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的历史是有一个主心轴的,通过总结课本内容,找出主线,有利于我们复习和巩固好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
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3)1500字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历史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将对该课程的知识进行全面总结。
1. 辽金元时期(916年-1368年)辽朝、金朝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王朝。
辽朝由契丹族建立,其疆域辽阔,政权实力强大。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其兴起于辽朝的后期,最终推翻了辽朝的统治。
元朝是由蒙古族人成吉思汗建立的,统一了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2. 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弱势的时期,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时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然而,南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
南宋时期的科技发展尤为突出,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3. 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元朝是蒙古族人成吉思汗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其统治,如设立行政区划、实行汉人和蒙古人的政策等。
元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工程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了元朝的政策、恢复了科举制度、实行了向大禹治水的理念等。
明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以及海外探险等都是该时期的重要特点。
5. 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清朝是由满洲族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其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如设立了领事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
清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也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动荡。
6. 近代中国(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民族矛盾加剧,不断爆发革命和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一、春秋(一)孔子(儒)--创立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
人最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看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背景: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中国一些有知识的人,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举措: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理志)2.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184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为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1.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3.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局限:1.带有封建纲常(维护封建统治)2.尚未付诸实践或基本未付诸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纲常名教西: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背景:内忧外患人物: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内容:1.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2.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学为体),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举措: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启示:只学习器物,不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能救中国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新派的探索)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人物:王韬,郑观应内容:经济上:主张发展民主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局限性:早起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出实践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背景: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社会: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重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中西结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想结合,借孔宣新为什么借孔子的旗号变法:1.封建势力强大,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如此可减少变法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1898年,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影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悟,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记录和反思。
历史必修三作为高中历史的必修课程之一,重点讲述了近代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历史必修三教材(人教版)的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形势和近代化进程
1.世界工业革命的影响;
2.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3.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4.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5.殖民体系的建立和殖民地的反抗。
二、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
1.洋务运动的影响;
2.戊戌变法的失败;
3.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改良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晚清的政治改革和农民起义
1.光绪改革的失败;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3.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4.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
2.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3.共产党人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4.北伐战争的胜利和蒋介石的篡权。
五、第二次国共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
1.蒋介石的对共产党的围剿;
2.长征和抗日战争中的红军;
3.日本战败和中国的民主进程;
4.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以上是历史必修三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作用。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和政治形势,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动。
作为一代年轻人,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历史,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儒)--创立
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经》
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
(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
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墨)
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四)道家
1、庄子
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韩非子》
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
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孙子兵法》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权有限③以德
为主辅之以刑提出三纲五常
4、新儒学的影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独尊的原因:董仲舒思想适应专制主义和大一统统治者的需要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封建统治需要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儒学出现危机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
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发展历程:南宋=元=明初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核心)②“发明本心”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历史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消极: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庄严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
利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①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②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③万物皆生于两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①经世致用(思想)②工商皆本(经济)③反对专制暴君同志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政治)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①经世致用思想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②批判专制统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列冲击,具有启蒙作用。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第一部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②东汉:张衡:浑象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③唐:僧一行和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僧一行主持测了子午线长度④元:郭守敬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
(二)数学: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③商周:金文④西周大篆⑤秦:统一小篆(扁平)⑥汉:隶书⑦三国:楷书
2 书法艺术发展
①秦汉小篆、隶书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2、智者学派:①产生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②主张: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④研究重点:社会问题⑤a积极作用: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树立人的尊严b消极影响:过度强调个人自由
3、苏格拉底哲学:①思想:a认识你自己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②影响:开创了希腊哲学新方向,是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4、亚里士多德:①思想: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②贡献:创立逻辑学③影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①天主教束缚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黑死病流行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3、人文主义思潮:①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②提倡个性解放③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核心)1.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二)巨匠和主要成就
1、前三杰:(先驱)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历史作用:①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②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③为新航路开辟提供精神动力
三、欧洲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①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了思想解放运动②天主教会阻碍秀资本主义发展③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④出售赎罪卷(导火线)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①导火线:出售“赎罪券”②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③改革主张:“信仰得救”(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④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加尔文总教官的核心)
②改革影响:为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
2.中国研制两弹的原因: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