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女子的佩饰
罕见西藏传世珠子,美绝了!

罕见西藏传世珠子,美绝了!
藏饰之美,
源于文化自信,
它是一种大美。
藏族几乎人人都佩戴着饰品,
项间、手腕、胸前,
拙朴而随意,
野性而优雅,
神秘而圣洁……
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地域,首饰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成为了藏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常生活,盛大节日,还是朝拜路中,人们都会“浑身披挂”各种装饰品。
藏饰中最常见的就是串珠,提到西藏老珠子,你可能认为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更多的印象里是这样的:
藏式珠子其实包括很多不同的珠子,南红、绿松、蜜蜡、珊瑚、天珠、玛瑙、金器、银器等等,如果把它们都放在一起,就像盘五色糖果一样,鲜艳而多彩。
在西藏,有普遍的宗教信仰,藏民皆信仰佛教。
蜜蜡、珊瑚、绿松、天珠等众多饰物皆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并且他们身上的饰物多为家里世代相传的宝物,每一串饰物甚至每一颗珠子都带着深深的民族、家族的情感。
糖果一般精致的老珠子,曾经在谁手中汇聚,如今又散落世间,时光轮回,真正留在心中的是追求美好事物的那种执着信念。
随着文玩的兴起,藏式老珠子也被极大的关注,并成为他们追求的文玩神物,这些沉淀着千年器物,曝光在大众的眼光下。
西藏的传世老珠子,就是文玩界最神圣的物件,每一颗老珠子,都透着与众不同的时代美!
藏式珠子之多,自然也是让文玩迷们所折服,不然为何他们尊藏
式珠子为文玩之尊呢?下面小编就带你看看藏式珠子,说不准你身上就戴有不少!。
“藏族七宝,你知道是什么吗?”

“藏族七宝,你知道是什么吗?”“藏族七宝,你知道是什么吗?”布达拉宫藏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在印度、不丹、加拿大、美国、欧洲、澳洲等地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藏族同胞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非常神秘的,脸上两坨高原红穿着美丽的服饰,佩戴着众多藏族独有的配饰,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就不要说藏族七宝了,那更是鲜为人知。
天珠一、天珠天珠,又称'天降石'。
本质是亚玛瑙,猫睛石;入药能治脑溢血'是藏族七宝之首'。
(天然分类:圆板珠、药师珠、缠丝玛瑙、法螺天珠、硅化木、金钱石)(人工天珠:“镶蚀玛瑙'、'镶蚀玉髓'、'蚀刻玛瑙'、'蚀刻玉髓)天铁二、天铁在老藏人的认知里“天铁”来源于上天,是一种天然形成的金属,具有特殊的能量,与天珠一样殊胜,是有驱邪治鬼的作用的,他们相信天铁隐藏着神秘的力量是可以保护他们的起到庇护作用,认为天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不可亵渎的神物。
按成分来说其实是一种“合金铜”,也就是市面上常说的“利马铜”。
其实天铁的成分十分复杂,据说因西藏山势较高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藏,那些裸露在外的矿石被落雷击中后会形成熔融状态,从而形成了最初的杂糅结晶铁。
九宫八卦牌三、九宫八卦牌(也称九宫、九宫牌)传说中是莲花生大师凝聚梵藏汉三地各种镇压凶煞的宝物而成最外圈是十二生肖,中圈是八卦,内圈是九宫是梵藏汉文化的集中体现。
此牌密宗的神秘力量并融合中国的易经智慧与道统数术而组合出的吉祥物,可令宅内合家大小平安,加官晋爵,招财进宝,福寿绵长,安和乐利,百事皆宜,吉祥如意,是为镇宅安居之首功。
1、挂於腰间(可防范因人。
事。
物。
风水地理所产生的任何凶煞,阻挡一切奇灾异祸,趋吉避凶,转祸为福。
不论求财,婚姻,子嗣,名位权势,智慧,延寿等。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摘要: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藏族服饰的兴起佛教僧侣服饰兴起这一时期的服饰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
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
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
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
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
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
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
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
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元代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
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
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藏族传统服饰是什么

藏族传统服饰是什么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那么传统服饰具体是怎样呢?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藏族传统服饰:藏袍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
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因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长还长,穿时要把下摆向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长,要扎上腰带。
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
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
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
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
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藏族传统服饰:帮典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族传统服饰:藏帽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
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藏族传统服饰:头饰佩饰头饰佩饰在藏装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
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一、藏族服饰渊源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往往是古代许多部落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
藏族是在大约6世纪前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区一些部族同西藏土著长期交往、分化、融合而形成的。
现在藏族服装基本特征在藏族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之前就已存在。
藏装的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
牧区的皮袍、夹袍,过去官吏、贵族的锦袍,都具有这种特点;拉萨、中甸等地区的“对通”(男短衣)也具有这种特点。
至于工布地区的“古休”(无袖袍)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腹、大襟的袍式服装一脉相通的。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
穿直筒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
束袍腰带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衣物。
各种精美的“吃穷”(腰刀)及其他饰品都系在腰带上。
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藏区先民羌人服饰的人物形象,有晋宁石寨山战国至秦仅时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
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服饰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其服饰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均穿袍式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都有发饰。
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有古干尸出土。
测定结果肯定古干尸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古尸出土时,头发梳成许多辫子。
男尸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筒皮靴,靴筒外有毛织带裹腿,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穿毛布长袍,腰间束袋,脚穿长筒皮靴,毛织袋裹腿,皮靴上附有小件铜饰品。
毛织物多以红、绿、褐、黑等色组成方格和彩条,美观大方。
这位在沙漠中沉睡了三千年的女子是当地居民,从其辫发习俗来看与羌人相似。
尽管学术界对该女尸所属人种尚有争议,但其生活的地区和时代都同古代羌人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不容怀疑的。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有它的时代的延续性,也有它的区域文化的共融性,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服饰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中,又可能找到服饰的相同之处。
在一个文化区域里,各族文化除有其民族特色外,又具有整个区域文化的特征。
藏族服饰的探索与研究——藏族服饰形成的原因

充满好 奇。藏族文化博 大精 深,是人类 民族文化的一朵 美丽奇 葩,作为藏族文化重要 组成部分的藏族服 饰更是 源远流 长、魅力无 穷。本 文 将从 地域 、经济、文化 、宗教等 方面来研 究璀璨 的藏族服饰形成的具体原 因,并探 究藏族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启示和影响。 关 键 词 :藏 族服 饰 ; 宗教 ; 文化 特 质
一
、
体温。
( 二) 多彩的文化因素 藏族服饰丰富多彩 ,还来源于他们漫长多彩的历 史与文化 。藏 族 自 古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因此他们的民族服饰就是在当地形成 的,并 且随 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一系列的考古资料证 明,在青 藏高 原 自然环境较好的大部分地 区,都存在着旧石器 、中石器和新石器 时代 人类活动遗址 。藏族是 由自古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众多 氏族 、部 落逐渐 融合而成 的。这些 氏族和部落多属于古羌人 。在属于古羌人 的石器 时代 遗址 中,曾发掘 出很多纺织工具和羌人佩戴的饰物。如在西藏 昌都 卡若 村距今 四千多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就出土了骨笄 、骨镯 、石 珠及 穿孔 的贝壳 等。在 随后 的古墓 中,发现 了大块褐色斜纹和紫 红色条纹相 问的毛布 。这种 毛布上织有大方格 图案 ,大方格图案正是今 天的藏族服 饰 中同类 图案的雏形 。褐 色与紫红色也是至今藏族人 民仍 十分喜 爱的服 装颜色 。在之后 出土的数百个青铜制羌人形象 中,我们可看 到距 今二千 多年前 的藏人祖先 的多种服饰 。其基本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 ,均穿袍式 衣服或毛皮 披风 ,并且袒 露一臂 或双臂 ,头上有发饰 。 藏族 的服饰还 受到周 围其他 民族 的影 响。 自 唐代 以后 ,青藏高原与 中原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 日 益 密切。中原服饰对藏 区的影 响巨大 。大量 丝绸输入 藏区 ,藏族贵族遂多以丝绸 为衣料 。元代 以后 ,植 棉与棉纺技 术在中原推广。通过与中原地 区的贸易,棉 布也输入 到藏区 ,藏族 的服 装除了用毛 、皮 、毡 、丝绸等原料外 ,也开始 用棉 布缝制衣服 。
吉祥、圆满:藏族佩饰的文化内涵

一 是 腾 崇 拜 到 求吉 祈 福 、 求 圆满 , 一 种指 品 , 方 面 . 为 了炫 耀 自 己 的勇 敢 和 智 观 。 追 每 自然 崇拜 的最 大 特 点 是 将某 种 神 性 赋 向无不 寄托 着藏 民族 对 生命 价 值 的高 度 关 慧 , 另一 方 面 也 希 望 在捕 猎 生 产 中有 更 多 予 自然物体 或者把 自然物体人格 化为精 切 和 对 美好 生 活 的无 限 向往 。
服 自然 。 国 民 间 的饰 物 佩 戴 行 为很 大 程 中
人认为越是稀有的石头越具宗教意义 , 如 天珠 、绿松石 、蓝松石、玛瑙等 。同样 , 藏族人认为佩 戴兽骨、 兽牙 , 就能获得野
兽 的 威 猛 、灵 气 和 力 量 .可 以镇 鬼 避 邪 保佑平安 , 此 , 因 藏族 男子 都 喜 欢 在脖 子 上 佩 戴 镶 有 狼 牙 、 牙 或 者 牦 牛 骨 加 工而 犬 成 的 各 种造 型 的佩 饰 品 。
巫术 ,是原始信 仰和原 始宗教观念
的有 力 手 段 . 人 们 企 图控 制 外 界 , 强 是 增 人 类 自身 的便 捷途 径 。 类 还 处 在 蒙 昧 时 人
期 时 , 巫术 引导 人 们 以 自 己的 力 量 去 征 是
用珊瑚石 、 玛瑙 石、 化石等各种美石串缀
起 来 的 . 为 灵 石 崇 拜 的衍 化 形 态 , 于 即 源 原 始 宗 教 对 自 然界 神 圣 力 量 的 信仰 。 族 藏
审美专论 —— 1 5——
藏族的头饰

的姑娘,老姑娘亦是独辫子,配以淡红色头绳, 盘于头顶,只是没有发枕。 留着长辫,而将头顶以 下的发剃去,男子的辫子不用红头绳,而是用黑 头绳,同头发融为
一色。辫法亦不相同一般妇女的辫子分为三小束 辫就而成,而男子的辫子则分为四小束或五小整 辫就而成,所以男
藏族头饰规范、严谨、风趣,又因地区、年龄、 婚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说起来饶有兴趣,下面 例举几种头饰,以
飨读者。 姑娘的头饰。藏族姑娘同汉族姑娘一样辫一根独 辫子,辫子的根部用红头绳扎成约四寸长的发枕, 藏
名叫“呷纠”。唯独不同的是藏族姑娘独辫子成 三角形盘于头顶,更显得美观、大方、素雅。 已婚妇女头饰。
姑娘是独辫子,已婚妇女则是双辫子,没有发枕, 红头绳长于发辫,然后将两根辫子从脑后左右交 成圆形盘于头顶
,显得端庄、大方、成熟。 牧区妇女头饰。牧民妇女头饰没有婚否标记,不 管老少都辫成若干细辫子,象维吾
尔族姑娘的辫子一样,然后将若干细辫子分为两 根,并配以大红大绿的头绳,将珊瑚、蜜纳、松 耳古、九眼珠等昂
lxl文章来源: 相思红娘粉
贵珠宝尽其串在两根发辫上,从后背拖齐裙边, 若盘在头顶,盛似一顶珠光宝气的桂冠,非常气 派。 守孝头饰
。汉族守孝男女均戴黑纱,藏族则不同,只有在 妇女头饰才能辨别。当年守孝辫发辫用绿头绳( 姑娘亦如此),翌
年用淡红色头绳,第三年恢复用红头绳。 老姑娘头饰。藏民老姑娘头饰既不同于已婚妇女, 亦区别于青春年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女子多爱在颈项上佩戴各色饰物,有用式样不同的古海贝化石串成的项链(名为“丝”),也有用彩珠、海贝化石、绿松石等混串而成的项链,还有各式骨制、珠宝、蜡珠等长短不一的饰品。
在这些项链中间常常悬挂着一个制作精美的金属小盒,叫作“嘎乌”。
嘎乌的形状不一,一般为银质或铜质,盒面上镶嵌有玛瑙、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
嘎乌的里面装有佛像或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护身符等。
嘎乌是由佛盒演变而来,现已成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饰物,认为佩戴上它可以护身。
藏族女子也喜欢佩戴腰饰。
腰饰多为宽带形状金属或皮革制品,还有的是单股或多股银链,镶嵌金银珠宝,一端系于腰上,一端挂着钥匙、铃铛、耳勺等。
腰饰上面雕有莲花瓣、孔雀、鹿、吉祥八宝、六长寿等图案和镂空花纹,寓意着吉祥平安。
学纪,俗称“奶钩”,也有的叫作“肖桑”,是藏北青海牧区女子喜爱的佩饰。
它原为藏族牧区女子挤奶桶的钩子,后来逐渐转变为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的饰品。
学纪形状如小铁锚,长约1尺左右,多为银质,上面镶有松石、玛瑙并雕有各种图案。
藏族牧区女子无论居家或外出都喜欢随身佩戴,将其系于腰间,垂挂在左腹前。
由于它的作用日趋偏于装饰,制作亦愈加精美。
佛珠也是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
佛珠有一百零八颗,用线绳穿连起来,既可以戴在颈上,也可以挽于手腕。
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为“舍利丸”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
它同时也成为一种颇具藏族特色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