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三国至隋唐思想领域的发展: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时期儒学道教佛教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中国本土宗教东汉末兴起,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

①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

②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最稳定,但正统地遭受冲击。

①在民间广为传播;②并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①在中国日益盛行;②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出现反佛教运动。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隋唐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唐朝中后期,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渐变,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特点①思想活跃,多元发展;②呈现出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家思想虽受冲击,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1.原因(1)原因: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难,急需精神慰藉;②儒学在哲学化、思辨化方面存在不足,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③佛教教义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迎合了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佛教宣传“造业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④统治阶级的支持与提倡(如:梁武帝崇佛);⑤外来佛教的主动适应与改变,渐趋本土化。

2.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如建筑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

②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为理学的形成创造条件。

③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日、朝等亚洲国家,推动佛教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1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1张ppt)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统治者:借助佛教和道教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佛道兴起,儒学危机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社会问题: 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 钱财; 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 重威胁政府利益; 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莲,开巩僧固舍儒,学一主花流一思世想界的,统一治叶地一位如。来。 《虎溪三笑图》
措施: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虎建溪纲三常笑来”反的对故佛事教是的当观时点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 势的一种反映。
带来的 思考2: 佛教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问题
统治者和民间对此有什么措施?
材料3 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 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 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 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 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 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 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220年 三国
280年 魏晋
581年 隋朝 618年 唐朝
907年
四个角度: 思想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交流
挖掘思想发展、文化繁荣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三教发展概况
自学探究1: 阅读课本45页,根据表格,梳理汉至隋唐儒佛道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儒学繁盛:汉武帝时 期,儒学正统地位确 立,呈现繁盛之势。
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兴 起,本土宗教。
佛教传入: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
魏晋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 南北朝 吸收佛道,有新发展 “贵儒”和“尊道” 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佛道的发展 1.汉代:本土兴起;外来传入;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 ①道:传播 ②佛:盛行 ③儒:正统地位受冲击 儒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隋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佛道的发展
1.汉代:本土兴起;外来传入;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科技 ——特点: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唐朝高峰
四、中外文化交流 ——特点:交流空间范围广;领域广泛;佛教地位特殊;双
1.异域文化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
向交流
2.中华文明的外传 :宗教、经贸、政治 ——东亚文化圈形成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 响,东亚诸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区)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 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 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①道:尊崇 ②佛:禅宗 ③儒:复兴
三教合一
原因 :佛教盛行威胁封建统治 魏晋至唐的 表现 :南朝范缜;三武灭佛;唐朝韩愈 反佛与灭佛
影响 :…,增加劳动力和税收,维护封建统治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二、文学艺术
建安文学
人生哀伤与英雄壮志交织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道:传播 ②佛:盛行
佛道盛行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原因:魏晋社会动荡;佛道教义 符合民众和统治者的需求
影响:①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
③儒:正统地位受冲击
远;②…;③…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 坐姿端正,集中注意力
1.限时6分钟 2.明确方法:用佛道儒的发展的 知识点完成探究题
探究点二:长安为何成为当时的 3. 零抬头零说话……
国际化中心。
4. 红笔标记,黑笔书写
3.方法指导要具体,明确从...角度 思考等
2.议
任务
要求
学法指导
讨论的重点:为何东汉时期佛教、 1.分工合理:c问b答a补充,相 道教兴起;儒学衰落的原因, 关成员做好记录
艺术创作——绘画(教材44页)
魏晋南北朝——成就斐然
东晋以顾恺之为代表,擅长人物画,提出“以形 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 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 表作《送子天王图》。Βιβλιοθήκη 儒学发展情况 道教汉朝
武帝时期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 东汉末兴起的本土
盛之势
宗教
佛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 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 朝 有了新的发展
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尊道”
盛行,渐趋本土化; 吸收儒、道思想; 有反佛现象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学法指导
1.限时6分钟
4.展
状态要求:抬头挺胸 自信大方 声音洪亮 思路清晰
答案:CBADD DD
本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目标、重难点的回扣
课前日清
· 课前知识点的回顾 · 要求落实到熟记、默写、运用层面
1.思
任务
要求
学法指导
完成探究点一: 儒学受到冲击的 1. 独立完成
原因和儒学将如何发展。

2019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40页PPT)

2019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40页PPT)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 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 论。
三教图(明·丁云 鹏)
三教合一
泰 山
红 门 宫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 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2000多年正统思想正统。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教和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之三教图
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 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 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中释氏跌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 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崇尚玄学
2.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道 教
(1)魏晋南北朝: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三 清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
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道教的“八卦”和“五行”学说
唐朝奉李耳为始祖,唐高宗李治于乾封 元年(公元666年)二月追号为"太上 玄元皇帝";唐明皇李隆基天宝二年( 公元743年)正月加尊号"大圣祖"三字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又加尊 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见《旧唐书 .高宗纪下》及《礼仪志四》。唐 杜 甫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诗之五:“ 大历 三年调玉烛, 玄元皇帝 圣云孙。 ” 唐 李绅 《赠毛仙翁》诗:“忆昔我 祖神仙主, 玄元皇帝 周 柱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32张ppt)

(一)文学
基础梳理 根据教材第43页,填写表格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盛唐
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 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 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 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思考】:如何应对佛教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
范缜
韩愈
《神灭论》他针对佛教 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 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 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 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思考】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材料1: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
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材料2: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 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 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 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 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 固自身统治
社会存在决定些社会问题?
诗 南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 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

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

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

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

(2)北朝文学。

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

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

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

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

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
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4)中晚唐文学。

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

(二)书法概况:
1.代表:
(1)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
(2)唐代:欧阳询(欧体),代表作《皇甫诞碑》,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赵体),代表作《洛神赋》——楷书四大家;
2. 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绘画概况:
1. 代表:
(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
(2)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善画车马,人物;
(3)中唐:吴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

2. 特点:
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

(四)雕塑概况:
1. 代表:
(1)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2. 特点
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

三、卓著的科技成果
(一)主要代表:
1.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 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4.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5.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6. 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7. 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8. 唐高宗,苏敬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二)繁荣原因:
1. 魏晋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 魏晋到隋唐,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 魏晋到隋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 魏晋到隋唐,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四、多元的中外交流
1. 佛学研讨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第一个出国取经的中国高僧)和唐朝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周边国家佛学传播。

2. 丝绸之路
(1)发展条件:
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
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
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司。

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
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2)主要形式:
互派使节、互市贸易、朝贡贸易、民族战争、僧人传播、书籍往来。

(3)交流内容:
物质交流:中国传入西方——丝绸、纸张和农作物;
西方传入中国——象牙、犀角、狮子、犀牛和金属器等;
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制糖法、医学药典、制陶技术;
艺术交流:胡服、饮食、音乐和舞蹈。

(4)交流特点:
本土性、民俗性、双向性、渐进性和回流性。

【本课小结】
魏晋隋唐五代传,历时七百四十载;儒佛道教三家争,儒家不动稳如泰;
佛道命运今何在?宗教本土显真爱;魏晋政局不安定,但见文化多元彩;
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均是玄学一派;初唐、中唐、晚唐时时把诗歌来赛;
书法艺术、绘画雕塑怎不彰显时代;羲之、献之、恺之、立本定要分开;
农、医、数、地理、天文齐放异彩;农耕进步、继承创新还有文化外来;
中日中印、佛学传递体现民族心态;丝绸之路、兼容并包共创隋唐盛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