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鉴赏形象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选D; 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白话诗歌]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

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6.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

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尾联的意思。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

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评证类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评证类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过关训练:评证类诗歌鉴赏精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其二)卢象升①搔首问天摩巨阙,平生有恨何时雪?天柱孤危疑欲折!空有舌,悲来独洒忧时血。

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

绝影②骄骢看并逐,真捷足,将军应取燕然勒。

【注】①明末清兵入侵,卢象升是朝廷所倚重的军事将领之一。

②绝影:良马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搔首”“问天”“摩巨阙”三个动作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生动传达出作者内心压抑、悲愤的情绪。

B.作者将正遭受战火而飘摇欲倾的明朝比喻为“欲折”的“天柱”,面对艰险国势,作者不由得忧心如焚。

C.作者精心遣词来传情达意,如“空”写出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奈,“真”则表现出驰骋战场的满怀豪情。

D.这首词写了作者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壮歌。

16.有人评价此词:上阕“哀”,下阕“激”。

请结合下阕,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激”的。

(6分)【答案解析】15.D(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熊狐惊吼”并非作者“亲见”“亲闻”。

)16①场面壮阔。

如:以“天地裂”来形容号角之声的激昂,以“惊魂”来写将士心情的激荡,把读者带到刀光剑影、天惊地动的战场。

②借用典故。

“燕然勒”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作者期盼自己也能像窦宪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

③想象虚写。

“绝影”三句作者通过想象,展现了一幅骏马奔驰、冲锋陷阵、克敌制胜、勒铭记功的英雄凯旋图景,抒发了作者渴望能一往无前、骁勇杀敌的豪迈激情。

(每点2分,共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①邓剡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陆游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

②疏钟:稀疏的钟声。

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

④寐(yì):呓语。

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

“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1. A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

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题细化训练:人物形象特征(典例引领+方法技巧+通关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题细化训练:人物形象特征(典例引领+方法技巧+通关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题细化训练:人物形象特征(典例引领+方法技巧+通关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2022 •甘肃省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戴复古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并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

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

②乾道:孝宗年号。

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

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 C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

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

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赘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 “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 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歌鉴赏形象题专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

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

报扫荡、狐嗥兔舞②。

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

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遭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曾考虑退兵。

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

③锦古江头:指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问: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分)2、(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问: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和仲蒙《夜坐》文同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6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北塘避暑[注]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问: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紧扣题目,写于长安“春望”,侧重写望中所见,运用了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千门”代指京城长安,以“草色闲”衬托诗人的闲适之情。

B.颔联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

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羡慕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包含一种嫉妒之情。

C.颈联又转人写景,诗人先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远不可及;转而写近景,写眼前的长安宫殿。

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D.尾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逢世难”“衰鬂”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忧愤,“独将”“客秦关”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愁苦和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之情。

E.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咏三叹,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表现出一种阴柔美。

(2)颈联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致酒行①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②。

主父③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相。

吾闻马周④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⑤招不得,雄鳴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他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

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徤康之意。

③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

资用乏,留久, 诸侯宾客多厌之”。

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 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 马周代常何条阵二十佘事,皆合太宗心意,后被授监察御史。

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

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做回应。

B.“主父”一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人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

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一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一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E.“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的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个字形象地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2)这首诗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使抒情主人公(诗人)的形象鲜明突出,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入咏,简笔勾勒出了一幅恬静可人的月夜图,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B.“忽”“渐”二字运用十分巧妙,不但写出了诗人想象中的夕阳西下之快与素月东升之慢的感觉,而且表现出诗人一种心理的快感。

C.第五、六句写荷气以“送”,写竹响以“滴”,不直写视觉形象,而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生动形象,感受真切。

D.最后四句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助兴,又因弹琴想到知音寥落,无人共度良宵,顿生怨恨之情,并由此产生对故人的思念、惆怅之感。

E.这首诗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但描写的各种感觉细腻人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极富韵味。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人的形象,既要注意注释中对词人年龄、身份的介绍,词人的官职和写作此词时的处境;更要对词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

上阕写老去惜花心的情趣,下阕写捷报万里飞来的欢喜雀跃。

据此可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①虽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

诗人皓首对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好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②壮士暮年,心系国事。

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

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2、【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侧面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直接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3、【答案】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

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

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4、解析:从诗中注释来看,“韩琦晚年罢相退居北京”,揭示诗人被贬的身份。

结合诗句内容可知,诗人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不追求功名利禄。

尾句选取“莲”这一意象,用象征手法塑造了诗人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答案】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

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

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

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5、【答案】(1)A、B解析:A项,并非“闲适之情”,而是愁苦之情。

B项,“嫉妒之情”错。

(2)诗人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刻画出一个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6、【答案】(1)B、E解析:B项,“困不归”应是寓含困顿羁旅、异乡漂泊的辛酸之情。

E项,“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

(2)诗歌先描写主父偃屡遭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和折柳望眼欲穿的家人,刻画了一个不受赏识、不得志、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诗人形象;接着描写马周受赏识和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现出诗人终有出头之日、积极进取和凌云壮志的自信者形象。

7、【答案】(1)B、D;解析:B项,不是“想象中的”,是实景描写。

D项,诗中并无怨恨之情,而是孤独落寞之情。

(2)诗歌刻画的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隐士形象。

夜幕早合,明月高悬,诗人敞开亭户,散发披垂,靠窗而卧,嗅荷香,听露滴,不由感念故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趣,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8、(1)解析:选B。

B项表述不当。

“朝廷”代指“为官”,闾里,本义指平民、邻居,这里指“致仕、退休”。

此诗表达了对张卿为官清正、白首归去的敬意和自勉之情,并没有同情的意味在里面。

(2)解析:本诗是一首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但从中也可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分析时要从酬赠入手,结合文意,体会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答案】①磊落刚正,心怀天下。

在朝堂之上能够忠言直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

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

在荣宠面前保持戒慎警醒,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

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

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