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锦衣卫研究综述
论明朝锦衣卫制度

[收稿日期]2019-10-21[作者简介]孙阳(1995-),男,河南安阳人,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卢薇(1995-),女,甘肃陇西人,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论明朝锦衣卫制度孙 阳1,卢 薇2(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锦衣卫产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并贯穿于明朝发展始终,它不仅是一个军事机构,还是一个特务机构和司法机构,它的产生与加强皇权和皇帝个人多疑性格密切相关。
在运行过程中,它广泛参与维护京城社会秩序、监察以及司法审判等活动,在维护社会秩序与国家稳定,改善明朝吏治与抑制腐败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参与权力斗争,加深政治黑暗和抑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方面的局限性。
[关键词]明朝;锦衣卫制度;评价[中图分类号]K24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9)06-0053-05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由汉族地主建立的政权,锦衣卫制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它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
早至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对其有所论述,如明代史学家陈子龙的《皇明经世文编》,清代史学家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锦衣卫成为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界出版了诸多专著和发表了大量论文,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笔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料,对锦衣卫制度进行以下分析。
一、锦衣卫制度概述(一)锦衣卫制度的发展演变锦衣卫原称仪鸾司,其职责是帮助君主管理仪仗。
1382年,明政府撤销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设置“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锦衣卫制度正式产生。
关于它的设置,《明实录》中曾记载:“洪武十五年四月,改仪鸾司为锦衣卫,秩从三品”。
[1](P5)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2](P2194)外边由都司统辖,内边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探究——明朝锦衣卫制度

探究——明朝锦衣卫制度锦衣卫这个职位产生于明朝的朱元璋时期,观察明朝的发展,他甚至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发展,因为它不只是一个军事机构,还算是一个司法机构和特务机构。
至于为什么会有他的存在,这点就不得不提它的功能了,它的出现加强了皇权的控制力,当然这点也离不开皇帝多疑的性格。
它可以参与到维护京城的社会秩序当中去,还可以监察百官,还拥有司法审判的权利,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国家的稳定,他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它的出现对于抑制明朝官吏腐败有着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它也有他的局限性,它会参与到权利的斗争之中,进一步地加深了政治的黑暗,也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锦衣卫原来的名字叫作仪鸾司,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皇帝管理仪仗,到了1382年,政府部门取消了仪鸾司和亲军都尉府,设置了“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至此锦衣卫制度正式产生。
《明实录》里边曾经记载有: “洪武十五年四月,改仪鸾司为锦衣卫,秩从三品”。
到了明朝初年,皇帝朱元璋实行了卫所制。
里边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外边则是由都司统辖。
这之后,还设置了“上十二卫”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他们只受皇帝管辖,是皇帝的私有军队,锦衣卫就是这里边的一个。
锦衣卫统一的上级是“锦衣卫都指挥使”,这个职位一般是皇帝直接任命他相信的人来担任。
而锦衣卫下边设有十七所、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
其中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这两个最为重要。
北司的责任是管理诏狱,南司则是负责管理军籍和刑名,所以南北司对比的话,北司的权利比较大一些。
到了1387年,朱元璋觉得锦衣卫滥用手中的权利,这项制度暂时被废除。
到了明成祖时期,为了政府能够高效地运行,这项制度又重新被设置。
在之后,锦衣卫制度一直存在。
1661年,这项制度被正式废除。
锦衣卫最初的设立是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所以原来他的性质更像是军事机关。
对于锦衣卫,明政府给的待遇也是非常的高,这也导致了他的消极的一面越来越大,各类功臣权利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了王朝的统治。
与此同时,地方的反叛势力发动了起义,这些使得明王朝开始动荡不安。
宋代的锦衣卫朝廷特工的秘密组织

宋代的锦衣卫朝廷特工的秘密组织在宋代,有一个极为神秘而强大的组织——锦衣卫。
作为宋代朝廷的特工机构,锦衣卫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揭开宋代锦衣卫的神秘面纱,探究其组织结构、任务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锦衣卫的组织结构1. 内设分部锦衣卫主要分为内设分部和外设分部。
内设分部负责安全、特工、谍报等任务,通常驻扎在京城等重要地点。
这些分部由锦衣卫将领直接领导,根据任务需要,可以灵活调动人员和资源。
2. 外设分部外设分部分散于各地,主要负责侦察、情报收集以及维护地方治安工作。
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朝廷及时了解社会动向,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类问题。
3. 紧密的上下级关系锦衣卫内部设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各级官员必须严格遵守指挥体系,保证信息流畅传达,并迅速采取相应行动。
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管理结构,为锦衣卫的任务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锦衣卫的任务特点1. 搜集情报锦衣卫的首要任务是搜集情报。
他们不仅通过间谍手段获取敌对国家的军事情报,还密切监视社会动态,提供给朝廷及时有效的信息。
这种情报搜集的能力为朝廷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对保持国家安全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保护皇权和政权锦衣卫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保护皇权和政权。
他们负责保护皇帝和高级官员的安全,以确保朝廷的稳定。
在政府机构内部,锦衣卫也发挥着纠察和监督的作用,保持官僚体系的廉洁和效能。
3. 打击叛逆和敌对势力宋代乱世频繁,各种叛逆和敌对势力层出不穷。
锦衣卫作为特工机构,从事监视和打击这些势力的任务。
他们既可以通过秘密潜入的方式搜集情报,也能运用武力抓捕叛乱分子,起到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锦衣卫对社会的影响1. 维护社会治安锦衣卫对维护社会治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巡查、侦察和打击犯罪行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锦衣卫的存在给罪犯以震慑,对减少社会犯罪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2. 推动政府廉洁锦衣卫作为监察机构,发挥了一定的纠察和监督作用,制约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明朝锦衣卫知识点总结

明朝锦衣卫知识点总结明朝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一支特殊的宫廷警卫队,由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建立,隶属于东厂。
锦衣卫主要任务是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同时也负责监视和镇压反对派势力。
锦衣卫在明朝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下面将从锦衣卫的组织结构、历史发展、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组织结构1. 领导人:明初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统领,后来由东厂总管掌管。
2. 组成人员:主要由世袭官员和选取的武官组成,世袭官员多为皇帝的亲信宦官和贵族,武官则大多出自大小战争中勇猛无畏的卫所、骠骑卫、武备等部队,并招收了一批族中留学归国、有一定武艺的封建贵族子弟。
3. 分支机构:锦衣卫下设各种职务和部门,如监察、侦查、情报等。
二、历史发展明初的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警卫,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随着明朝的发展和皇权的稳固,锦衣卫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宫廷警卫机构。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锦衣卫参与了许多重要政治事件,如明成祖夺取皇位、剪发易服等,锦衣卫的力量逐渐扩大,成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
明英宗时期,东厂总管刘瑾利用锦衣卫的力量,对抗宰相高拱,成为了朝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明英宗被俘后,锦衣卫成为了宫廷最高权力机构,掌握了朝廷和皇帝的命脉。
明宪宗时期,东厂总管张永利用锦衣卫的力量,迫使明宪宗宣布改元弘治,从而开始了弘治新政。
此后,锦衣卫逐渐衰落,最终在弘治帝末年被废除。
三、作用和影响1. 监视和打击政治对手。
锦衣卫负责监视朝中的官员,打击政治对手,维护皇帝的统治。
2. 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
锦衣卫在明朝时期承担了保护皇帝和王室成员的安全的任务。
3. 影响朝廷政局。
由于锦衣卫的强大,它在明朝政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朝廷的决策和命运。
4. 扩大皇帝的权力。
锦衣卫的存在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使得君主专制的制度更加完备。
五、结语明朝锦衣卫是一个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宫廷警卫队,它在维护皇帝的统治、影响朝廷政局和扩大君主专制权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锦衣卫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锦衣卫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王春艳来源:《卷宗》2017年第36期摘要:在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成立了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务组织。
由于锦衣卫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其服装特色鲜明。
本文以锦衣卫作为研究背景,研究锦衣卫的服饰特点,再通过市场分析,对流行趋势的预测,将锦衣卫的印章元素,还有其其重严肃的服饰色彩和现代的潮流趋势相结合,设计出5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潮牌服饰。
本文以锦衣卫服饰的廓形,工艺,细节,风格为出发点,结和当今流行趋势,探究如何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提取又能符合现代生活的品位,彰显其民族性和世界性。
关键词:传统元素;锦衣卫;流行趋势;潮牌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和缩影。
官服是古代研究者的一个重点,古代的官服一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中锦衣卫的服装是严肃和严谨的艺术。
取其锦衣卫的元素特征,结合当今的流行趋势,即保持其锦衣卫的文化性质,又展现其时尚个性,是本文研究的的一个重点。
从服装的款式,面料,图案,工艺,等作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结合流行趋势,创作出能体现文化神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
1研究的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经济和和文化的互相影响。
中国文化会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也越来越强大,中国元素越来越受到时装界的重视和关注,不少设计师以中国元素为灵感来源,设计不少惊人的作品。
怎样将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接受对于现代的设计师是挑战,中国元素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是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再造升华,才能受世人的接受。
当今社会,不少的设计师都在使用中国风,而这股风潮也有追溯的源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时装的大舞台上已经开始渐渐出现了东方之美,中国元素也被大大的利用,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了又一种风格。
在这种风格“中国风”的影响下,许多的大牌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获得成功,如意大利品牌普拉达设计师缪西娅·普拉达、Dior设计师加里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等。
锦衣卫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锦衣卫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在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成立了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务组织。
由于锦衣卫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其服装特色鲜明。
本文以锦衣卫作为研究背景,研究锦衣卫的服饰特点,再通过市场分析,对流行趋势的预测,将锦衣卫的印章元素,还有其其重严肃的服饰色彩和现代的潮流趋势相结合,设计出5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潮牌服饰。
本文以锦衣卫服饰的廓形,工艺,细节,风格为出发点,结和当今流行趋势,探究如何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提取又能符合现代的品位,彰显其民族性和世界性。
关键词:传统元素;锦衣卫;流行趋势;潮牌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和缩影。
官服是古代研究者的一个重点,古代的官服一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中锦衣卫的服装是严肃和严谨的艺术。
取其锦衣卫的元素特征,结合当今的流行趋势,即保持其锦衣卫的文化性质,又展现其时尚个性,是本文研究的的一个重点。
从服装的款式,面料,图案,工艺,等作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结合流行趋势,创作出能体现文化神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服饰。
1研究的背景当今社会,不少的设计师都在使用中国风,而这股风潮也有追溯的源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时装的大舞台上已经开始渐渐出现了东方之美,中国元素也被大大的利用,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了又一种风格。
在这种风格“中国风”的影响下,许多的大牌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获得成功,如意大利品牌普拉达设计师缪西娅·普拉达、Dior设计师加里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等。
而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应该好好的利用自己优势,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远在国外设计师之上,好好利用这个优势,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那个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潮流相结和。
对各种文化思潮的挖掘再造之美的升华。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而设立的一个秘密组织,帮助皇帝处理内务。
这是一个很酷的组织,就像是当今的军人一样,他们有着神圣的任务,他们严肃,可能也会无情,让人畏惧,但是却很迷人,“越危险的,越迷人!”简单大气的东西,所以其风格就是暗黑炫酷。
明朝锦衣卫相关历史资料

明朝锦衣卫相关历史资料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明代有许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刑狱系统,包括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明之锦衣卫,《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说清了锦衣卫的性质,东西厂、镇抚司狱等机构的性质,也就容易说明了.东厂始于明成祖,一开始就是从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机构,其特务性质更为明显,所以正式建立后即专以宦官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其后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东西厂下面则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属”.镇抚司狱也是明太祖时建立的诏狱,其后亦由宦官负责.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狗腿子们,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时,械、镣、棍、拶、夹棍,五毒俱用,血肉溃烂,即是一例.这终于使整个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专制黑暗的皇朝.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据明史记载,东厂、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来说,只要犯人被抓进来,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刷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站重枷:明代的这一刑法却很特别,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座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据明朝野史记载,厂卫杀人的酷刑还有剥皮、铲头会、钩肠等刑罚,据说,这些刑罚又要胜过以上所说的几种酷刑.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和锦衣卫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责杖进谏触怒或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洪武年间,公侯如朱文正、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注:东厂,官署名.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大内行厂,官署名.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督察全国官吏和民众.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当初众多大内高手大明特工横行天津城.提起特务,很多人都会想到从事秘密工作、刺探军事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明朝时期,特务可是个公开的人物,当时的特务人员一般都出自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由皇帝做最后的决定.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3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满清乾隆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卫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满清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满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身影随处见统一穿褐色制服――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厂卫衙门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附:锦衣卫在对外战争中的一些功绩:万历朝鲜战役,锦衣卫还是起到前线收集敌军情报的作用. 日军方面甚至还有被锦衣卫收买的军官.但当时情报工作比不上日本的忍者是事实. 不过比起几百年后清国的军情工作那远远好的多了.锦衣卫是用来安内的,不是用来攘外的.任何一个政权机构,都有其特定的职能.如此看来,对外战争中,除了兵部,吏户礼刑工都没有用.呵呵.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锦衣卫秘史

锦衣卫秘史
佚名
【期刊名称】《兰台内外》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按现在的思维来理解,锦衣卫就是个特务机关.它最初只是京城48支禁卫军中的一部分,后来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同时削弱官员的势力,挑选其中12支成为直接由皇帝管辖的亲卫军,而锦衣卫就是这其中权力最大,也最为神秘的一支.
【总页数】1页(P6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国产王牌兵器秘史系列强-5家族最后秘史
2.隐晦“秘史”下不堪重负的形式——王青伟《村庄秘史》解读
3.对《蒙古秘史》第二百一十九节"客儿罕苔忽塔"一词的解读和对其旁译"满立"的校勘——谨以此文纪念著名《蒙古秘史》学家乌云达赉(1907-2007年)先生诞辰百周年
4.揭示中国两千多年前周与秦社会奥秘的学术专著——《周人秘史》与《秦人秘史》评介
5.“艾约堡”与“秘史”构筑的当代精神寓言--读张炜长篇小说《艾约堡秘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锦衣卫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明代锦衣卫研究十分活跃,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成果丰富。
鉴于此,拟对近十年来锦衣卫研究的学术史展开回溯,以便更好地把握锦衣卫研究的发展脉络。
对于锦衣卫作为监察制度的研究,崔航《厂卫系统与明代监察制度》指出厂卫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为加强皇权,皇帝需要一个能够信任并且不受制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机构来监督内阁以及内阁背后的文官集团,东厂和锦衣卫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
他认为厂卫行使这样的监察权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因为厂卫本来就是传统监察机构之外的特务机构;其次,厂卫不会受制于内阁;再次,“厂”是太监掌控的,“卫”则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他们距离皇帝也比外臣要近,皇帝显然宁愿相信他们;最后,东厂的首领提督太监通常由司礼监的首席秉笔太监兼任,隐然成为司礼监的第二把手,和司礼监的一把手——掌印太监也有实力抗衡,不至于让掌印太监坐大,也有分权制衡的意思。
锦衣卫作为监察机构职能的研究,张金奎《锦衣卫职能略论》讨论了锦衣卫的四个基本职能:一是侍卫君主及其他军事职能;二是缉事与捕盗职能;三是司法职能;四是外事职能,另外指出锦衣卫作为近侍,又有缉事大权,因而成为皇帝了解民间情况的一个桥梁,据此对锦衣卫的职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陈晓辉《明朝特别警察制度——厂卫的研究》指出明朝高度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厂卫制度,厂卫享有巡查缉捕权、执掌廷杖权、审判权与执行权。
在否定厂
卫制度的同时也应该承认:厂卫的侦查效率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绝对的忠诚是其存在的基石;体现了一定的分权制衡的思想。
李生华《明代特务机构——厂卫研究初探》指出明代高度的中央集权产生了特殊的厂卫制度,厂卫制度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但始终为皇权所控制。
厂卫制度的实行固然加速了明廷的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但它的实行也不乏有部分合理因素,起到某些积极作用,厂卫分得了传统中央机构的部分权利,成为一种游离于、独立于传统机构的特务机构。
赵勋《明代中后期锦衣卫研究》对锦衣卫的作用做了客观评价。
指出锦衣卫作为维护皇权的工具介入政治斗争、干预司法、滥施酷刑等给明政治生活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明代皇帝仍然企图以特务组织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但结果恰恰相反,同时也指出了锦衣卫锦衣卫存在的积极一面,如维护京城治安、提高办案效率、遏制腐败等作用。
廖元琨《锦衣卫与明代北京治安》讨论了锦衣卫在维护北京城内治安的具体职责,指出不同于在锦衣卫侦缉行为范畴上的争执,在锦衣卫参与捕盗、维护社会治安的行为上,明朝的普通官僚与皇帝能达成共识,锦衣卫协同、参与维护北京及周边地区治安,从永乐年间后逐渐制度化并规范化下来。
对于锦衣卫权势的研究,魏佐国《严嵩当权原因探析》指出明嘉靖年间,权臣严嵩独揽朝纲20余载,严嵩对明世宗的刻意奉迎以及对锦衣卫和宦官的结交,则为他在明代政坛呼风唤雨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廖元琨《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指出明太祖设立的最初用意在于强化和提高皇权,但随着明代历史发展,锦衣卫行为范畴也随着历代君主的需要有所变化,司礼监及内阁势力的
消长对锦衣卫的行为也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作用。
锦衣卫不仅服务于皇帝,锦衣卫卫帅们也开始视司礼监、内阁权势高下而与之结交,对明代的政治走向起到巨大的影响,认为对锦衣卫自身行为范畴的变化对于把握明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走势及昂抑的过程有重要作用。
徐连达《明代锦衣卫权势的演变及其特点》指出明代锦衣卫的权势演变,两百余年间,时敛时张大体可分为六个时期,其权势的消长主要决定于明代帝王对于他们的宠信态度,同时,统治集团各派力量以及厂卫掌权人物的才干、能力也起到很大作用。
关于锦衣卫与明代政局,何琪《明正德朝政局与皇权研究》指出明正德朝时期,明武宗在维护皇权稳定的过程中,对锦衣卫亲信封赏以笼络其心,论证维护皇权与政局稳定是由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所决定的。
廖元琨《锦衣廷杖与明代官僚心态》指出明代政治生活中廷杖这一酷刑在其随着历史进程演变当中所造成的种种结果,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明代皇权与官僚阶层之间互动过程中的微妙关系。
同时指出廷杖的实质是皇权政治在无效制衡情况下对官僚阶层的暴力钳制。
其他方面关于锦衣卫的研究,卜永坚《从墓志铭看明代米氏锦衣卫家族的形成及演变》通过对米氏墓志铭的研究,以米玉家族的成型和转型反映明代世袭武官家族的形成及文化转型。
孙志虎《<锦衣卫选簿>整理与研究》指出锦衣卫武官群体的特殊性,锦衣卫武官社会地位的演变,包含达官的汉化与武官社会地位的下降,达官是锦衣卫武官的重要来源,这些达官家族长期在汉地生活,逐步汉化。
同时指出在武官地位下降的情况下,锦衣卫中的某些人不远承袭武职而甘心承受不能得中的风险而参加
科举考试。
于小秦《明代锦衣卫冗员考》指出明代锦衣卫因其与皇权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明人多以功勋而列衔锦衣为荣耀。
明代中晚期社会大量冗官现象也毫无例外地冲击着锦衣卫,对明代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赵晶《明代宫廷画家官职考辨》指出明代宫廷画家的官职在明代前后期有所变化,大致以嘉靖时期为界,此前主要寄禄于武职中的锦衣卫官职,明代宫廷画家寄禄于锦衣卫武职既是对前代制度的一种继承,同时也与锦衣卫本身的职能有关。
综上所列近十年来锦衣卫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于锦衣卫在政治方面的关注较多,而对于其他社会方面的论著较少。
同时作为特务机构存在的锦衣卫常常被贴上特权、恐怖、残酷、严刑的标签,这对于客观评价锦衣卫的作用以及研究明代监察制度是不利的。
当然成果丰富是主流,学界当从更多的角度深入对锦衣卫的研究,提出更多更创新的观点和认识方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