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第一章 生物界及其进化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学科。

其具体内容是:研究生物的发生、发展、演化、形态、分类、生态及地质历史和地理的分布。

不难看出,它的研究范围不但包括各地史时期的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和生物活动的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强调以下三点:生物特征(形态、结构、文饰、成分。

要注意区分假化石)、地质历史(1万年以后,与文物相区别)、岩层(非现代沉积层)。

3.矿质充填作用(过矿化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而被某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

4.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并被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和黄铁矿化等。

5.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

6.实体化石:生物遗体的全部或部分保存成的化石。

7.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

8.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9.双名法:用两个词表示种的学名,如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就是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用斜体书写,字母全都是小写。

//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法,指每一个种的学名必须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共同组成的生物命名系统。

即:属名在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个字母小写,在印刷体中,属名及种名均应用斜体字。

10.相关律:环境条件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的重演11.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某些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12.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古生物各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完整)

古生物各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完整)
② 环境条件:水动力条件、水体PH值、氧化还原条件、动物的吞食和细菌 的腐蚀
Hale Waihona Puke ③ 埋藏条件 :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粗碎屑物埋藏、 特殊的
沉积物 ④ 时间因素 : 迅速掩埋、 长期石化作用 ⑤ 成岩条件 :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4.化石有哪些保存类型,有何特点?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 变质实体:经受不同程度石化作用而成的生物遗体化石。 未变实体:几乎全部保存未经变化或无显著变化的生物遗体化石。 2)模铸化石(fossil mold and cast) 是生物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3)遗迹化石(trace fossil)
6.什么是同源器官,什么是同功器官?
同源器官:外形、功能不同,但具共同起源、相似结构的器官。
同功器官:外形、功能相似,但起源、结构不同的器官。 适应辐射往往导致相关种具有来自共同祖先的同源器官或同源特征。
趋同进化则导致不同分类群的种具有功能相似的同功器官或同功功能。
7.生物演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8.什么是学名、单名法和双名法? 1)学名(scientific name):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应给予科学的名称。学名 根据国际动物、植物、菌类命名法规和相关文件而定。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化的字来命名。
2)单名法:属(及属)以上的分类群采用单名,即用一个拉丁词来表示。为
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注以命名者姓氏和公历年号,两者以逗 号分开。(姓氏,1989) 3)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属名+种本名 Panthera Oken, 1861
5.有孔虫的分类位置和基本特征如何? 分类位置:原生生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 基本特征: ① 有孔虫多为海生底栖单细胞生物; ② 绝大多数具有坚实的硬壳,壳的构造繁简不一; ③ 个体一般几毫米,少数大于10毫米;

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课件

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课件
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 • 生物条件 • 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2.2.3 埋藏条件
• 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
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
冻土等。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
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2.3.4 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 • 也称为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 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虽其 无形,但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如各种有 机质,氨基酸等
• 2.3 化石的保存类型
的生物遗体
2.2.4 时间条件
•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 埋藏后不被再发掘出来 • 石化作用时间 •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2.2.5 成岩石化条件
•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 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petrifaction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 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 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3 本节要求
• 本节掌握: • 石化作用及其类型; • 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 化石形成的条件; • 化石的类型
• 课下自学掌握: • 化石的埋藏学
化石的类型
不完整性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定义
本节小结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生物体与生物群的变化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古生物

古生物

前言绪论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及其内容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一、化石二、化石的形成条件三、化石化作用四、化石的保存类型第三节生物的系统与分类一、分类单位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三、古生物学分类系统第四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二、物种的形成三、化石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第五节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生活方式三、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四、生物群落与生物埋藏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第一节原生动物门(Protozoa)筵亚目(FUSlllinina)一、概述二、筵壳的基本形态和构造三、蜓亚目的分类四、筵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二节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llozoa)一、概述二、四射珊瑚亚纲三、横板珊瑚亚纲四、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一、概述二、腕足动物的基本特征三、分类四、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四节软体动物门一、概述二、双壳纲(Bivalvia)三、头足纲((:ephgdopoda)第五节节肢动物门(Anllropoda)三叶虫纲(Trilobita)一、概论二、三叶虫的硬体构造三、三叶虫的分类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六节半索动物门(Hemiclaordata)笔石纲(Gralatolithina)一、概述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三、分类四、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章脊索动物及古植物第一节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概述二、鱼形动物三、两栖纲(Amphibia)四、爬行纲(Reptilia)五、鸟纲(Aves)六、哺乳纲(Mammalia)第二节古植物学(Paleobotany)一、概述二、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三、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四、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五、石松植物门(Lycophyta)六、楔叶植物门(Spenophyta)七、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第四章沉积相和古地理第五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第六章前寒武纪第七章早古年代第八章晚古生代第九章中生代第十章新生代参考文献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系统介绍生命的起源、生物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生物类别的结构、生态、生存环境和演化特征;地质历史中古大陆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和重大事件概况。

《人类源流》7古生物1

《人类源流》7古生物1

古生物1一、古生物的概念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

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自从古生物学出现后,人类就认识到曾有过大规模的生物绝灭现象。

多细胞生物在6亿年的历史进程中,共经历了五次主要的大规模绝灭事件。

在所有大绝灭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二叠纪末,最引人注目的是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

二、古生物的命名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要给予科学的名称,即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国际命名法规,生物各级分类等级的学名,改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级以上的名称采用单名,即用一个拉丁词命名,第一字母大写。

种的名称采用双名法(binomen),即由种的本名和其从属的属名组成,属名在前,种本名在后。

种、亚种及变种本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属和属以下名称,在印刷和书写时,需用斜体字,属以上名称用正体字。

为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字注以命名者的姓氏(应为拉丁字母拼缀)和命名时的公历年号,两者间以逗点分隔。

若命名者不止一人,用拉丁连结词et(和)连接。

物种既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物种,认为物种基本结构是居群,而不是个体。

古生物学 1 古生物学-绪论PPT幻灯片

古生物学 1 古生物学-绪论PPT幻灯片
石层的沉积环境一致。否则为异地埋藏。
四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
化石 生物总数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一
➢ 种类的不完整性 ➢ 数量的不完整性 ➢ 种间的不平衡性 ➢ 形态的不完备性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二
常形成化石 少量化石
部分类型形成化石 无化石记录
8个门常形成化石 4个门有部分类型形成
化石 5个门有少量化石 18个门无化石记录
(一)化石的石化作用 及类型
(3)升溜作用——一般发生 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 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其 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 (氧、氢、氮)在地下的 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 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 质形成薄膜。如:植物的 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 物的化石。
(二) 化石的保存类型
➢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 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 化石 1 实体化石(Body fossil)
1完整程度:原地埋藏类型化石完整,细微结构未破 坏;异地埋藏多破碎。
2分选:原地埋藏者大小一致(?)、个体发育不同 阶段化石均有保存,无分选性;异地埋藏者个体基 本一致(?),分选好。
3两壳比例:原地埋藏者基本1:1,否则为异地埋藏。 4生态类型的保存位置:原地埋藏往往保存生物生存
时的位置和状态。 5其他:原地埋藏者,化石的古生态分析结果和含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 规律和相关地质纪录的学科。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 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 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 强调三个方面 ➢ 生物界 ➢ 发生发展 ➢ 地质记录
--化石埋藏类型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进化示意图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三)早期生物进化 原核生物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原始的生命形式,这类生 物在地球早期海洋中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叠层石-微 生物席”(Stromatolite-microbial mats)。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 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它参与 了地球早期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转移和积聚了化学 能和太阳能,并在代谢过程中释放氧气,把早期还原性 大气圈逐渐转变为氧化性大气圈,为以后真核生物的出 现和生物的多细胞化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各种形态的原核生物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大约在距今27至25亿年前,由于大气圈中氧含量达到一 定程度,真核生物才得以出现。这是由于真核生物的新陈 代谢是一个需氧过程,同时真核生物本身不能防御强紫外 线,只有在氧化大气圈形成的同时,臭氧层形成后,地球 上才能适合真核生物生存。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生命起源的假设模式
“原始汤”假说:20世纪30年代,俄国学者奥巴林和英 国学者荷尔丹认为生命是从非生命的有机物合成并形成 “原始汤”的形式开始,再由似胶状形式的有机物质演 化成厌氧的异养生物,吸收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质进行 生长和自我复制。
宇宙胚种论:在20世纪后半叶认为生命是以孢子或其它 生命形式,从宇宙的某个地方来到地球。一是彗星,另 一个是陨石。 生命的热泉起源假说:美国学者克里斯等人在1980年的 巴黎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了“生命起源于热水的模式”。
导致的。其中成种作用是演化的主流。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古代自然哲学 (进化思想)
古 希 腊 哲 学 庄 老 哲 学
不变论与变化论对立
自 然 变 化 论 颜 真 卿 沈 括 近 代 进 化 哲 学 培 根 、 康 德 等 1600 1700 林 奈 不 变 论
进化论产生
布 丰 主 义 拉 马 克 主 义 居 维 叶 灾 变 论 1800 1900 魏 斯 曼 新 达 尔 文 学 说 达 尔 文 学 说 孟 德 尔 遗 传 说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后生动植物的出现与早期演化
最早的后生动物的可靠化石记录是从最早期的埃 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ian fauna)开始的,距今约 5.6-6亿年前。最早于1947年发现于澳大利亚中南部 的埃迪卡拉地区庞德石英岩中。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对于埃迪卡拉动物群性质有两种解释: 塞拉赫学派认为它们是一些无硬骨骼的、宏体 的奇特动物,其中的后生动物不是印痕化石,而 是由遗迹化石所代表。 格拉斯纳学派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完全是由 软躯体后生动物的遗体和印痕化石,以及遗迹化 石组成的,它们与寒武纪开始后出现的化石类型, 甚至还有一些现生的种类,显然是有联系的,支 持埃迪卡拉生物是某些寒武纪后生动物的祖先这 一演化模式。
龟的进化图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进化学说的发展
达尔文及其之前的主要进化思想
18世纪,法国学者布丰(G.Buffon)最早科学地涉及了进 化观念。他的进化思想主要表现为: ①生物为生存而斗争,繁衍速度要超过资源承受力; ②同一类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不同类群物种没有共同 的祖先; 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生物演变; ④物种之间形态有变异,不能相互交配; ⑤物种绝灭是不能适应正在变冷的地球。
拉马克进化思想核心“用进废退法则”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1859年达尔文 (C.Darwin)发表了 《物种起源》给自 然科学带来了新的 世界观。达尔文进 化学说主要内容包 括变异和遗传、自 然选择及性状分歧, 认为生物的进化速 度主要是渐变的。 适者生存(自然选 择)是达尔文进化 论的核心。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19世纪生物学家拉马克 (marck)首次比较系统 地提出了一个进化学说。主要 观点:
①生物进化的原因:低级 生物进化是由于对环境缓慢变 化而无意识的生理反应所引起 的;脊椎动物进化则是受到内 在意志或欲望及器官的使用程 度的影响,即器官使用法则 (用进废退法则)。 ② 获得性遗传:后天所获 得的进步性状可以遗传下去。
此外,还有一些分类位臵不明的奇异类群、及一些海藻 等,其中90%为软体动物。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在生物进化史中的意义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灰姑娘虫(上)和谜虫(下)复原图
昆虫远祖的远祖----抚仙湖虫生态景观
寒武纪(约5亿年以前)早期水下生物景观图
云南虫觅食和栖息景观
寒武纪水下生物复原图
退化: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简单化,
例如某些洞穴生物视觉器官的丧失或减弱。 分化: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表现为生物由 少到多的演化。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高度适应结果,使
其形态和生理发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
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进化的定义
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 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 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它包括了 对新环境的适应辐射,对环境变 化的调节,以及产生新型的生活 方式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些 适应促使生物在发育方式、生理 反映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方面产生更复杂的改变。
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
第一篇
古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目的和要求: 理解生物的进化方式,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过程和主要进化思想,以及生命起源假说和生物的 早期演化做一般性的认识; 重点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关系。 重点和难点: 生物进化的层次(小进化、大进化);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859 1859
500 BC
0
8
现代进化学说发展
1940 1960 1980 新 灾 变 论 中 性 论
1920 现 代 综 合 论
进化思想与进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图解
几种进化理论示意图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小进化和大进化
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
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生物学家研究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 化是小进化;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研究现代生物和 古生物资料基础上,研究种和种以上高级分类群的在长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进化的概念
生物是进化(evolution)的,即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化及生理机能的提 高。但生物界的发展也有特例,如退化、分化、特化。因 此,它们都属于广义进化的范畴。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正态化选择:又叫稳定性选择 前进性选择:包括单向性选择和分歧性选择。 平衡性选择(多态现象) 性选择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大进化的型式
(1)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2)趋同(convergence)与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 (3)线系渐变(phyletic gradualism)与间断平衡 (punctuated equilibrium)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一)多彩的生物世界 原核生物界(Monera) 生 物 的 分 类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植物界(Plantae) 真菌界(Fungi) 动物界(Animalia)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二)生命的起源及其化石记录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来自澳大利亚西部古 太古代皮尔巴拉超群瓦拉乌纳群的硅质结核中,含 化石岩石距今34-35亿年。 在格陵兰西部始太古代依苏瓦绿岩带的变质沉 积岩中发现了富含轻碳(C12)的有机碳颗粒,年龄 值为距今38.5亿年。 上述的两个年龄值进一步把生命起源的时间缩 小在40-38.5亿年之间。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趋同(convergence) 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 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 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 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不同类群生物由于趋同
演化而形成相同功能的 器官称为同功器官。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平行演化
第二篇地层学与地质发展史,由地层学基本原理
和方法,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五章 所组成,在介绍和分析各时代地层发育情况、分布规 律及典型剖面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我国各成煤时期的 含煤地层的分布及聚煤规律,并对我国成煤时期的地 质发展史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概略地介绍了各时代 全球发展史和古地理、古气候的一般特征。
主讲:张 志 沛
古生物地层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由生物界及其进化、古生物学基 础、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亚门、古植物、遗迹化 石等六章所组成,阐述了近年来最新的有关生物起源、进 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古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在系统介绍 各门类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及重要化石代表的基础上,重 点突出了含煤地层中常见的一些门类,如蜓类、珊瑚类、 腕足类、双壳类、菊石类、牙形石和古植物等,为学习地 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新版本的《物种起源》
早期进化论的地位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达尔文之后的主要进化思想
底弗里斯(De Vries)根据植物染色体突变 提出“物种通过突变而产生”,后人称之为突变 论。
新达尔文主义是20世纪初由德国学者魏斯曼 (A.Weismann)等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修正后提 出的,强调了自然选择,消除了原达尔文进化论 中的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及布丰的“环境直 接作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