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上)》考试指导

合集下载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分析题及答案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分析题及答案

1. 针刺麻醉真的有效果吗?请结合信号检测论分析“针刺麻醉”说,并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2.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3. 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

有研究者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

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4. 假设有一个研究计划: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去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座位坐下来。

按照这个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书、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样可以阻止他人在你旁边坐下,坚持了15分钟,有人坐到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请判断这是一项实验吗?为什么?5. 假设有一个研究者想要比较游泳和跑步的减肥效果。

他找来两个肥胖的人作被试,首先用一架最大量程为300磅的台秤称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

然后,这两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

几个月后,两个人又一次用同一架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250磅。

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减肥效果一样好。

请问该研究可能存在什么问题?6. 要在一个实验中测定30个学生记忆无意义单词的能力,自变量是每个项目被诵读的次数,一次或五次,请分别采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进行实验,并说明可能出现的问题。

7. 为了测定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个体空间情况,实验分别选择一个面积为10米×l0米及20米×2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厅)实施实验,准备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

《实验心理学》指导操作手册

《实验心理学》指导操作手册

实验指导操作手册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分院(系、部):教育学院教研室:特殊教育课程名称:实验心理学授课班级:2012级特殊教育专业主讲教师:唐健职称:讲师使用教材:《实验心理学》邯郸学院制《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心理实验导论教学时间:1学时。

目的:1、了解心理实验的基础知识2、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3、掌握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与方法内容:1、心理实验的基础要求:(1)复习或预习(2)安排和指导(3)规则(4)实验记录(5)实验仪器2、心理实验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对待被试(2)正确对待实验结果3、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与变量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变量控制4、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5、心理测验的功用6、心理测验的实施(1)防止滥用心理测验(2)严格按测验条件施测(3)正确解释测验结果7、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1)题目(2)正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程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或讨论(3)参考文献(4)附录实验一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目的: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器材: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阀测量计。

步骤: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

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2.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

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附标准答案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附标准答案
17.部分报告法:传统的全部报告法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地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此类整体报告研究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斯波林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波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7.复合音、语言、言语听觉特征8.两个或两个以上、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9.一分钟、明适应、提高,降低,暗适应10.时间分辨能力、转盘闪烁方法11.刺激强度、复杂程度
12.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13.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14.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15.每一水平上、交互作用16.反应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6.良好图形法则:指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图形,良好图形一般是同一组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构成好图形的五个因素为:共同命运(即运动方向相同)、对称、平行、连续、封闭。
三、名词解释
1.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就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顾名思义,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17.费希纳、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传统心理物理法18.感觉敏感性、反应偏向19.感受性曲线、相同的感受性
20.比例量表
21.实验组、控制组22.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23.额外变量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 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对实验心理学有突出贡献的心理学家:(1)费希纳:(1801~1887)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家、实验美学家。

他是实验心理学奠基人和实验美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心理与物理世界 2.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创立了实验计量心理学(2)冯特:研究贡献:1. 冯特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开创的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现实的人类心理。

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

(3)艾宾浩斯:研究贡献: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1. 开创性地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2. 作为记忆研究的开山鼻祖,为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奠定了根基。

3、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1)脑功能成像技术(2)元分析: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也有人称为“总分析”。

元分析运用了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对分别进行了的一些实验或研究进行定量化的总结,找出一组相同课题研究的结果所反映的共同效应。

元分析的特点: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元分析的步骤:1、以往研究的检索2、研究的分类和编码3、研究结果的预测效果量=(实验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标准差4、分析与评价(3)反应时新法(4)实验性分离第二章1、除科学方法之外,还有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权威、先验、注意凝聚2、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校正3、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霍桑效应、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2)统计回归回归假象指在许多测量情景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与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得分高些。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五、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20分)1.再认法:把已学习过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过的。

2.知觉恒常性: 当观察条件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个物体。

3.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是环境特点自变量。

4.主试:主持实验的人,向被试发出刺激,通过实验收集被试的反应。

六、设计题(13分)1.设计一项实验,证明准备时间对反应时的影响。

准备时间为1秒;1.5秒;2秒。

七、图表题(12分)图中实线与虚线对比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八、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加工层次记忆理论的两个要点。

(1)记忆的久暂不取决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2)记忆依赖于提取(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

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举一例说明。

3.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击中和虚报的含义是怎样的?4.什么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006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一、单选(1*10)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B)A刺激特别自变量B环境特点自变量C被试特点自变量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A)A信度B效度C敏感性D高限效应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B)A差别阈限法B数量估计法C最小变化法D恒定刺激法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D)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C)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D)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B)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

北师 19秋《实验心理学(上)》 离线作业 参考资料

北师 19秋《实验心理学(上)》 离线作业 参考资料
C. 处理水平结合有3个
D. 交互作用有3个
B
3.对科学证据不正确的描述为分值:5
A. 它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B. 它是客观的
C. 它是相对不系统的
D. 它是经过控制的
C
4.心理学科学的假设应该往往是分值:5
A. 可证伪的
B. 不可证伪的
C. 可证实的
D. 可检验的
A
5.汽车制造者想知道前面汽车的刹车灯多亮可以使后面司机最快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什么分值:5
A. 1
B. 2
C. 3
D. 4
A
12.在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中,有几个自变量分值:5
A. 1
B. 2
C. 3
D. 6
B
13.为避免实验中的反应性(reactivity),不恰当的方法是分值:5
A. 无干扰测量
B. 适应
C. 直接测量
D. 双盲实验
C
14.一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时,则说明分值:5
A. 这个因素的不同水平总体上差异显著
在线作业试卷列表
单选
1.对心理学描述不正确的是分值:5
A. 1879年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莱比锡大学
B. 心理学是对行为的科学研究
C. 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证据存在局限性
D. 心理学研究中可以有科学欺骗
D
2.在一个2×2×3的混合实验设计中,前两个因素为被试间变量,则本实验分值:5
A. 被试组有3个
B. 主效应3个
答:(1)排除法
(2)恒定法
(3)随机化法
(4)匹配法
(5)兼作组法
(6)抵消平衡法
(7)纳入为因素法
(8)区组法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一、 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 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 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 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 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1、名词解释2、简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1、实验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2)客观的(objective)3)系统的(systematic)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

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2)反应的速度3)反应的概率4)反应的强度5)测验分数、评定分数(3)额外变量的类型与控制额外变量的类型: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因素。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法;恒定法;随机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兼作组法;纳入因素法;统计控制法。

4、非实验、准实验:(1)非实验:是指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个体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观察法和相关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观察个体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描述行为发生的情形、条件等。

主要类型有无介入观察、介入观察两种。

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应性是指因观察者的出现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控制它的方法有:无干扰测量;适应;间接测量。

相关法主要被用来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角度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比如,人们研究吸烟量和肺癌的患病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人们主要通过散点图和相关系数来描述两列变量的相关关系。

(2)准实验:包括单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单组设计包括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多组设计包括固定组比较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5、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1)组间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时间过长而使被试产生厌烦或失去兴趣;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倾向。

缺点:尽管对组间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的可能;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被试匹配的过程有前提条件,即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结果是不可靠的,而且匹配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组间实验设计消除误差的方法:完全随机化分配被试和等组匹配法。

(2)组内实验设计的优点在实验设计方面: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6、真实验(二)两因素实验设计(1)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水平结合。

3)被试被随机分配给各处理水平结合,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处理水平结合(而不是一个处理水平)。

7、小样本研究(1)小样本研究的优势:小样本研究充分考虑到了被试的不同质;小样本研究是探讨稀有现象的有效方法。

(2)小样本研究的方法:实验组—对照组研究:实验组—对照组研究,有些研究中,科研人员真正感兴趣的是某组被试特定的心理机制,在这类研究中如果只包含一个被试组,即研究者感兴趣的实验组,则很难说明实验处理的效应,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途径是在实验中另外设立一个对照组,两组被试间除了在研究者感兴趣的方面存在差异外,其他方面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实验中既包含实验组,由包含对照组的实验研究就叫做实验组—对照组研究。

单个案研究:单个案研究是小样本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研究中只有一个被试,所以有人把这类研究也称为N=1的实验研究。

个案的含义相对宽泛,既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也可以是以社会机构为单位的个案,还可以是以社会团体为单位的个案。

这类研究通过对个体被试的深入系统探讨,从中揭示出比较深刻的科学意义。

三、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变量(variable)2.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3. 信度((reliability)4. 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二)简答题1.心理学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科研态度?2.分层随机取样是怎样选取样本的?3.在准实验设计中,单组设计包含哪些类型?4.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额外变量的来源有哪些?5.t-检验与方差分析有何差别?6.实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7.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有哪些?8.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的有何优点?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变量(variable)变量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身高、光的强度、呈现时间、性别、年龄、IQ值、学习成绩、距离。

2.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3.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

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以再现的程度。

4.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科学欺骗是指有意歪曲事例,包括捏造和篡改数据,即操纵结果以使之看起来更好,更有甚者,则完全伪造数据,所报告的观测结果根本不是实际做出来的。

(二)简答题1.心理学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科研态度。

1) 不确信的(uncertain)2) 谦虚的(open-minded)3) 可能犯错误的(fallible)4) 谨慎的(cautious)5) 有道德的(ethical)2.分层随机取样是怎样选取样本的。

它是随机取样的进一步形式。

它首先确定总体的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随机取样。

总体的层次是指一个总体的被试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3.在准实验设计中,单组设计包含哪些类型。

1) 单组后测设计2)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3) 时间序列设计4)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4.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额外变量的来源有哪些。

1) 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2) 实验环境3) 主试者4) 被试5)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5.t-检验与方差分析有何差别。

t- 检验是只适应于检验两个平均数间的差异;它是平均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检验。

而方差分析同时可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均数间的差异,并可以解释几个因素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它是把平均数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检验→变异是否存在的检验。

6.实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79年,冯特(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诞生。

7.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 使实验处理的变化最大。

2) 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8.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的有何优点?在组间实验设计中,由于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能够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被试因为实验时间过长而引起厌烦情绪或失去兴趣;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偏向。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2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