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3)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学习“昏鸦”、“断肠人”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天净沙”这种曲调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感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受到孤独、无助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天净沙·秋思》的原文阅读与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诗歌描绘的景象及寓意;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4.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3.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4.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寓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诗歌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学生需要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举例: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萧瑟”不仅指秋天的风声,还隐含了诗人的悲凉情绪,学生需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一情感层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观沧海》的基本内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以及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全文的准确理解和背诵:学生需掌握《观沧海》的全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熟练背诵。
-诗歌韵律与节奏感: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辨识并模仿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其音乐性。
-诗人情感与创作背景:学生需要了解曹操的生平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豪迈情感及其历史背景。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并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观沧海》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看过大海的壮阔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奥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秋思》教案

2.加强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四首具体的诗歌案例。这些诗歌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时光的感慨。
2.教学难点
(1)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如张籍《秋思》中的“意万重”,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举例:通过图片、故事、生活实际等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意万重”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的表达技巧,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四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掌握诗人的表达技巧。
-通过对张籍《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等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王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诗句,体会诗人对秋夜清凉的描绘和感慨。
-举例: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明白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古代诗歌韵律、格式的学习: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举例: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1)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2)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3)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1)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
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
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的《浪淘沙北戴河》八、作业: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动态景色波澜壮阔实景静态景色生机勃勃登山观海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日虚景(想象) 月博大胸襟星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三、教学过程(一)标题解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
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
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
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
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欣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
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诗人我————月————君(寄) (随)愁心相伴《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