有自觉的共同目标,没有明确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共同活动往往是基于共同的信仰、爱好,共同的价值观,或者是具有相同的生活经历。

非正式组织的正面影响主要有:

(1)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满足员工对正式组织的需求,消除员工对工作的抵触情绪,从而有利于正式组织的正常运作。

(2)通过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利于组织成员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强集体凝聚力。

(3)可以促进信息沟通。当一个非正式组织同时包含了不同的等级员工时,上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活动了解员工想法、态度、工作情况;下级员工也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向上级传递真实信息。这样避免了正式组织僵化所导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同时

也消除了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等级鸿沟。

(4)非正式组织有利于利用本身的吸引力来提高员工的稳定度,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二、统一命令

统一命令是指一个下属应当且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直接领导。任何一个上级不能越级指挥、命令,但可以越级检查工作;任何一个下级不能越级请示,但可以越级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四、集权与分权

集权是指组织结构中把决策的权力集中在较高层次的管理部门,分权则是将决策的权力分散到较低层次的各部门。

五、组织授权

(一)授权的概念

授权是指上级把职权委任给下级的组织过程。他和分权是有区别的。

职权既可以授出,也可以收回。因此授权者不必担心因授权而导致自身权力的削弱。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情况,以实现组织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为根本原则进行授权、收权和重新授权。

六、直线与参谋

(二)“参谋”的概念

参谋是帮助直线工作的。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张,管理工作日益复杂,需要建立一些部门为他提供咨询和服务支持,以减轻压力。这些辅助直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单位就被称为“参谋”。

参谋职权仅仅限于一种顾问的性质,可以把其观点、意见“推销”给其服务对象,而不是像直线人员那样具有行使命令的权力。

七、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

(一)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人员的数量。

(二)组织层次

组织层次是指组织内部纵向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

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题目)

层次和幅度是此消彼长的,在组织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宽,则组织层次少;反之,管理幅度窄,则组织层次多(见图8-7)。由于管理幅度的不同,组识层次也相应形成两种类型的结构:高长式(窄福度)组织结构和扁平式(宽幅度)组织结构,它们的关系以及优缺点如图8-8所示。

图8-7 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图8-8 高长式组织与扁平式组织

可见,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是很辩证的。一般来说,管理人员总希望发展扁平式组织结构以减少中间管理层、降低管理费用。但是,管理幅度的增加会使管理人员压力增加,甚至出现失控现象。尽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授权对下属人员进行培训,明确计划与目标.并采取有效联系与沟通等手段来扩大管理幅度,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幅度的限制会迫使企业不得不增加组织层次。

八、部门化(理解并判断选用哪一个部门化)

(一)按职能划分部门(职能部门化)

按职能划分部门是最常见的一种划分方法,它是将在职能上类似的活动归在一个部门。例如,一个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可以把该企业分成工程部、财务部、制造部、人力资源部以及采购部等。一般而言,按职能划分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组织,而且从部门的功能变化中可以看出组织目标的变化。例如,一家医院就可能将其划分成研究部、护理部、住院部、门诊部等。

当该医院决定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起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作用时,那么很有可能该医院将增设一十部门:保健部(见图8-9)

图8-9 职能部门化组织

1.按职能划分部门,有下列优点和缺陷:

(1)有利于同类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2)部门管理人员只需熟悉相对较窄的技术职能,降低曾理难度;

(3)符合专业化原则,将同类专业人员放在同一组织有利于共享专业资源;

(4)简化培训;

(5)确保高层管理者的权力和威望。

2.当组织规模扩大后,职能部门化又会带来以下不利影响;

(1)职能部门繁多,决策变得缓慢以及官僚主义严重;

(2)各部门管理层的本位主义,使之只考虑到局部利益,从而影响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3)不同部门内的类似职能,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4)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

(5)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管理人才。

职能部门化一般适用于较小规模的组织。

(二)按产品划分部门(产品部门化)

产品部门化是按产品或产品大类的活动来划分部门的。该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个产品类进行。图8-10是某汽车公司按产品划分部门的组织结构图。

图8-10 产品部门化组织

1.产品部门化的优点有:

(1)有利于提高决策速度和有效性;

(2)可以使管理人员综合考虑一个产品类的生产经营;

(3)责任明确,各类产品的经营管理绩效易于评估。

2.产品部门化的缺点有:

(1)部门管理人员只注意本产品类的眼前发展,忽视其长远的技术发展,也对组织整体的发展欠关心;

(2)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财务、营销、采购、研发等专业人员,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成本上升。

产品部门化多适用于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

(三)按地区划分部门(地区部门化)

地区部门化是指按照组织活动的不同地区划分部门,特别是当一个企业朝国际化战略发

展或扩大销售地区后,在总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就不可能对不同地区的分公司、子公司业务都事必躬亲,他必须将权力下放,成立地区部门,由部门管理人员全权负责该地区的事务(见图8-11)。

图8-11 地区部门化组织

1.地区部门化的优点有:

(1)高层管理人员将权力下放,使自己可以集中精力研究公司总体战略;

(2)地区事业部门管理人员更了解当地情况,对本他区环境变化的反应更迅速;

(3)有利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2.地区部门化的缺点有:

(1)管理成本较高,每个地区部门都是一个较完整意义上的公司,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2)地区部门经理只注意本地区发展,易忽视其他地区的良好发展前景,抑制了开拓精神;

(3)权力过于分散,不利于总部高层管理的有效协调与控制。

许多跨国公司或全国性的大公司都采用地区部门化的划分方法。

(四)按用户划分部门(用户部门化)

以用户为对象,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用户)设立相应的部门,这就是用户部门化。例如,营销副总裁可将下属人员划分成零售服务部、批发服务部、政府机构服务部(见图8-l2),服装商厦销售分别设立童装部、男子服装部和女子服装部。

图8-l2 用户部门化组织

1.在当今竞争环境中,用户部门化受到广泛重视,它的优点是:

(1)使企业更好地做到以顾客为中心,能更快掌握特定顾客群的需求变化,并提供优质服务;

(2)有利于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了解,使其可以方便地选择产品。

2.用户部门化的缺点主要是按用户分类有难度,且容易造成忽视或放弃某一部分用户。

(五)按过程划分部门的方法(过程部门化)

过程部门化是指根据生产或服务的流程划分部门。例如,在制造厂中设立冲压车间、焊接车间、电镀车间等(见图8-13)。

图8-13 过程部门化组织

1.过程部门化的优点有:

(1)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与技能带来的经济性;

(2)简化培训,员工只需掌握某一环节的技能。

2.过程部门化的缺点有:

(1)部门间协作困难。如果上一步骤未完成或出现问题,下一步骤则难以进行;

(2)只有最高层对利润负责,各部门忽视整体,只注意某一细节;

(3)不利于培养综合管理人员。

部门化的类型很多,以上介绍的只是五种常见的类型,除此之外还有按时间、人数、项目等划分部门,这里不再赘述。另外,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大型组织在不同的组织层次上有不同的部门划分方法。例如,一家大型制造企业按职能划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制造部门按其制造的程序划分子部门;营销部门按地区划分子部门,各个部门再按用户类型划分部门(见图8-14)。

图8-14 多种形式的部门化

部门化有以下两个新趋向:

(1)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层管理人员越发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及时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许多组织越来越偏好按用户来划分部门。

(2)如今的市场环境复杂而多变,一个组织面临的任务也日趋复杂,需要多样的技术协助完成,因此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地以工作团队取代日益僵化的部门化小组,工作团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组织必需的技术人员,出色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有关工作团队的理论将在第五节中详细介绍。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

直线制组织结构又称简单结构,在一个组织中,从最高层领导到基层一线人员,通过一条纵向的直接的指挥链连接起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直线关系,即命令与服从关系。在组织内部不设参谋部门

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制是直线与参谋结合的组织结构。参谋部门权力有限,不能直接指挥其他部门,只能提供服务、帮助、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称为分部结构或M型结构。每一个分部相当于一个较完整意义上的“小公司”。

一、领导与领导者的定义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引导人们行为,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地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的艺术过程。

一、从“经济人”到“复杂人”(理解)

(一)“经济人”的假设

这种观点认为人主要是为经济利益而生存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这一假设,指出人主要追求的是经济上的目标,因而可通过经济刺激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企业家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人”,工人是追求高工资的“经济人”。古典管理学者也是从“经济人”这个基本假设出发的。他们认为,追求高利润的企业家和追求高工资的工人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应用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组积等手段来鼓励工人同雇主合作,共同为提高生产率而努力。生产率的提高可把“蛋糕做大”,过样雇主可以得到高利润,工人可以得到高工资。所以,他们强调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等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条件。

(二)“社会人”的假设

这一观点认为,人不只是为经济利益而生存,而且有社会方面的需求。一些行为科学家认为,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学派把人只看成“经济人”并不正确。工作条件和工资报酬等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位原因。人不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他们还指出,工业化造成了“社会解体”和“不愉快的个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考虑人的杜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以便合理地组织与管理,保持社会的“稳定”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自动人”的假设

这种观点认为,人除了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才智的欲望。所以,人是自动、自发而且能自我克制的,外在的命令、控制有时反而会引起反感,使人感到是一种“威胁”而难以适应。人力资源学派的人性观认为,人不仅希望为组织作出贡献,而且也能够作出真正的贡献。如何使工作变得有意义、富有吸引力,足以引起自豪感,就不需要其他外来的激励,人可以自我激励,所以.“自动人”也就是“自我实现的人”。管理者的任务是鼓励职工参与决策并创造一个工作环境,使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复合人”的假设

薛恩又提出了“复杂人”的概念,该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而且是高度可变的;人的动机模式很复杂,不仅人与人之间有差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中,其动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组织经验还可能学到新的动机,以及人能对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作出反应。因此,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好的诊断师,他必须对不同的人具有敏感的洞察力,针对各人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

三、管理方格理论

领导风格5种基本典型:

(1)贫乏型管理:管理者对生产和对人都很少关心。

(2)血汗工厂型管理:管理者对生产高度关心,但对人则很少关心。

(3)乡村俱乐部型管理:和(2)型正好相反,管理者友好待人、态度轻松,但对生产则很少关心。

(4)组织人管理:管理者折中地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者间取得平衡。

(5)协作型管理:管理者对生产和人的关心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通过与职工的互敬互信,依靠群体的协作来取得成果。

一、胡萝卜加大棒激励法(理解)

“大棒”与“胡萝卜”可以说是两种最传统的激励手段和管理工具。前者指的是惩罚的威胁、饥饿的恐惧或其他类似的力量,后者通常是指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

几乎在所有的激励理论中,都承认某种形式的“胡萝卜”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机。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赚钱”在人们的常识中是上“光荣榜”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已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了,有人甚至公然声称“每个人干活都是为了钱”。这是值得管理者注意的一个动向。应该看到“胡萝卜”一直是并将继续成为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

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捧”也一直并将继续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但它不是公认的一种最好的激励因素,因为它会引起防卫心理和报复行为。如进行对抗、消极怠工、生产劣质产品、对工作漠不关心,使主管人员在决策时不敢冒任何风险、弄虚作假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管理人员发现,不仅在管理中用大棒方式,连胡萝卜方式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行得通。对于利益问题人们有了新的认识,既不像过去那样害怕“惩罚”,也不像过去那样羡慕“奖励”。正如德鲁克所说,大棒已在丧失其威慑力量。而胡萝卜方式却变得越来越器张。

由于整个胡萝卜理论植根于增加少量收人能对人产生巨大的激励这一事实,过去这对穷苦的人行之有效,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使“胡萝卜”有实质的影响,太少的奖励完全行不通,而收入必须得越多越好。但是,过量或滥用物质奖励作为激励力量,其后果将是严重的,由于职工收人的增长速度过快,会使人们对提高物质奖励的期望更大,最后导致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对经济的全面冲击。在现代杜会中,物质主义仍有很大的市场,但有许多迹象表明,管理者必须慎用物质激励,否则将会通遇严重的经济混乱。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研究对某些群体、个别团体及新一代工作者的有效激励力量有哪些。纯粹以一种理论来指导管理经营已不再现实。

三、双因素论

从不满到没有不满的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它们是和工作环境相关联的外在因素。

在满意和没有满意这个连续体间的那类因素则称为激励因素,它们是和工作内容相关联的内在因素。

十、强化理论

正强化是一种增强行为的方法。在一个要求的行为出现后,随即加以奖酬或提供正面的结果。

第四节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方法(理解)

如果听到主管人员说沟通经常出障碍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的话,恐怕是不会有人惊讶的。根据一项研究,约有80%的主管人员认为沟通中的问题是造成他们工作困难的原因。但是必须指出,表现在沟通上的问题往往是一些隐藏得更深的问题的征兆。譬如说,计划不善可能使人搞不清楚组织的活动方向。同样,组织给构设计不好也可能使各种组织关系难以畅通。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含糊不清可能使主管者不能确知组织对他们究竟期望做些什么。所以,一个敏锐的主管人员在出现沟通的障碍之后,首先是要寻找其原因,而不是首先着手

排除具体的故障。

一、沟通的障碍(简答)

除了在讨论社会系统内信息超负荷时提到的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沟通中的另一些障碍。

其中,本章已经提到丁一些,还有一些则必须单独列出,作进一步讨论。沟通中的第一类障碍主要是有关信息发送者的,第二类主要是有民信息的传递的,第三类则主要是有关信息接收者的。

(一)缺少沟通的计划

良好的沟通不是偶然得来的。人们往往在事先对表达某个信息的目的未经思考、计划或说明的情况下就开始说话或写作了。但是如果能说明下达指示的理由、选择最恰当的渠道和

适宜的时机,就能大大有助于对信息的理解,从而减少抵制变动的阻力。

(二)未加澄清的假设

一个常被忽视但却很重要的问题是在沟通的信息中没有传递它所依据的基本很设。一位

女顾客通知卖方公司说她打算参观一下公司下属的工厂。然后她假设公司会派人去机场迎接

她,为她订好旅馆。提供交通方便,并安排好参观工厂的全面计划。但卖方则可能假设,这位顾客到本地来主要是参加婚礼的,并顺便来工厂作例行访问。这种未予澄清的假设,无论责任在谁,都会引起混乱和挫伤感情。

(三)语意曲解

有效沟通的另一种障碍可以说是语意曲解。这种曲解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有些词也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有些人来说,“政府”这个词可能意味着干涉和财政赤字。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可能意味着帮助、平等和正义。

(四)信息表达不佳

一个想法在信息发送者的脑子里不论有多么清楚,但在表达时,仍然可能受到用词不当、遗漏、条理不清、语序紊乱、陈词滥调、生造术语、意思不全等影响。这种表达不清和不准造成的损失可能很严重,但这只要在表达信息时多加小心就能避免。

(五)信息在传递途中的损失和遗忘

信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接连多次的传递之后,就会变样。因此组织往往使用多种渠

道来传递同一个信息。健忘则是信息传递中的另一个严重问题。例如,某项研究发现,职工们只能记住接收信息的50%,而主管人员则只能记住6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对一个信息有必要反复地传递和使用多种渠道传递。

(六)听而不闻和判断草率

天底下的人是言者多而闻者少。每个人大概都见到过,有些人喜欢在别人谈话当中突然

插进一些不相干的话题。原因之一是这些人脑子里正在想着自己的问题——如维护他们以我为中心的地位,或者使别人对自己有个好印象等等,而根本没在听别人的谈话内容。

聆听别人谈话需要注意力集中和自我约束。也就是说要避免过分急于对别人的话作出评价。一般的倾向是急于要对别人的谈话作判断,表示赞同或反对,而不是设法了解谈话者的基本观点。然而,不带评判地聆听别入的谈话有时却能提高组织的效能。譬如,以同情的态度聆听职工的谈话,可以便劳资关系较好些,也能更好地加强各主管人员之间的了解。具体地说,销售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生产人员的问题。而赊销部门的主管人员也能够认识到过分严格的赊销政策可能会引起销售额的大量减少。总之,以理解的态度聆听别人谈话能够减少组织生活中常见的烦恼,并能导致较好的沟通。

(七)猜疑、威胁和恐惧

猜疑、威胁和恐惧都会破坏沟通。在这种气氛下,人们对任何信息都会持怀疑态度。猜疑可能是由于上级行为的矛盾所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下属过去曾因诚实地向上级报告了不利的但却是真实的情况而受到惩罚的教训所造成的。同样,在威胁(不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的)面前,人们一般是语多保留、处处防卫和谎报情况。为此,需要一种信任的气氛,这样才有助于真实信息的畅通流动。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汇编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 (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 (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4)教师的焦虑水平。 16.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7.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8.课堂管理的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19.课堂上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1)增加参与;(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焦点;(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0.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1)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规则的制订;(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2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规模;(3)班集体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22.课堂管理的策略:(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23.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24.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学校管理学重点

学校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学校管理与学校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他人去行动,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处于特定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体制约束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法规,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通过组织指导师生员工,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达到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 1.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2.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3.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4.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促进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学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外部管理 ●夏朝开始就有了学校 ●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员 ●到了汉代,中央有太学,有太常统管,地方有郡县学,由地方行政长官主管, 逐步设置学官,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设国子监统管中央直属学校,最高长官叫“祭酒”。 ●地方和县两级学校,则由长史统管。宋、元、明、清各朝,中央主管学校的 部门,基本上没有改变,地方各级主管学校部门的名称和治理方式,渐有变 化。 ●辛亥革命以后,中央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各县叫教育局。建国以后, 这种体制基本延续下来。 ?内部管理 ●中国:《学记》 ●西方:体操学校、文法学校及后来的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 ●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对学校管理问题,如学制、班 级编制、课表、教学秩序都有较详细的论述。有学者认为夸美纽斯是学校管 理学的奠基人。 ?学校管理学的产生 ●德国法学家、社会学家施泰因(Stein L.V.)于1865-1868年出版了七卷本的宏篇 巨著《行政学》。以其理想化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教育行政理论。 对学校管理理论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科学的、系统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快速上升时期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现在一般认为美国是现代学校管理学的发源地。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达顿(Dutton)和斯耐登(Snedden)在1908年合著出版的《美 国教育公共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五、学校管理学得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学研究如何运用办学规律,发挥中小学内人力、财力、物力诸因素, 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全体成员,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 1.什么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 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点;二是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的独特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2.周期性。从教育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 1.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沟通、激励、创新。 2. 管理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a. 工作定额 b.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c. 职能工长制 d. 计划职能与执行只能相隔离 e. 例外原则:指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乱繁琐事务的负担,把处 理各项文书、报告等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高级管 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f. 心理革命 4.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代表。 他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一下内容: (一)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三)管理十四项原则 a. 分工 b. 权力与责任

c. 纪律 d. 统一指挥 e. 统一领导 f.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g. 公平报酬 h. 集权 i. 等级链与跳板。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到最基层之间各级领 导人所组成的等级系列,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 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j. 秩序 k. 平等 l. 保持人员稳定 m. 首创精神 n. 集体精神 5. 韦伯:被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他的思想内容:a.明确分工b.权力体系c.规范录用d.管理职业化e.公私有 别f.遵守规律和纪律 6.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哈罗德·孔茨。该学派推崇法约尔的 管理职能理论,认为应对管理的职能进行认真的分析, 从管理的过程和职能入手,对企业的经营经验加以理 性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管理理论,指导和改进管理实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教育管理学》试题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A)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 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教学管理 2、教育决策 3、教育价值观 '■ I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育计划 6、校本培训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古典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不足之处。 2、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什么异同? 3、简析教育管理体制中专家统治制的优缺点。 |i Z(! r A 4、简述学校聘任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7 i 1、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涵? 12分,共12分) I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以下是我国小学生守则的两个版本,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知识予以判断分析,你认同那个版本?为什 么? 版本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版本二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升国旗肃立,敬礼规范。 2、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不欺弱小,礼貌用语。 3、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到校,有事先请假,不无故缺课。 4、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 5、热爱科学,开动脑筋,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7、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坚持锻炼,讲究卫生,服装整洁。 8、关心集体利益,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公益,遵守公共秩序。 9、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勤俭朴实。 10、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被否定的作文批改法 我是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研员,常下小学对学校进行常规检查。当翻开某班的习作练习本时,我发现前面的几篇作文,学生在老师批改后(主要是提出修改建议)又练习了一次,效果非常好。后面的几篇作文,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没有坚持下去。我正在惋惜,该班的语文老师解释道:“学校领导认为这样做有凑作文篇数的嫌疑,便规定不准这样来安排习作。”稍后我与该校分管教学的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个别老师对重写的作文只写了几个字的评语,但也要算一篇大作文。为了防止老师‘偷工减料’,便杜绝了此类做法。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好管理。据我事后了解,这所学校在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中有明确规定,每学期要批改一定数量的学生习作。 请你结合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校方这一做法。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B)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管理学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1.什么是管理及管理的特征 ※管理的定义: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Management Features): (1)动态性------管理活动要在变动的环境以及变动的组织自身当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2)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 (3)艺术性------体现在管理主体对于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 (4)创造性------对于每一个管理对象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进行参照。 (5)经济性------资源配置需要成本。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Planning)------确定目标,制订战略及展开计划以协调活动(确定组织目标和决定如何实现它们的过程)。 (2)组织(Organizing)-----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建立资源和行动框架以有效和高效地达到目标)。 (3)领导(Leading)------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及解决冲突(指导和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 (4)控制(Controlling)-----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评价和纠正组织活动使其按原定方向运作的过程)。 3.管理者角色与管理技能 ※管理者角色(Management Roles)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 (1)挂名首脑角色(形象人物Figurehead role) -----对外代表组织,如迎接来往贵宾、签署正式文件、主持婚礼、颁发证书、剪彩等。(2)领导者角色(Leader role) -----对内领导并激励部属,也包括甄选、训练、与指派任务等。 (3)联络者角色( Liaison role) -----建立和维持内外良好人际关系的网络,如与外部税务、公安、其他组织或与内部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Informational Roles) ------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4)监听者角色(神经中枢Monitor role) -----通过阅读杂志和与他人谈话收集信息,以掌握组织内外的状况,用以判断了解组织的机会与威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教育管理学题库(整理)

教育管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育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以协调组织内部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它是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教育管理的整体转换运动。其中,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是条件,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标。 4、教学管理(PPT):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指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及结果的管理。 5、科学管理理论(P11):科学管理理论的特征是:1)管理过程中更注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技术。4)注重民主管理,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 6、科层管理理论(P43):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7、霍桑实验(P42):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8年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从而得出以下结论:A、经济刺激并非唯一刺激动因B、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身份对待管理的; C、工人往往以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免受专断管理之害 D、非正式社会组织与管理相互作用影响 E、专业化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 F、人不是机械齿轮,是能动的生物体。即通过试验提出来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并坚信只有改善组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8、教育管理体制(P51):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等。 9、需要层次理论(P45+BAIDU):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管理学基础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总论 ●“行为科学”的理论把管理理解为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求达成共同目标的 一种活动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德鲁克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茨 ●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效地 利用人、财、物,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管理的五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计划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致力于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领导着眼于 激发和鼓励人的积极性,控制的重心在于纠正偏差,创新着眼于保持产品和服务的持续领先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尽管管理工作形式多样,但其基本内容与本质是相同的,即协调。 协调就是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每个成员、各种资源、各项活动之间有机结合,同步和谐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其职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就管理者工作的 本质而言,没有什么不同,所有的管理者不管处在哪一级管理层次上,都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只不过他们从事五项职能的内容与所花的时间有所不同而已 ●管理者的三种技能: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定制 ●管理学的四大特点:一般性,不精确性,综合性,实践性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科学管理的四大实验:工时研究试验,搬运生铁试验,铁锹试验,金属切削试验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管理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通过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法和 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操作及经验管理,并且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了例外管理原则,将管理与劳动分开,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法约尔认为,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一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生 产、制造、加工等)、营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筹措、使用资金)、安全活动(维护设备,保护工作的安全)、会计活动(编制财产目录和资产负债表、计算成本、进行统计)、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分工原则、权力与责任原则、纪律原则、统一命令原则、统 一领导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原则、报酬原则、集中化原则、等级链原则、秩序原则、平等原则、人员保持稳定原则、主动性原则、集体精神原则 ●权力论(组织建立在三种权威之上):一是传统的权威,二是神授的权威,三是合理合 法的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参加了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实验,大规模的访谈,十四名配电器装线工人试验●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满足员工需要的重要性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1)管理主体: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组织的核心人物)和中层、基层管理人员) (2)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即管理的收受者(包括组织中的一般成员、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和与组织的扩张和发展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

教育管理学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教育管理学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管理目标对管理活动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种: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作用 A、选择 B、指导 C、标准 D、教育 学员答案:C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的概念 A、固定 B、发展 C、不变D闭合 学员答案:B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科学 A、原则 B、过程与规律 C、活动 D、方法 学员答案:B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是()的中心任务 A、教育管理 B、学校 C、教师 D、领导 学员答案:A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指班级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A、班风 B、约束力 C、规范 D、群体气氛 学员答案:A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 A、理性化 B、现代化 C、1有效性 D、工具性 学员答案:A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管理工作 B、教学工作 C、后勤工作 D、德育工作 学员答案: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A、社会 B、管理 C、自然 D、行政 学员答案:A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 内容: 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有两个维度,其中一个是管理职能维,另一个是() A、教学业务维 B、工作维 C、生活维 D、科研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