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1.佛教与道教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文学艺术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佛教、道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课堂互动:设计提问、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掌握重要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如佛教盛行、道教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文化成就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择一首唐诗或宋词,分析其艺术特点,并阐述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要求:分析深入,观点独到,不少于500字。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PPT,内容包括: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背景。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组不少于10页。
(2)针对难点知识,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步突破;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3.结合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等途径,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树立平等、尊重、理解的价值观。
(3)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历史环境。
(2)深入剖析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以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2.分析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及其影响。
3.探讨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特点和重要成就。
4.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影响。
三、巩固拓展
1.案例分析:介绍颜真卿、王羲之等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从三国时期到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进入了大分裂与大统一交替出现的阶段,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3.回顾上节课内容: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述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介绍曹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蜀汉和吴国的文化特点。
2.讲述两晋时期的文化发展:阐述儒学、佛教、道教三者相互竞争的现象,以及南北朝文化的异同。
1.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掌握儒家、佛教、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了解这一时期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认识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小组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如制作文化发展时间轴、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2.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文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曹魏政权,重视儒学,使得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两晋时期,儒学、佛教、道教三者相互竞争,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繁荣,北朝则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教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了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课设有四个子目分别为思想领域的发展、文学成就、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为并列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表现及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体会社会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原因。
进而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时空观念:通过三国两晋至隋唐文化的发展脉络的了解,体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源和流的辩证关系。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认识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方式(一)展示历史小故事汉明帝夜梦金人与白马寺的修建。
学生阅读,教师过渡:通过上面的历史小故事,我们大体了解了佛教是如何传入我国的。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其实在汉明帝之前,佛教已经传入到西域地区,那么佛教传入到中原地区以后,它又是如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问:这些词都与某一宗教的发展有关,你知道这个宗教是什么吗?它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之相关。
新课探究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生活动】回忆第4课的相关内容,回答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汉武帝时,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文学艺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三教并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共23张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在统治者提倡下呈 现繁盛之势;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 并行”政策,其中道教最 受尊崇;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➊教学目标一、能够从儒、佛、道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巩固,培养唯物史观二、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国家开放政策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➋教学过程设计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他们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2)佛教(外来传入后本土化)、道教(本土宗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注:佛教在这一时期传播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不断有人反佛,如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反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2、隋唐至五代时期(1)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不同宗派,以禅宗影响最大(2)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两次灭佛(3)唐初道教盛行,奉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4)“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5)唐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①韩愈“道统”思想:用儒家天命论和三纲五常反对佛教②李翱“性命之源”:主张人们言行都应以儒学为标准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又以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慷概悲凉的风貌(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以偶句为主,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仗和声律。
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仅作了解)(4)南北朝民歌:北方民歌《花木兰》(5)书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南朝书法秀美,北朝书法雄健;东晋王羲之以行书、草书渐长,被称为书圣(6)绘画:文人画出现;出现知名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以形写神)(7)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2、隋唐至五代时期(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楷书和草书流行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②草书:怀素、张旭(颠张狂素)(3)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三、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2、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4、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5、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6、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著作《千金方》8、唐高宗时期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印度、中亚高僧来华,传播佛教。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政治动荡与民族融合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交织,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4.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明白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场景,如战争、文化繁荣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模拟古代文化活动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3.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电影、电视剧中的三国故事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3.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文化特点奠定基础。
2.运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述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使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 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 的觉醒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林庚《盛唐气象》(1958)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701 李白 762
开唐元玄宗天 宝
712 杜甫 770
开元七年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宝元年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三年 《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四年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开元二十四年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宝七年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天宝十四年 《自京赴奉先咏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宝十五年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上元二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汉代的经学,一失于迷信的谶纬,二失于繁琐的家法,只以师传只 说为是,三者的共性是拘泥,是僵化、是教条。重才轻德的曹操公开抛 弃儒家伦理,使儒家日趋式微。在大动乱的年代,经学化的儒家作为一 种社会规范,既不能成为治国安邦的方略、也不能成为功名利禄的捷径 ,更不能成为消灾避祸的屏障,人民纷纷探寻代替它的东西,道教、佛 教的兴旺是一个方面,玄学的出现是另一个方面。
——樊树志《国史概要》
魏晋南北朝文化结构呈现出多元激荡的态势,然而, 文化不仅具有排他性,而且还具有整合性。所谓整合性, 即以不同群体意识与价值观念为内核的不同文化,在相互 冲突和颉颃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化,逐渐趋于一体化。 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终至推出气度恢弘,史诗般 壮丽的隋唐文化时代。
传神
《 女
史
箴
图
》
摹
本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1.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2. 思考这一时期为何会取得如此高的文化成就?对隋唐文化有何影响?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1.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2. 思考这一时期为何会取得如此高的文化成就?对隋唐文化有何影响?
三: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成就
1. 概括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成就 2. 思考何谓“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 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的时 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 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 点是朝气蓬勃,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开元盛世培养起了诗人的信心和崇高理想, 而天宝时 事的急遽转折, 使得抱负成空。但包括杜甫在内的众多文 士没有消沉,他们仍然在矛盾的现实中充满理想, 希望有 所作为, 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盛世蕴藏在诗人心 中的力量。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1.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成就
甲 金 篆隶 骨 文 书书
——韩愈《论佛骨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 废疾者有养也。
——韩愈《原道》
韩愈在《原道》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 佛老的“道”。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 谓德。”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 “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 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樊树志《国史概要》
冯友兰称玄学为: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魏晋年间,统治者披着纲常名教的外衣,政治残杀却非常频繁。士人试 图用“自然无为”消解虚伪。名教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主题。老子崇尚无 为鄙弃有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正始玄学”代表王弼则把二者的关系解 释为本末、体用,提出“名教本于自然”。认为统治者不识自然无为为本,反而 着眼于刑名礼教,导致名教异化背离自然之道,导致混乱纷起,只有无为而 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名教的功能,实现社会理想和谐。
——樊树志《国史大纲》
隋唐之际国家重归统一,比前代有更开放的文化格局。隋唐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释、道于碰撞中有趋同倾向,合流的态势较为 明显。北朝到唐初,出现了几位融合佛道学说的儒学家。如颜之推将儒 学的五常与佛教的五戒相比附,认为儒佛“内外两教,本为一体”。
——曹顺庆等编《中华文化概论》
——翟文明主编《中国全史》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 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 儒”的思想历程。
(明)丁云鹏《三教图》(不能用于唐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之 一”变为“百家唯一”,从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西 汉中期,以儒家独尊为内核、以经学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 定型,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从两汉到隋唐,中国文化 又从一统走向多元。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玄学崛起, 又有道教创制,佛教发展,从而形成二学(儒学、玄学)、 二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荡。
——梁桂芳《杜甫与盛唐气象》
盛世:投身于政治的热情,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强烈的 自信自尊,昂扬奋发的精神。 转衰:飞扬高昂的人生意气,敏锐的洞察力,抨击黑暗现 实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 不仅呈现在诗歌里 , 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 狂放不羁,是激情的自然流露。李硕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 : “ 露 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 挥笔如流星。” 颜真卿的 楷书在庄重严整之中透露出凛然而不可犯的气势。吴道子的绘 画轰动长安,他在兴善寺绘画时,“立笔挥扫 , 势若风旋 , 人皆 谓之神助 ” 董庭兰善弹胡茄 , 李顽在诗里描写他的音乐所产生 的效果 : “川为净其波 , 鸟亦罢其鸣。” 公孙大娘善舞剑 器 , 当 她舞蹈时 ,“观者如山色沮丧 , 天地为之久低昂 ” 这些艺术家的 出现 , 以及他们有若神助的艺术创作活动 , 也同样反映了盛唐 那个时代的气象。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 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况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 令入宫禁?
魏晋名士的批判武器是道家的“无”,即自然主义,反映在文学上 的建安文风,尚清峻,崇通脱。清峻即文章简约、立意严明,通脱 即随心所欲、自然成篇。文尚情随顾忌就少,显然是重自然、轻名 教的一种表现。东晋画师顾恺之不仅善写丹青,而且擅长画论,尤 妙人物肖像,其神来之笔在于画龙点睛,反映了绘画中包含的哲学 思辨,即末与本、形与神的辩证思维。书圣王羲之的行、草把书法 艺术推向高峰,一扫汉隶沉稳、厚重的呆板笔法——这种笔法适应 了儒家拘守家法的需要。王羲之崇尚老子的自然主义,庄子的达观 通脱,使书法艺术解脱了礼法的束缚,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 媚矫健的风格,遒劲温婉,舒展自如,可谓得自然之精灵,融巧思 之堂奥,他的《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绝非偶然。
韩愈重新定义儒家精神,确立儒家传承谱系-“发明道统”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 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 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