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合集下载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策略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策略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策略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因为这种骨折通常伴随着软组织损伤、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对于较为简单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腕臂固定或手臂吊带等。

但对于复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恢复骨折的解剖形态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缩短康复时间。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

内固定指的是通过手术将钢板、螺钉等器械固定在骨骼上,以达到恢复骨折解剖形态和功能的目的。

而外固定则是通过穿刺皮肤将钢针等器械固定在骨骼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病情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治疗的患者。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肢的力量和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等。

总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同时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肱骨骨折的治疗及康复方案

肱骨骨折的治疗及康复方案

肱骨骨折的治疗及康复方案肱骨骨折是指上肢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常见于肱骨近端、干骺端或远端。

由于肱骨在人体的功能十分重要,因此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功能恢复。

为了更好地治疗肱骨骨折并促进康复,我们将探讨肱骨骨折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一、肱骨骨折的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适用于非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骨折。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戴上适当的臂固定器(如石膏固定器)来维持肱骨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恢复性运动,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

2. 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移位或复杂性骨折的情况。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内固定物(如钢板、钢钉等)来稳定肱骨,促进骨折的愈合。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特定的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以恢复肱骨的功能。

二、肱骨骨折的康复方案1. 疼痛管理:在康复过程中,疼痛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可以通过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来缓解疼痛。

同时,冷热敷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肿胀。

2. 肌肉强化和功能恢复:康复阶段主要目标是增加肌肉强度和恢复肱骨的功能。

初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牵张和屈伸运动。

随着康复进展,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负荷,包括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力锻炼、肱二头肌屈伸运动等。

3. 关节活动度恢复:康复过程中,恢复肱骨的关节活动度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来促进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范围,如抬举手臂、肩关节转动等。

4. 平衡和协调训练:肱骨骨折可能会对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可以帮助恢复这些功能,如单脚站立、平衡球训练等。

5. 功能日常活动训练:在康复的后期阶段,患者应该进行一些日常活动的模拟训练,比如抬重物、书写、穿戴衣物等。

这有助于患者重新适应日常生活并恢复功能性能力。

三、肱骨骨折的预防预防肱骨骨折的关键是避免摔倒和游泳时肩部外伤。

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注意加强肌肉力量,保持良好的平衡能力和骨骼健康。

此外,在进行高强度、高冲击性的运动时,应注意使用适当的保护装备。

骨科教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

骨科教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

骨科教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要点:1.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发生于老年人群,通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功能预后2.移位性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其治疗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相关情况(内科并发症,功能需求),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者病理性骨折),手术医生经验等。

3.文献报道,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对骨质疏松患者,并发症更严重4.局部的骨密度降低,肱骨头缺血,残余的内翻移位,肱骨内侧柱的支撑缺乏,非解剖复位等均会造成内固定失败及较差的临床功能预后。

5.半肩关节置换的功能预后和肱骨大结节是否在解剖位置愈合显著相关。

反式肩关节置换可以为存在肩袖功能障碍或者一线治疗方案失败的老年患者提供较满意的肩关节功能。

肱骨近端骨折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其骨折分类和治疗较为复杂。

为减少治疗失败发生率,合理的选择治疗措施非常重要,治疗措施包括非手术治疗,微创骨折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置换。

骨折内固定要求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但在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上述要求很难达到。

随着锁定钢板的普及,目前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数量在显著增长。

2005年肱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比例较2000年上升了25%。

与此同时,手术翻修的比例也在显著增长。

本系统回顾对近期的肱骨治疗相关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详细分析了现有的肱骨近端骨折分类系统,并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肱骨治疗提出合理的建议。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肱骨骨折的治疗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最终的治疗方案取决于医生,患者,骨折类型等各种因素。

流行病学1999-2005年,美国医疗保险人群肱骨近端骨折年发生率在250/10万人,其中女性占80%。

约87%的患者骨折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可能和患者骨质疏松相关。

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分类在1934年,Codman等人依据肱骨近端骨折的部位介绍了一套分类系统,他将肱骨近端分类为四个区域,肱骨骨干,肱骨头,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与之对应的有12个骨折分类类型。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上端发生的骨折,常见于肱骨头或肱骨颈部位。

这种骨折通常由于外力直接作用于肱骨而引起,如跌倒、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等。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是指通过保守手段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类型。

保守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外固定或石膏固定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的愈合。

在保守治疗中,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定骨折类型和稳定性,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保守治疗中,外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固定通过将金属钢针或钢板插入受伤骨折部位的骨髓腔内,外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使之保持稳定。

外固定可以有效地减少骨折的移位和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愈合。

外固定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但需要定期复查和调整。

另一种保守治疗的方法是石膏固定。

石膏固定通过将患肢置于适当的位置,并用石膏固定患肢,使骨折部位保持稳定。

石膏固定具有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类型。

但石膏固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固定时间较长、关节僵硬等。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中一些不稳定性较高或严重移位的骨折,手术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来实现骨折部位的稳定。

内固定通常采用金属板、钢钉或螺钉等器械,将骨折的骨片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的愈合。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恢复快、功能恢复好,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手术风险。

在手术治疗中,外固定通常用于一些严重移位或骨折稳定性较差的病例。

外固定通过将金属钢针或钢板插入骨折部位,外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使之保持稳定。

外固定可以有效地减少骨折的移位和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愈合。

外固定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但需要定期复查和调整。

总的来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类型,通过外固定或石膏固定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四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四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四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摘要】笔者比较了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加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4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其中以手法加交叉克氏针固定疗效最好。

【关键词】骨折;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术;骨折固定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逐年升高,约占全身骨折的5%,其中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最多见。

引起骨折的诸多因素中,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因素和年龄因素最为重要。

如何有效确切的治疗成为该病治疗的关键所在。

为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2000年至2005年将收治的42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旨在评价日前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4例病历中男257例,女167例。

年龄12~82岁,平均年龄46.7岁。

左侧骨折150例,右侧骨折274例。

所有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106例。

A组采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B组采用手法复位加交叉克氏针内固定;C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D组采用切开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在年龄、性别和病情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伴有影响治疗及疗效观察者。

如肝、肾损害等;某些特征人群如孕妇、病情危急、过敏体质等;合并颅脑损伤或脊髓损伤者;病理性骨折;开放创面较大或继发感染;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1.3 分型 Neer根据肱骨上端骨骼的4个解剖结构,即肱骨头、肱骨干、大结节、小结节之间相互移位的关系将骨折分为4型。

Ⅰ型骨折:指上述4个解剖结构中一处或多处骨折,但相互之间移位小于1cm或旋转小于45°,即临床上无移位或者嵌插型骨折。

此型骨折占肱骨上端骨折中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所特有。

Ⅱ型骨折:上述4个解剖结构中,其中有一处骨折有超过1cm或旋转45°的移位,此型中以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最多见。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小常识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小常识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小常识肱骨近端骨折,多为肱骨外科颈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中非常常见。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绝经后局部骨质疏松,肱骨在意外跌倒后出现支撑地面的现象。

骨折后,多采用石膏或支架保守治疗。

当然,如果没有手术禁忌症,术前检查有明显移位的骨折,也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开放翻修和内固定,使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得以恢复。

1.肱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疗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使用夹板进行固定。

在固定期间注意做好患肢的保护措施,避免再次损伤。

在固定期间配合做好功能恢复治疗即可。

保守治疗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复位良好后可有效缓解骨折后的疼痛,有研究发现,肱骨近端骨折时,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主要是因为骨折断端无法复位所致,所以轻微活动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复位后使用夹板可以避免骨折移位和活动,临床疗效显著。

保守治疗针对的患者群体主要是有手术禁忌症和高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为其缓解疼痛,保证股骨活动度。

2.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术前协助患者仰卧,垫高患侧肩部,也可以将手术床头部摇高30-45°,在全面或臂丛麻醉下开始手术。

在肩前外侧做手术切口,经过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进入,注意不要伤及头静脉,将其向内侧牵开,三角肌向外侧牵引开。

部分患者可以从锁骨下1.5cm处横行将部分三角肌前缘切断,使肱骨近端能充分暴露。

对肩袖进行检查,确认有无撕裂或破裂,注意保护好此处的血液循环,将骨折端血肿和嵌入的软组织做好清理,如果骨折块上附着有软组织,注意做好保护。

以肱二头肌长头腱、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为标志,对股骨头和大小结节进行定位,将上臂外展牵引并进行旋转,向下牵拉肩袖,将肱骨大结节向上推压使骨折部位复位。

如果大结节无法复位时,可以在岗上肌腱下方穿不可吸收缝线进行牵引,并在远骨折块近端横行钻孔行8字缝合固定。

在C臂机X线透视下对骨折复位满意后,使用1枚克氏针从大结节传入肩胛盂,将大结节和肱骨头进行暂时固定。

肱骨近端及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肱骨近端及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摘要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在1.1%-10%,而肱骨中段该比例为5.5%。

当肱骨骨折保守治疗6-8周,而在X线并没有出现骨折进展愈合迹象时应当给予手术治疗。

近期的系列研究显示在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的病例中,超过90%的患者通过锁定钢板和自体骨植骨后均能得到顺利的愈合。

对肱骨近端骨折造成肱骨头坏死或肱骨头碎片不能有效固定的患者,肩关节镜可以作为姑息治疗手段。

对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加压钢板+自体骨植骨仍是治疗的金标准,近期的研究支持对骨质减少的患者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双钢板固定,并行皮质骨支撑。

引言肱骨骨折约占所有类型骨折的5-8%。

对大部分的肱骨干骨折(>95%)和肱骨近端骨折(89.1%),通常推荐采用保守治疗方法,部分患者保守治疗肱骨骨折可出现肱骨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肱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原因相类似,因此对这类患者而言,再行手术治疗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肱骨骨折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血供减少,吸烟,内科合并症)和机械(不充分的制动,骨折类型,骨折移位)方面等因素,在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对肱骨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目标在于提供稳定的机械支撑,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并创造有利骨折愈合的微环境。

目前治疗肱骨骨折不愈合的策略较多,但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自体骨移植仍是骨折不愈合治疗的金标准。

其他方法如近端萎缩性骨折不愈合髓腔内填植自体腓骨移植骨块,骨质减少骨折不愈合患者的双钢板治疗等也有文献报道和临床应用。

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肱骨近端骨折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是低能量,非移位或少量移位的骨折类型。

对大部分患者而言,这类骨折均能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愈合,但对骨折术后6月内不愈合的患者往往可以产生较多影响。

Hanson等对124例肱骨近端骨折行保守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在1年随访时,只有3%的患者因肱骨骨折不愈合需要行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的中西医治疗——医疗小常识科普

肱骨近端骨折的中西医治疗——医疗小常识科普

肱骨近端骨折的中西医治疗——医疗小常识科普肱骨近端骨折在骨科疾病中比较常见,通常由间接暴力所致,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机体痛苦。

为了使患者尽快康复,早日回归社会,就要重视治疗方法的选择。

有研究证实,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促进疾病恢复。

一、肱骨近端骨折的简单介绍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大结节基底及以上部位的骨折,发生原因主要有直接或间接的撞击、老年性骨质疏松等,患者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并可见淤血斑的症状,部分患者伴有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症状。

因骨折情况不同,所以有如下疾病类型。

根据Neer分型,按照骨折后骨块的数目及移位的成熟,可分成一部分骨折,四个解剖部位相互位移小于1cm,成角小于45度;两部分骨折,一个部位骨折,并且发生位移,有解剖颈骨折、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和外科颈骨折之分;三部分骨折,两个部位骨折并且发生位移,常见2种形式大结节、外科颈骨折和小结节外科颈骨折;四部分骨折,四个解剖部位都发生骨折和位移,肱骨头向外侧脱位,血供被严重破坏,增加了缺血坏死发生的可能。

按照压缩程度分类,肱骨近端骨折可分成<20%,20%-45%,>45%。

根据AO分型,可以分成A 型骨折,即关节外骨折,仅一个结节骨折,伴或不伴干骺端骨折;B型骨折,即关节外骨折,大小结节均骨折,伴干骺端骨折或盂肱关节脱位;C型骨折,即关节内骨折,肱骨头血供受到明显破坏。

二、肱骨近端骨折的中西医治疗(一)肱骨近端骨折的中医治疗1.药物法。

(1)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三七、制乳香、制没药、地鳖虫、红花等,再随证分期选用中药,骨折中后期选用续断、仙茅、骨碎补、生白术、补骨脂、当归、陈皮、淫羊藿等;体弱者加当归、黄芪。

(2)选用七厘散、夺命丹、正骨紫金丹等中成药。

(3)选择有止痛作用的单味中药,包括草乌、威灵仙、五加皮、制南星等。

2.外治法。

(1)选择中药:桂枝3g,红花5g,桑寄生、全当归、草乌、独活各9g,积雪草、伸筋草各12g,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装入纱布袋内扎好,放人锅内煮沸后稍待冷却用毛巾浸后敷于患处,15-20分钟/次,每日2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为非常常见的一种关节周围骨折,主要发生在30岁和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尤其是女性群体。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而引起,本文就其临床评估进行分析,并分别给出了有效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方式。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评估;手术;非手术
肱骨近端骨折占全部骨折的5%左右,主要由于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隶属于肩关节骨折。

病发高峰期为:30周岁左右,这阶段骨折患者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损伤而引起,并伴随有脏器损伤或其他骨折;另一个最易发生此类骨折的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特别是老年女性。

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在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群体中总占了近70%,且近年来老年群体的发病率急速上升[1]。

1临床评估
1.1临床检查方面肱骨近端骨折常由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暴力而引起。

直接的暴力因素主要由高速运动或交通事故的引起,这种暴力致伤而导致的骨折多伴有血管神经和其他骨折型损伤。

间接的暴力因素主要为摔倒时手或者肘部着地,使暴力传至肱骨干而引起。

按损伤能量来划分可分为高能量和低能量的损伤,对高能量的损伤患者而言,应该检查是否有无其他骨折、脏器损伤、神经性的血管损伤,甚至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医生共同会诊来确定诊断与治疗的方案。

肱骨近端的骨折患者常伴有腋神经的损伤,且不能简单的仅对三角肌区是否有感觉,需要对三角肌肌力进行仔细检查,严重者还需采用神经肌电图进行检查。

对低能量的损伤患者而言,应该重点检查并评估骨质疏松及相关内科疾病。

骨质疏松状况可通过测量骨密度来鉴定,也可以对骨折处进行薄层CT检查,以了解患者肱骨头骨质状况。

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时,对患者以往病史的了解很重要,如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能够对患者手术造成影响的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术中死亡。

1.2影像学检查肱骨近端的骨折最优检查方式之一便是X线检查,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骨折类型,高品质的X线片能够准确的了解患者的骨折特点。

常规检查可选择肩关节创伤的系列片,有腋位、侧位和前后位的X线片。

对于肩关节的移位和骨折的评估而言,CT检查具有较大优势,在三维重建后能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在患者过于疼痛而不能进行常规检查时或者肱骨近端的三、四部分出现粉碎性骨折时应采取CT检查。

但是MRI不是肱骨近端的骨折的常规检测与评估方法。

1.3骨折分型常用的临床骨折分型主要有Neer型、AO分型。

Neer型的思想是将肱骨近端划分为肱骨干、小结节、大结节、肱骨头等四个部分,并将其骨折部位的骨折块数量来分型。

骨折块是指移位大于1cm及成角大于45°的上述部位。

一部分骨折定义为:肱骨近端骨折块成角小于45°或者移位小于1cm,且无论是
否有多条骨折线。

二部分骨折定义为:单纯性的小或大结节、解剖颈及外科颈(有粉碎型、非嵌插型、嵌插型)等骨折。

三部分骨折定义为:小结节+外科颈骨折或者大结节+外科颈骨折。

四部分骨折定义为:以上4个部分均有骨折,为非常严重的肱骨近端的骨折类型。

Neer后面又对上述分型做了一定的修正,增加了外翻压缩型、肱骨头劈裂、关节面的压缩型等骨折类型。

简单易记,为目前普遍认可的分型方式。

AO分型定义为:A型指的是关节外单处的骨折;B型指的是关节外双处的骨折;C型为关节内的骨折,此亚型分型较为复杂,未在临床普遍推广应用。

1.4肱骨头的缺血性坏死对Neer分型中的三部分骨折的肱骨头坏死率为17~38%,四部分骨折来说其坏死率为33-56%。

X线片上显示骨折线、内侧软组织、相对骨干等处的位移较大,且出现颈骨折,这都可以看出骨折暴力对肱骨头有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到其学运而出现破坏性坏死。

在临床观察中,即使患者的患肢X线片显示的坏死成都已经达到Ⅲ级,只要术中患肢的固定可靠、复位满意,但术后功能恢复与术后疼痛尚可接受。

2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2.1非手术治疗对肱骨近端的骨折进行非手术治疗,依靠的不是单纯的骨折类型,而是患者自身的功能要求及骨折严重度是否支持术后康复训练。

肱骨近端的两部分骨折若在复位后较为稳定都能采取保守治疗。

传统的肩“人”字石膏固定的方式目前已经很少采用,变更为采用颈腕吊带来固定。

经过2~3w制动后,患者可适当的进行可承受肩关节的活动练习,确保最大程度的降低创伤性的肩关节僵硬发生的可能。

2.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治疗效果与应用情况有限,其目的是支撑固定、稳定复位、对骨缺损的部位植骨,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以最大程度的恢复关节的生理功能。

术中建议采取沙滩椅的体位,且不同的肱骨近端的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也有区别,总结为如下:
2.2.1一部分骨折也指的是大结节处的骨折。

此部位骨折由大结节移位引起,骨折碎片大多处在肩峰下的间隙,很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可从肩关节的上方入路或者从胸大肌至三角肌入路,解剖复位之后进行螺钉或者张力带固定。

骨块较大的患者,可采用接骨板来进行固定,术中还应及时探查盂唇、冈上肌有无损伤,若有则需及时予以相应修复。

2.2.2二部分骨折即指的是外科颈处的骨折。

此部位的骨折应该重点对骨折端间的成角与间隙进行检查评估,比如骨干与肱骨近端出现完全分离的现象,闭合复位不够理想,此时可考虑进行软组织的嵌入,但是可能难以愈合,应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方式建议使用胸大肌-三角肌的入路方式,并采用锁定接骨板。

2.2.3三部分骨折此部位的骨折治疗应最大程度的解剖复位移位大结节、小结节,若大小结节的愈合不理想将很大的影响到肩关节的功能。

临床上普遍应用
锁定接骨板[2],其优点有:①肱骨近端与接骨板的轮廓非常匹配;②接骨板的近端采用多向螺钉控的方式,使螺钉具有更强的把持力,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③钉板间的锁定相当于内支架的作用,使骨面和接骨板之间无压力相互作用,利于骨折处的血运;④接骨板的边缘存在缝合孔可以使肩袖缝合固定。

2.2.4四部分骨折:此种骨折类型术后的预后较以上几种骨折类型差。

日后肱骨头的坏死和塌陷几率都很高,但其中肱骨近端的外翻压缩骨折由于关节处的血供较为良好,术后坏死的几率较低。

3术后康复
肱骨近端的骨折治疗在术后患者还应坚持进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的恢复其功能。

尽管患者术后的康复方案由患者的不同骨折特点和骨折类型及手术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其基本原则是一样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术后到骨折的愈合前的这段时间,主要为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如钟摆式的运动,被动的对肩关节进行托举和外旋;第二阶段指的是骨折的初步愈合到术后3个月,继续康复训练,可开始三脚肌、肩袖肌的主动锻炼,以使肩关节主动活动的功能得以初步恢复。

第三阶段也就是术后3个月后,可开始肩关节的协调性和其周围的肌肉力量进行练习,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冠军,张春才,许硕贵.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4).
[2]徐钢,陈鸿辉,陈瑞光,等.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2).编辑/王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