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翻译理论简史(2)

合集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 主要集中在德国,在当时多主张异化翻译。翻译开始容忍文化的差异,翻译尝 试向原文接近。
三、文学翻译阶段共分为四个时期
• (1)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1747-1814)
• 他1792年出版的《论翻译的原则》,代表着浪漫主义时期翻译理论的最高成就。 • 他认为,“出色的翻译”应该是将原文的优点完整无缺地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 1、廖七一: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采用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博古 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大时期:
• (1)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
• (2)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3)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
• 2、潘文国:强调学科概念,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5. 奈达(Eugene A Nida):根据翻译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 (1)语文学翻译;(2)语言学翻译; • (3)交际学翻译;(4)社会符号学翻译。 • 他把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思想作一个整体,从而与具有现代翻 译思想的当代翻译做出区分
流;它是对比原有的拉丁文《圣经》版本和希伯来文版本《圣经》翻译而成,
成为钦定版本,是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二、宗教典籍(《圣经》)翻译阶段 • 3. 中世纪各民族语的古文本《圣经》
• (1)公元800年前后德译本:该译本被称为德语最早的文字; • (2)中世纪末期的马丁.路德版德译本:1522年至1534年翻译刊行;采用民众
• (1)经验期(前理论期):公元前3世纪(西方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约公元3 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 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性总结,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中国翻译史介绍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中国翻译史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 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 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 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 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 -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 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 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 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 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 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 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 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 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 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 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 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 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 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 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 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 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 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 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 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 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 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 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 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 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 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 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 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 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第三时期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代表人物:林纾和严复。 林纾是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 翻译家,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他最著名的译著 有《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 , 《王子复 仇记》(Hamlet)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 《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的翻译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的翻译活动更加活跃,涉及 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翻译活动的重点转向介绍马列 主义经典著作和世界文学作品。

该时期译作的主要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 文。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家往往也是翻译名家。如鲁 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朱生豪等。其中鲁迅 和瞿秋白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 成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圣经钦定本》 (King James Version),以语言通俗、优美和流 畅而闻名于世。《圣经钦定本》被视为“英语中最伟 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文学家雅克阿米欧用17年的时间翻译了 《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The lives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 英国的查普曼则用18年时间翻译了《伊利亚特》 (The Iliad)和《奥德赛》(Odyssey)。
2.2 西方翻译简史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六 次高潮,其中前三次高潮均与《圣经》翻译以及基 督教与穆斯林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体。到了公元14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才逐渐深入 到思想、政治、哲学和文学领域。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2章
• (1)传统的翻译学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到1959年; • (2)现代的翻译学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到1972年;
• (3)当代的翻译学阶段,从1972年霍尔姆斯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至今。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3. 姜秋霞和杨平:从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划分为三个阶段:
• (1)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翻译家约翰.德莱顿(1631-1700)
• 翻译过的作品: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薄伽丘、贺拉斯荷马等人 的作品。 • 翻译理论(6条):翻译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译 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翻译分为三类:词译(逐词
三、文学翻译阶段:共为四个时期
• 1. 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民族语言的形成到文艺复兴):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是使 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副产品”,同民族语言的形成与民族文学自身发展 密切相关;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以及如何使用民族语
言来摆脱拉丁语的影响。
•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翻译还是创作之余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 影响不大。贡献最为突出的雅克阿米欧,采用创作性意译,强调兼顾内容与形式,遵
• (2) 德国翻译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 维兰德(1733-1813):1762年至1766年翻译出版8册莎士比亚作品; • 埃申堡(1743-1820):1775年至1782年用散文的形式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 • 6. 斯坦纳(George Steiner):分为四个时期:
• (1)古典译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翻译论述 及翻译理论直接来自翻译实践;

翻译通论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翻译通论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
本章将中国的翻译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佛经翻译时期;
西学翻译时期(明代至晚清); 文学翻译时期(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
1、佛经翻译时期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佛经的翻 译可以说是始于西汉末年。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 绸之路,使得中国与西域各国往来逐渐频繁,佛教于是传入 了中国。佛教的传入便引起了佛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正式 开始是在东汉时期,始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当时 译者安世高将梵文《明度五十校计经》译成汉语,一般认为 这就是佛经翻译的正式兴起。 至符秦(公元351-394年)时代开始出现了译场,有官有私。 尤其是道安主持译场时,佛经的翻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阶段译家辈出,译经汗牛充栋。晋代以后,译场更加兴 旺。译场也逐渐正规化,组织周密。如东晋时期庐山之般若 台,建业之道场寺,在当时都颇负盛名。
这次佛经翻译高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诸方 面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简言之,经佛经翻译,佛教教义 传遍华夏。佛教的哲学思想、故事传说及文学风格也渗透进入 我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文学创作等中,如在老庄哲学的玄 谈、玄言诗以及唐代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魏晋唐代后的变 文、小说、戏剧中都可看到佛经的思想和文学风韵。佛经翻译 还给语言文学等带来深远的影响。佛教的经论给人们的思想及 语言词汇注入新的内容,“四大皆空”、“万行无常”、“诸 法无我”、“涅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轮回”等均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语词汇中的“世界”、“刹那”、 “五体投地”均来自佛经,使用至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 影响,在今天仍可看到。另外,佛经的翻译,也使得翻译成为 一种职业,为后来专门化的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 《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 号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 《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 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 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 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 “翻译五原则”。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二十世纪,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 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 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可布逊的“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列维的“翻 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的过 程”;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显示的反 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 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谚语环境对等”的语言 学翻译理论;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 交际”的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文艺学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为古代戏剧翻译家 泰伦斯、现代翻译理论家(捷克的)列维和 (苏联的)加切奇拉泽。讨论直译与意译、死 译与活译的利弊,分析翻译的目的和效果。强 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风格和文学性,要 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缺点:强调翻译 的目的和结果,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 不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使用技巧问题, 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 创造功能。
hist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China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oriented lecturing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 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扩大,科 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 大,出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 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 展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 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简史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 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 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可罗马文学的诞 生和发展。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 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 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 的重要地位。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简史
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研究西方翻译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分期排 列,分别介绍了每个发展时期西方翻译实践与 翻译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译理论开始得更早。在历史 上表现为六次高潮。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 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 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 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 品。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翻译近代与当代的 作品为一大特点。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 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 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 说家”的翻译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 翻译。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 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断的线贯穿起来。
Discussion (group work, then class work) Teaching Approaches: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Procedures: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回顾
翻译理论的发展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有 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载,西方翻译理论史肇 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和翻译家西 塞罗,我国的译论史则起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 译家支谦,距今亦有一千七百来年。面对如此 悠久的翻译史,无论作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 好者,研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史和 翻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 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 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 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 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 顺”等翻译三原则;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 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 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