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管窥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是俄语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在俄语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学派强调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特征的和把握。

本文将探讨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贡献,以及该学派对俄语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在20世纪中期开始崭露头角,它的是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保留这些特性。

该学派的代表著作包括《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基本概念》、《语言与翻译: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视角下的思考》等。

这些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意义。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对俄语翻译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学派提出了翻译理论中语言学的视角,为俄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为俄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该学派倡导在翻译中保留语言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俄语翻译实践方面,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指导意义也十分显著。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又如,该学派强调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表达能力,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考虑译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该学派的优势在于它提出了翻译理论中语言学的视角,为俄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它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争议。

未来,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俄语翻译理论语言学派作为俄语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派,对俄语翻译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为俄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

它倡导在翻译中保留语言的民族特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对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书中翻译理论的理解概括

对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书中翻译理论的理解概括

对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书中翻译理论的理解概括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发展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法的翻译理论不仅照顾到语言意义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的翻译理论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奈达的翻译理论传到中国并备受推崇。

奈达的翻译理论使我国大多数翻译工作者开始接触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影响非常大,以致在当时中国的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的质颖之声开始出现,90年代中期以后,进而出现了“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的风潮,大有对其全盘否定之势。

近几年,译界开始了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冷静反思。

在中国翻译界舆有巨大影响力的翻译理论除了严复的“信、达、雅”外,想必就是奈达的理论r。

自从它传人中图以来,沉寂多年的巾国译坛开始活跃起来,中国的翻译王作者感受羁了一黢算竣翡蘩译瑾沦豹春弧,菝享孛免之一振。

眼界也开阕了,此后的翻泽理沦与实践便出现了畜必称奈达的现象,可见奈达理论的影响之大:奈达的理论属于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它之所以会在世界范同内有如此大的影响就在于它的科学性。

奈选的翻译思想体现在{也不同时期的薯住巾,两最能充分体现缝主要,也是较袋熬豹秘译愚怒的怒《赣泽瑾论与实践》一书。

该书获潺裔学的角度对麟译的过程进行了全丽、系统的分析,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沦指导。

全书共分为八章,前两章主要从火体上概述了翻译中常见的同题,剩下的章节具体论述了翻译的过程,即分援、转换、重组、检测。

筹一章楚要套缨了一些关于翻译豹耨观点,如酾译的羹点放语言形式转囱读者反应,这楚奈达翻泽思想的核心内容。

此外.他还认为语言是有共住的.尽管各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语言能表达的枣情也能用另一种讲辫表达。

他在第二章提出了动态对镲的观点,认为翻译怒在译语中爆最切邀丽又最自然的对等渗霉臻源语的傣患,善壳是意义。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语义理论的双重功能: (1)规定或描述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 (2)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第三讲)(语言学派)

(第三讲)(语言学派)

1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简介 2 奈达翻译理论的简介 3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简介
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 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 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 翻译理论家,他1896生于莫斯科, 原籍俄国,后旅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 国籍。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 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 文中。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 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 精辟的论述。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 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于 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语 言学派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其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 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哈蒂 姆等。除此之外,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各布森,前 苏联的菲奥多罗夫,法国的乔治·穆楠,以及德国 的斯奈尔一霍恩比,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 出代表人物。
雅各布森对翻译问题的论述
(三)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对一个词做语内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也可以采用迂回 表示法。但一般说来,同义词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同样, 在语际翻译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也没有完全的对等关系。 例如cheese这个英语词及其俄语对译同义词cuIp并不完全对等 。而要做到准确地翻译一个词或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就必须 采用多个词的意义对等的组合,即采用相等信息。而且,人们 通常不是用一种语言的信息来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单个的符号 ,而是用信息替代信息。译者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译成信号, 然后又发出去。因此可以说,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 的对等信息。
尤金·奈达(EugeneA.Nida) 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 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 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 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 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尤金于 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 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 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 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二、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

语言学派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其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哈蒂姆等。

除此之外,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科布逊,前苏联的菲奥多罗夫,法国的乔治-穆楠,以及德国的斯奈尔一霍恩比,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出代表人物。

(一)彼得·纽马克
彼得,纽马克曾任教于伦敦理工大学和萨里大学,主要从事德英互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较广,在翻译类别、翻译性质和翻译规则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自己的原创性理论不多,而多针对其他翻译理论家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其观点相当独到中肯,在翻译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强调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区别,并对两种翻译的本质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准确的阐释。

他认为,交际翻译并非处处适用,在有些文体和场合当中,语义翻译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约翰·卡特福德
约翰,卡特福德是著名英国翻译理论家,任教于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院。

他以充满原创精神的论著为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把寻求对等视作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

忙特福德运用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语言层次进行描写研究,采用统计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对等现象进行归纳,极为细致周密。

他的《论翻译转换》一文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典型表现。

卡特福德在此文中首先定义了“转换”这一概念,认为转换既是“在从源语道目的语的过程中偏离了形式上的对等”。

他将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类型转换。

(三)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供职于美国《圣经》公会翻译部。

他著书极丰,代表性专著有:《翻译科学探索》、《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结构与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

奈达第一个提出“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并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将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开创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

他还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并针对翻译过程提出了“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的四步模式。

与此同时,奈达还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总结
以上我略谈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及主要代表人物,语言学派的研究其实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转换的层面,文化因素同样也是他们考察的对象。

随着语言学派各分支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已经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