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pdf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回目录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2.2类不燃气体。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回目录
危险货物编号:
22001
UN编号:
1072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3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
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回目录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N:
未制定标准
TLVWN: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回目录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氧气(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氧化学品英文名:oxygen中文名称:氧气分子式:O2分子量:32.00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助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有害燃烧产物: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远离易燃、可燃物。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1.1 化学品中文名称:氧1.2 化学品英文名称:oxygen;??1.3中文名称2: 氧气1.4 分子式:O1.5 分子量:无资料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2.1 主要成分:氧2.2 含量:≥99.99%2.3 CAS No. 7782-44-7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3.1 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3.2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3.3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4.1 皮肤接触:无意义4.2 眼睛接触:无意义4.3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4 食入:无意义第五部分:消防措施5.1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5.2 有害燃烧产物:无资料5.3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6.1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7.1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氧气MSDS

氧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中文名称:氧化学品俗名:化学品英文名称: Oxygen 英文名称:技术说明书编码:CAS No.:7482-44-7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氧≥99.999%7482-44-7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吸入:吸入在标准大气压 80%或更高纯度的氧几个小时,可能引起鼻子不通、咳嗽、咽喉疼痛、胸痛、呼吸困难。
在更高的压力下吸入氧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以上症状。
吸入有压力的纯氧可能损坏肺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眩晕、感觉迟钝、刺痛感觉、视觉及听觉受损、肌肉抽动、意识减退和痉挛,同时会减少视觉范围,延长视觉适应黑暗的时间。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无色、无嗅、不可燃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不适用眼睛接触:不适用吸入:将患者放到空气清新处或把氧气压力降低到一个大气压,找医生治疗,并告知医生病人是由于暴露在高浓度氧气中而感到身体不适。
如病状或高压氧已不存在,则无需进行治疗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氧是不可燃但助燃的物质。
使用适合周围燃烧物质的灭火剂。
有害燃烧产物:无特殊灭火指导:从危险区撤离所有人员,如果有可能切断有助于燃烧的氧气源,在远距离处立即用水喷洒钢瓶来降温。
钢瓶冷却后,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从火灾处移走钢瓶。
救援人员可能需要使用自给式呼吸器。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从受影响的区域撤离所有人员。
如可能关掉氧气源。
对泄露区域加强通风。
已暴露在富氧环境的人应该呆在通风的地方 30 分钟,然后才能进入有限空间或靠近火源。
若从钢瓶内泄漏或从阀门泄漏,请拨打气体公司的应急电话。
若泄漏来自用户系统,关掉钢瓶阀门,并在修复前一定要泄压。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一定不要拉、滚动或滑动钢瓶。
用适合的手推车来移动钢瓶,不要试图抓住钢瓶的盖子来拎起它。
保证钢瓶在使用的全过程中为固定状态。
用一个减压调节阀或独立的控制阀来安全的从钢瓶内释放气体。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 S D S)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1.1 化学品中文名称:氧1.2 化学品英文名称:oxygen;1.3中文名称2: 氧气1.4 分子式:O1.5 分子量:无资料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2.1 主要成分:氧2.2 含量:≥99.99%2.3 CAS No. 7782-44-7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3.1 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3.2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3.3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4.1 皮肤接触:无意义4.2 眼睛接触:无意义4.3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4 食入:无意义第五部分:消防措施5.1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5.2 有害燃烧产物:无资料5.3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6.1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氧气化学品英文名:OxygenCAS:7782-44-7分子式:O2分子量:32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
GHS危险性类别:加压气体类别压缩气体氧化性气体类别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70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20避开/贮存处远离服装/可燃材料。
——P244阀门及紧固装置不得带有油脂或油剂。
•事故响应:——P370+P376火灾时:如能保证安全,设法堵塞泄漏。
•安全储存:——P40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废弃处置:——无物理和化学危险: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
健康危害:无资料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接触: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不要脱去衣服,给予医疗护理。
眼晴接触: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
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本品不燃,能助燃,是易燃物和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火场中,由于内压增大,受热的容器或储罐有爆炸的危险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第6部分泄露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氧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1.1 化学品中文名称:氧1.2 化学品英文名称:oxygen;??1.3中文名称2: 氧气1.4 分子式:O1.5 分子量:无资料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2.1 主要成分:氧2.2 含量:≥99.99%2.3 CAS No. 7782-44-7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3.1 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3.2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3.3 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4.1 皮肤接触:无意义4.2 眼睛接触:无意义4.3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4 食入:无意义第五部分:消防措施5.1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5.2 有害燃烧产物:无资料5.3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6.1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7.1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氧气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1.用于金属焊接和切割。与乙炔混合可获得极高的火焰温度使金属熔融,广泛用于熔炼和顶吹氧炼钢。与水蒸气混合可用以代替空气吹入煤气气化炉内,得到较高热值的煤气。医疗上用于氧化疗法,以治疗肺炎、煤气中毒症等。化学工业用于强化硝酸和硫酸的生产。液态氧可用作液氧炸药和火箭推进剂燃剂。2.高纯氧气体主要用于半导体器件的热氧化、扩散、化学气相淀积及等离子蚀刻等工艺,还可用于光导纤维、彩色显像管制造并作标准气、校正气和零点气等。3.高纯氧用于标准混合气制备、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的生产。电子工业用氧用于二氧化硅化学气相淀积
环境危害:
无资料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氧
含量:
≥99.99%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无资料
眼睛接触:
无资料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无资料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12.氢键供体数量:03.氢键受体数量:2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34.17.重原子数量:28.表面电荷:09.复杂度:010.同位素原子数量:0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