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2020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2.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1对1”讲练考点3 文意理解考点4词语含义及赏析考点针对练五、(2019郑州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共14分)独木桥①上学途中,我们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
②叫它桥,其实它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架在小河上,没有桥栏杆,也没有扶手。
③哥哥从桥上走过去,身轻如燕。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快速地走几个来回,然后再去上学。
有一次,他走到桥中间,从书包里取出一根绳子,在狭窄的桥上跳起绳来,居然还跳了一个“双摇”。
④但过这样的桥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⑤我只要一踏上这座桥,就会觉得身子不由自主地晃动。
如果我不蹲下来,一定会摇晃几下就掉进河里了——虽然是条小河,桥也不高,但我还是感到恐惧。
⑥小河倒映着天空,那些白云,都在水里缓慢移动,我感觉独木桥也在移动。
上下都是浩瀚的天空,我就像是在空中飘浮的一片羽毛,怎么能不怕啊?⑦我不得不求助于哥哥,让他牵着我的手往前走。
但是,他把我引到独木桥中间,有时候会故意松开手,等我摇晃几下,眼看要掉下去了,他才再次将我拉住。
⑧这座独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少。
有一天,河对面有人看到哥哥拉着我上了桥,他竟也走到了桥上。
我拉着哥哥的手,一步步往前挪,不知道和对面走过来的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么窄的两根木头,一个人走过去已经不是容易的事,而对面过来一个人,要在桥的中间交身而过,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
⑨“退回去!”我听到对面过来的人凶狠地说。
10哥哥显然是要和他较劲,他对那边走过来的人说,“你退回去!是我们先○走上来的!”⑪但是那个人并不愿意后退。
⑫“那大家就一起掉进河里好了!”听到哥哥这么说,我真的感到绝望。
⑬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⑭当哥哥和对面过来的人快贴到一起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哥哥使劲顶了一下对方,他一定是想把那个人顶到河里去。
⑮而那个人,也在用力顶哥哥。
这个我感觉到了,因为哥哥的身体重重地向后退了一下,差点把我撞下去。
⑯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个彼此又一顶,竟然奇迹般地交换了位置。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4记叙文阅读考点指导(二)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 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 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 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 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选自《意林》,有改动)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真题 T29 改编)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 果。 (1)“锉子”这个词刺 .痛 .了我。 (2)奶奶嗔 .怪 .:“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 钱干什么?”
【思路点拨】 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其次,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在此处的特殊 意思。“刺痛”这里是当“我”看到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时,为奶奶的苍老和辛劳而难过痛 心的意思。“嗔怪”这里是当“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 大的金戒指时,奶奶心里是高兴的,嘴上却说着怪“我”的话的情态。最后,结合作者的 情感、态度等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2.句子的赏析。 (1)了解赏析句子的特点。包括句子含义、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 词性等。 (2)确定最佳赏析角度。首选句式、表达方式,然后再从修辞和句子所处的位置(开 头、结尾、段首、段尾)入手看其表达的作用,如中心句、主旨句等。若无以上两点,则 考虑其他赏析角度。 (3)结合具体语境,指出这个句子在此的特定作用。
句段作用
3.(真题 T30)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 B 处在文中的作 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思路点拨】 首先,画线句子出现在文章结尾,可知结构上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而且与文题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其次,内容上,点明了中心,“一生难忘”“一 生的温暖”“握得久一点”等词句都表达了“我”对奶奶感激及祝福的深厚情感。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08生活类记叙文(二)(含解析)

专题08 生活类记叙文(二)一、(2019·天津)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
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
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
那些刺绣出来的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
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
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
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
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
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
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中考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全)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意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
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解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讲解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注意:(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务必看题目。
(2)采用压缩法去阅读,尽量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3)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蕴含在首尾两段中,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务必注意首尾两段。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词、主旨句、抒情底座段。
答题时注意:(1)看清题目要求。
比如“概括”“简述”等,就要注意答题组织评议的凝练性、概括性。
(2)根据分值去考虑得分点。
分清问题中有几个要点,答完整,做全面。
一般而言,涉及到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的问题,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对于鉴赏题,可以从语言、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
(3)分条概括,清晰规范答题。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二、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做某些补充)。
作用: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做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做解释性的说明,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特或事件。
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 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真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7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知识划重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对策如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尤其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1·世纪*教育网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1*教*育*名*师3.记叙的详略: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21-cnjy*com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6.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020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1 记叙文阅读 第02讲 赏析词句 分析人物

1. [全品原创/考点五]选文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匠气”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案】这里是指原封不动地画出实物的样子,作品缺乏神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匠气”一词,是针对某种制作上的 一种感观效果的描述,常被引用于对文字写作方面的品评,喻指诗词、文章过于 追求辞藻堆砌、精雕细刻、四平八稳,便有失内容的生动和灵转。作答时应回 到原文该词所在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种“替换”。作答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辨修辞
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直接代入句中替换喻体,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句 子意思。 2.抓关键词
找出句中的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 的话复述句意。 3.理解言外之意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答题格式】 模板1:“××”词语原指……,这里(用了……手法,)是指……。 模板2: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 模板3:这句话启示(告诉)我们……。 【考点专练】
技法精讲
考点五 理解词句含义 【教材典例】
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 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九上 《故乡》] 【分析】“可悲的厚障壁”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 同,实际上是故乡所象征的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 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 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 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 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记叙文知识点、出题点举隅【知识点】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一、*信息的感知和提取*的信息包括*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题形式】1、理清*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线索)〖补充知识点〗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补充知识点〗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习题训练】例一:《背影》节选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
向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2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教材探源
考
向 1
考向2 标题作用
(统编七下《驿路梨花》“思考探究”改编)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
什么妙处?
考 向
【参考答案】“驿路梨花”表层含义指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深层含
2
义则是指“梨花”精神。“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
返回目录
考
向
◎全国视野
1
(2019杭州)“我”本来可以完成妈妈交代的“任务”,为什么最终放弃
了?结合全文探究原因。
考
(2019淄博)文章第④段写“喜鹊不像鹰”,第⑬段却写喜鹊“如威武的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统编教材其他设问
1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改编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
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
考
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向 2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
考 向
(2015海南15题3分)“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摘录
2 原文语句回答。
(2012海南10题2分)“隐形的翅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全国视野
考
向(2019宿迁)请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被露水打湿的月亮”的内涵。
3
(2019曲靖)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统编八下《社戏》“思考探究”)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
考 向
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
向
考 向 3 内容理解(10年3考)
1
◎海南中考设问
(2015海南17题2分)选文第②段中说“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
向 1
教材探源
考向1 标题含义
(统编七上《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改编)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
考 向
念》?
2
【参考答案】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所表达的是对
母亲的怀念。深层的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
考
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
向 3
心理过程,在母亲过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
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向 1
考 向 1 标题含义(10年3考)
◎海南中考设问
(2016海南15题2分)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向 2
中起了什么作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1
考 向 2 标题作用(全国视野)
◎全国视野
考
(2019黄冈)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向
2
(2019盐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
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
考
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统编教材其他设问
1
(统编七上《散步》“思考探究”)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
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考
(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
2
写作对象等。
第二步,拆解题目,确定题目关键字。句子→短语→词语→字(一般是限
考
制性、修饰性的词语)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1
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关键字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
主要是比喻,需分清本体和喻体;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
容;五看是否有情感;六看是否为线索。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方法指导
向 1
(1)审清题干,看有无特殊要求,如用原文语句回答等。
(2)带着问题读文章,若是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则需要留意与标题关键
词相关的语句,然后从中摘取相关内容;若无,则可按照以下步骤作答:
考 向
第一步,明确标题的本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
1
考向3 内容理解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节选)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考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向 2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
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
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2)标题内容的不同,标题的作用也就会有不同,因此分析标题作用一
考
向
般还需从标题涵盖的具体内容来进行: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A.以人物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交代写作对象及内容;③紧
向 1
扣中心,突出主题。
B.以物象为题的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⑤寄
考
完文章,请说说父亲是否意识到了他的爱,并简述理由。
向
2
(2012海南13题2分)文章第⑦段写到“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
飘荡起来。”“她”的心为什么会“飘荡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
理解。
考
向
(2011海南10题3分)庄老师爱吃野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摘录文中语句
3
回答。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方法指导
1
(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散文和小说侧重点有所不同:
A.散文标题: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点明主旨;交代行文线索;
考
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向
2
B.小说标题:突出主题,对表现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悬念;
点明线索;为塑造人物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交代中心内容等。
考 向
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
C.以事件为题的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
D.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向 3
以及故事的背景;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教材探源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