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史

合集下载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我国翻译的历史

我国翻译的历史

+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迅猛
发展。 + 1982年6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在北京成立。
+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严复。主要翻译:介
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 徐光启: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 、 《测量法义》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作品: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 。
“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 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 产党宣言》。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和瞿秋白。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产党宣言
+ 东汉恒帝至明朝初期 + 明初期至“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 新中国成立至今
+ 意经》等30多部佛经。后有支娄加谶,支亮, 支谦相继来到中国,翻译多部佛经。 + 前秦时期代表人物:道安和鸠摩罗什。主张直译。鸠摩罗 什译著有《金刚经》 ﹑ 《法华经》 ﹑ 《维摩经》等300 余卷。 + 隋起至唐代代表人物:隋朝彦琮和唐代玄奘。 彦琮的翻译理论: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禅久时 2襟 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3耽于道求,澹于名利, 不欲高炫 玄奘:历经西域16国,在天竺学法17年带回佛经657部。 翻译理论: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简述

鸦片战争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简述

目 小 结
总而 言之 ,一名 优秀 口译 员需要 长期 的 自我 练 习与 实战 , 以不 断提 高 自身 素质 与素养 。在 译 前 、译 中 、译后译 员需 做的上 述工 作 内容 也只是
笔者 根据 自身经 验对 口译 准备所 做 的 一些 总结 ,
“ 达 信 ” 是 最 重 要 的 , 最 基 本 要 求 是 做 到“ 意 义 则 不 倍 本 文 ” ; 就是通达、明达 ,就 是把 原文 的内容 ( 意义 、信 息、精

务。
口译 任 务 完 成 后 , 译 员 应 对 口 译 任 务 进 行 总
园 核 心 论 点 阐 释
( 1 )善译 : 译者必 须对 两种语言有深入 的研究 ,翻 译时要 充分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简繁、文体 的变化 ,透彻地理解 原文 ,还要深入领会原文的神情和语气,然后准确地表达 ,力 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丝 出入 ,而且使读者读 了译文后 能达 到 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 ( 2 )信达雅 :在 《 天 演论・ 译 例 言》中 ,严 复首次 系统地 提 出 了 翻 译 标 准 ,将 之 概 括 为 “ 信” 、 “ 达” 、 “ 雅 ”三 字 ,其 中
小结要使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既不能轻视传统也不能抗拒或者贬抑西方译论应在梳理和继承传统译论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超越既定认知模式的局限性扩大研究视野辨证地对待特性与共性的关系加强实证考察和微观分析使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化多样化在与国际译学各体系的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手 他 中 临 时 。 当 告 时 诉 笔 , 有 者 一 说 位 要 外 增 加 国 友 演 人 讲 上 内 台 容 发 , 遇 言 , 到 上 这 台 种 后 情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不仅对翻译的 科学 、艺术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而且发展了机器翻译。
在这一时期 ,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罗马文学家把
荷马的史诗《奥德赛》(Odyssey)译成了拉丁语 ,
同时把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德斯等人 的希腊戏剧翻译成拉丁语 ,把古希腊戏剧介绍到罗 马 ,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TheI l i a d )和《奥德赛》(Odyssey)。
在这个时期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 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 万提斯 、莎士比亚 、 巴尔扎克等大文豪的作品被译 成各国文字 , 东方文学作品也陆续被翻译。
} 在这个时期 ,翻译扩大到了科技 、教育 、艺术、 商业 、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成为一项 专门的职业; 此外 ,人们不仅对翻译科学 、翻译艺 术和翻译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而且 发展了机器翻译 ,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翻译 ,大大 减轻了翻译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朝雍正年间 ,先后有数十 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翻 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 ,包括西方几何 、测量 、 算学 、农业 、水利、机械 、哲学、天文学 、物理学 和采矿冶金等学科 ,其中最著名的是利马窦与徐光 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书 ,这些 译著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
严复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 中国思想史上第一 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 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的译作多 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 ,最著名的译著包括《天演
论》(EvolutionandEthics)和 《原富》(The WealthofNations) 等 。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关于理论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

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

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

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

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

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

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

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

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

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

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

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

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

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理论)史概论
1.翻译的二字由来:
据文字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了翻译活动,从事翻译的人员被成为“象胥”/ “象寄”。

从汉代起,“译”逐渐成为了总称。

从东汉起,“翻”字也开始使用。

在南北朝时期,佛经译著中已开始使用“翻译”二字。

2.中国翻译史上重要的四个次时期:
1). 西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
3). 近代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4). 新中国成立后
关于佛经翻译“
西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浮屠经》当为我国最早的佛经译本。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大举兴佛,开启了佛教发展的新高峰,佛经翻译也走入高峰期。

唐朝以后,佛教活动逐渐走向平淡,以潜在方式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佛经翻译日趋衰落。

北宋译经尚有余响,南宋已将近销声匿迹了。

佛经翻译名家及名论:支谦(三国): 在《法句经序》提出了“文”与“质”两种对立的翻译观,即翻译的文质之争。

支谦在理论上提倡“文质并举”,而在实践操作中却遵循“因寻本质,不加文饰”。

为早期的直译说。

道安(东晋): 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主张直译要求“案本而传”,是直译理论的代表。

鸠摩罗什(东晋): 主张“意译”。

追求译作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玄奘: (唐朝):“即需求真,又需喻俗”。

相当于今天的“忠实,通顺”
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
西方的传教士,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使中国人首次接触到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代表作首推中外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前六卷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

据不完全统计,耶稣会传教士在华200年间,共翻译西书437种,其中宗教书籍251种,自然科学书籍131种,人文科学55种。


代表人物:利玛窦(?-1610)意大利传教士,学习过汉语,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他外表儒雅,会说中国话,熟知“四书”、“五经”,1583年来中国后,很快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

利玛窦与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

利玛窦还与另一些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如李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人合作,翻译了一些有关天文、历算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书籍徐光启(1662——1633)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和科学文化的领导者,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他认为,科技翻译就是吸取别国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尽快地为我所用,以此壮大自身。

近代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近代翻译主要包括清末和五四时期:首先是科学翻译,而后是社会科学翻译,最后是文学翻译。

19世纪70年代后,社会科学翻译成为主流。

甲午战争后,文学翻译继续涌现。

进入二十世纪初,文学翻译走向繁荣。

五四期间,文学翻译成为主流。

名家及理论:严复(1853-1921)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

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其翻译的“信达雅”说对中国翻译理论影响深远。

信达雅说的三层意思分别是:第一:信(不悖原文,切合源语言文章的内容,是力求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忠实于原文)严复的“信”其实就是“达旨”,也就是传达大意,重视原文说了什么,而不在乎原文是怎么说的。

第二:达(通达,晓畅,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地理解原意。

第三:雅要求译文必须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严复指的是要用上等的文言文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
翻译名家及理论
傅雷:“神似”说。

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共译世界名著30余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共翻译他的人间喜剧14部。

翻译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标准。

1951年《<高老头>重译本序》:“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钱钟书:“化境”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是中国当代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家。

他学贯中西、涵盖古今。

1963年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从而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推向了顶峰。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许渊冲:北京大学英语教授,提出中国翻译学派“美化之”理论。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不是院士胜院士”、“书销中外六十本”、和杨振宁是同学。

重要作品还包括《中诗英韵探胜》(英文)、《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法文)等,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众多名著。

他的翻译理论具体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既“三美”、“三化”、“三之”。

“三美”是:翻译要做到“音美、意美、形美”;
“三化”是:翻译要做到“深化、等化、浅化”;
“三之”是:翻译要做到“知之、乐之、好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