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

合集下载

神话与现实的交汇:山海经中的虚实之间

神话与现实的交汇:山海经中的虚实之间

神话与现实的交汇:山海经中的虚实之间神话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神话文献中的瑰宝。

山海经记载了浩如烟海的神奇生物,描述了广阔的神秘世界,使人们对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产生了新的思考。

山海经中的神兽、神鸟和神蛇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白泽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它被形容得美轮美奂,令人无法置信。

白泽又有着与现实相似的特征,它能穿越山岭飞翔,在湖水间穿梭,唤起了人们对于自然界中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虽然白泽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它经典的形象却能引发我们对于自然、对于未知世界的思考。

神话中的山海经也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于医学和药物的认识。

以"云英"为例,这种神奇的草药被描述为可以治愈百病。

虽然在现实世界里并没有这样的仙草,但它背后所传递出来的对于疾病治愈的追求、对于健康与生命的探索,却是我们现代人同样关心的话题。

这种虚实交织的关系,使得山海经不仅是一个追求趣味的文学作品,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此外,山海经中的地理也与现实相互纠葛。

例如,其中描述的有阴山和阳山,看似与现实中的山脉相差甚远。

然而,这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地理位置的关注。

或许现在的阴山和阳山早已消失,但它们作为古代地理名称的存在,揭示了古人对于地理位置记忆的重视。

神话与现实交汇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创造上。

山海经中的女娲、伏羲等人物被视为中国神话中的始祖,他们被赋予了创世和造物的能力。

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神人,但这种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仍然影响着后世。

例如,女娲被视为照顾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化身,她的形象被广泛运用在琉璃器和雕塑中,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虚实交汇的过程中,山海经不仅融入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更反映了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

虽然大部分的神话内容仍然停留在虚幻的层面,但这种虚幻中的真实却能够引起观者在心灵上的共鸣。

对于现实与虚幻交汇处的思考与探索,也成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把握。

神话与现实的交汇,使得山海经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在当代得以继续发光发热。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西游记》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杨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0期摘 ; 要:浪漫主义色彩往往体现在富于幻想、超越现实、具有传奇色彩等方面,《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在它夸张传奇的人物塑造中,温暖柔情的婚恋描写,精彩、丰富的幻想之中,小说从多个方面刻画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给读者营造一个幻想的“真实”世界,使读者沉溺其中流连忘返。

关键词:《西游记》;人物塑造;婚恋观;幻想;古代文学;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0-0013-02我国古代文学的浪漫起源于神话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幻想色彩,可见我国古代文学浪漫主义的起源就是尽情的畅想与不真实的传奇,浪漫主义的这些特点在《西游记》中表达的非常成功,作者在浪漫主义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评判现实,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学越众不同的浪漫色彩。

一、《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西游记》中人物的塑造充满了传奇与幻想色彩,以孙悟空为例,首先,他的出生就有着不同寻常的传奇色彩,是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英雄,一个平凡的、甚至卑贱的生命的诞生却惊天动地,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超越现实的丰富想象,将读者带入的神奇幻想空间,使人的理想在脱离了现实的轨道上驰骋。

其次,孙悟空的学艺也充满的传奇色彩,他去拜师学艺,师傅早已算出他的今生来世,并传授给他七十二般变化,这种脱离了现实的能力丰富了作品的形象力,使作品的浪漫色彩更为浓厚。

再次,孙悟空身上的反抗精神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法抗压迫的歌颂,小说却以一种浪漫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他大闹天宫是因为玉帝轻看他,他被压五指山下是因为和如来的打赌,一切都在嬉笑怒骂间,佛、道、妖的登场好似只为烘托孙悟空这一英雄人物的能力、胆量和豪情,将他塑造成一个深入人心的叛逆者。

此外,他上天、入地、下海的本领等都使小说赋予无穷无尽的想象的体现,作者通过情景的丰富描写将读者拖入一个浪漫的幻想空间,读者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文学建立在精彩幻想上的浪漫主义,《西游记》以浪漫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也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学幻想与实际的联系,使人能够在体会作品的浪漫之余更多的思考作品更深层的内涵,例如:为什么孙悟空这么厉害他的反抗都是徒劳,就是推翻不了一个昏庸的玉帝?为什么被打死的妖精都没有神仙做后台?在绚烂的幻想中留给读者思考的舞台,浪漫而不浮夸。

中国文学的“浪漫”与“现实”_优秀议论文900字相关作文

中国文学的“浪漫”与“现实”_优秀议论文900字相关作文

中国文学的“浪漫”与“现实”_优秀议论文900字相关作文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它的历程中的“浪漫”与“现实”却一直在交织。

中国文学不仅反映着个人还反映着社会。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流传至今,并不只是因为其浪漫大胆的风格与豪放不羁的笔风而闻名于世,还有他的诗中所反映的自我思想与社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句诗中我们还可以看见他那堪比雪山之巅的才华。

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又能品味到他为人的不屈与洒脱。

但是“食马者”们却未能“策之以其道”,而就算它“鸣之”也未必能“通其意”。

在平安的盛唐时期,我们除了看见李白的官途不畅,也能看见统治者的安逸。

统治者不仅没有重用李白,反而将其作为一位作诗来取悦自己的人。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道,这到底是太平世间再无战争,还是统治者的懈怠与不重人才?中国的文学暗藏时代思潮。

清代小说《红楼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向世人展示着其暗藏的新潮思想。

面对封建制度,他们却不甘于屈服,反而勇于抗争。

里面他们的语言,动作无不见其肆意的反抗精神。

这也正说明了清代的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们在逐渐地接受外来的新思想,但是封建思想仍在毒害着社会。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以个人的浪漫风格彰显其名,一个则是以浪漫的爱情实现悲哀。

它们的浪漫小至一句诗,一个人,却都揭示着社会中的乱象与弊害。

它们都是以浪漫的手法去承托出历史与现实。

但中国文学的“浪漫”与“现实”也会出现相互“竞争”的情况。

中国文学因时势而改变。

1919年4月30日,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为导火线,国内便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五四运动”。

在此之前。

鲁迅先生也是起了一把推力的关键人物之一。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暴露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的弊端,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并且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新思想。

他的这部作品的手法并不“浪漫”,反而“现实”得露骨。

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坚定的文学基石。

中国神话中神人相爱的故事

中国神话中神人相爱的故事

中国神话中神人相爱的故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话故事犹如璀璨的繁星,点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中,神人相爱的故事更是富有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成为我国神话的一大特色。

一、引言:中国神话的丰富内涵与神人相爱的主题中国神话故事丰富多样,既有开天辟地的壮丽篇章,也有充满浪漫色彩的神人爱情传说。

在诸多神话中,神人相爱的主题屡见不鲜,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二、主体部分:中国神话中著名的神人相爱故事概述1.盘古开天辟地与女娲造人传说中,宇宙之初,天地尚未形成,一切混沌一片。

这时,一位名叫盘古的英雄神祇挥舞神斧,将天地分开,从此有了宇宙。

后来,女娲用五彩石浆补天、造人,使世界充满了生机。

两位神祇的英勇和智慧,构成了神人相爱的初始画卷。

2.伏羲女娲的婚姻与人类文明的起源伏羲和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创立了八卦、婚姻制度等人类文明。

他们的结合,象征着神人之间的爱情与和谐,为后世子孙奠定了基础。

3.帝俊与羲和的爱情故事帝俊,天帝之子,羲和,太阳女神。

他们相识于茫茫大海,相爱后共同孕育了十个太阳。

然而,十个太阳同时升起,导致大地干旱,百姓疾苦。

为拯救苍生,羲和决定驾驶太阳车巡行天空,调控阳光。

这段悲壮的神话爱情,见证了神人之间的奉献与担当。

4.嫦娥奔月:后羿与嫦娥的神话爱情后羿,一位射日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

嫦娥,月宫女神,为感激后羿的恩情,赠与他一颗长生不老的仙丹。

然而,仙丹被逄蒙所觊觎,嫦娥为保护丈夫,吞下仙丹,飞升月宫。

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秋佳节民间传说的重要素材。

5.精卫填海:传说中的鸟首人身女娲子孙的故事精卫,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女娲子孙,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毅然决定填平大海。

她用嘴叼木头、石头,投入大海。

尽管大海辽阔,填海举动显得微不足道,但精卫坚持不懈,成为勤劳、坚韧的象征。

6.结尾:对神人相爱神话的象征意义及现实启示的探讨神人相爱神话传达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如奉献、担当、勤劳、坚韧等。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摘要: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具魅力的一部分,它是远古历史的记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

那么它流传到今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价值自不必说,而其本身的特色也是很鲜明的。

这里就其现实性与浪漫性做一点阐发,其更多的内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与品味。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现实性;浪漫性中国古代神话流传到今天,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而其中绝大多数的神话故事也被搬上了电视银屏,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就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才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早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单就属文学范畴来说,还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价值都是极高的。

集中到其某一特征上,现实性与浪漫性可谓是比较突出的,下面就此做一点阐述。

首先,就其现实性来说。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马克思对于神话的科学概括。

简单地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传说。

引申来说,“它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幻想性故事。

”[1]当人们看到日月星辰有规则的运行;看到白昼黑夜的变化;看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看到潮涨潮落、阴晴雨雪、花开花落;以及动植物、甚至人类自己的生殖繁衍等现象;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的惊奇!而看到雷电、山火、洪水、猛兽、干旱、瘟疫、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又会是多么恐惧!面对这一切,他们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力。

因此他们就把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

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

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了。

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并在口头流传。

也反映了马克思的一句哲学思想:“物质决定意识”。

即神话的创作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实的。

中国神话的文化基因及其浪漫主义精神

中国神话的文化基因及其浪漫主义精神

CULTURE区域治理中国神话的文化基因及其浪漫主义精神云南师范大学 张成瑜摘要:神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

神话从人类远古时代产生,并且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所以在“神话”的身上,深深地镌刻着它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生活的烙印。

本文综合运用神话学、民俗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神话史料,在人类思想史维度上对中国神话中的浪漫主义文化基因予以阐释。

关键词:中国神话;文化基因;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282-0003神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

神话从人类远古时代产生,并且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所以在“神话”的身上,深深地镌刻着它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生活烙印。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神话因其“重现实,轻玄想”的表象,被排除在浪漫主义神话之外。

本文认为,中国神话内部浪漫主义思想浓郁,但因过于“玄想”的缘故,遗留下的浪漫主义文化基因无法为后世所理解,造成了中国神话浪漫主义因子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

本文综合运用神话学、民俗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神话史料,在人类思想史维度上,对中国神话中的浪漫主义文化基因予以阐释。

一、中国神话的传承在历代民俗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民俗不停地在创设新的民俗符号,符号经人脑有意识的加工后,凝聚了特定的解释项。

这些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后的符号,凝结成符号系统,成体系的符号再反过来规约人的行为。

人脑正是在这无限的符号运动、无限的否定自己昨天中发展成熟的,对符号运动的记录则构成了人类的历史。

人的否定性意识来源于人拥有不断扩展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同动物最根本的差异。

动物仅能被动地在给定世界中,占据一个由世界结构决定了的自然位置,只能在给定位置中自在的存在。

而人自我意识是对个体有限性(生命)和实在性的自在自为存在的意识。

黑格尔认为,人能通过接受超越物态生存需要的生命风险,达到人的自我意识,到达一般概念和语言意识。

古代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古代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古代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古代文化,是一种历经岁月悠长,沉淀千百年的文化。

在古代文化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特别显著的主题。

这两种主题在古代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和特点不尽相同,却都对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在古代文化中的体现现实主义是指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强调描写、表现现实,刻画真实、客观、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思想理论体系。

在古代文化中,现实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古代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中。

古代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不仅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现实。

例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大户人家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办婚丧事务方式等等,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上层生活。

而《水浒传》则通过官府和义贼矛盾的描写,如武松打虎,扬州十三太保,凌太监等事件,表现了封建权力的腐败问题。

另外,在古代绘画、雕塑艺术中也能看到现实主义的影子。

例如汉代的“黄公望山水画”,一方面强调真实自然景色的表现,一方面又在风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和人文关怀。

这一主题在明代达到巅峰,梁楷、唐寅、徐渭等画家更是把现实主义表现极至。

二、浪漫主义在古代文化中的显现浪漫主义是指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强调个性的表现和自然的感受,崇尚自由、热爱自然、追求完美的思想和精神倾向。

在古代文化中,浪漫主义表现在诗歌、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就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将进酒》、《赠汪伦》等诗作,墨客的拘泥和横放的奔放,堪称浪漫主义的典范。

另外,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现的精神志向和拥抱自然的态度,也都是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

在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如《红楼梦》中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独具浪漫情致,小说不仅是让人们看到现实,还为人们描绘了漫长岁月之中,一份纯真、美好的情操。

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以蚩尤神话的真实性为例

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以蚩尤神话的真实性为例

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以蚩尤神话的真实性为例王宪昭创世神话传承联盟 4月24日作者简介王宪昭,男,1966年生,山东聊城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首席研究员,完成课题及专著有《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中国创世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等。

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以蚩尤神话的真实性为例【摘要】记史性神话是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

目前见到的众多关于蚩尤的神话虽然记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记史性神话的生命力和价值源于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文化真实,由此形成的神话的“真实性”体现出神话创作的理性和文化功能。

【关键词】神话,历史,蚩尤,真实性所谓“记史性神话”,有研究者又称之为“历史神话”。

这类神话与开天辟地、万物创生、人类起源等带有宏大叙事的神话不同,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原型,带有明显的历史史观的神话。

这类神话不仅是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与人类自身的文化思考关系密切,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之所以要提出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据此探讨其存在的“合法性”以及文化价值。

在此以蚩尤神话的真实性为例,管中窥豹,做一些简单分析。

一、记史性神话建构了“历史真实性”而非“真实历史”蚩尤作为与炎黄二帝同时期的文化人物,在中国记史性神话叙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许多民族和地区流传甚广。

从当今学术研究文类定位的角度,“蚩尤神话”,也可以定义为“蚩尤神话传说”,其反映的背景是距今至少4千多年前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总体上呈现出原始社会的特征,同时随着后世传承过程中的增减取舍,又附加了一定的带有传说性质的内容。

主体上看,这些传说的原型仍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故本文论述中采用“蚩尤神话”的命题。

(一)蚩尤神话的产生与传承与历史记忆密切相关神话是人类早期的口头创作,属于史前民间文化的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古代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摘要: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具魅力的一部分,它是远古历史的记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

那么它流传到今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价值自不必说,而其本身的特色也是很鲜明的。

这里就其现实性与浪漫性做一点阐发,其更多的内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与品味。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现实性;浪漫性中国古代神话流传到今天,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而其中绝大多数的神话故事也被搬上了电视银屏,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就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才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早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单就属文学范畴来说,还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价值都是极高的。

集中到其某一特征上,现实性与浪漫性可谓是比较突出的,下面就此做一点阐述。

首先,就其现实性来说。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马克思对于神话的科学概括。

简单地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传说。

引申来说,“它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幻想性故事。

”[1]当人们看到日月星辰有规则的运行;看到白昼黑夜的变化;看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看到潮涨潮落、阴晴雨雪、花开花落;以及动植物、甚至人类自己的生殖繁衍等现象;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的惊奇!而看到雷电、山火、洪水、猛兽、干旱、瘟疫、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又会是多么恐惧!面对这一切,他们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力。

因此他们就把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

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

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了。

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并在口头流传。

也反映了马克思的一句哲学思想:“物质决定意识”。

即神话的创作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实的。

神话虽由人们的幻想构成,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

它的种种解释在今天看来虽不免荒唐可笑,但绝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

比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

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怀有征服自然的信心。

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驩头国的人有翼、鸟喙,在海中捕鱼,杖翼而行。

这一类的想象,显然也是生活斗争的反映。

因为原始人尚未发明网罟等工具,他们看见水鸟捕鱼非常便利,不禁生发羡慕之心。

于是设想人也有可能有长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鸟喙一样,在海上以捕鱼为生,何等灵活、轻便。

在生产中减少困难,减轻劳动,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这些幻想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

”[2]为了突破种种限制,加快走路的速度,缩短走路的时间,远古人很早就幻想飞。

飞在原始人看来是最能解决问题的。

从最初的飞的幻想意识到“飞车”的具体概念是人类思维思维进一步发展。

人类的智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会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的“飞车”也就同西方的“飞毯”和“快靴”等的性质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

至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发明、制造的许多器物,如网罟、竹弹、弓箭、车船等,又如发现五谷和药草,驯养牲畜,制作衣裳,建造房屋,创造文字等都是千百万人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努力的结果。

从它的故事原型塑造上看,虽较之于人来说,有的过于夸张、离奇,但其半人半兽、人兽同形的形象却是由人与动物的身体特征共同构成的。

要么是在人的躯体上加些动物的特征,要么就是兽质人身。

例如“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中神农的原形就是一头牛的形象,“女娲补天”中的女娲是上身为人,下身为蛇的形象,还有炎帝是人身牛首,祝融是兽身人面,海神禺强是人面鸟身,河神冯夷是一条白面长人鱼,甚至像共工这样的大神,干脆就是个九首蛇身,且首尾自环的怪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并不强大,他们与动物是相互制衡的,而更多的时候人类的安全还会受到动物的威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同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而不存在人比动物高等这样的观念,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观念:人与动物可以互相通婚,可以互相变形,可以互相演化,这种半人半兽、人兽同形的形象正式这种思维运动的结果。

神话是远古人类历史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最初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如《山海经》中记载:“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木且梨橘柚……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3]这里就记叙了洞庭山的方位、矿藏、植物和在这里居住的人物:尧帝的两个女儿,舜的妻子娥皇、女英。

这是其反映现实的一面,也是其现实性所在。

那么另一面就是其浪漫性了。

前面说过,神话主要是有人们的幻想所产生的,而幻想是属于思维的范畴,是意识。

神话的深处蕴藏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而正是这种愿望幻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

故事中大胆离奇的想象,还有其所反映的精神状态等都给这些故事染上了浪漫的色彩。

现在举出几个著名的古代神话做些说明:㈠女娲补天《淮南子》[4]有如下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是我国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显然,神话的创作者对宇宙万物的起源是这样想象的:最初的时候,天地不知为什么经过一度大破坏,洪水暴发了,火也焚烧起来了,弄干了洪水,树立了四极,然后慢慢地造出生物和人类来,才有了今天的世界,所以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万物的始祖。

这个故事就反映了我国原始人与自然作斗争的无比伟大的力量。

㈡后羿射日《淮南子》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这大概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的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神话故事。

故事说的是善射的神弓手后羿为了射去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解除了七年旱灾的威胁。

同时又射死了许多毒蛇猛兽,是大家能够安心生产。

“九个太阳”的想象就够奇特的了。

同时这里也含有歌颂劳动英雄的意义,也有赞扬优良的劳动工具和巧妙的劳动技术的意义。

故事也塑造了一个同灾害作斗争、替人民做好事的英雄形象。

㈢鲧禹治洪水《山海经》有如下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这个故事同样塑造了英雄形象,而且是两个。

鲧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而他的儿子继承父志,战胜洪水,也成为人民拥戴的英雄的首领。

鲧、禹父子两代治洪水,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神话,它也反映了人民战胜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以及原始人民的智慧。

㈣黄帝擒蚩尤《山海经》载:蚩尤作兵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传说中的蚩尤都好像妖怪,而黄帝就像一个降魔大将军,而这场战争也被描写得十分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想象。

此外还有很多神话同样是极富浪漫色彩的。

例如“盘古开天辟”的神话故事,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以及“龟为媒”的神话故事,说的是伏羲和女娲的结合以龟为媒人,还有《山海经》中关于战神的刑天的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表现战神虽死却仍能够坚持战斗的非凡力量,再如《山海经》中雷神的形象:“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在吴西。

”以及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奇特的想象幻想,同时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且也极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神话的这种浪漫特色,这种新奇奔放的幻想,对文学艺术都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对文学来说,特别是新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作家的想象力,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例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特别是小说、戏剧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鲁迅的《故事新编》等,或采用其故事,或学习其作风,或改变其原作,因而创作出许多更完整、更美丽、更提高、更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新作品来。

有的辞赋家、诗家、散文家往往把神话故事载入篇章,形诸歌咏,或用作典故,以充实作品的内容;或借为讽刺,以抒写作者的情绪;或炼成词藻,变为精粹的、形象的文学语言。

尤其重要的是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鼓舞人们的革命精神,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重要作用。

再如艺术,神话故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摹本和素材,像一些图画作品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涉及到古代神话中的洛神宓妃,还有一些建筑设计都融入了古代神话的英雄人物,再如有的电视、影视作品都将神话故事作为其剧本,如新近拍的电视剧和电影《神话》等,都涉及到此。

更深一步来说,中国神话传播到世界中去,也对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影响,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贵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神话的现实性与浪漫性只是其独特文化魅力的表现特征中的一部分,其更多方面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去发现、研究。

[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史丛书.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2]《中国文学史》费振刚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3]《山海经》汉.刘歆著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4]《淮南子》汉.刘安著凤凰出版社 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