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康_中国译学理论史稿_修订本_秦岚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推荐参考书

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推荐参考书

四川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推荐参考书一、适用专业及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现代英美文学、美国文化研究、加拿大文化研究、欧洲文化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英语及语言理论、现代外语教育及教育技术、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三、各科试题结构说明:1. 政治(国家统一考试,略)2. 二外(略)3. 基础英语 (150分):l Cloze Test或改错(10分)l 阅读理解(30分)l 英译汉(30分)l 汉译英(30分)l 阅读与写作(50分)4. 英语专业综合知识 (150分)l 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知识(50分)l 英语文学知识(50分)l 英语语言知识(50分)四、推荐参考书目(版本不限):基础英语、英语专业综合知识1. Beidler, Peter G. Writing Matters,四川大学出版社。

2. 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

5.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6. 王佐良等:《欧洲文化入门》(第二版)(第1-4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 朱永涛: 《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外语1.法语:《新大学法语》(1-3册),总主编李志清,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语:《标准日本语》(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3.德语:《德语速成》(第二版,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俄语:《大学俄语(东方)》(第1-3册),北京外国语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合编。

5.西班牙语:《现代西班牙语》(1-2册),董燕生.刘建.外研社。

6.韩语:延世大学韩国语学堂[韩] 编著:韩国语教程 1-3册(全6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及推荐参考书一、适用专业及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现代英美文学、美国文化研究、加拿大文化研究、欧洲文化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英语及语言理论、现代外语教育及教育技术、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考试科目及分值:1. 听力(20分)测试要求:(a) 能听懂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英语会话和讲话;(b) 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与此类题材相关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c) 能听懂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文学和科普方面的一般讲座及讲座后的问答。

2015年四川大学考研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_外国语学院

2015年四川大学考研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_外国语学院

《加拿大英语文学简史》 朱 徽
《文化马赛克:加拿大移民
史》
王 昺 主编
《加拿大文明》
姜芃
《欧洲文化入门》(第二版) 王佐良等
《欧洲文明十五讲》
陈乐民
《西欧文明》(上、下卷) 姚介厚等
《新编英语语法》
章振邦
《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陆国强
《语言学教程》第
1—4
章、 胡壮麟
第 7 章、第 8 章
2005 年
《新编法译汉教程》
冯百才编著
外文出版社 2002 版
221 《全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英语 (第 1-4 册)
639 《日本语概论》
基 础 《普通语言学基础》
050205 日 日语
语语言文学
《日本文学思潮史》
919 日语 专 业 《日本文化·社会·风土》
综合
知识
皮细庚著 王钢著 叶渭渠著
佐岛群巳主编
2003 年

Studies

How to Write Reports (《怎样写书评》)
Book
有 Sova, D. (邓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方
勇 译编)
2005 年

《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 常耀信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美国文学选读》(上、下册)李宜燮,常耀信
A. 英
试 050201
of Shuttleworth, M. & M.Cowie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
《译学辞典》
方梦之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廖七一
St.Jerome
Publishing,

1997,上海外语教 语

北外等32所高校翻译硕士考研的官方指定参考书目

北外等32所高校翻译硕士考研的官方指定参考书目

北外等32所高校翻译硕士考研的官方指定参考书目小编收集2014年各高校关于翻译硕士考研官方指定参考书,同学们可以在最后的这段时间看看自己是否有复习完全,抓住考前最后最后一秒,预祝大家考研成功。

2014翻译硕士考研各高校指定参考书目北京大学《中式英语之鉴》Joan Pinkham 、姜桂华着,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着,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着,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罗进德主编,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非文学翻译》,李长栓着,2009年9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三册中至少一册)非常经典,练基本功非它莫属《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汉译英的经典之作,体裁实用,读来作者亲授一般《中高级口译口试词汇必备》很多词汇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实用。

《专八词汇》试题中出现比较生僻的单词的话,读了这本词汇书基本你就认识了《中国文化读本》叶朗朱良志翻译的体裁有时候和中国文化有关,作为译者应该了解中国文化。

《名作精译》青岛出版社都是名家翻译的,可以长长见识,看看翻译到底可以翻得多出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美散文选读(一)、(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蒋显璟2008年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陈宏薇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三版)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王恩冕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林青松公文写作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白延庆6-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庄锡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Dictionary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Mark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谭载喜主译《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郭着章,李庆生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综合教程》(1-6册) ,主编:何兆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英汉翻译入门》第二版,陈德彰编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国文化概要》,陶嘉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应用文写作》郝立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广州大学参考书目

广州大学参考书目
2.《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黄杏元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地理信息系统导论》,Kang-tsung Chang著,陈健飞等译,科学出版社,2003年。
应用心理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初试按教育部指定参考书目。
各方向复试参考书目:
01方向:《认知心理学》,王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02方向:《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03方向:《咨询心理学》,张日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李运林徐福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11方向(课程与教学原理)复试及加试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上、下),黄甫全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广州大学参考书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初试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三版),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
复试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教育部社政司组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初试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5.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复习参考书目。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作者:刘玲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译学史》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与其他同类写史书籍的对比研究出了《译学史》的三个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不足。

从这些不足中得出结论,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应该是持一种辩证以及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译学研究方法辩证怀疑一、概述《中国译学史》是由陈福康先生主编,最初是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该类写史的书籍较多,比如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方华文200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王宏志的《重释“信”、“达”、“雅”》等等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翻译史的发展。

陈福康先生是我国现代专门从事中国文史研究工作的专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郑振铎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井中奇考》等等。

对于该书,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秀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从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的论文。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译学史》与其他写史书籍的不同,来找出该书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写史研究方法的建议。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该书总共四个大部分,引言,正文,附录和后记。

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述一些该书成书的经过,以及主要的内容结构等等;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包括中国古代译论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

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介绍;该译者的重要理论主张,主要的译学活动以及翻译作品等;总结该译者的地位,影响等等。

从总体上来说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的形成、转折、发展以及鼎盛的历史,为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另外附录部分主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

后记就是一些与本书写作相关的话,包括对前人类似书籍的总结和该书成书的意义等等。

三、该书特点评析通过对比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与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后者是以浓缩的形式介绍了数十位古今的一些翻译大家,不那么详尽;而对于《中国译学史》一书,我粗略地概括了以下三个特点:1.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以历史发展顺序叙述,把中国的翻译活动与历史时期结合在一起,清晰明了;如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翻译热潮等等都是和相对应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同一个时期的翻译家译论、主张相似,读者易于明白。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摘要本文从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的三次翻译论争出发,通过对论争的详细梳理,理清中国译论的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和代表当时最先进水平的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译论的发展做出预测。

第一次论争是二十世纪初的“直译、意译”之争。

这次论争以汉语的发展为焦点,让一向被视为“小辨”的翻译第一次高调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场论争实现了翻译的自觉,让其逐渐脱离了译者随意删改原著的编译阶段,让人们对于译本的态度从一味求“顺”转移到了求“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翻译、语言及思想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以翻译更新思想,用翻译改造汉语的理论;此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神形说”,并从汉语的特征出发,对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实现“神形兼备”的忠实进行了探索。

有研究者论述“绝对忠实”的不可能,甚至与现代阐释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二次论争是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的“异化、归化”之争。

这次论争围绕翻译的文化内涵进行。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人们对于直译、异译的讨论有了新的内涵,翻译理论从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日益关注,到最终将翻译视为文化交往活动进行研究,开始了译论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这个转向之后,翻译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层面的讨论,而是深入和扩展到文化、文学、政治、经济领域,成为国际政治交往、学术交流、文化比较的重要课题。

在借鉴和思考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翻译研究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异化归化做出了全新的阐释。

在我国译论中,异化归化已经脱离了后殖民主义的狭隘视角,甚至可以说具有了更广泛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一种交往活动,译者的伦理性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新的背景和形式下对译者的自身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次论争以“翻译学”的构建为中心,通过对“翻译是不是一门科学”的讨论,破解了常年困扰译坛的“科学主义迷思”;通过对翻译学学科性质的争论,驳斥了“理论无用”论,解开了“综合性学科”之惑,逐步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并尝试从哲学高度对我国现当代译论发展做出了总结;在建构翻译学的努力中,批判性地重新对西方理论进行了评价,在与其对照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的特点和不足,明确了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从本国、本民族的翻译实践现状出发,在重新评估和吸收传统译学中的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西方译论,以系统化、科学化的翻译理论推进翻译学科的全面建设,建为世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一本能让我国译学走得更远的书——《中国译学史》书评

一本能让我国译学走得更远的书——《中国译学史》书评

- 246-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一本能让我国译学走得更远的书——《中国译学史》书评兰州交通大学/刘恋《中国译学史》原名为《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由陈福康教授于1992年编纂,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又修订出版,并在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获得语言学著作类三等奖。

2010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中国译学史》为名将其收入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并出版发行。

其结构上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内容上有所修订补充。

该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译学理论专题史,不仅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和线索,而且为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及翻译学的跨学科交流奠定了基础,在译学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中国译学史》全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四个主体章节、“余话”、“翻译论文参考篇目”、“初稿绪”、“后记一”、“后记二”。

主体部分为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的四个章节:“古代译论”、“晚清民初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

涵盖翻译理论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以及翻译的社会功用等。

这四个章节都主要以描述和谈论该时期内著名译论者的翻译思想和译学主张为线索,间或对一些有共性的译论综合谈论,譬如“少数民族零星译论”,但为数较少。

每章最后附带“章末片谈”,是作者对该时期译论的总结。

本书是一本挖掘的比较深的翻译史著作。

例如大多数人谈到翻译史时总是从支谦的《句法经序》说起,但本书竟然从孔子的言论中找到了相关话语,“名从主人,物从中国”从周作人谈论译名音译一直到我们今天都是音译外国人名地名的原则,却很少人提及此句出自孔子之口,而作者是一名研究文学史的专家,对史料的源头敏感,因而提及,这对学习翻译理论和研究译学史的人是有启发意义的。

此外,他还深挖了不少直到当时仍被大多数翻译史研究者所忽略的人物和论述,例如关于支谦的“文质”主张,大多数人认为其仅反应了“质”派的译学观点,而作者从《中国佛教史》找出“文”派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评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由陈福康于1992年编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修订本于2000年6月出版。

本书是我国译学研究的开创之作,系统地讲述了从中国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英语翻译学习者提供了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获中国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语言学著作类三等奖。

本书作者陈福康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事中国文史、日本汉文学史、中国翻译史、译学史等的研究工作。

在翻译方面,陈福康教授译有《鲁迅比较研究》等。

他凭借自己对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的不断研究,著成了本书。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包括“引言”、“余话”、“后记”,以及四章主要的内容。

“引言”部分作者解释了撰写本书的原因、本书所涉及范围以及撰写方法等。

“余话”部分包括本书的参考书目、胡孟浩为本书做的序、赵秀明《从〈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一文。

“后记”是作者为本书写的,以下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译学理论。

本章共19小节,以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些译事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译学理论。

此时期有关翻译的论述并不多,译著也主要以佛经的翻译为主。

本章以小节的形式讲述了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及一些译者理论及其影响。

第一小节追溯了翻译最早开始的时间、最早的翻译官“象胥”,及孔子的译学理论等。

作者在介绍翻译理论的同时引用了相关的周代及孔子的语录资料,显示了作者经过认真考证得出结论。

第二到十三章以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为主要线索,分节介绍了支谦、道安、玄奘等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翻译思想。

作者所引材料涉足范围广泛,并由此总结出各译者的译学理论。

本章的第十二、十三小节谈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和来华传教士的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学史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的传教士到达中国,经书翻译活动兴起,传教士们逐渐开始了对翻译理论中“信、达”等问题的讨论。

第十四到第十八小节作者发掘了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中一些著名译者,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的翻译理论及其译学成就。

最后一节为“章没片谈”①,作者肯定了此时期零星片断式翻译议论的高度价值,也概括了此时期宗教翻译背景下的译学发展。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晚清民初的译学理论。

本章共20小节,除最后一节“章没片谈”外,第一到第十九小节每小节详细谈及此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对我国翻译理论的贡献。

本章作者从清末民初对民族尊严的维护和向西方学习的文化背景入手,引出一些领头人物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对翻译的认识及实践活动,并由此介绍其翻译理论。

①作者原著如此。

下同。

‖第一辑‖ 华西语文学刊第一章中古代翻译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宗教翻译。

而本章中,翻译的内容则不再局限于宗教翻译,而是扩展到科技翻译的领域。

作者详谈了林则徐、冯桂芬、康有为、严复、林纾、高凤谦等18位对译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

在本章的“章没片谈”中,作者不仅对晚清民初时期部分译家言论做了精辟概括,同时也总结了晚清翻译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民国初期译学理论。

本章共23小节,第一到二十二小节按时间顺序每节介绍此时期一到两位著名的译者,最后一节仍为“章没片谈”。

本章主要介绍民国时期短短的30多年中,我国的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一些较大的进步。

在本章中,作者虽然在前22小节谈论的是一个或两个译者的译事和翻译理论,但整章各小节译者顺序的编排却是以译者所归属社团的形式出现的。

如第三到第六小节的郑振铎、茅盾、蒋百里、朱自清等人属于文学研究会。

第七到第九小节谈及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却是与文学研究会相对立的创造社之代表人物。

这也是此时期翻译发展的特点:可以从社团和流派角度划分译者。

新青年社的胡适等人提出了所选翻译著作的标准及翻译时所使用语言,刘半农则提出了“双簧信”,并谈到了“用笔措辞”和译名问题。

文学研究会是二、三十年代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团体。

主要领导人郑振铎针对此时期之前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相应理论建设零星而缺乏系统性的缺点,提出了“原原本本,有统有系”,并对翻译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译学理论。

本章是《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最后一章,共14小节。

与前三章一样,本章的最后小节为“章没片谈”,前13小节分别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代表译家的译学理论,以及旅居海外的翻译家、港台翻译家对译学的研究。

本章第一小节中,董秋斯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中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科学”,并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这对我国译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章不仅详细介绍傅雷、周作人、钱钟书等翻译名家的译论,还强调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翻译在各方面的发展:不但出版了多种翻译期刊,如《翻译》《翻译通报》等,还成立了一些翻译工作者组织,开展了一些集体性的研讨活动,如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全国翻译工作会议等。

这对我们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在本章中大量引用了各翻译家发表于一些报纸及刊物上的有关于译学理论的文章,以及一些会议上发言,概括提炼出各翻译家的译论。

此时期不但译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翻译批评也逐渐展开。

本章第一节中就提到了董秋斯大力开展翻译批评。

最后,作者在“章没片谈”中概括了此时期的翻译概况,肯定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翻译理论发展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从全书也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本书时考证的范围之大、内容之广,是本书之前出版的译学著作很难比拟的。

本书设专节介绍的译学名家就有66位之多。

作者不仅对人们熟知译者的译学理论做了大量的提炼和概括,也同时对一些我们不甚了解的译者的译论作了探索和总结。

中国古代译学史只有零星、片断式的记载资料,然而作者却从这些记载中归纳总结出中国古代的译学理论,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古代译学理论的一种很好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第一章的第十二、十三小节谈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和来华传教士的书 评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学史的影响。

这两部分在本书出版之前的类似著作中少有提及,作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发掘工作后,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填补了译学史此部分的一些空白。

“少数民族中的零星译论更罕为人知;传教士的翻译主张也少有总结的。

但作者对此都作了最大限度的发掘”(赵秀明1996)。

其中,作者指出少数民族将翻译扩展到梵文与藏文、汉语与蒙古语等翻译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与国之间语言的翻译,还囊括国家内部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情况。

这就将翻译范围定义为任何两种不同或不通的语言之间。

清末民初的一些翻译活动是由中华民族的与西方帝国抗争的历史中引发的。

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引发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语言不通的障碍,翻译活动便由此开始。

作者本人也提到,一些理论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理论,但却对整个近代译论有过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作者不但对中国译学的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同时也把握了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史。

而对于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作者是将其放到中国民族的历史中去研究,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胸襟,而这种视野和胸襟,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和文化功底。

陈福康教授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厚造诣,著有《郑振铎年谱》《郑振铎传》《郑振铎论》《井中奇书考》《民国文坛探隐》等书,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深刻的著作的原因。

第三章中作者以译者所归属社团的形式对本章小节进行编排。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读者分辨不同译者的译学主张以及不同社团的翻译活动和译学理论。

作者对本章中各小节的巧妙安排也使得民国时期各社团译论的“共性”与“个性”都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作者在探索各译者、各团体的译学理论时,不但对比同时期其他译者的译论,还纵向联系并解释了前人的译论在译者个人理论形成中的影响,内容深刻、论述到位。

对于第四章中旅居海外的翻译家和港台翻译家的译学理论,作者考虑到这些译者具有相对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将其分节详细探讨,可见作者编纂本书时考虑周到、编写严谨。

这也是作者的重要贡献之一。

作者在本书中虽然谈到了佛教翻译和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却并没有将古代佛教僧侣的翻译活动和近代传教士进行比较和综合论述。

这或许是本书的欠缺之一。

作者在第二章的“章没片谈”中写到“维新派对于晚清翻译事业的贡献最大”。

尽管作者在本章第三小节特别提到了洋务派的翻译主张,却没有强调指出洋务派对此时期翻译的贡献。

“洋务时期的出版选题仍主要限定于应用科学的翻译范围内”(崔波等2008)。

因此,洋务派对科技翻译有着诸多贡献。

除此之外,洋务派设立了同文馆和江南制造等专门从事翻译的机构,并培养了徐寿、华蘅芳等翻译人才。

这对我国晚清翻译的发展及翻译理论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而作者对此并未作进一步探讨,甚为遗憾。

民国时期有很多文学家都是翻译名家,如郭沫若、鲁迅、茅盾、林语堂、梁实秋等。

这一点作者在“章没片谈”中也有提及。

作者如果能分析一下文学创作对译者翻译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译者之间的翻译理论的相互影响,则会使本书更加深入。

第四章中作者分别谈论了新中国成立后各著名译家的翻译活动和译学言论。

如果作者能在此基础上单列小节论述一下各译家译学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则会使本书更加全面。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较全面地探索了中国古代到现代的译学理论成就。

尽管作者只论述了大概迄于1989年中国译学史的发展情况,但此书的出版对我国建立自己的译学体系是有重大意义的。

1989年至今我国的翻译事业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翻译已逐渐发展为独立学科,翻译理论也进一步完善构建。

我们期待本书再版时能看到作者对中国翻译史发展至今的信息的编撰,以使本书更加完善和全面。

参考文献:[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3]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4]刘祥清.中国翻译地位的历史演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5]赵秀明.从《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J].中国翻译,1996(3).(秦 岚)陈贻绎:《希伯来语圣经——来自考古和文本资料的信息(至公元前586年)》(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圣经》中那些充满传奇和神秘的故事,千百年来,在西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对于基督教《圣经》的研究,通常按照经文的写定语言分为研究希腊语基督教新约的学科和研究希伯来语旧约的学科。

“旧约”只是相对于基督教的“新约”而衍生出来的,因此那些尊崇希伯来语《圣经》为宗教经典的犹太教信徒都称呼希伯来语写定的部分为“希伯来语圣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