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27》翻译注释

•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 季常青。 •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 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 的鱼儿竞相跳跃。
• 7、实是欲界之仙都。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 (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 “闲人”应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 么?
• 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首先, “闲人”即清闲的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 人。其次,“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 得志的悲凉心境,为有官无事做而苦闷。 • 言外之意是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 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或惋惜无人赏月, 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 所累,无暇及此)
• 10、交横: • 11、盖: • 12、闲人:
• 13、但: • 14、耳: •
• 交错纵横。 •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原来是”。 •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 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 情雅致的人。 • 只是。 • 罢了。
文章的思路: • 第一层:(…步于中庭)叙事,交待 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盖竹柏影也)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 第三层:(何夜无月…)抒情,面对 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 赞叹欣赏的。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溪流清澈见 底。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好在: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 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 这其中的两个
书字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是书信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例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风,不以疾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巘多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峡》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欣然 语是 _____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精彩开篇词中国的文人好像与山水、自然有着特殊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久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秀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日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呈现了大自然的纯洁奇特。
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育同学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力量。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奇特,培育同学宠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宠爱生活、追求奇特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四周的一切美吗?或许你劳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观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奇特。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直立,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日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观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观赏。
八年级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 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出示学习目标1. 学生齐读目标。
2. 教师解读目标。
三、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 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答谢中书书》(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1. 根据画面,读课文,领会图画美。
2. 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 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信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与一步起于中庭。 散步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答复
故址在今湖北黄 冈县城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

答谢中书书自主学习山范水的传世第一层:在这里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宁静的溪流清澈见底,仰视云山一体,俯视河水“峰”字形其峻峭,陶弘景是好朋友。
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人带去呈给武赤壁怀古》一、自主学习1、答:酬答,酬唱。
书:信。
2、可分为三层,第一句为一层,中间写景的部分为一层,最后议论的部分为一层。
3、略(二)全文翻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二、合作探究——《答谢中书书》赏析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1课时)ppt课件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掌握重点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 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 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 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 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 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 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第二十七课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 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 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指导朗读,整体把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的(),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6.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文中词语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一、研读
把握内容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交 代了哪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美
二、品读
写景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重点词语
①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②藻、荇: 均为水生植物。 荇,xìnɡ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 ③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 闲的人。但,只是。 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闲人,清闲的人 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 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重点词语
①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③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 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④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 ⑤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画家。号东坡居士,在诗词、
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
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 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 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 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
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陶弘景(456—536),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
期的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
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
中书书》,描绘的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
的句子。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 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 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续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 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
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
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 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
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
实美妙绝伦。
三、悟读
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 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
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
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
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
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
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
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
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
在其中。
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你心目中的最美的月亮 描绘出来。
月下至寺 积水空明
月下游寺
静谧之美
动态之美
藻、荇交横
赏月抒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
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
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 信有什么不同。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
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 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 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山 川 之 美 , 古 来 共 谈 总
仰观:高峰
俯察:清流 远景:石壁、林、 竹、雾 静 动
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近景:猿、鸟、鳞
分 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中朴素而意味深长的语
言,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 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 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 化,动静的结合。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高峰入云 俯 视 早 仰 时 视 晚 时 四 视 间 线 清流见底 间 季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重点词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 月光从门口照进来,我愉快地起 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 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 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①户:单扇的门,一说指堂 屋的门 ②欣然:高兴的样子 想到没有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 考虑,想到 ④寝: 睡觉 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中庭:院里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三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开篇“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总领全文,中间是写景部分,最后以感
叹总括前文。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 情的?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怀吗。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答谢中书书》写自南北朝,这个时
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
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
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
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重点词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这里形容石壁 ①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 青、黄、黑、白、赤为正 色。交辉,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