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二首(池上小池)》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 部编版PPT课件

随堂练习
1.读一读,给下列生字注音。
首(shǒu) ()
líu
流( ) ()
踪(zōng )
róu
柔( )
迹(jì )
cǎi
采( )
萍píng
jiān
尖
2.给下列多音字和形近字组词。
lù (露营 ) 露
lòu (露马脚)
无wú (无用 ) 天tiān (天地 )
教材习题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体会诗歌的意趣,读出诗歌
露营
踪迹浮 萍 泉 流 柔 荷 露
音形比一比
采 采摘 cǎi
彩 五彩缤纷
花园里的花五 彩缤纷,但是 我们不应该随 便采摘。
lù 露营 露 lòu 露一手
每次露营, 小杰总要露 一手。
无(wú) 无论 天(tiān) 天气
无论明天天 气如何,我 们都要去看 电影。
词语辨一辨
大
小
浮
沉
无
有
早
晚
我的手小,爸爸的手大。
——[宋]苏轼
课文学一学
池上
[唐]白居易
用篙使船 前进。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一个娃儿撑着轻便的小船远去,偷偷地采了一些白莲回来。
前两句写小娃偷采白莲, 生怕被人发现,只想赶快回 去的情景。
不知道,不懂得。 不知道,不懂得。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指浮萍被小船分开后留下的痕迹。
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船儿过处,浮萍荡开, 现出一条清晰的水道。
的韵律。
背诵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时可以借助图片来 想象诗歌的画面,加强记忆。
读一读,记一记。
quán shuǐ qīng quán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池》PPT课件

2021
37
看 图 来 背 诵
2021
38
2021
39
2021
40
作业:
1、背诵并默写《池上》。
2、再搜集一些描写荷花 和儿童的诗句 ,背一背。
2021
41
2021
42
谢谢!
2021
43
2021
44
2021
45
2021
46
2021
47
2021
48
小池
2021
26
2021
27
浮 萍 一 道 开。
一道:一路 开:分开
句意: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2021
28
浮 萍
2021
29
浮 萍
浮萍:常见的水面浮生植物。
2021
30
2021
31
32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 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 的白莲蓬。回来的时候,他们 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 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 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2021
22
白莲 颗大粒圆,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润 、微甘而鲜的风味,既可作糕点配料,也可 拌银耳、薏米加冰糖,清炖成色白味甘的莲 子汤。莲的种子和果实――莲子,当荷花凋 谢了后,花梗上便结出一个个莲蓬,呈漏斗 状,又似倒圆锥形。蓬内有许多蜂窝似的小 孔,莲子就长在小孔中。精心加工后的莲子 呈椭圆性,粒大饱满,洁白圆润,味美鲜甘
2021
70
我会读
quán yǎn xì liú
泉眼
细流
ài qíng róu xiǎo hé
爱 晴柔 小荷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2 古诗二首 部编版(共35张PPT)(优质版)

然而等他读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后,不禁大为赞赏:“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想在京城立足也不是什么难事! ”后来, 这件事流传开来,成为一段佳话。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宋]王安石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李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后两句写小娃不懂得 隐藏踪迹,船荡开浮萍, 池面划开了一条水道的情 景。诗人用这一情景衬托 了小娃的顽皮、可爱。
小池
[宋]杨万里
流出泉水的 小洞或裂缝。
珍惜。
喜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从泉眼中无声地流淌着涓涓细流,映照在水 面上的树荫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踪迹浮 萍 泉 流 柔 荷 露
音形比一比
采 采摘 cǎi
彩 五彩缤纷
花园里的花五 彩缤纷,但是 我们不应该随 便采摘。
lù 露营 露 lòu 露一手
每次露营, 小杰总要露 一手。
无(wú) 无论 天(tiān) 天气
无论明天天 气如何,我 们都要去看 电影。
词语辨一辨
大
小
浮
沉
无
有
早
晚
我的手小,爸爸的手大。
课文学一学
池上
[唐]白居易
用篙使船 前进。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一个娃儿撑着轻便的小船远去,偷偷地采了一些白莲回来。
前两句写小娃偷采白莲, 生怕被人发现,只想赶快回 去的情景。
不知道,不懂得。 不知道,不懂得。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指浮萍被小船分开后留下的痕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精品课件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quán
水
liú
水
róu
情
hé
花
lù
出
流 柔荷
泉
露
理解词语
【泉眼】 【惜】 【细流】 【照水】 【晴柔】 【尖尖角】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细小的流水。 泉水的出口。 晴天柔和的风光。 爱惜。 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倒映在水面。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 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 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
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蜻蜓和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游泳
打水仗
采莲蓬
字词学习
shǒu
首
shǒu shì 首饰
shǒu xiān 首先
笔顺:
造句:妈妈新买的首饰十分耀眼夺目。
cǎi
采
cǎi zhāi 采摘
cǎi jí 采集
笔顺:
造句:星期天,我去果园里采摘了一些水果。
wú
无 wú biān wú jì 无 边 无际 wú shēnɡ 无声
笔顺: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夏日情趣
让我们走进古诗,感受夏日荷塘的无限情趣。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 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 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简约大气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学PPT课件

拓展延伸
前面我们讲过,白居易在当时游玩时一共写了两首诗,《池上》是其中 一首,那还有一首是写什么的呢?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来看一看。
shān sēng duì qí zuò
jú shàng zhú yīn qīng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yìng zhú wú rén jiàn
shí wén xià zǐ shēng
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 根,夏季开白花。
诗词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
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 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 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宋】 杨 万 里
quán yǎn wú shēng xī xì liú
泉眼无声惜细流,
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g róu。
树阴照水爱晴柔。
xiǎo hé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记载,这首诗作于唐大和九年 (835年),白居易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 边,见有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组诗两首,本诗是其中 一首。
作者简介 白居易
唐朝人
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又号醉吟 先生。生于河南 新郑,逝世于洛 阳,终年75岁, 在古代属于长寿 老人。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又受到哪些启发呢?试着说一说。
读一读
池上
【唐】白居易
小 娃/撑/小 艇,偷 采/白 莲/回。 不 解/藏/踪 迹,浮 萍/一 道/开。
同学们请跟着节奏读一读,要注意语速和语调哦!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PPT课件

( )是( )留下的踪迹。
诗中的踪迹是什么呢?
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诗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 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诗意:(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 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面留下一道清 晰的水路。
糕点配料,也可拌银耳、薏米,加冰糖,清炖成色白味甘的莲子汤。
知识备查
浮萍
叶子扁平,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两面绿色,果实近陀螺状,种子有深纵
脉纹。花期6-7月。是常见的水面浮生植物。全草可作猪和家禽的饲料。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
看插图
问老师
查字典 查工具书
白莲
指的是白莲子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解诗题
池上 :荷花池塘里
我会认
(zōng) (jì) 踪迹
⻊
辶
行走动作
(fú)(píng) 浮萍
浮萍一道开
字理识字
会意字
采
甲骨文像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 的形状。表示摘取、选取的意思。
采蘑菇
采茶叶
采摘葡萄
采花粉
蔬菜
采摘
踩踏
理睬
我会读
两首 撑小艇 偷采 白莲 不解 浮萍 踪 迹
巩固生字
12 古诗两首
池上 小池
池上
甲骨文
1.头、脑袋
2.领导人 像一个披着长头发的人头 3.第出面告发 6.量词
荷花 莲花
荷塘 荷叶
莲藕 莲蓬 莲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 诗最多的诗人,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
部编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池上 小池 完美课件

提示:结合图片中的 景物回忆古诗描写的 画面,然后背诵出来。
结构梳理
池上
偷采归来 暴露踪迹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主题概括 《池上》描绘的是__一__个__小__孩____偷
采___白__莲_____的情景。突出了小孩 _天__真__活__泼___、___调__皮__可__爱____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__喜__爱___和对 乡村生活的_向__往___。
不一样。一般的“偷”是可耻的,让 人反感,而小娃的“偷采”是光明正 大的。他毫不掩饰、天真调皮的举动 使我们感受到他的纯真和可爱。
新知探究
小娃偷采莲
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孩
莲花、莲蓬
从正面写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 形,细腻传神,很有趣味。
知识锦囊
白莲
白莲子颗大粒圆,皮薄肉厚,兼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快来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提示: 根据停 顿节奏
chí shànɡ
读。
池上
[唐]白居易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 娃 /撑/小 艇, 偷 采/ 白 莲/回。
bù jiě cánɡ zōnɡ jì fú pínɡ yí dào kāi
蜻蜓 小童 小船
听课文朗读,想一想:
这两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读一读
这首诗写的是( 夏)季。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娃娃去干什么了?
小娃 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1 古诗二首 池上》课件

12 古诗二首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 子浮于水面。
12 古诗二首
隐 藏
bù jiě cánɡ zōnɡ jì fú pínɡ yí dào kāi
不 解 藏 踪 迹,浮 萍 一 道 开。
不知道
走过的 水面上的浮萍被划
痕迹
开一道痕迹
12 古诗二首
结合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 的小娃?
chí shànɡ
池上 [唐]白居易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 娃 撑 小 艇, 偷 采白 莲回。
bù jiě cánɡ zōnɡ jì fú pínɡ yí dào kāi
不 解 藏 踪 迹,浮 萍 一 道 开。
12 古诗二首
xiǎo wá chēnɡ xiǎo tǐnɡ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12 古诗二首
背诵指导(课后第1题)
看图背一背,看谁背得快!
提示:结合图片中的 景物回忆古诗描写的 画面,然后背诵出来。
12 古诗二首
我会写
shǒu cǎi
首采
12 古诗二首
作业布置
背诵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 撑 小 艇, 偷 采/白 莲回。
bù jiě cánɡ zōnɡ jì fú pínɡ yí dào kāi
不 解/藏 踪 迹,浮 萍/ 一 道 开。
12 古诗二首
你们知道它们分别画的是哪句诗吗?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12 古诗二首
整体感知
看着插图和诗句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
不 解 /藏 踪 迹, 浮 萍/一 道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
(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不过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
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协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
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实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
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协助孩子们实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小池
一、教学目标:
1、理解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实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
此的美丽。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
万物。
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
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
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
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
美吗?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
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
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
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
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理解生字及纠正字音。
(惜露蜓。
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
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
7、生再读。
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
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
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
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
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
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
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
(生自由
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
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
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
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
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
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
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
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
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
(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
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
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
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
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但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六)课外积累:
搜集并积累杨万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