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想】先生在学习鲁迅的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时代气息不浓的文章时,教员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来唤起先生学习本文的兴味和热情呢?又怎样让这堂课开放而有生机呢?于是我思索到教学中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给先生充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活动中,让先生展开思想,体会、了解、感悟、思索,这样才干了解资料,理清层次,体会作品的深入外延,这样本文的宗旨就不难了解了。

2.引导先生走进文本,积极探求,自动实际,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会注重先生的特性检验,凸现新课标的倡议肉体。

3.言语的品味,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重点,让先生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细细品味,引导先生从字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风景美,还能品味到其中的兽性美等。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引导先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外延。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正确掌握作品深入的思想外延。

[教学预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阻碍。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这种乡村戏剧。

3.搜集鲁迅的有关文章,并将优美文段摘抄上去。

[教学布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起兴味,导人新课(播放«童年»的音乐)师:同窗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想的美妙光阴,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愉快腾跃的音符,这儿有一首诗是这样来写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游玩,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陆地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在的蓝天上飞翔,如今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论春与夏秋冬,永在我记忆的深处。

(音乐中止)是啊,人们回想往事,总是充溢一种浪漫的理想颜色,即使像鲁迅这样的斗士,回想起童年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明天我们就一同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泽县芙蓉农场中学龙一、教学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轼被贬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轼)的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2合作探究讨论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活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大意和作品意境。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两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2.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是,对于古人那种旷达、闲适、沉醉山水、天人合一的心境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美景。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

二、明文意,读一封书信(一)读准课文1.自读,用笔画出有疑问的字词。

2.听读,注意字音,听清节奏。

提示重点字词:颓(tuí)与(yù)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二)读懂文意1.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文言文译文五字法(留、替、调、补、删)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其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

2.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特色。

3.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写景抒情的写法。

3.朗读、背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

2.解释下列词语。

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念,想。

与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

相与,一同,共同。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藻荇:泛指水草。

藻:水草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表示推测。

二、导入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指名背诵诗词)这位大文豪才华出众,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却非常豁达,所写文章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三、体裁、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点拨: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五、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画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点拨: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全文寥寥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

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明确: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的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
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

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六、小结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入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