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从2006年7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科选取符合要求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根据Neer 1970年提出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分别采用“T”形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51例、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5例、人工肱骨头置换4例、肱骨头切除、肩袖重建2例。
结果62例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
所有病例均无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骨不愈合及肱骨头缺血坏死发生。
根据Neer评分标准,优44例(70.9%),良16(25.8%),可2例(3.3%)。
结论对肱骨近段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恢复期解剖形态术后行康复治疗,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内固定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T形钢板在全身所有骨折中肱骨近端骨折占4%~5%,占肱骨骨折的50%。
根据Neer 分类法,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肱骨解剖颈段、外科颈段、大结节段和小结节段4部分,对于手法复位难以成功的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甚至合并肩关节脱位,采用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2006年7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科采用锁定钢板或“T”型钢板、人工肱骨头置换及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法复位难以成功的Neer二、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15~72岁,平均57.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4 h~21 d。
合并肩关节脱位4例,合并其他骨折5例。
按Neer 分类法[1]: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33例,四部分骨折12例。
1.2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肩,采用经肩前外侧切口入路,于胸大肌和三角肌肌间隙进入,避免损伤头静脉、腋神经及三角肌止点,逐层显露至骨折断端,当显露困难时可分离三角肌至锁骨起点,在直视下复位,通过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识别复位是否成功[2]。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 泸州 医学院附属 医院骨与关节外科 , 四川 泸州 66 0 ) 40 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不同类型肱骨近端有移位骨折 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对肱骨近端骨折有 移位 的 14 7例
患者 , 进行 N e 分类 ,2 er 12例二部分骨折和 8例 三部 分骨折行三叶草钢板 内固定,0例 三部 分骨折和 3例 四部 分骨折行 3 肱骨近端加压锁 定钢板 (okn rx a hn rs lt,P P 内固定, 5例 三部 分骨折和 6例 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 1cigpoil u e a L H ) m up e 而
i hf wt u —prf c e cie traf a o i cig r i l u ea pa L H ) 5css t t e —prf cue o r atr t e di e l xt nwt l k o ma hm r lt P P ; ae h h e atr t a u r v n n i r e i ho n p x l e( r a r ad6 ae i u — atrc er e e u ea ha pae et( H . eut Al ei e a — xd rc rs e e n e s t f r prf t ci dhm r edr l m n H R)R sl l t trl f e at e a d s wh o a u e v r l e c s nn h i f u hl
西南军医 20 0 9年 1月 第 1 卷第 1 1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Ju a o it yS go otws Cia a .20 ;1 1 or l f la u eni S u et h n ,09 1 ( ) n M ir r n h nJ
肱骨近端骨折的最新临床治疗进展

1.1 肱骨近端的解剖基础 肱骨近端是指肱骨外科颈以远端 1~2 cm 至肱骨头关节面之
间的结构。解剖结构包括大节节、小结节、肱骨头和肱骨干。解剖 经前侧和外侧隆起形成大小结节,肱骨大小结节以下 2~3 cm 处 肱 骨 头 与 肱 骨 干 交 界 处 为 肱 骨 外 科 颈,肱 骨 外 科 颈 易 发 生 骨 折。 Warrender 等 [1] 研究发现:肱骨近端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腋动脉 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及弓状动脉。 1.2 肱骨近端的损伤机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52 期
83
·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最新临床治疗进展
唐国栋 1,管东辉 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摘要: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上肢骨折之一。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案多种多样,伴随着学科的进步,在 治疗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早的保守治疗,到后来的各种内固定,甚至肩关节置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也有利于降低肱骨头坏死、肩关节外展受限等并发症。目前文献中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案讨论较多,本文将介绍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方案,对各种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肩骨折;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274.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2.044 本文引用格式:唐国栋 , 管东辉 . 肱骨近端骨折的最新临床治疗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52):83-84.
骨折不伴有肩关节脱位者,固定后1周改简单吊带固定,开始被动 前屈、后伸活动,固定后3周开始健侧肢体辅助下的肩关节主动活 动,固定后4~ 6周开始肩关节主动训练;Neer 两部分伴肩关节脱 位者 Neer 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患者,各项功能训练时间略晚 于前者一周左右。 3.2 手术治疗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

·临床经验·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探讨储旭东,周敏,蔡福金,朱建平,刘晓晖,于晓华[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提高疗效的相关措施。
方法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6例,按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类:2部分骨折6例,3部分骨折23例,4部分骨折7例。
术中一期异体骨植骨,术后早期肩关节康复训练、规范化抗骨质疏松治疗。
结果随访10 28月,平均2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9 14周,平均11周。
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肱骨头坏死。
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2例,良3例,中1例。
优良率97.2%。
结论正确使用LPHP,予可靠的固定、良好的血运保护、早期康复训练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疗效[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271X(2012)06-0538-02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 5%,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其中以固定的可靠性差、肱骨头坏死、功能不良等较为多见。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6例,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方法、疗效分析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65 84岁,平均71.5岁。
摔伤28例、车祸8例。
按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类:2部分骨折6例,3部分骨折23例,4部分骨折7例。
1.2手术方法高位臂丛及颈丛麻醉,切口起于喙突经至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拐至三角肌粗隆,将三角肌向外侧牵开,胸大肌及头静脉向内侧牵开,沿骨面剥离部分三角肌肱骨止点,显露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肱骨大小结节、肱骨头,保留关节囊及肩袖完整,保护肱骨头血运,依靠牵引、撬拔、按压等复位法,将远端与近端复位,骨缺损处予异体骨(北京鑫康辰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造的松质骨条)填塞植骨。
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 ,生物力学的研究显示髓 内钉技 术 明显优 于经皮 穿 针技术 ,是一种 比较坚强 、稳定 、持久 的固定方法 。相对 于经 皮 穿针技术 ,能提供更 大 的稳定 性 。钢 板技 术对 软 组织 损伤 大 , 而髓 内钉技术 对软 组织损 伤 明显偏 小。多数 学 者在 髓 内钉 技 术应 用中也获得 了满意结果 【 1, 。wachtl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屹j经研究发现 髓 内钉 技 术 明显 降低 了肱 骨 头 坏 死 发 生 率 ,但 对 于 骨 缺 失 的患 者
近端骨折 的效果 良好 ,而 Bernard等 _9 J报道 应用 Polarus钉 固定 肱 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结果 7例患者 中 5例失败 ,其 中 3例改行 半肩关 节置换术 。Parsons等【1 0_应 用 Polarus钉治疗 60例 移位 和不稳 定型肱骨近端骨折 ,除 1例 因为术后 摔倒致髓 内针从 大 结节脱 出而需取 出外 ,其余均获得坚强愈合 。
钉 固定肱骨近端 骨折 的优点在于创 伤较小 ,可最 大限度地 保 留 骨折断端血供 。LinE J应用肱 骨近端带锁髓 内钉治疗 27例移位
的三部分肱骨 近端骨折患者 (平均 54.3岁 ),随访 24个 月显示 所有患 者骨 折均 愈合 ,其 中 21例 结果 优 良,平 均 Neer评 分为 87.5分 ;6例 不满意 ,平均 Neer评 分为 75.8分 ;认 为带锁 髓 内 钉是一种治疗严 重移位的三部分 骨折 ,特别是伴 有肱 骨干骨折 的有效方法 。改 良的带 锁髓 内钉 设计 是 近端通 过螺 旋刃 锁钉 实现角稳定 ,与普通 带锁髓 内钉相 比,可增 加骨 一内 固定 物 的 接触表 面 ,从 而减少骨小梁 劳损 。髓 内针 固定 肱骨近 端骨折 可 分为单针 固定 和多 针 固定 ,前 者如 Polarus钉 、Sims钉 ,后 者 包 括 u形钉 、J形钉 。Adedapo等 _8_报道 应用 Polarus钉 固定肱 骨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肱骨近端复位是骨折复位手术中常见的操作,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肱骨近端骨折是上肢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一旦发生骨折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固定处理。
而复位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第一步,复位不良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手肘功能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一、术前评估1. 了解患者的损伤情况,包括骨折类型、骨折位置、骨折稳定性等,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的情况。
2.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质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确定手术方案。
3. 对于存在伴随损伤的患者,如神经血管损伤等,需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和应对措施。
二、手术操作1. 麻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2. 体位:患者采取侧卧位,肘关节屈曲约90度,保持肱骨近端和尺骨平行。
3. 皮肤消毒: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4. 外展肱骨:通过外展肱骨来放松肌肉,有利于骨折的复位。
5. 复位:在X线透视下,通过适当的力量和角度,将骨折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复位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6. 固定: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钢钉等,将骨折部位固定好,确保骨折不再移位。
7. 闭合伤口:对手术伤口进行良好的闭合,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后康复1. 术后第一天即可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如手指活动等。
2. 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如屈伸肘关节等。
3. 术后一周拆除外固定,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4. 术后一到两个月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
5. 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总之,制定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手术方式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手术方式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分型及手术方式如下:分型: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Neer分型。
该分型依据肱骨近端的四个解剖部位,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近端,将骨折分为四种类型。
其中,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是指骨折线涉及上述解剖部位中的两个、三个或四个部分。
手术方式:
对于有移位的骨折,特别是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
具体的手术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受伤部位以重新对齐骨折,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固定骨折部位。
2. 髓内钉固定:将髓内钉插入肱骨近端,以固定骨折部位。
3. 钢板内固定:通过钢板将骨折部位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4. 肩关节置换术: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有关节面损伤的情况,可以采用肩关节置换术。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确定。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在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恢复。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治疗

• 旋肱前动脉沿着肩胛下肌 下缘向外于喙肱肌深面通 过,到达肱二头肌腱沟处, 并发出一条升支,于大结 节水平进入肱骨头。
• 弓状动脉位于肱二头肌长 头腱和肱二头肌腱沟的后 外侧几毫米处。
• 冈上肌、冈下肌、小 圆肌穿插附着于大结 节,可从后上方牵拉 骨折块。肩胛下肌附 着于小结节,可向内 侧牵拉骨折块。
二部分骨折 1. 外科颈骨折 2. 解剖颈骨折 3. 单纯大结节骨折 4. 单纯小结节骨折 5. 二部分骨折脱位
三部分骨折 外科颈骨折 大结节骨折 外科颈骨折 小结节骨折
四部分骨折 骨折累及上述四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 为肱骨近端骨折的严重类型。 Neer在2002年对该部分骨折添加了新的类型: ① 外翻压缩型骨折:其肱骨近端内侧软组织铰链相对完好
是否移位:
距离:1cm 成角:45°
根据四部分的关系分为: 未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二部分骨折 三部分骨折:坏死率17% ~38% 四部分骨折:坏死率33% ~56% 肱骨头劈裂或压缩骨折
未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多为此类型,只要肱骨近端的骨折块移位<
1cm或成角< 45°,无论骨折线是否多个部分,均为一部 分骨折
肱骨近端骨 折分型及治
疗
创伤骨科 李伟雄
肱骨近端骨折(PHF)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 位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常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 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多数PHF跟髋部骨折一样属于脆性骨折,约
占老年(大于等于65岁)骨折的10% 。
• 肱骨头的血供:旋肱前动 脉、旋肱后动脉
将肱骨上端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 端。采用移位>1 cm或成角> 45°的标准,诊断几部分骨折 。否则不能认为是移位骨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分骨折(脱位)
• Hawkins(1986) • Kristiansen(1986,1988) • Resch(1997)
三部分骨折(脱位)
• 手术方法 • 大结节与肱骨头复位 • 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
三部分骨折(脱位)
本组三部分骨折(脱位)共9例 新鲜骨折8例 术后3例坏死 陈旧骨折1例 术后坏死
• Howkins (1986) • Bigliani (1996) • Iannotti (1999)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Kenneth对十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1996)
钢板
良好骨质
多根K-W
疏松骨质
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 均良好
单纯张力带
差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 Hawkins(1986):
经肩袖肌腱止点行张力带固定
Neer评分差
三部分骨折(脱位)
例数 优 良 差 平均前屈 平均外展
钢板 5
1 2 2 107
112
螺钉/k-w 3 总计 8
1 1 1 120
140
三部分骨折(脱位)
• 对于两部分和三部分骨折, 采用较小的内固定物,对肩 关节外展影响较小。
三部分骨折(脱位)
• 三部分坏死率较低 Neer(2/30,1970)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例数 优 良 一般 差 平均前屈 平均外展
钢板
51
31
127
130
螺钉/k-w 8 7 1
总计
13
160
170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 本组无肱骨头坏死及骨折不 愈合
• 文献很少有两部分骨折后肱 骨头缺血坏死的报道
两部分解剖颈骨折 (NeerII型)
•很少见 容易发生缺血坏死 本组未发现
“经典”四部分骨折
建议 I期人工关节置换,可避免: 软组织粘连 瘢痕挛缩 骨质萎缩 畸形愈合
“经典”四部分骨折
• 缓解疼痛 • 改善功能 • 小于60岁恢复好
“经典”四部分骨折
• Neer
7例
100%满意
• Compito 171例 80%满意
“经典”四部分骨折
• 本组4例,均切开复位内固定 • 均不满意 • 3例坏死
Sturzneger(1982,6倍)
三部分骨折(脱位)
• 保守治疗坏死率
3%-14%
• 手术治疗坏死率(ORIF)
12%-25% (Hagg-Lundberg,1984)
三部分骨折(脱位)
• 本组新鲜骨折坏死率为3/8 (37.5%)
• 坏死率高可能与钢板使用较 多
• 四部分骨折
“经典”四部分骨折
结小内固定 保护肱骨头血运 尽量避免使用钢板
“经典”四部分骨折 及复杂三部分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外展嵌插型”四部分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Thank You
• 肩关节前脱位常合并大结节骨折 • 保守治疗 • 手术治疗 移位大于5mm • 本组1例
• 术中复位欠佳,肩外展小于80度
两部分骨折脱位 (Neer VI型)
• 肩关节脱位合并外科颈骨折 • 原始损伤
• 医源性损伤
两部分骨折脱位 (Neer VI型)
• 肩关节脱位时,必须明确外科颈是 否骨折,以免造成复位时进一步加 重骨折移位。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 手术治疗分析
附31例临床报告
概述
• 占全身骨折2.5%,国外文献4-5% • 与骨质疏松有关 • 80-85%为无移位骨折,15-20%为移
位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Neer 分型(1970)
• 肱骨近端四个解剖部位的相互移位 不论骨折线的多少
• 移位大于1厘米,成角大于45度
• 保守治疗
• Neer
38例
(1970)
• Compito 97例
均不满意 5%满意(1994)
“经典”四部分骨折
• 手术治疗(ORIF)
• Neer • Compito
13例 56例
均不满意 30%满意
“经典”四部分骨折
• 保守治疗坏死率
13%-34%
• 手术治疗坏死率(ORIF)
41%-59% (Hagg-Lundberg,1984)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外展嵌插型”四部分骨折
手术适应征
分离大于1厘米 或成角大于45度
X-线投照
必要时结合CT检查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1)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或外固定架固定 • 切开复位—K-W,张力带
钢板,Rush针,带锁髓内针 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2)
两部分及简单三部分骨折 • 有限的软组织切开 • 有效的固定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3)
• “经典”四部分骨折及复杂的三 部分骨折 I期人工关节置换
• 外展嵌插型四部分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临床资料(1)
• 时间: 1989.7—1998.12 • 31例完整随访病例 • 平均随访40.7月(8—124月) • 采用Neer骨折分类及评分方
• 合并无移位骨折—建议手术治疗
(Bigliani-1996, Iannotti-1999)
三部分骨折(脱位)
三部分骨折(脱位)
• 保守治疗多不满意 Neer (1970) 20例均不满意
三部分骨折(脱位)
• Neer(1970)手术治疗30例 • 19例优良,11例失败 • 失败原因是钢板使用不当
两部分骨折 手术选择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 • 有限的软组织切开 改良ENDER针加张力带固定 • 尽量避免使用钢板
两部分骨折
钢板固定缺点:
• 剥离广泛,肩袖破坏重 • 容易放置过高--撞击,影响外展 • 骨质疏松--容易失败 • 肱骨头血运破坏 • 感染 • 偏内影响内旋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
两部分大结节骨折 (NeerIV型)
• 移位大于0.5厘米—手术治疗
本组未见单纯大结节骨折
两部分小结节骨折 (NeerV型)
• 较少见,结合CT有助于诊 断
本组1例,螺丝钉固定,优
两部分骨折脱位 (Neer VI型)
• 前脱位 2例 • 后脱位 2例 • 均术中证实 • 评分均差
两部分骨折脱位 (Neer VI型)
“特殊”四部分骨折
外展嵌插型骨折
• 切开复位内固定 Jakob(1991) Resch(1997) Vandenbussche(1996) Iannoti(1999)
“特殊”四部分骨折
外展嵌插型骨折
• 坏死率较低的原因:
骨折端嵌插,后内侧软 组织合页相连,保持部分肱 骨头血运 。
法
临床资料(2)
• 男18例,女13例 平均年龄36.8岁
• 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
钢板固定
12例
螺丝钉固定
15例
K-W+石膏固定
4例
临床资料(3)
18
16
18
14
12
10
8
6
4
2
0
两部分
病例数
9
三部分
4
四部分
4
陈旧骨折
讨论
• 两部分骨折
两部分骨折
1.两部分外科颈骨 折 (Neer III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