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 "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
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27 短文两篇

第27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并背诵默写全文。
2.解释并积累“五色交辉、四时、歇、颓、竞跃、念、遂至、相与、空明、但、耳”等文言词语。
3.品读课文,描述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体验案】体验一:词海拾贝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四时jù()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遂.()藻.()荇.()竹柏.()2.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交辉: 俱:歇:颓:沉鳞竞跃: 欲界: 空明:答谢中书书.:念:遂至:相与:但:耳:体验二:文苑采菊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
他曾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体验三: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下面语段划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默写这两篇短文。
体验四:美文美译1.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新知探究案】探究一: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主要写了哪些自然景物?2.《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什么景?浏览“助读链接”,试说出文中“闲人”的含义。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7 短文两篇

用文中词语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一、研读
把握内容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交 代了哪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美
二、品读
写景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重点词语
①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②藻、荇: 均为水生植物。 荇,xìnɡ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 ③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 闲的人。但,只是。 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闲人,清闲的人 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 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重点词语
①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③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 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④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 ⑤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画家。号东坡居士,在诗词、
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
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 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 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 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课件

“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
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 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茂 叔 独 爱 池 中 莲
交辉 歇 沉鳞 与 消散
交相辉映
潜游在水中的鱼 参与,文中指欣赏 C
苏洵
苏辙
曾巩 柳宗元
王安石 韩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欧阳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
太阳快要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
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27 短文两篇

实 是 般现在的书信有 什么不同?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 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
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
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中朴素而意味深长的语言, 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
这里形容石壁 ①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 青、黄、黑、白、赤为正 色。交辉,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
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 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 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 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词语
①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下山了。 颓,坠落。 ③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 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④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 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精彩开篇词中国的文人好像与山水、自然有着特殊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久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秀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日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呈现了大自然的纯洁奇特。
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育同学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力量。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奇特,培育同学宠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宠爱生活、追求奇特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四周的一切美吗?或许你劳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观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奇特。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直立,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日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观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观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7张PPT)

了解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以诗文诽 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官衔上还加上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 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受到监视,加之流放心中忧郁,但任 存有进取之心,此文就是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 佑四年,再次外调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 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 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 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 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 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 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答 谢 具体 中 叙写 书 书
俯视:清流见底
山
平视:两岸石壁
川
青林翠竹
之
晓雾 夕日
动
猿鸟 沉鳞
美
总括全文:欲界之仙都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奎屯市第八中学 王以娟
古诗中有哪些写月的名句? 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境
特点
皎洁 澄清 透明
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 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 柏。 你如何理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7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
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
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
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
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
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
2
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
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
“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
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
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
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
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
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
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
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
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遂 盖 但 于是 原来
只,只是
4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
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
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人生观
贬官
谪居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
5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
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