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09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09

第一章 绪论1. 填空题1)零件是机器中的 单元体;构件是机构中的 单元体。

2)内燃机中的连杆属于 。

A .零件 B.机构 C.构件3)机器与机构的主要区别是: 。

A.机器较机构运动复杂;B.机器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能量;C.机器能变换运动形式。

4)一种相同的机构 机器。

A . 只能组成相同的 B.可以组成不同的 C.只能组成一种2.简答题1) 什么是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各举一例说明。

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 填空题1)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为 ;它引入 个约束。

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为 ,它引入 个约束。

2)根据平面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看成是由 加 和 组成。

3)机构中相对静止的构件称为 ,机构中按给定运动规律运动的构件称为 。

4)杆组是自由度等于 的运动链。

A .1 B.0 C .原动件数5)某机构为Ⅲ级机构,那么该机构应满足的必要充分条件是 。

A .至少含有一个Ⅲ级杆组 B.至少含有三个基本杆组 C .含有基本机构和二个基本杆组6) 机构中只有一个 。

A .原动件 B.从动件 C .机架7)有两个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都等于1,现用一个有两铰链的运动构件将它们串成一个平面机构,这时其自由度等于 。

A .1 B.0 C .22. 计算分析题1)画出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运动简图。

(c) (a)A B C D2)计算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

(在计算中,如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应说明)3)下面所示两图分别为一机构的初拟设计方案。

试:计算图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需说明。

分析其设计是否合理,如此初拟方案不合理,请用简图表示其修改方案,4)分析右图所示机构的杆组组成,画图表示拆杆组过程并指出各级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

① 若构件1为机架、构件5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② 若构件2为机架、构件3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指南.

《机械设计基础A》考研复习提纲机械原理部分一、绪论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明确机器、机构、机械、构件、零件的概念。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2.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运动确定性的判断;3.了解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1.掌握瞬心的基本概念及用瞬心法对简单高、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2.掌握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速度、加速度分析。

3.了解作用于机构中的力的分类;4.掌握移动副和转动副中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平面连杆机构1、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演化形式及基本类型的判断;2、掌握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分析、传动角压力角分析及死点位置的分析;3、掌握四杆机构图解设计的基本方法。

五、凸轮机构1.掌握凸轮机构推杆的几种常用运动规律;2.掌握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廓线的设计方法;3.了解凸轮机构的运动失真、压力角及基圆尺寸的确定。

六、齿轮机构1.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2.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3.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4.掌握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正确安装、连续传动)的条件;5.了解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原理、根切、最少齿数等概念;6、掌握变位齿轮的概念及几何尺寸的变化,了解变位齿轮传动类型和特点;7、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掌握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

七、轮系1.掌握定轴、周转和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了解行星轮系齿轮齿数的选取条件。

八、机械系统运动方案1.了解机构选型的基本知识;2.掌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

机械设计部分一、联接1.掌握螺纹联接常用类型的特点、应用及对联接件的要求;2.掌握螺纹联接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方法;3.了解螺栓组联接结构设计要点;4.了解各种键联接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应用,掌握平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及强度计算。

二、带传动1.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滑动分析及应力分析;2.掌握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及带轮的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自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1)制造;运动 2)C 3)B 4)B 2.略第二章: 1.1)高副;1;低副;2 2)原动件;机架;基本杆组 3)机架;原动件 4)B 5)A 6)C 7)A2.1)a) b) c) 2)a) 21927323=-⨯-⨯=--=H L P p n Fb) 11524323=-⨯-⨯=--=H L P p n F 3)因原机构0624323=⨯-⨯=--=H L P p n F 机构不动,则不能实现设计意图,设计不合理,修改后方案如上图所示。

4) ①机构由一个Ⅲ级杆组和原动件及机架组成,故为Ⅲ级机构; ②机构由两个Ⅱ级杆组和原动件及机架组成,故为Ⅱ级机构。

第三章: 1.1)15;10;5 2)移;转 3)C 4)输出;输入 5)摩擦角之内;摩擦圆之内;机械效率小于或等于零 6)C 7)A 8)C 2.1)v e =0.33 m/s a e =3.3 m/s 2 ω2=2.4 r/s ε2=14 1/s 2A OB 1 23 4A B CDBA C 1 2 3 4 a)Fb)2)3232B B B B v v v +=kB B rB B B B a a a a 323232++=即kB B r B B t B n B nB a a a a a 3232332+++=(注意:本题中的速度和加速度中的每一项的大小和方向要弄清楚,并能对应式中的每一小项写明白。

)3) 12123A A A A v v v v +==rA A K A A n A A a a a a a 1212123++==4)04323=++F F Q第四章: 1.1)摇杆;90° 2)双摇杆 3)定块4)曲柄摇杆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 5)B 6)A 7)B 2.p a 2(a 3) a 1P’n 1’k’a 2(a 3)’F 32 F 12F 41 F 23F 43 QφDD 4P 34P 14P 12P 23∞13 nB a 2tB a 3rB B a32k B B a 32nB a 33B a 2B v 3B v 32B B v求构件尺寸:由作图量取AD=?AB=?CD=?(答案略)第五章:1.1)等速;等加速和等减速或余弦加速度2)C 3)C 4)C 5)B 6)B 7)B 2.12)1)m1=m2=m α1=α2=α;m n1=m n2=m nαn1=αn2=αnβ1=-β2;大端m1=m2=m α1=α2=α;m x1=m t2=m αx1=αt2=αγ1=β2 2)节;分度3)分度圆上齿厚等于齿槽宽4)相切;相离5)C;A 6)B 7)A 8)32°;58°9)节;基;分度10)C 11)B 12)C 13)A 14)C;A;B2.1)mm 4=m 151=z m m 60'11==d d mm 240'2=d ==αα'20° 4=i因z 1=15<17,会发生根切,致使齿厚减小,故造成轮齿折断。

《机械原理》 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  学习指南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一、遵循大学工科课程的一般学习规律应当重视平时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答疑、作业、实验、课程设计、测试和考试等环节,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好时间,保持与教学进度相协调的学习节奏。

尤其要克服平时松懈,考前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作到“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平时多下功夫。

二、转变学习和思维方法机械原理课程的特点在于:相对于数学、物理和理论力学等基础科学,机械原理课程有许多内容是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的,在考虑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不仅要从数学、力学等方面考虑,还要从工程实际考虑,比如要考虑设计的经济性、操作和使用的方便性、制造的可行性等等。

而相对于专业课程,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又比较强,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具有比较严密的数学、力学依据的。

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是大学期间第一门工程设计类课程,不少同学会感到头绪比较多,面对具体问题无从下手。

还有的同学感到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可以听得懂,但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就不会了。

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多数是由于没有注意到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差别,在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还没有适应机械原理这门与过去大多数课程性质不同的课程。

我们认为,在学习中要尽快实现学习和思维的转变:①要意识到工程问题的多样性,学会针对不同的问题构思不同的解决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渐摆脱按照老师或教材的方法“照猫画虎”的学习和思维方式;②要意识到工程问题求解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对同样的工程设计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可以采用,而且,最后的答案也往往不是唯一的。

要逐渐摆脱对所谓的“标准答案”的依赖,建立“只要方法符合数学、力学的基本原理,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就是正确的解”的自信;③教材和老师讲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要多注意观察日常生活、身边的机械装置,不要再对身边的机械“视而不见”,要认真研究、领悟设计的奥妙;④牢记“What I hear, I forget; What I see, I remember; What I do, I understand”。

机械原理 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  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说明:《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专业紧密相关、培养机构设计方法和机械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主干课程,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本课程学习指南,对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考核方式,课程内容学时分配,主要内容及相关要求做了较详细的说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有的放矢的学好本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课程代码:030400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学分:3总学时:72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18 (实验单独设课18学时)授课对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前导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二、学习目的〈〈机械原理〉〉研究机构的型综合(结构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创造新机器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常用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及其尺度综合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机构优化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它是一门运用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者具有对机构进行选型并能根据工艺要求进行机构尺度设计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学习及工程机械的设计打下基础。

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廖汉元孔建益钮国辉主编〈〈机械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参考书:[1] 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黄锡凯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孔建益主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四、考核方式《机械原理》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为主,另外辅助有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单独设立了实验课。

《机械原理》自学指导书

《机械原理》自学指导书

《机械原理》自学指导书一、课程名称:机械原理二、自学学时:42课时三、教材名称:《机械原理》郑甲红朱建儒刘喜平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四、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朱东华樊智敏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五、课程简介:机械原理是一门以机器及机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机械原理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各种机构的分析问题;2)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3)机器动力学问题;4)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机械类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打好工程理论基础。

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要用到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以及金属工艺学等课程的知识。

六、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七、自学内容指导:第一章绪论1、本章内容概述: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4)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5)机械原理与创新设计。

2、自学学时安排:6学时3、知识点:1)机器和机构的共同特征2)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3)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要用到的知识;4、难点:1)机器和机构的共同特征2)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3)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要用到的知识;5、章节同步习题(客观题):一、选择题:1、“机械原理”是一门以机器和()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A、机构B、构件C、零件2、常用的()有: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还有各种间歇机构等。

A、机器B、机构C、构件D、零件3、机械原理所学的内容是研究现有机械的运动及工作()和设计新机械的知识基础。

A、性能B、性情C、性质4、在机械原理学习过程中,要用到数学、物理、理论力学以及()工艺学等课程的知识,其中联系得最密切的是理论力学。

A、金属B、非金属C、高分子材料5、学习机械原理除了要运用抽象思维,更应注意()思维。

A、形象B、逻辑6、现代机械工业日益向高速、重载、高精度、高()、低噪声等方向发展。

A、效率B、效果C、效能7、机械()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知识积累、创新方法和创新毅力4个方面。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第一章绪论(一)本章要求1.掌握机械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机械、机器、机构等名词概念;2.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及学习特点。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机器和机构,对于机器和机构的含义和特征应能清楚地掌握,这是本章的重点。

同时,要注意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特点。

至于课程内容的几个方面及发展趋势,有一初步了解即可。

(三)自测练习题1.填空题1)零件是机器中的单元体;构件是机构中的单元体。

2)机构中的构件是由一个或多个零件所组成的,这些零件间产生相对运动。

A.可以; B.不能; C.不确定3)机器与机构的主要区别是:。

A.机器较机构运动复杂; B.机器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能量;C.机器能变换运动形式。

4)一种相同的机构机器。

A.只能组成相同的 B.可以组成不同的 C.只能组成一种2.简答题1)什么是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各举一例说明。

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一)本章要求1.了解机构的组成。

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能将实际机构结构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机构的运动简图并以此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3.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判断方法。

能准确识别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的处理。

能对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作出判断。

4.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方法。

能够将简单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并正确判断机构的级别。

学会根据机构组成原理对简单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一是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二是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至于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内容,属于拓宽知识面性质的内容,不作重点要求。

在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相接触的两构件间的联接方式分析确定两者的运动性质,即判定运动副种类。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导书前言机械原理是机械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学习机械设计、工艺、制造和机器人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在学习机械原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主要通过讲述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工艺、制造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基本能力,达成以下的学习目标:1.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能够分析和计算机械构件的受力、运动和动力等问题;3.能够根据不同机构的机械特征,进行机构选型和设计;4.熟悉和了解机械原理的应用技术,包括机器人和数字控制等。

二、课程学习方法在学习机械原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以较好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以下是一些建议。

1.讲授课程内容时,要注重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避免过分的背诵。

2.配合练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阅读相关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

4.每次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解题思考练习。

5.找到类似机械结构的实例进行学习和讨论,增强应用能力。

三、课程学习内容机械原理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力的平衡与受力分析:包括静力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如牛顿力学定律和达朗贝尔定理等。

2.运动分析:包括运动观察、运动参数的表示和运动分析,如刚体运动学和配合与导向法等。

3.功能元件的设计:将机构分解为功能元件,如齿轮、轴、轴承、联轴器、减速器等,进行设计和计算。

4.常见机构分析与设计:包括机构的运动和动力学分析,如平面四杆机构、活塞型机构、齿轮传动和减速器分析等。

5.机器人和数字控制:了解机器人的各种构型、路径规划和预测控制方法,以及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结构等。

四、学习评估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主要通过课堂上的听讲、实验与练习、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于学习的掌握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课堂听讲,认真完成实验、练习和作业,并及时了解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期末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了解对于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希望学生能够提前进行复习,积极备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2013-2014学年第1学期,适用于机械1221-2任课教师:孟宪举说明:为配合学生《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根据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课程基本情况、性质、任务、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学习参考书、考核要求及各章节重点、难点等均在本学习指南中做出了较详细的说明。

同时针对各章的不同要求,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自测练习题,学生通过自测检查可以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总学时:56学时,课堂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

先修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各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问题,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机器动力学问题和机械运动系统设计的问题。

它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说明1、教材本课程教材选用由刘会英、杨志强、张明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校机电工程规划教材《机械原理》。

本教材内容精炼、结构合理、理论性强,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于计划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所有内容一一进行详细讲解。

因此,学生应该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搞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注意寻找同类问题间的内存规律。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问题由“繁”变“易”,将课本由“厚”读“薄”。

2、多媒体课件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本校机械基础学科组集体创作的,它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一种虚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增强工程实践意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应该提醒的是,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时,不能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丰富多彩的课件画面上,而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课堂学习中,由于信息量较大,课堂进度较快,应注意对重要内容作记录,并在课下及时复习和总结。

三、参考书1、《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主编2、《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3、《机械原理学习指南》孙桓主编4、《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申永胜主编5、《机械原理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葛文杰主编6、《机械原理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焦映厚编四、课程考核《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平时表现(以作业为主,包括课程出勤、课堂讨论、提问等情况):20 %2、实验(未完成规定实验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10 %3、期末考试:70 %五、各章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及自测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本章要求1、掌握机械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及机械、机器、机构等名词概念。

2、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及学习特点。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机器和机构,对于机器和机构的含义和特征应清楚地掌握,这是本章的重点。

同时,要注意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特点。

至于课程内容的几个方面及发展趋势,有一初步了解即可。

三、自测练习题1、填空题(1)零件是机器中的单元体;构件是机构中的单元体。

(2)内燃机中的连杆属于。

A:零件B:机构C:构件(3)机器与机构的主要区别是:。

A:机器较机构运动复杂B:机器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能量C:机器能变换运动形式。

(4)一种相同的机构机器。

A:只能组成相同的B:可以组成不同的C:只能组成一种2、简答题(1)什么是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各举一例说明。

(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一、本章要求1、了解机构的组成。

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能将实际机构结构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图;能看懂机构的运动简图并以此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3、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判断方法。

能准确识别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的处理。

能对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作出判断。

4、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方法。

能够将简单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并正确判断机构的级别。

学会根据机构组成原理对简单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一是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二是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至于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内容,属于拓宽知识面性质的内容,不作重点要求。

在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其关键在于如何根据相接触的两构件间的联接方式分析确定两者的运动性质,即判定运动副种类。

此外,在运动简图上绘制构件时,只表达与运动有关的因素,与运动无关的因素(如构件复杂的外形)应略去。

在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中,有关虚约束的识别及处理是本章的另一个难点,但不是重点。

因此,只要对虚约束有一明确的概念,并对机构存在虚约束的一些常见情况能够作出识别和判断,以便正确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即可。

三、自测练习题1、填空题(1)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为;它引入个约束。

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为,它引入个约束。

(2)根据平面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看成是由加和组成。

(3)机构中相对静止的构件称为,机构中按给定运动规律运动的构件称为。

(4)杆组是自由度等于的运动链。

A:1 B:0 C:原动件数(5)某机构为Ⅲ级机构,那么该机构应满足的必要充分条件是。

A:至少含有一个Ⅲ级杆组B:至少含有三个基本杆组C:含有基本机构和二个基本杆组(6)机构中只有一个。

A:原动件B:从动件C:机架(7)有两个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都等于1,现用一个有两铰链的运动构件将它们串成一个平面机构,这时其自由度等于。

A:1 B:0 C:22、计算分析题(1)画出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运动简图。

(a)(b)(c)(2)计算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

(在计算中,如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应说明)(a)(b)(3)下面所示两图分别为一机构的初拟设计方案。

试:计算图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需说明。

分析其设计是否合理,如此初拟方案不合理,请用简图表示其修改方案,并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

(a)(b)(4)分析下图所示机构的杆组组成,画图表示拆杆组过程并指出各级杆组的级别和机构的级别。

①若构件1为机架、构件5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②若构件2为机架、构件3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性能分析一、本章要求1、了解平面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目的和不同方法。

2、掌握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3、理解速度瞬心的概念及“三心定理”,能够运用瞬心法对简单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4、能够运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5、掌握机构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运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对平面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熟悉移动副、转动副及螺旋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6、对机械效率、自锁有明确的概念。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1、本章重点是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其中包括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

2、本章的难点一是运用瞬心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二是运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加速度分析。

三、自测练习题1、填空题(1)在由6个构件组成的机构中,瞬心总数为个,其中有个相对瞬心,有个绝对瞬心。

(2)当两构件的相对运动为动,牵连运动为动时,两构件的重合点之间将有哥式加速度。

(3)在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时,影像原理适用于各点之间速度和加速度关系。

A:任意构件上B:同一机构上C:同一构件上。

(4) 机械效率等于 功与 功之比,它反映了输入功在机械中的有效利用程度。

(5) 平面移动副的自锁条件是:驱动力作用在 ;转动副的自锁条件是:驱动力作用在 ;用机械效率判断自锁的条件是: 。

(6) 当移动副中摩擦系数大于零时,滑块所受导路总反力的方向与滑块运动方向成 。

A :直角B : 锐角C :钝角。

(7) 两运动副的材料一定时,当量摩擦系数取决于 。

A :运动副元素的几何形状B :运动副元素间的相对运动速度C :运动副元素间作用力(8) 一台机器空运转,对外不作功,这时机器的效率 。

A :大于零B :等于零C :小于零2、 作图分析题(1) 在下图所示机构中,设已知各构件长度m m 85=AD l ,m m 25=AB l ,mm 45=CD l ,mm 70=BC l ,原动件以角速度rad/s 101=ω转动,试用图解法求在图示位置时E 点的速度E v 和加速度E a ,及构件2的角速度2ω和角加速度2ε。

(2) 在下图(a )所示曲柄滑块机构中,已知各构件的尺寸及位置,设原动件的角速度1ω为常数。

图b 和图c 分别为该机构在图示位置时的速度多边形和加速度多边形,各图的比例尺分别为:mm mm 2=l μ,mmmm/s 20=v μ,mm mm/s 1202=a μ ① 列出与图(b )速度多边形相对应的速度矢量方程式,并标明速度多边形中各线段所代表的矢量。

② 列出与图c 加速度多边形相对应的加速度矢量方程式,并标明加速度多边形中各线段所代表的矢量。

③ 求构件2的角速度ω2和角加速度ε2。

要求写出计算关系式,并根据图中线段尺寸比例求出其大小,说明其方向。

④ 利用影像原理,求出构件2上速度为零的点2E 和加速度为零的点2F 。

(a ) (b ) (c )(3) 在下图所示机构中, 曲柄1上作用着驱动力矩M ,滑块3上作用有工作阻力Q 。

设已知机构尺寸、移动副中的摩擦角 以及转动副中摩擦圆(图中虚线圆所示)。

若不计各构件的质量,试求:构件2上运动副B 、C 处的反力方向和位置;构件1上运动副A 处的反力方向和位置;并分析滑块的受力情况(列出平衡方程,并画力多边形)。

第四章 平面连杆机构一、 本章要求1.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演化方法。

对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及演化方式中的曲柄摇杆机构和摆动导杆机构要熟悉其结构组成和运动特点。

2.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性的分析方法。

对曲柄存在条件、急回特性、行程速比系数、传动角或压力角、死点有明确的概念;3. 掌握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方法。

能够按照给定行程速比系数、给定连杆位置或两连架杆位置运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完成四杆机构各构件基本尺寸的确定。

二、 本章重点和难点1. 本章的重点一是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的判断;二是四杆机构中急回特性分析、传动角压力角分析及死点位置分析;三是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