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讲授新课]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域【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域地图评论长江三角洲地理地点的优胜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域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徙运用到其余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域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域独到的地方文化特点以及对当地旅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阅读地图,培育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得、剖析及评论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行资源散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照剖析和概括本区内的地区差别,初步培育学生对照剖析能力。

3.经过教材活动,指引学生合作研究学习,培育学生剖析和概括的地理思想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地区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正的可连续发展的观念。

【教课要点】1.评论长江三角洲地域地理地点的优胜性。

2.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域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课难点】评论长江三角洲地域地理地点的优胜性。

【教课方法】读图剖析、讲话和解说相联合。

【教课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课软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一名同学朗诵教材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域的学习中,而后发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域二、解说新课:1.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指引学生读教材,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大概范围(板书),并指引学生联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虑: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 1)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布小组见解教师赐予指导:天气:长江三角洲的天气种类为亚热带季民风候,夏天酷热多雨,冬天平和少雨,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展。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X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某某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同时,欣赏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X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某某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1、某某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学目标长江三角洲的位置、X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

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漫步这里,即可以欣赏到秀美的水乡景色,又可以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闻:中新网某某2013年7月18日电:某某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历案-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历案-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貌特征、经济基础及其在整个国家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长江三角洲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区,故其也被称为“鱼米之乡”。

二、学习目标1.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征,包括长江、运河等重要水系;2.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农业资源及特色产业,包括主要农作物及渔业资源;3. 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产业结构特点;4. 认识长江三角洲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掌握情况;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地理知识填空题或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农业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3. 实践活动评价: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经济与发展的数据和信息,评价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4. 综合项目评价:安排小组进行关于长江三角洲某一方面(如产业或城市发展)的研究报告编写,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景和繁华,引出本课主题;2. 地理特征讲解: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水系分布;3. 农业资源分析:讲述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历史和特色产业,如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4. 经济发展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优势;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分享各自的看法。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课重要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我眼中的长江三角洲”的短文,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3. 数据收集作业:学生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经济数据的资料,并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以备后续课堂展示和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对当地的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特点。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2.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河段的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认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本P51—52活动题
G
I
得出河流整体及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利和弊
8


下载
课堂小结
能力展示
文字
本节课知识脉络
J
J
巩固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形成体系
2分钟
自制
课堂练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识与能力
文字&图片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练习
K
J
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知识点
6分钟
自制
课后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字
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迁移运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课本。
六、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激发
兴趣


展示能体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
B
E
能看出所展示的图片是该区域
1分钟
自制
学习目标
明白重难点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前半部分的重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自学后仍然有困难的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讨论后仍无法掌握的知识,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鼓励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独到的见解,再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补充,教师再对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2课时教案
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都会有提升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活动参与: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
(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
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
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
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
(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
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4)丝绸文化——优质生活的感受: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5)饮食文化——材丰食美的鱼米之乡(2)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3)说一说: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4)说一说:杭州有“丝绸之府”之称,素来在汉族传统丝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5)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饮食与当地物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