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规范 整合 胡昕泽
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移位较 小的, 一般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对 于 移位严 重的 Ner eⅢ型和Ⅳ型骨折 ,早期采 用开放复位 T形和
三 叶 形 钢 板 内 固定 , 后 早 期 行 外展 固定及 适 当的 功 能 锻 炼 可 术
获得 满意的疗效 。治 疗的关键是 准确的复位 、 可靠的 固定和适
或 缺失I 先天因素 , 由于直肠盲端位置较 深 , 3 珲 但 为完成手术难
免 会对括约肌 造成破坏 , 因此不 可勉强 追求 I 手术 , 期 而应先 行结肠造瘘术 。 门口纵隔儿 5例 , 3例失访 , 可能 已到 上级医院完成 手
楚 患儿 术后 可能出现 的各种并 发症 , 以免 日后发生纠纷。
术 方式 治疗 , 以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 症的发生[ 而不是一种 手 4 1 , 术 方式 能治尽所有类 型的肛 门闭锁 。
参考文献
疗。 ③病儿耐受手术 的能力 。 手术的原则是尽量保 留耻骨直肠
肌 和括约肌 的生理功 能四 。
位 满 意后 夹 板 、 膏 外 固定 , 石 6周 ~ 8周 后拆 除 石膏 , 行 功 进 能锻炼 。手术治 疗方法 : 常规前 外侧人 路 , 三角肌 、 沿 胸大肌
间沟进入 , 牵开头 静脉 , 必要 时切 断部分 三角肌 前份 , 暴露骨 折 , 骨折 和脱位 同时 纠正复位 。 将 由于老年 患者骨 质疏松 , 骨 皮 质常有 压缩 , 复位标志 不清楚 , 其是侧 位 , 中常 需要将 尤 术
[ 朱倩 仪 , 3 1 詹江华 , 胜 , 先天性肛 门闭锁直肠远端神经节细胞 赵林 等.
及 c a 细胞分布研究【 . 医药 ,0 0 3 ( )4 6 4 8 a1 j J天津 】 2 1 ,8 6 :8 - 8 . [ 刘 贵麟.,D 4 ] d J 外科 手术 学[ 】 2 . : 民军 医出版社 ,0 5 M . 版 北京 人 第 20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上端发生的骨折,常见于肱骨头或肱骨颈部位。
这种骨折通常由于外力直接作用于肱骨而引起,如跌倒、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等。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是指通过保守手段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类型。
保守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外固定或石膏固定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的愈合。
在保守治疗中,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定骨折类型和稳定性,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保守治疗中,外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固定通过将金属钢针或钢板插入受伤骨折部位的骨髓腔内,外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使之保持稳定。
外固定可以有效地减少骨折的移位和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愈合。
外固定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但需要定期复查和调整。
另一种保守治疗的方法是石膏固定。
石膏固定通过将患肢置于适当的位置,并用石膏固定患肢,使骨折部位保持稳定。
石膏固定具有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点,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类型。
但石膏固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固定时间较长、关节僵硬等。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中一些不稳定性较高或严重移位的骨折,手术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来实现骨折部位的稳定。
内固定通常采用金属板、钢钉或螺钉等器械,将骨折的骨片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的愈合。
手术治疗的优点是恢复快、功能恢复好,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手术风险。
在手术治疗中,外固定通常用于一些严重移位或骨折稳定性较差的病例。
外固定通过将金属钢针或钢板插入骨折部位,外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使之保持稳定。
外固定可以有效地减少骨折的移位和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愈合。
外固定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但需要定期复查和调整。
总的来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类型,通过外固定或石膏固定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肱骨近端复位是骨折复位手术中常见的操作,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肱骨近端骨折是上肢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一旦发生骨折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固定处理。
而复位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第一步,复位不良会影响骨折的愈合,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手肘功能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肱骨近端复位标准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一、术前评估1. 了解患者的损伤情况,包括骨折类型、骨折位置、骨折稳定性等,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的情况。
2.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质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确定手术方案。
3. 对于存在伴随损伤的患者,如神经血管损伤等,需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和应对措施。
二、手术操作1. 麻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2. 体位:患者采取侧卧位,肘关节屈曲约90度,保持肱骨近端和尺骨平行。
3. 皮肤消毒: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4. 外展肱骨:通过外展肱骨来放松肌肉,有利于骨折的复位。
5. 复位:在X线透视下,通过适当的力量和角度,将骨折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复位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6. 固定: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钢钉等,将骨折部位固定好,确保骨折不再移位。
7. 闭合伤口:对手术伤口进行良好的闭合,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后康复1. 术后第一天即可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如手指活动等。
2. 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如屈伸肘关节等。
3. 术后一周拆除外固定,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4. 术后一到两个月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
5. 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总之,制定肱骨近端复位的标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四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四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摘要】笔者比较了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加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4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其中以手法加交叉克氏针固定疗效最好。
【关键词】骨折;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术;骨折固定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逐年升高,约占全身骨折的5%,其中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最多见。
引起骨折的诸多因素中,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因素和年龄因素最为重要。
如何有效确切的治疗成为该病治疗的关键所在。
为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2000年至2005年将收治的42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旨在评价日前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4例病历中男257例,女167例。
年龄12~82岁,平均年龄46.7岁。
左侧骨折150例,右侧骨折274例。
所有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106例。
A组采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B组采用手法复位加交叉克氏针内固定;C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D组采用切开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在年龄、性别和病情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伴有影响治疗及疗效观察者。
如肝、肾损害等;某些特征人群如孕妇、病情危急、过敏体质等;合并颅脑损伤或脊髓损伤者;病理性骨折;开放创面较大或继发感染;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1.3 分型 Neer根据肱骨上端骨骼的4个解剖结构,即肱骨头、肱骨干、大结节、小结节之间相互移位的关系将骨折分为4型。
Ⅰ型骨折:指上述4个解剖结构中一处或多处骨折,但相互之间移位小于1cm或旋转小于45°,即临床上无移位或者嵌插型骨折。
此型骨折占肱骨上端骨折中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所特有。
Ⅱ型骨折:上述4个解剖结构中,其中有一处骨折有超过1cm或旋转45°的移位,此型中以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最多见。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汇总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2014-03-06 22:59来源:丁香园作者:紫川秀第二字体大小-|+要点:1. 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发生于老年人群,通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功能预后2. 移位性三部分及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其治疗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相关情况(内科并发症,功能需求),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者病理性骨折),手术医生经验等。
3. 文献报道,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对骨质疏松患者,并发症更严重4. 局部的骨密度降低,肱骨头缺血,残余的内翻移位,肱骨内侧柱的支撑缺乏,非解剖复位等均会造成内固定失败及较差的临床功能预后。
5. 半肩关节置换的功能预后和肱骨大结节是否在解剖位置愈合显著相关。
反式肩关节置换可以为存在肩袖功能障碍或者一线治疗方案失败的老年患者提供较满意的肩关节功能。
肱骨近端骨折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其骨折分类和治疗较为复杂。
为减少治疗失败发生率,合理的选择治疗措施非常重要,治疗措施包括非手术治疗,微创骨折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肩关节置换。
骨折内固定要求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但在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上述要求很难达到。
随着锁定钢板的普及,目前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数量在显著增长。
2005 年肱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比例较2000 年上升了25%。
与此同时,手术翻修的比例也在显著增长。
本系统回顾对近期的肱骨治疗相关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详细分析了现有的肱骨近端骨折分类系统,并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肱骨治疗提出合理的建议。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肱骨骨折的治疗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最终的治疗方案取决于医生,患者,骨折类型等各种因素。
流行病学1999-2005 年,美国医疗保险人群肱骨近端骨折年发生率在250/10 万人,其中女性占80%。
约87% 的患者骨折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可能和患者骨质疏松相关。
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小常识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小常识肱骨近端骨折,多为肱骨外科颈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中非常常见。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绝经后局部骨质疏松,肱骨在意外跌倒后出现支撑地面的现象。
骨折后,多采用石膏或支架保守治疗。
当然,如果没有手术禁忌症,术前检查有明显移位的骨折,也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开放翻修和内固定,使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得以恢复。
1.肱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疗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使用夹板进行固定。
在固定期间注意做好患肢的保护措施,避免再次损伤。
在固定期间配合做好功能恢复治疗即可。
保守治疗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复位良好后可有效缓解骨折后的疼痛,有研究发现,肱骨近端骨折时,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主要是因为骨折断端无法复位所致,所以轻微活动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复位后使用夹板可以避免骨折移位和活动,临床疗效显著。
保守治疗针对的患者群体主要是有手术禁忌症和高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为其缓解疼痛,保证股骨活动度。
2.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术前协助患者仰卧,垫高患侧肩部,也可以将手术床头部摇高30-45°,在全面或臂丛麻醉下开始手术。
在肩前外侧做手术切口,经过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进入,注意不要伤及头静脉,将其向内侧牵开,三角肌向外侧牵引开。
部分患者可以从锁骨下1.5cm处横行将部分三角肌前缘切断,使肱骨近端能充分暴露。
对肩袖进行检查,确认有无撕裂或破裂,注意保护好此处的血液循环,将骨折端血肿和嵌入的软组织做好清理,如果骨折块上附着有软组织,注意做好保护。
以肱二头肌长头腱、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为标志,对股骨头和大小结节进行定位,将上臂外展牵引并进行旋转,向下牵拉肩袖,将肱骨大结节向上推压使骨折部位复位。
如果大结节无法复位时,可以在岗上肌腱下方穿不可吸收缝线进行牵引,并在远骨折块近端横行钻孔行8字缝合固定。
在C臂机X线透视下对骨折复位满意后,使用1枚克氏针从大结节传入肩胛盂,将大结节和肱骨头进行暂时固定。
2021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指南

2021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指南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质逐渐疏松等原因,肱骨近端骨折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肱骨近端骨折,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一、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特点老年人的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骨质疏松是一个重要因素,使得骨折的类型更为复杂,骨折块的稳定性较差。
其次,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治疗的风险和复杂性。
再者,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弱,术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的康复计划。
二、诊断与评估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的经过、受伤时的姿势以及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损伤。
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慢性疾病、用药情况等。
2、体格检查对受伤的肩部进行仔细的检查,观察有无肿胀、畸形、压痛等。
检查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但需注意避免加重损伤。
3、影像学检查X 线是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
但对于复杂的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 CT 检查,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
MRI 则有助于评估肩袖等软组织结构的损伤情况。
三、治疗方法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包括使用三角巾或支具固定患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但非手术治疗需要密切观察,以防止骨折的移位。
2、手术治疗(1)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骨折移位明显、能够耐受手术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常用的方法。
可以使用钢板、螺钉等固定器材,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
(2)肩关节置换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累及肱骨头且无法有效固定,或者本身肱骨头存在严重病变的患者,肩关节置换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四、术前准备1、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的检查,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
2、调整基础疾病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
3、术前康复指导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术前康复训练,如握拳、屈伸肘等。
《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解读

《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解读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急剧上升。
最近Cochrane研究发现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总体临床疗效类似。
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前对如何治疗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缺乏共识,因此,欧洲创伤和急诊手术协会(ESTES)订了《2021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指南》,以规范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1、肱骨近端骨折分型COdman把肱骨近端分为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头和肱骨干等四个解剖部位,提出根据肱骨近端骨折累及的范围进行分型原则,成为现有肱骨近端骨折分型遵循的原则。
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型。
骨折移位定义为肩关节创伤系列X线片上骨折块和肱骨头之间移位>lcm或成角移位大于>45。
即使借助肱骨近端CT三维重建技术,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组间和组内可重复性差,无法开展大宗病例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来比较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
自1987年以来,针对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肱骨近端骨折AO分型进行了多次修改。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面和粉碎性程度,常见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简单分为关节外两部分骨折、关节外三部分骨折和关节内四部分骨折等,肱骨近端外翻压缩性骨折归为IlCl.I o Hertel二进制肱骨近端二分类(LEGO)分型系统将肱骨近端分为大、小结节,肱骨头和肱骨干等4个基本解剖平面。
不同骨折平面之间互相组合成12种基本肱骨近端骨折类型。
Hertel分型重视肱骨近端内侧距的完整性和形态。
内侧距长度、移位程度和粉碎性程度等是预测是否发生创伤性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参考指标。
短的内侧距、移位明显的内侧距提示伤后发生肱骨头创伤性坏死可能性较大;单用内侧距螺钉难以维持内侧距粉碎性骨折的复位。
2、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是骨力学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作用就可能超过骨骼形变极限导致骨折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规范
肱骨骨折常见的有1.肱骨近端骨折2.肱骨干骨折3.肱骨髁间骨折4.肱骨髁上骨折5.肱骨外髁骨折6.肱骨粉碎性骨折等、
以下我将着重介绍肱骨近端骨折的诊疗规范。
今后会再介绍肱骨骨折的常见部位的功能锻炼方法和功能锻炼规范。
一、肱骨近端骨折及诊疗规范
(一)肱骨近端骨折
1.定义: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头、小结节及肱骨近干骺端等解剖结构、此部位骨折称为肱骨近端骨折。
2.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引起。
(2)临床症状和体征
①伤后肩部剧烈痛疼,肿胀明显,上臂内侧可见瘀血斑。
②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肢不能抬举。
③肱骨近端局部有压痛及纵轴叩击痛。
骨折移位明显可出现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3.辅助检查
X线正轴位片或穿胸位片可明确显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必要时宜行CT三维成像。
4.分类
Neer分类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首先将肱骨近端分成4部分:
第一部分:肱骨头关节面。
第二部分:包括肱骨大结节及其附着的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
第三部分:包括小结节及其附着的冈下肌。
第四部分:包括解剖颈或肱骨外科颈的肱骨干。
Neer分类法根据骨折移位部分的数量(移位>1cm或折端成角>45°),而不是根据骨折线的数量进行分类:
I型:不管骨折线数量及受累结构,骨折移位均<1cm或折线成角<45°,此骨折基本无软组织断裂和骨折部分血运的破坏。
II型:一处骨折超过1cm和旋转45°移位,其余3部分无骨折或虽有骨折,但无显著移位。
此型包括有移位的肱骨解剖颈骨折、外科颈骨折或大小结节骨折。
III型:肱骨上端粉碎骨折,其中两部分有明显移位,另外两部分无骨折或骨折后无明显移位。
包括肱骨头、肱骨外科颈部的肱骨干及一个结节的移位。
IV型:肱骨近端4个部分均有移位,肱骨头失去血供。
5治疗
一、特色治疗
①适应证:I型骨折。
②操作方法:患肢肩关节处于中立位,肱骨超肩夹板固定即可。
(1)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①适应证:II型骨折的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
②操作方法:手法复位,超肩夹板固定。
外展型骨折复位法:一助手握其腋窝,屈肘90°,
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其肘部,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术者双手握其骨折部,两拇指按其骨折近端外侧,其余各指抱骨折远端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牵引下内收上臂即可复位。
内收型骨折复位方法:两助手握其腋窝及肘部,拔伸牵引,矫正重叠移位,术者两拇指压骨折部向内推,其余各指使骨折远端外展,助手在牵引下将上臂外展,使其复位。
超肩夹板固定。
(2)牵引治疗(皮牵引或骨牵引)
①适应证:不稳定II型骨折,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者。
②操作方法:皮牵引将上肢套上皮牵引套,实施牵引。
骨牵引行尺骨鹰嘴骨牵引。
患者上
臂置于中立位,肘关节屈曲,尺骨鹰嘴下2cm进针,实施鹰嘴牵引。
外展型骨折,上臂置于中立位;内收型骨折,上臂置于外展位,使远折端适应近折端位置,牵引重量不宜过大。
3-4周去除牵引,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3)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
①适应证:不稳定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②操作方法:手法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位,透视先采用
手法复位(具体复位方法见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复位满意后,维持位置。
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术者自肱骨大结节进入一枚克氏针,经折线固定近端,再自远折端、折线下2cm处进针,交叉固定折端。
术后石膏或超肩夹板固定。
二、手术治疗II型大结节骨折,II型复位失败的解剖颈外科颈骨折,III型骨折,骨折合并
脱位者,手术切开复位,解剖钢板或克氏针交叉固定。
若为IV型骨折、III型陈旧骨折或继发肱骨头坏死者,行肩关节置换术。
三、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初期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可内服活血灵,外用展筋酊;中期淤血肿胀虽消而未尽,骨折未连接,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新,可内服三七接骨丸,养血止痛丸;后期营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可内服筋骨痛消丸,加味益气丸,外用展筋丹,配合外洗药外系,亦可配合推拿按摩。
(2)西药治疗:早起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及脱水药物,消除肿胀,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一般不超过三天。
参考文献:《正骨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杜天信高书图
整合编辑: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康复二科胡昕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