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PPT名师推荐
合集下载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课件

建安诗歌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曹这丕一《历燕史歌时期行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 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 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 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 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一、表现——文学艺术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3.雕塑(石窟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云冈:风格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 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龙门雄:健佛像威温严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活更泼多体温现和了中原文化的风
一、表现——文学艺术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此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 饭王抱他去拜见天神的情景。
一、表现——文学艺术
展子虔(隋)《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一、表现——文学艺术
阎立本(唐)《步辇图》
此图以贞观15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禄东 赞的情景,是汉藏两族亲密关系的写照。
隶
草
行
楷
书
书
书
书
一、表现——文学艺术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1.书法
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序》(摹本)
《兰亭序》全帖28行共三百二十四字,出现的20个“之”字, 加上落款1个“之”字共21个字“之”,都用了不同的笔法书写 而成,呈现出不同的体态和美感, 。
一、表现——文学艺术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 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 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 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 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一、表现——文学艺术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3.雕塑(石窟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云冈:风格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 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龙门雄:健佛像威温严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活更泼多体温现和了中原文化的风
一、表现——文学艺术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此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 饭王抱他去拜见天神的情景。
一、表现——文学艺术
展子虔(隋)《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一、表现——文学艺术
阎立本(唐)《步辇图》
此图以贞观15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禄东 赞的情景,是汉藏两族亲密关系的写照。
隶
草
行
楷
书
书
书
书
一、表现——文学艺术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1.书法
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序》(摹本)
《兰亭序》全帖28行共三百二十四字,出现的20个“之”字, 加上落款1个“之”字共21个字“之”,都用了不同的笔法书写 而成,呈现出不同的体态和美感, 。
一、表现——文学艺术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课件

道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佛
教
教
(2)隋朝时期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3)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魏晋玄学
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
就行为言,其特色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
风气。
——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一、思想:多元共生,融合发展。
1.多元共生:三教源流
(1)儒学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衰微
②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 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尊崇儒术
汉武帝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 确立,在统治 者大力提倡下 呈现繁盛之势。
二、文学艺术
(2)绘画艺术
时期
特点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 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 成为绘画主题
代表 顾恺之:“以形写神”,《女 史箴图》《洛神赋图》
“画圣”吴道子 吴带当风
(3)雕塑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 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内容包罗万象, 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 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 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它劝人通 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 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2.融合发展: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趋向融合
儒 学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质课)PPT课件

(3)影响: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 传播中国的医药、文 学、书法、建筑、绘 画等,为中日文化交 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准备东渡
相关链接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 日本奈良市西京,公元759年由 中国唐朝高僧鉴真主持修建,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舍。鉴
己真
为盲
人目
传航
道东
义海
,,
唐一
风片
——
洋精
溢诚
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材料二:
结合教材回答玄 奘的历史功绩。
《大唐西域记》书影
3.功绩
(1)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 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 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 奘 取 经 回 长 安 图
了解了鉴真和玄奘的故事,我们应学习他们怎样的精神?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 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 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
玄奘西行
1.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2.概况 (1)贞观初年,玄奘
西行前往天竺取 经,经过4年的长 途跋涉到达天竺
(2)遍访天竺名寺,研 习佛法,曾在那烂 陀寺游学,成为远 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材料一: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 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 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 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 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
鉴真准备东渡
相关链接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 日本奈良市西京,公元759年由 中国唐朝高僧鉴真主持修建,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舍。鉴
己真
为盲
人目
传航
道东
义海
,,
唐一
风片
——
洋精
溢诚
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材料二:
结合教材回答玄 奘的历史功绩。
《大唐西域记》书影
3.功绩
(1)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 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 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 奘 取 经 回 长 安 图
了解了鉴真和玄奘的故事,我们应学习他们怎样的精神?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 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 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
玄奘西行
1.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2.概况 (1)贞观初年,玄奘
西行前往天竺取 经,经过4年的长 途跋涉到达天竺
(2)遍访天竺名寺,研 习佛法,曾在那烂 陀寺游学,成为远 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材料一: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 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 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 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 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课件

——庾信《哀江南赋序》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2.书法 “书圣”、“颜筋柳骨”
王羲之《姨母贴》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3.绘画
代表人物 •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吴道子(“画圣”)
体裁分类 • 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反对佛教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佛教:宠辱一身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字陀罗尼) 北齐废帝高殷(小字道人) 隋文帝杨坚(小字那罗延)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也。”——范缜
“三武一宗灭佛”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凉州词(其一)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新性格
“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的最 高处,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 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 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儒释道三教和谐地处于一殿之 中,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殿)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儒学独尊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法本内传》
白马寺
(清代)竹林七贤图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3)隋朝时期 儒家主张“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佛道发展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 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高祖武德八年下诏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 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 人。”——Thomas Merton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2.书法 “书圣”、“颜筋柳骨”
王羲之《姨母贴》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3.绘画
代表人物 •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吴道子(“画圣”)
体裁分类 • 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
二、走向高峰的文学艺术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反对佛教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佛教:宠辱一身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字陀罗尼) 北齐废帝高殷(小字道人) 隋文帝杨坚(小字那罗延)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 则神灭也。”——范缜
“三武一宗灭佛”
融合中的冲突与碰撞
凉州词(其一)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新性格
“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的最 高处,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 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 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儒释道三教和谐地处于一殿之 中,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殿)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儒学独尊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法本内传》
白马寺
(清代)竹林七贤图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3)隋朝时期 儒家主张“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佛道发展
“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崇客 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高祖武德八年下诏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 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 人。”——Thomas Merton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精品课件

一
二
三
四
3.其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知识拓展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例题2印度那烂陀寺培养了大量的佛学家,人才辈出。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题目立意本题以玄奘去天竺取经为依托,从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角度考查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以及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2、隋唐,儒学正统地位受严峻挑战
⑴隋朝:
⑵唐朝: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韩愈复兴儒学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教义 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寄希望于来生
不太关注现实,精神寄托
一.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⑵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学新发展;
②佛教本土化;
③道教新发展(“贵儒、尊道”)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优秀课件

二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二、兼收并蓄的文化新成就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科技成就
时间
文学
书法
绘画
科技
魏晋 南北朝
(1)以曹操父子 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2)东晋陶渊明 田园诗 (3)南朝骈文 (4)南北朝民歌
东晋“书圣”王羲 之 隶书、草书、行 书、楷书等各种 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 代表:顾恺之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西汉
儒学独尊
一、多元活跃的文化新格局
东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朝 唐朝
唐中期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 东汉末,道教产生
贵儒、尊道 魏晋玄学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宗教:精神慰藉、情感宣泄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 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 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人们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 平安。
观音菩萨形象由男性变为女性
佛教盛行的原因: 统治阶级的扶持;社会动荡,人民寻求寄托;佛教本身具有欺骗性, 宣扬来生幸福;经济利益驱使;佛教本土化。 危害: 广修寺庙,耗费财物;争夺劳动力,影响财政收入;威胁中央集权。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三、合和共生的交流新盛况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 (1)交往范围广(对外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广泛) (2)交往领域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3)交往渠道多(官方、民间、贸易、宗教等) (4)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二、兼收并蓄的文化新成就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科技成就
时间
文学
书法
绘画
科技
魏晋 南北朝
(1)以曹操父子 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2)东晋陶渊明 田园诗 (3)南朝骈文 (4)南北朝民歌
东晋“书圣”王羲 之 隶书、草书、行 书、楷书等各种 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 代表:顾恺之 (“以形写神”, 《女史箴图》《洛 神赋图》)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西汉
儒学独尊
一、多元活跃的文化新格局
东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朝 唐朝
唐中期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 东汉末,道教产生
贵儒、尊道 魏晋玄学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儒学复兴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宗教:精神慰藉、情感宣泄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 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 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人们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 平安。
观音菩萨形象由男性变为女性
佛教盛行的原因: 统治阶级的扶持;社会动荡,人民寻求寄托;佛教本身具有欺骗性, 宣扬来生幸福;经济利益驱使;佛教本土化。 危害: 广修寺庙,耗费财物;争夺劳动力,影响财政收入;威胁中央集权。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三、合和共生的交流新盛况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 (1)交往范围广(对外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广泛) (2)交往领域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3)交往渠道多(官方、民间、贸易、宗教等) (4)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6张PPT)

诗仙 诗圣
二、文学艺术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盛唐
山水诗 “诗仙”
孟浩然《春晓》、王维《终南别业》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
“诗圣“
杜甫”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①战争频仍,社会动荡.;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 到挑战,③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 安慰。
道教
一、思想宗教
材料一: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 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 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 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
一、思想宗教
1.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
马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佛道交融,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
渐趋中国本土化。受到尊崇。
3.南北朝时期反佛灭佛;
4.隋唐时期鼎盛: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
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医药学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
特点:1、重实用,轻理论; 2、多经验,少实验; 3、服务封建农业经济
二、文学艺术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盛唐
山水诗 “诗仙”
孟浩然《春晓》、王维《终南别业》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
“诗圣“
杜甫”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晚唐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①战争频仍,社会动荡.;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 到挑战,③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 安慰。
道教
一、思想宗教
材料一: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 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 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 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
一、思想宗教
1.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
马寺;
2.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佛道交融,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
渐趋中国本土化。受到尊崇。
3.南北朝时期反佛灭佛;
4.隋唐时期鼎盛: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
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医药学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
特点:1、重实用,轻理论; 2、多经验,少实验; 3、服务封建农业经济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

颜真卿的书法丰腴饱满、气势雄浑,柳公权 的书法笔画清晰,有骨感
文学佳作,艺术宝库
➢ 草书: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唐怀素《自叙帖》
唐张旭《肚痛帖》
文学佳作,艺术宝库
➢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
➢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 天王图》。
——《北史·周本纪》
材料2:时帝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 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
——《旧唐书·武宗本纪》
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范缜《神灭论》
佛教受到打击,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遭到遏制(禅宗)。
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 禅宗影响最大。
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 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户,相与人道,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
——魏收《魏书·释老志》
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 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 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 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 到破坏。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老子,姓李,名耳
唐朝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推崇
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 思考:魏晋时期道教广为传播和盛行的原因?
文学佳作,艺术宝库
➢ 草书: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唐怀素《自叙帖》
唐张旭《肚痛帖》
文学佳作,艺术宝库
➢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
➢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 天王图》。
——《北史·周本纪》
材料2:时帝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 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
——《旧唐书·武宗本纪》
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范缜《神灭论》
佛教受到打击,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遭到遏制(禅宗)。
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 禅宗影响最大。
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 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户,相与人道,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
——魏收《魏书·释老志》
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 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 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 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 到破坏。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老子,姓李,名耳
唐朝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推崇
道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思想活跃,文化多元
➢ 思考:魏晋时期道教广为传播和盛行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乱帖》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始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实用性很高。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早 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 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 长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 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 劲瘦硬” 著称,史称“欧 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 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大,他 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 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
后周世宗柴荣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背景: 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目的: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 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 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 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谏迎佛骨,是中国历史上儒佛矛盾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外来宗教与本土的传统思
③其歌咏祖国的壮美山水,名篇名句迭出,这与当时文人学 士漫游天下的风气有关。
“诗圣”“诗史”杜甫
1.风格特点: ①诗风具有凝重与沉郁,充满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 彩等特点; ②同时还具相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特点。 2.原因: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3)代表作:《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登高》; 五律《春望》、《月夜》等 ,被后人称作“诗史”“诗 圣”。
3.佛教:吸收儒学精髓,渐趋本土化
东汉时期明帝时(公元68年)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麦
龙
积
门
山
石
石
窟
窟
云 冈 石 窟
敦 煌 莫 高 窟
三教合一之三教图
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 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 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画中释氏跌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 装束的孔子相对。
五斗米教 或正一道
唐朝奉李耳为始祖,唐高宗李治于乾封 元年(公元666年)二月追号为"太上玄 元皇帝";唐明皇李隆基天宝二年(公 元743年)正月加尊号"大圣祖"三字;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又加尊号 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见《旧唐 书.高宗纪下》及《礼仪志四》。唐 杜甫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诗之五: “ 大历 三年调玉烛, 玄元皇帝 圣云 孙。” 唐 李绅 《赠毛仙翁》诗:“忆 昔我祖神仙主, 玄元皇帝 周 柱史。”
2.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 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四次出家。朝廷为给他赎身, 累计给同泰寺捐了五万万钱。因为梁武帝尚佛,全 国的庙宇越来越多,不做事的和尚尼姑越来越多, 老百姓的赋税越来越重,日子越来越难过,当时民 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二.文学艺术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 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 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 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 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 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 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 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唐代 文学
概况: 初唐诗人:陈子昂、王勃 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
中唐诗人:白居易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
(1)风格特点及原因:
①“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风狂放炽烈,是盛 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②他所抒发的“行路难”、“多歧路”的怀才不遇的愤懑, 与唐代社会崇尚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时代风气有关;
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 1.儒学:董仲舒进“天人三策”,建 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 确立儒学此后2000对年正统思想正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2.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
三教图(明·丁云鹏)
三教合一
泰 山
红 门 宫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 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重点解析: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 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 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 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 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 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 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想不相适应,经过几百年的磨合,佛教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 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 出反佛的意见。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暴发了。元和 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 《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 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
梁朝佛寺满人间 和尚尼姑赛神仙 谁言佛教能救国 百姓哭地又喊天
后来梁武帝在“侯景之乱”中被软禁,被活活的饿 死。他死后不到十年,陈霸先废掉了梁朝的最后一 个皇帝,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陈。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 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 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
(1)政治:国家的统一和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 (2)经济: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 (3)文化:教育发达,科举“以诗取士” (4)各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频繁; (5)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 (6)吸收前代文学艺术精华。
行书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