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上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了解大意。
2、查找陶弘景、苏轼的有关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中书》。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5.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领悟并学习苏轼面对逆境时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知识链接】1.《答谢中书书》相关知识。
(1)关于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即今茅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2.《记承天寺夜游》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教师复备栏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遂()寝()藻()荇()竹柏()
2.把握节奏。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①解衣欲睡②欣然起行
③遂至承天寺④盖竹柏影也
⑤相与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课后反思
⑦念无与为乐者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不少于三遍。理解把握节奏。
查阅资料,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据此划分层次。
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填表)
2.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第四年时。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积存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式。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2、体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学习预备: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伙儿”当中。
3.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框的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4.注意下列句子的节拍。
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盖/竹柏影也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那个地址指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
问题探讨:《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材可能体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一辈子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刻画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1、描述山之高,水之净的是哪几句?别离用了什么视角?写了哪些事物?“顶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写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用了什么视角?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增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由静景转入动景描述的是哪几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按时刻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转达了生命气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累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境界,领会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中导学】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解决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三、学习《酬谢中书书》(一)学生沟通所查到的资料,教师增补。
(二)整体感知1.依据画面,读课文,领悟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沟通自学状况,疏导文意,提出以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沟通。
4.再次朗诵课文,稳固理解。
(三)合作研究1.以小小组为单位赏识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参照《山峡》的各样描绘角度)2.先人擅长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此中的适己之意。
想一想此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作者如何描绘光景?(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五)拓展本文和《山峡》同样,四字写景句特别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述光景,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部署运用今日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二)作者、背景等(三)熟读课文,疏导文字( 1)解决生字词读音解( ji ě)衣藻荇(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2)朗诵课文,听录音纠正温馨提示:声音亮,吐字清;像说话,有真情;重停留,悟境界。
(3)译读课文,疏导文意。
(四)品读课文,领会心蕴1.请找出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2.推测以下句子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领会文中“闲人”的含义。
(五)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表达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3.作者是如何描述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色?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5.文中结尾句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六)比较阅读,拓展延长1.阅读苏轼的《浣溪沙》,理解意思,看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浣溪沙①苏轼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③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品味探究
巩固提升
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两岸石壁_、__青林翠竹__”,最后又分“__晓_”“ __夕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视角的转换___、__动静的结合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不少于三遍。理解把握节奏。
查阅资料,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明确: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3.本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请简要赏析文章语言。(可以只就一个字或一个句子赏析)
赏析指导:①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炼字、或修辞、或写景、或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A.衬托 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②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③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教学要点:赏读背诵《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2.解题: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读课文1.初读通文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2)检查朗读。
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出示:理解下列句子意思,并解释加点词语。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2、注音写字: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5、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精读精练】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3、填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主题阅读】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2)横柯.()(3)一百许.里()(4)猛浪若奔.()(5)负势竞上..()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
(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是:,。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3)从听觉方面描写了山中泉喧鸟鸣的情景的句子是:,;,。
(4)总写人在此境中的感受的句子是:,;,。
【能力提升】17、、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
(1)书.本——()(2)书.写——()(3)书.信——()(4)楷书.——()(5)判决书.——()18、仔细阅读下文,仿写句子。
乡村,黄昏。
平和安宁盘旋在乡村的上方。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绚丽的风景。
农家,炊烟。
温馨美妙回荡在农村之间。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感动的画面。
【教(学)后记】二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欲:(2)欣然..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遂:(4)盖.竹柏影也盖:(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7)念.无与为乐者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5、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精读精练】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2—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1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1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17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能力提升】18、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a、初月:b、弦月:c、满月: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b、c、19、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2、颓竞 yù3、(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