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必修三知识点归纳一、西汉(一)七国之乱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3、作用: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精兵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兵权——枢密院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以下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1. 古代国家和文化交往:
- 商朝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和文化交流。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推行。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和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和文化融合。

2. 希腊罗马古代文化:
- 希腊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古罗马的建国和扩张历程。

- 希腊罗马古代艺术和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和影响。

-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封建主义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影响。

-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化交流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5. 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和冲击:
- 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 近代科技的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的全面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乡土中国的变革1.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酉阳洼地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农业生产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等。

2.周朝的政治与社会: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实行分封制度,使得封建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体现了各个国家相互争霸,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如儒家、道家、兵家和法家等。

4.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如各诸侯国开始设立官僚机构,建立官吏制度等。

二、秦汉的变革1.秦朝的建立:秦朝通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施以始皇帝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法律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官僚管理,但也导致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

3.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采取了与秦朝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度和任用贤能之策,使得汉朝的政权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4.科技进步与思想变革:秦汉时期,科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如农田水利的开发、铁器的广泛使用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儒家学说的复兴和佛教传入等。

三、隋唐的繁荣1.隋朝的建立:隋文帝通过武装力量的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变革,为随后的唐朝开创了条件。

2.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比较繁荣,如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外交、军事的发展等,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经济的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如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盛,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纺织业等。

4.文化艺术的繁荣:隋唐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如诗歌、书法、绘画和剧院等,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总之,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兴衰演变,科技发展与思想变革。

通过对历史必修三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商朝的兴起和衰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奴隶制度。

商朝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商汤和武丁两位君王的统治下。

商朝的兴起和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自然灾害的频繁使得社会秩序动荡,生产力水平下降;其二,贵族的贪欲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权威信受到挑战;其三,周朝的兴起对商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第二章周朝的兴起和衰亡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成熟。

周朝实行了分封制,通过与周室建立亲属关系的周王的诸侯建立的分封政权进行统治。

同时,周朝通过宗法制度对社会进行管理,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周朝的兴起和衰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诸侯之间的争霸导致了周朝政权的削弱和崩溃;其二,诸侯之间的联姻和亲属结盟使得周室与周王政权失去中央的控制权;其三,周朝的腐败和贵族的贪欲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制度成为混乱的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世家豪强相争,社会矛盾激化,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

春秋时期,周室的中央政权日益削弱,霸主政治占据了主要地位,政权形态不断发展。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各个国家生产的武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社会的发展日益加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春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治日益削弱,百家争鸣,社会政治发展进一步提速;其二,战国时期由于诸侯间的争霸,各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不断发展,使得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其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社会政治日益复杂。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

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的开始- 城市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2. 古代文明的特点-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神权政治- 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奴隶制度- 文化与宗教: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文字与艺术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征服:亚述、巴比伦、波斯帝国-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希腊与波斯、罗马与迦太基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斯巴达-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建筑、数学、医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与法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万民法- 罗马建筑与艺术:罗马竞技场、凯旋门、雕塑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 城市与商业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宗教改革:东正教、天主教、新教- 十字军东征:背景、过程与影响3. 文化与思想的复兴- 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与科学革命- 艺术与建筑: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四、亚洲的古代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秦、汉、唐、宋、元、明、清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 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吠陀时期与佛教的兴起- 印度教的形成与传播3. 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五、美洲与非洲的古代文明1. 美洲古代文明- 玛雅文明:文字、历法、建筑- 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政治、宗教、农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欧洲殖民2. 非洲古代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 非洲中部与南部的王国:马里、刚果、津巴布韦- 跨撒哈拉贸易与文化交流六、近代早期的全球联系与冲突1.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探险- 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 奴隶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影响2. 宗教战争与国家形成-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主权- 君主专制与议会制度的发展3.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科学方法的发展:伽利略、牛顿-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民主与法治思想的传播以上是历史必修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代早期全球联系与冲突的广泛历史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考点突破: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法家。

原因: (1) 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3)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刑法,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

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基础知识:1、背景(1)经济: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2)政治: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3)思想: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的需要。

2、主要思想(1)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①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3、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1)措施: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突破: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如何评价?“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董仲舒的这一观点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但同时又限制了君主权利过于膨胀,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

3、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1)汉初的黄老之学 ( 一是治身,二是治国 ) 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基础知识: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法家汉初:道家汉武帝后:儒家东汉:佛、道思想快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批判的儒家思想,但传统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2、程朱理学概念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 集大成者 )基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本心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 核观论心)点道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德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存天理,灭人欲”观者,天理也”认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论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求科学之真实质客观唯心主义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3、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比较理学心学不理学思“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同想点哲学范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畴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 ( 通过“心即理也”“致良知” ( 通过内心反省求探究万物求“理” )“理” )共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同内容①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②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点影响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考点突破:1、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有哪些?联系:必修 1 第 3 课和必修 2 第一单元宋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1)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3)思想上,是北宋初期“重文”思想解放的产物。

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你如何认识理学?(1)理学提倡“三纲五常”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基础知识:1、李贽的离经叛道(1)内容: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人物内容意义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致用的思想《日知录》王夫之世界是运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一切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点突破:1、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何异同?项目内容同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君权经济主张“工商皆本”思想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异黄宗羲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2、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1)政治条件: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朽。

(2)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社会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条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3、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1)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