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全册音乐教案
小学音乐冀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欣赏:春之歌管弦乐曲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冀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欣赏:春之歌管弦乐曲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
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
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
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
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
教学目标:1. 欣赏乐曲《春之歌》,感受乐曲抒情明快的情绪,体验流水般的旋律带来的春天气息,想象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情景。
2.在欣赏乐曲过程中,通过听辨、吹奏主题、哼唱旋律的活动,和伙伴合作、交流讨论,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
3.知道无词歌的基本特色和《春之歌》的曲式结构;了解门德尔松以及主要作品。
重点难点体验《春之歌》的优美抒情的旋律所表达的春天景色,感受春天。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打击乐曲、音响资料(多种版本的《春之歌》)2.资料补充:(1)作曲家介绍:(2)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
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
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
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3)作品介绍:《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2/4拍。
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冀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我是一个兵》教案

冀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我是一个兵》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是一个兵》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歌曲内容表达了一个士兵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军人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音乐符号和节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的嗓音和音乐表达能力也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指导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掌握正确的歌词和节奏。
3.能够通过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嗓音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掌握。
2.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3.学生的嗓音和音乐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正确演唱方式。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3.练习法:教师学生进行反复的演唱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节奏、旋律等内容的展示。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乐器:吉他或钢琴,用于伴奏和引导学生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军人的形象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我是一个兵》,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的歌词和节奏的掌握。
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演唱,帮助学生更好地协作和协调。
4.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同时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即兴创作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冀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白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音乐冀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唱歌:白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歌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表现明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2、着重通过对旋律特点的分析,感受欣赏曲中所表达的热爱和赞颂祖国河山的炽热感情。
3、进行三声部的发声练习,要求韵母转换连贯、自然,声部间基本协和、均衡。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歌唱,声部间协和,统一,均衡,声音连贯流畅。
2、指导学生用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规整发声练习
1、师生问好
2、音节练习:声音统一、整齐
3、哼鸣练习:发音位置高。
三、复习歌曲:
在上一学期我们学唱的的歌曲中,大家比较喜欢哪些歌曲,山东民歌《花蛤蟆》、《小瓜棚》等歌曲,老师弹琴,同学们一起来复习演唱。
四、综合练习:投影仪
1、复习听辨(听记)旋律音程:
6 - i . i - 3 (音符的发音)
3 - 6,6 - 3,3 - 7,7 - 5,5 - 6,6 - 1
2、复习听辨(听记)和声音程:
3 4 3 5 5 4 6 i。
配乐诗朗诵-冀少版五年级下教案

配乐诗朗诵-冀少版五年级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音乐和朗读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3.学习和演唱多种音乐曲目,感受音乐的美;4.练习复杂的朗读技巧,并结合音乐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习和演唱多种音乐曲目,感受音乐的美;2.练习复杂的朗读技巧,并结合音乐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自如地演唱;2.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表达能力,结合音乐表现出更多情感。
三、教学步骤1. 热身•以乐理基础知识为主,为学生介绍音乐奇妙的世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氛围。
教师可以使用「音乐基础」的乐理知识,如音符、音高、节奏等,向学生解释音乐的基本构成。
适当介绍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音乐信息,如音乐家、歌曲、音乐故事等。
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2. 正式教学•让学生认识配乐诗朗诵,了解什么是配乐诗朗诵,其艺术特点和表演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朗读出音乐的表达的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学会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演唱《竹子》,并介绍其音乐性质和艺术特点。
教师要求学生理解歌词和曲调,学会背诵和演唱。
学生要按照音乐的要求,通过吟唱、朗诵等方式去感受音乐中清新的意境。
•学生结合动作演唱《让祖国丰收》,这首歌曲是一首花鼓戏,要求学生理解音乐特性,同时又能表达出雄壮的爱国情怀。
•学生结合动作演唱《天鹅湖》,练习音乐和肢体的结合。
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能模仿天鹅优美的动作,通过肢体表达音乐。
3. 练习与复述•教师将配乐诗朗诵再次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注意教师演唱的速度、声调和情感表达。
然后要求学生复述教师的表演,并试着模仿教师的演唱。
•学生之间互相练习和表演,互相辅导和提高。
由教师主持表演,进行认真评分。
4.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的所学知识、特点及表现技巧,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
四、参考文献1.《诗朗诵与配乐》教材2.《冀少版五年级下》教材3.《音乐教程》教材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教案,希望有所帮助。
冀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旦行》教案

冀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旦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旦行》是冀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中国的旦行艺术为题材,通过歌曲让学生了解旦行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旋律优美,节奏变化丰富,富有中国特色。
歌词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旦行艺术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旦行艺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旦行艺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旦行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2.能正确演唱歌曲《旦行》,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了解旦行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能正确演唱歌曲。
3.深入欣赏歌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旦行艺术的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学生反复练习演唱歌曲,提高演唱技巧。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旦行艺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歌曲《旦行》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3.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背景音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旦行艺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旦行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旦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建议。
5.拓展(5分钟)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与旦行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
冀教版五年级音乐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音乐教案XXX《我的家乡在河北》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歌曲,能够感受到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自然美,进一步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收集家乡资料的活动,孩子们更加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
3、通过“介绍家乡,夸夸家乡”的活动,复已会唱歌曲,增强表现能力。
增进孩子们进一步亲近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朴实无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悠长的气息演唱好歌曲,学会用情演唱。
教学难点:关注学生是否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观察、欣赏、感受、表现家乡。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老师播放燕山的图片和一些具有河北风情特色的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生回答)师:没错,这里就是河北,河北是中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里人杰地灵,出过很多名人,以是那里的人们也以此为豪。
师:本日,我们就来进修一首新的歌曲——《我的家乡在河北》。
3、传授新课(老师初次播放音乐《我的家乡在河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歌词。
(老师播放歌词。
)师:同砚们,从歌词里我们就可以体味到河北人民关于河北深深的高傲与热爱,现在,我们一同来进修音乐。
(老师逐句教唱歌曲。
)师:现在大家一同来演唱一遍歌曲小结:本日我们进修了歌曲《我的家乡在河北》,同砚们可以感受到歌曲里所包含的对家乡的深深的热爱之情。
1XXX《我爱承德,我爱家》教学方针:1、通过进修歌曲,能够感受到承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自然美,进一步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搜集家乡材料的举动,孩子们更加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
3、通过“介绍家乡,夸夸家乡”的活动,复已会唱歌曲,增强表现能力。
增进孩子们进一步亲近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朴实无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悠长的气息演唱好歌曲,学会用情演唱。
教学难点:关注学生是否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来窥察、欣赏、感受、表现家乡。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老师播放避暑山庄和长城等具有承德特色的图片。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1-16课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1-16课时第一单元理想风帆课题唱歌《白帆》课时第1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表情的演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明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2、能够用和谐、统一的的声音合唱歌曲《白帆》。
重点:通过有表情的演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明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能够用和谐、统一的的声音合唱歌曲《白帆》。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海鸥》这首歌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唱一唱。
2、想起了海鸥就象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正在航行的点点白帆。
你见过白帆吗?当你站在海边看见白帆,都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在歌中体会一下。
3、初听歌曲白帆:搏击风浪,勇敢前进,决不后退。
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进、勇敢、顽强、会有很大的知识收获。
4、师:让我们通过闭眼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的两声部合唱演唱形式。
5、师:说到合唱那位同学说说合唱的定义?合唱(héchàng)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1).音乐用语。
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
分同声与混声两种:同声的由男声或女声单独组成;混声的由男声和女声混合组成。
按声部的多少,可分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
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七:“在继续而来的歌咏上,他们合唱的声音是那样雄壮而宏大。
”(2).音乐用语。
指单声部的齐唱。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只在唱和曲时,才大家合唱。
”李一氓《<阿英文集>序》:“独唱,二重唱,四重唱,合唱,场上一片寂静,只是听.” 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混声的齐声、轮声、领唱、重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
冀美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冀美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2. 掌握五线谱的基本读谱方法;3. 研究不同音的发声方式和乐器的分类;4. 了解音乐节奏的基本知识和节拍记号;5. 学唱并表演不同曲目;6. 发展听觉、合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以下内容:1. 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 音符、节拍、节奏、调式等基本概念的介绍;- 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的讲解。
2. 五线谱的读谱方法- 音名、音符时值和音高的解释;- 不同音符的表示方式和读谱练。
3. 音的发声方式和乐器的分类- 不同音的发声方式和发声部位的讲解;- 各种乐器的分类和特点介绍。
4. 音乐节奏的基本知识和节拍记号- 节拍的概念和记号的介绍;- 不同音符的持续时间和节奏的练。
5. 曲目学唱和表演- 学唱不同曲目的歌词和旋律;- 利用身体动作和表情表演曲目。
6. 发展听觉、合作和表演能力- 听辨不同音符、旋律和节奏的能力培养;- 培养合作与团队精神;- 培养表演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音乐欣赏和讲解:通过听取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观察和分析音乐的元素及表达方式。
2. 互动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练和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3. 实践演练:通过个人和小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研究成果的评估:通过课堂练、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参与度和合作能力的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练和表演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表演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和听取同学的评价,评估学生在音乐表达和表演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需要以下教学资源的支持:1. 音乐教材:冀美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材。
2. 音乐乐器:各种乐器的实物、图片或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唱歌《吹草哨儿》第二声部
音乐活动“乡间飞歌”课时第8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完成二声部。
2、通过回忆和搜集资料,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擂台赛——乡间飞歌活动之中。
培养音乐综合表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完成二声部。
2、通过“乡间飞歌”音乐活动,培养音乐综合表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难点:通过“乡间飞歌”音乐活动,培养音乐综合表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具: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1 2 3 4 5 —│
1 5 1 5 5 4 3
2 1 0│同
学们好,您好您好老师您
好复习歌曲《白帆》、《同在蓝天下》、《天地之间》《会飞的七色花》《吹草哨儿》第一声部。
二、新授课
1、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吹草哨儿》的第一声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二声部,进一步感受春天和音乐的美好。
首先让我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歌曲中低声部的旋律。
2、教唱第二声部
1
3、随琴试唱第二声部“同学们你们来唱一唱第二声部”
4、师生合作演唱。
(老是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然后互换。
注意段落之间要有对比,合唱和谐、均衡,富于艺术感染力。
特别注意各声部的音准。
)
5、多种形式演唱A、领唱、合唱B、齐唱、合唱
C、教师领唱、学生合唱
6、学生随音乐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吹草哨儿》。
7、总结
一首吹草哨儿,让我们感受了明媚的春天,在你们的歌声中,也让我感受到你们的欢乐。
当然,演唱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中。
真是高兴!希望大家有更好的表现。
三、音乐活动“乡间飞歌”
1、根据课前准备的情况,各小组做好表演准备并备好道具(如大鼓、磁带、彩笔、绘画纸等)。
2、宣布比赛规则:比赛开始以击鼓为令,鼓点一停轮到的小组必须说出或唱出与本队名称相关的歌曲。
3、引导学生紧张有序的进行,教师予以鼓励。
4、才艺展示:组织各小组表演自己编排的音乐剧、小品、歌舞节目。
5、动手制作:引导学生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队作品。
6、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举行一个颁奖仪式,结束本课。
课后附记:第二声部演唱时比歌曲《白帆》进步很大,二声部也很和谐。
第三单元抗日烽火
课题听赏《保卫黄河》课时第9时
教学目标:
听赏乐曲《保卫黄河》,感受作品中宏伟气势,了解乐曲力度的变化,体会钢琴与乐队间的呼应配合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重点:听赏乐曲《保卫黄河》,感受作品中宏伟气势,了解乐曲力度的变化。
难点:体会钢琴与乐队间的呼应配合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播放“黄河”的录像。
2、学生谈观后感。
厅上月去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你们对黄河有哪些了
解?
三、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教师板书)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诗人偉未然作觍,冼星海作曲。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
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
1939年他去看望青年诗人光未然,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光未然亲自朗诵了《黄河吟》。
冼星海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
约光未然将其改成歌词,并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仅一星期,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
、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九个部分。
序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
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905年6月11日,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
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
乐系、上海国立音专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到达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
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
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
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
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
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播放《保卫黄河》。
2、歌曲分析。
全曲共唱了四遍,第一遍和第四遍是齐唱,第二遍和第三遍是二部轮唱和三部轮唱。
[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首歌曲称“齐唱”。
群众歌曲常采用齐唱的形式。
[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
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
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
复调音乐中称之为“卡农曲”。
3、分析两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
齐唱和轮唱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什么?
4、再次聆听全曲。
学生观赏,交流。
怒涛漩涡、波涛汹涌、险峡激流。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山东注入渤海
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
学生聆听全曲。
听辨全曲的演唱形式是在怎样地变化着,展开联想,思考演唱中的每一个环节共性的特征,个性的特征。
如:齐唱、轮唱各有什么特征。
老师补充总结。
学生思考交流。
齐唱表达了中华儿女齐心协力,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轮唱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引入主题《保卫黄河》(教师板书)拓宽学生的知识
故事引入,增加趣味性,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记忆。
由学生听辨后,对全曲演唱形式进行评价并总结出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热引导学生理解曲作者这种艺术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学唱《保卫黄河》(教师板书)
1、播放《保卫黄河》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