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各行各业的大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字化对于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产业数字化的概念、现状、测算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等方面,对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进行测算与分析。
一、产业数字化的概念产业数字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将传统产业中的生产、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产业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的过程。
它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中国产业数字化的现状目前,中国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程度较高,通过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柔性化。
另一方面,服务业和农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传统零售、医疗、教育等行业数字化进程相对滞后。
此外,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数字鸿沟突出。
三、产业数字化测算方法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通常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基础设施数字化、行业应用数字化和数字技术加速度三个维度。
基础设施数字化主要考量互联网接入、宽带速度、数据中心等因素;行业应用数字化考察各个行业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数字技术加速度则统计相关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情况。
四、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分析结果根据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基础设施数字化方面,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7.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但在宽带速度和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行业应用数字化方面,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高于其他行业。
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
数字技术加速度方面,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创新举措,提高了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度。
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较低,数字鸿沟仍然存在。
五、提升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对策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关键 词 : “ 十一五 ”时期 信 息化 发展指 数 国际比较 与分析 用
进 入二 卜一世 纪 以来 ,
界 迈入 信 息社 会 的步 伐加
的数 据 ,选取 了5 个主要样本 国家和地 区测算信息化 发展 7
指数 (DI )。样本选取的原则是 : I
文 组织 ( UNE C )、世 界 银 行 ( B ) 世 界 经 济 论 坛 SO W 和
( )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对全球各个地区有代表性。 1 ( 2)具有经济发展程度的代表性 ,包括 世界银行按人
均G  ̄ 分 的高收入国家 、中高收入同 家 、中低收入 罔家 DP I J 和低收入 同家。 ( 3)有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代表性 ,包括按 国际 电信联 盟信息化发展指数 (DIu) I - 划分 的信息 化高水平 、中高水 平 、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国家。
6 7
报告与 方案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 1 0 1 期
总第 15 6 期
1 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 (I C ) I I 逐年 提高 )N
11 界 信 息 化 发 展 指 数 (Dc 预 计 达 到 06 3 .世 II N) .9
2 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 (D c ) I I 增 N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1 01 期
总第1 5 6 期 报告来自方案 “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研究报告 ’ II ) D
— —
中国信 息化 发展 水平 的 国际 比较 与分析
统计科研所 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摘 要 : 《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 信息化 “ 十一五”规 划》从 国家信 息化总体 发展 水平确立 了中国 “ 十一五 ” 时期信 息化 发展 的 目标 ,即国家信 息化总水平在 “ 十一五 ”时期 再上新 的 台阶,到2 1 - 中国信 息化 发展指 0 # o- 数 ( i 达到0 7 I)要 D . 以上 。本报告对 “ 十一五 ”时期 中国与世 界主要 国家和地 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 ( 】 1 )进行 D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4期总第140期报告与方案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摘要:国际电信联盟(rru)在全球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统计数据的收集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该机构一直在积极研究建立新的统计工具进行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探索和制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使得各国能够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评估和定位各自信息社会的进程。
国际电信联盟单独或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推出了五个主要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0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接入指数(DAI);②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数字鸿沟指数(DDIX);③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机遇指数(D01);@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届世界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指标会议(w丁lM)上推出信息化发展指数(吼。
)。
关键词:全球电信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一燃暑’旧三墓“敷淼署’zoosgrl'u发布l数字鸿沟指赣(DDIX)1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的构建及指标体系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onDevelopmentIndex,简称IDI。
TU)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将两个重要的信息化评价指数综合而成:一个是ITu在2005年推出的数字机遇指数(DOI),另—个是ITL雇2005年改进而成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ICT-OI指数在本系列报告之三介绍)。
1.1数字机遇指数(D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为响应信息社会全球峰会日内瓦行动计划的要求,创建了数字机遇指数(DigitalOpportunityIndex,简称DOI)。
该指数的初稿在2005年信息社会全球峰会上发布,其完整版本于2006年发布,其更新版本于2007年发布。
我国省级信息化水平差异性的综合评价

国际数据公司的“ 信息社会指数评估体系”英国电子 我 国中部地 区与沿海发达省份信息化水平进行 了对 、
收 稿 日期 :0 2 0 — 8 2 1— 4 0
基金项 目: 本文研究受 2 0 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 目“ 09 桂林工程文献 中心学位论文数据库构建与 自动更新技术开 发应用研究(9 0 0 0 )与“0 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 目一 0—9—3” 21 1 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中的开放存取资源利用(0 6 X 2 )支持 2 10 L 2 7 ” 1 作者简 介: 张义龙 , 16 一 , (9 4 )广西兴安县人 , 桂林科技情报研究所讲师 , 主要从事科技情报服务研究 ; 章昌平 ,18 一 , ( 9 1 )浙江临 安人 ,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 区域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朱玉鑫 ,1 8一 , (9 7 )山东东营人 ,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 学 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与宏 观经济政策研究 ; 陈洁 ,18 一 , , ( 9 1 )女 广西桂林 人, 桂林理工大学 图书馆
家统计信息中心(00 t 20 )运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全 国 1 1 对 信息化进 行研究始 于 Mah pFf 6) , cl 92 Ⅲ 随 3 个省市的信息化水平进行 了测算 和比较 。黎雪林 u 1 等 (03 [ 2 0 )1 信 息 化 水 平 评 价 的神 经 网 络模 型 , 9 建立 发 后 ,oa M (97 嘲 美 国信 息 经 济 开展 测 度 研究 。 P rt 17) 对 目前 , 对信 息 化水 平 的研 究 已取 得 了很 大成 就 。世界 现 信 息 化水 平 最 强 的地 区主 要 集 中在我 国经 济 发 达 20 )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 对 主要 国家先后建立 了多种信息化评 价体 系 , : 国 的东部地 区。高华等(07 ㈣ 如 美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业发展政策、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 , 提高我 国的综 合 国力和 国家竞 争力具 有重要 意义 。
信息 化水平 是指 一个 国家或 地 区在 一 定 时期
的主要有两个分支 : 一个是从经济学 范畴出发 的
信息化发展所达 到的水平或实现程度 , 是信 息化 发展程度的一种定量指标。从具体 内容上主要包
外最 有代 表 性 的是 E本 提 出 的信 息 化 指 数 法 , t 我
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 信
息资源利用水平 、 息产业发展水平 和信 息人力 信 资源水平等。从反 映对象 的层次上 , 应包 括企业 信息化水平 、 产业信息化水平 、 国家和地 区信息化
水平等。信息化水平测 度的具体 内容随着测度层 次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近几年来 , 国有关 部 我
门和专家 学者分 别从 不 同角 度 运用 各 种 可行 方 法
平 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 实力与 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标志。我 国政府也从战略发展的高度 , 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 提高 国家信息化发
内外用于国家和地区信息化 水平测度的主要方法 进 行评 价研 究 , 望 从 测 度 方 法 上 为 我 国信 息 化 期 水平测度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
信息化水平测度 方法的分 类
近 年来 , 内外 对 国家 和地 区信 息 经 济规 模 国 和信息 化水平 的测 度研 究 中 , 响 较大 、 用 较广 影 应
[ 收稿 日期 ]20 0 5—1 —0 2 5 [ 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 3 T0 0 基 0B J1)
[ 作者简 介]王忠辉 , 6 年生 , , 1 4 9 男 河南信 阳人 , 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经济统计学与统计调查方法 ,电子信 (
信息化测算方法概述

陈凯杨培芳(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室)张盈唐胡寻峰(中国电信经济中心)如今,世界正在从农业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大步迈进,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特征、企业形态、资产形式……。
21 世纪是信息的世纪,通信、微电子、软件、计算机、消费电子将成为信息产业的重点。
信息革命是我们正在亲身感受、经历和参预的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革命。
自然,对信息化的度量和测算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界定信息产业和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方法及测算手段如下:波拉特法是最早的信息化测算方法,它从经济角度考察社会信息化程度,选择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和信息劳动者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率作为测度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指标。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直接提供给社会最终消费及使用的商品及劳务的总量,增加值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不包括中间消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
信息化指数法是日本学者于 1965 年提出的。
它由四个类别共 12 个指标组成(详见表1 ),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
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其发展趋势,也可以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
1995 年,我们用日本的信息化指标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信息化水平,结果是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 44.55 。
以日本 1991 年为基准,测算的 1985 年与 1995 年中国信息化指数分别为31.42 和 56.72 。
表 1 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指标项目信息量指标名称人均年使用函件数国际电信联盟把信息产业界定为以下范畴:电信服务和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设备;声音与电视广播和设备;声像娱乐。
根据这一界定,国际电信联盟估计的 1994 年全球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 14250 亿美元,其中上面所列的各行业对信息产业的贡献可用图 1 表述。
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的通报

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
结果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
•【公布日期】2004.08.13
•【文号】国统字[2004]84号
•【施行日期】2004.08.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的
通报
(国统字[2004]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
经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终审,并公示通过,本届成果奖共评选出获奖课题论文类成果9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54项。
获奖专著5部,其中,一等奖1部,二等奖4部。
获奖信息技术应用类项目22项,其中,软件类成果一等奖空缺,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论文类成果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获奖优秀博士论文类11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9篇。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通报。
国家统计局办公室
二○○四年八月十三日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0I)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本例 中,2 0 年香港 的DAI 03 指数为07 。 . 9
2 0年 Iu发布IAI 03 T ) 测评研究报告 。根据信息化发展水 平 ,将世界 1 1 国家 ( 区 )划分为高水平 、较信息界
2 1 年第5 00 期
总第1 1 4 期
国际 电信 联 盟 的信 息 化 机 遇 指 数 ( - IT O )国际 比较 C I
— —
《 信息 化水 平的 国际 比较研究 》系列报告 之三
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 究课题组 )
(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摘 要 : 信 息化 机 遇指 数 (frai omnai Tc o g— p r ny Ie , I o t n Cm uctn e noy Op t i n x 简称 l ~ 1 是 由 国际 电信联 盟 n m o i o hl o ut d c 0 T ) (u I )在 2 0 年 公布 的 信 息 化 综 合指 数 。 该 指 数 不 仅 可 以衡 量 一 个 国 家或 地 区信 息通 信 技 术 发展 程 度 ,也 可 T 07
以作 为跟踪 数字鸿 沟的一项 重要工具 。信息化机遇指数 ( T O)可以全 面衡量个人和 家庭 的l 获得和使 用 I-I C c T 的情 况,其 目标是解 读在全球 信 息社会环境下获得和使 用l 的概念 ,从 而确认信 息化机遇是社会 发展 的重要 c T 部 分。信 息化机遇指数 ( T O)的主要 目标是 发现 数字鸿 沟,并 帮助人 们 了解 它 自本世 纪初 以来 的演 变情 1 —I c 况。但是 ,为准确衡量 与信 息化水平 高度 发达经济体 的差距,需要选取 更为精确的定性指标 。
表220 年中国香港地 区D 指数合成的方法与过程 03 A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1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已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摸清我国各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即进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比较评价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以便为中国政府制定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和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讨与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及框架(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本课题为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课题课题组顾问:贺铿沈青华课题组组长:郑京平课题组副组长:陈泉根杨京英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强铁兵周江陈胜春等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发展, 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如今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与比较信息化水平及发展的指标体系,迫切需要研究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状况的计算方法,以对中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的反映与评价,以促进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二)、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构成本课题进行测算与比较研究所依据的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框架,主要是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定义体现了要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化服务于四个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强调了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组织, 突出了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表明了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 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还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 包括: 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信息网络建设: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
只有建设先进的国家信息网络,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信息技术应用: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关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信息产业发展:这是国家信息化的支柱。
要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 对其它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
从管理、法制和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制定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的原则制定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信息化建设24字方针,还要与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相一致,同时也要兼顾能与国际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相衔接。
其基本原则为:1、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建立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及信息化六个要素来制定。
同时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信息化六个要素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构造反映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程度的完整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符合国情并适合国际间的比较世界各国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成为国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国家间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工作。
因此,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也要考虑能与国家间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相接轨的因素。
3、要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及进行地区间比较的任务很急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使设计的指标不仅能客观地反映问题,而且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完成测算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4、要具有导向性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
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引导,使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可靠和可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促进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尽快缩小与国际间信息化发展差距的基础之上。
三、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置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基础、详细的统计指标体系,使之成为了解信息化情况的基础数据库;二是建立综合、概括性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与分析。
目前,由于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很快,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方面尚未建立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体系;同时,由于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和指标还不十分规范,马上进入统计报表有一定困难;再加上统计报表本身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中国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方面也尚未有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数据。
信息化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而建立与不断完善、调整的新体系。
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根据上述确定的原则,本课题设置了一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这套指标体系设置了六个大类,共25个指标。
该体系主要用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间横向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纵向比较。
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可以获得,个别没有的,做特定调查也比较容易获得,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与发展态势。
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注:Xi为能搜集到数据的指标,共计21个指标。
四、中国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算方法根据上述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测算。
(一)、综合评分分析法1、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算方法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上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II(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具体测算过程为:第一、对选择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筛掉相关性极高的指标,以避免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的份额,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第二、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进行规范,使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计算的数值。
第三、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评价与打分法。
这个方法一般用问卷方式,请研究该问题的有关专家进行打分,将专家打的分数综合平均后做为权重。
在信息化水平测算中,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15%, 信息网络建设16%, 信息技术应用18%, 信息产业发展15%, 信息化人才20%, 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效果16%。
在这里,权重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信息化人才”,体现人才是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第二级为“信息技术应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第三级为“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化发展政策”,体现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家支持力度;第四级为“信息产业发展”,体现信息化发展的产业形态和结果。
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具体的指标开始,逐项分层加权计算,最后汇总得出结果。
其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其中,I I代表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n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m表示信息化水平第i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P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 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
2、信息化水平指数增长速度的计算综合评分法适用于测算某一年度全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指数与分类的六要素指数),测算出他们的基本水平与位次。
但是,要考察信息化水平发展状况,由于各年度指标数据的区间范围不可能完全一致,就会造成计算结果不可比,因此我们采用物量指标增长速度加权平均计算方法,来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的增长速度,即以选定的一年(基准年)为基期,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报告期与基期的增长速度,加权平均后逐层计算,得出比较年份信息化指数的增长速度。
并以基准年为基础,计算出其他有关年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在测算中,基准年份的选择和调整,可根据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以及进行国际比较等需要来确定,并通过换算使按两个基准年份计算的指数可以进行比较。
(二)、主成分分析法为了客观、准确地测算和比较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我们选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综合评分分析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1、测算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为:第一、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法来处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