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蒙族舞蹈基本动作

蒙族舞蹈基本动作蒙族舞蹈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蒙古族舞蹈动作基本上分为站立动作、行进动作和旋转动作三大类。
一、站立动作站立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作形式,包括平立、跳跃、转身等动作。
平立是指舞者笔直地站立,双脚平行,上身保持平衡,双臂自然下垂。
跳跃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动作形式,舞者可以单脚跳跃、双脚跳跃,也可以进行连续的跳跃动作。
转身动作是指舞者在站立的基础上进行身体的旋转,可以是整个身体的旋转,也可以是上半身或下半身的旋转。
二、行进动作行进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动作形式,包括走、跑、跳等动作。
走动作是指舞者以平稳的步伐前进,可以是直线行进,也可以是曲线行进。
跑动作是指舞者以较快的速度奔跑,体现出蒙古族民族的勇敢和豪迈。
跳动作是指舞者在行进的基础上进行跳跃,可以是单脚跳跃、双脚跳跃,也可以是连续的跳跃动作。
三、旋转动作旋转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动作形式,包括转圈、旋转等动作。
转圈动作是指舞者以一个点为中心,围绕这个点进行旋转,可以是顺时针旋转,也可以是逆时针旋转。
旋转动作是指舞者以身体为轴心进行旋转,可以是整个身体的旋转,也可以是上半身或下半身的旋转。
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舞者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蒙古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舞蹈的整体美感,舞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才能够将舞蹈动作表现得准确、流畅、优美。
蒙古族舞蹈除了基本动作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作形式,如手舞、腿舞、肩舞等。
手舞是指舞者通过手部的动作表达情感和意境,可以是手指的灵活运动,也可以是手臂的舞动。
腿舞是指舞者通过腿部的动作表现出舞蹈的韵律和力量感,可以是腿部的抬起、摆动、弯曲等动作。
肩舞是指舞者通过肩部的动作表现出舞蹈的柔美和优雅,可以是肩膀的上下、前后、左右摆动等动作。
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
![[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https://img.taocdn.com/s3/m/425b7008cf84b9d528ea7a82.png)
[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大多是游牧,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舞蹈特点】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欢快,舞步轻捷,热情奔放,风格独特。
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手臂、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十分丰富,其特点是手腕、臂部、肩部松弛柔韧,舒展屈收,特别强调圆和远的感觉,腿部动作屈伸有控制,灵活多变,刚柔相济。
女子舞姿端庄、典雅、雍容大度,多以抖肩、翻腕动作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于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间,表现出蒙古族男性粗犷、强健、骁勇,刚劲有力之美。
由于受生活空间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在室内外有不同的表现风格。
蒙古包内空间狭小,舞蹈主要表现在手腕肩膀腰身上,动作温婉轻柔。
草原宽广辽阔,舞蹈则多展现在腰腿部,动作舒展豪放。
蒙古族舞蹈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著名的传统舞蹈】《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安代舞》---是一种集体舞蹈。
"安代"为"欠身起来"、"抬起头来"之意。
最初是一种用来求神治病的仪式。
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
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
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具有多样性和融合性,它主要受汉、藏、回族和乌孜别克民间舞蹈的影响,兼有新疆其它民族的特点。
是一种与男女性别结合的合作型舞蹈,以“双旋转”、“行进”两类动作构成,装饰和比赛者用一套舞蹈礼仪,一般选择一首乐曲,在被称之为锣鼓的鼓
腹乐器上表演,以蒙古族特有的风景和风骨,传承汉藏民间舞蹈文化和历史。
蒙古族舞蹈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技巧和舞步。
舞蹈步伐可以分为小步、跳步、旋转步、
双旋转步、转步、三步一转步等。
舞蹈最大特点是轻快,一般都是双足轻快地走动,边走
边起跳和转圈,整体的动作十分活跃、开朗。
在舞蹈中,舞者的手部动作也十分明显,有
把手举起、把手挥动、放下、摆动、伸出、抓取等,随乐曲节奏活泼而平和,一般成双成
对旋转和拉扯,丰富了舞蹈情趣,互相攀缘彼此轮持引领,使舞蹈更有人文意义。
在大跃进时期,蒙古族的舞蹈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常见的舞蹈中增添了一些新的动作,使舞蹈更显活泼,在舞蹈舞步中加入了武术的要素,使舞蹈更有攻击性,使蒙古族的舞蹈
在技艺中更具有代表性。
今天,蒙古族舞蹈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在歌舞中庆祝节日、家庭乐趣
和婚宴等,表现形式传统浓郁,义气深厚,深受观众喜爱,有了改变也有很多新的变化,
丰富了蒙古族舞蹈类型,不断开发和创新,以表现蓬勃生机和强大的气势。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蒙古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它作为地区文化的一部分,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蒙古舞蹈的基本动作是这一艺术形式的灵魂,对于学习和演练蒙古舞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蒙古舞蹈基本动作的特点和意义,以进一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蒙古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动作、手臂动作、腿部动作和表情动作。
身体动作是蒙古舞蹈的核心,它要求舞者具备稳定的基本功,并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蒙古族特有的魅力。
身体动作包括身体的曲线动作、屈腰转身动作以及身体的扭动和转动。
这些动作要求舞者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能够灵活地运用整个身体完成各种奇特的舞蹈动作。
手臂动作是蒙古舞蹈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手臂的韵律活动,舞者能够展现出他们的优雅和力量,以及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特点。
手臂动作包括手臂的舞蹈移动、手指的动作和手臂的舞蹈形态。
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手臂的舞蹈动作来丰富舞蹈形态,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和有魅力。
腿部动作是蒙古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蒙古舞蹈注重舞者的整体协调性和韵律感,腿部动作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对于整个舞蹈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腿部动作包括腿部的跳跃、曲线和伸展动作,以及脚的灵活运动。
舞者通过优美而流利的腿部动作,将舞蹈的节奏感和舞蹈的情感表达得以统一,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蒙古族的独特风情。
表情动作是蒙古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蒙古族民间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舞者通过表情动作,展现出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情感。
表情动作包括面部的变化、眼睛的神情和身体姿势的表达。
舞者通过表情动作,将蒙古舞蹈的意境和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舞蹈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感受。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舞蹈的表演,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将蒙古族民间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
蒙古舞蹈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蕴含了蒙古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信仰。
通过学习和演练舞蹈基本动作,蒙古族的年轻一代能够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蒙古族的民间艺术。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动律特点包括:节奏的多样性、节奏的力度感、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以及舞蹈步伐和动作的协调性。
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多样性体现在它可以包含各种不同的节拍和节奏型式,例如快速的、激烈的鼓点和慢速的、柔美的旋律。
这些不同的节奏元素和韵律变化给舞蹈带来了丰富性和变化性。
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力度感表现为舞蹈动作的有力、有节奏性和蓄势待发的特点。
舞者通过身体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来表达音乐的节奏感,同时也展现了蒙古族民族的豪迈和坚韧的精神。
蒙古族舞蹈还非常注重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
舞蹈动作和舞蹈步伐都要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呼应。
舞者通过舞蹈的形体语言来传达音乐的感染力和情感。
这种紧密的结合使舞蹈变得更加生动、有力,并且能够深深地触动观众的心灵。
蒙古族舞蹈的舞蹈步伐和动作具有协调性。
舞者需要通过清晰、准确的动作和脚步来表达舞蹈的节奏。
他们需要具备优秀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性,以便在舞台上展现出流畅、舒展和有力的舞蹈形态。
综上所述,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动律特点包括节奏的多样性、节奏的力度感、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以及舞蹈步伐和动作的协调性。
这些特点使蒙古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来传达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
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
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
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
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
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
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
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
蒙古族舞蹈

四、蒙古族舞蹈的种类
1、筷子舞 筷子舞: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 原属男性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上也常 见女性表演,女性表演的动作更加轻松敏捷。 表演方式是表演者手持一把筷子,用筷子敲打 手、腿、肩、胸腰、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 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 相应扭动,动作健壮,节奏强烈。
2、盅碗舞 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属 于女子礼仪舞蹈,多出现于庄重的酒宴上。 舞者头顶碗(数量没有规定,但一般也不 超过5只),双自娱性男子舞蹈, 至今流传在蒙古族和鄂伦春族民间。 舞蹈形式多有两人一对组成集体舞 蹈形式,表现狩猎活动和狩猎后的 喜悦心情,风格活泼、欢快、洒脱。
4、安代舞 属于群众即兴舞蹈,远未萨满跳神治病消灾, 后来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体歌舞。 5、摔跤舞、牧马舞等 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还有一种叫做贝比依勒 的舞蹈。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 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 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 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 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具有民族特色 的草原游牧舞蹈。
1、体态的基本特点 上身略向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 视线开阔,手型为平手。 2、动律的基本特点 淌拖特点的步伐,上身划圆,体现了蒙 古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

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下⾯是店铺整理的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欢迎⼤家分享。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 1、起源 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安代舞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然,由众⼈边唱边舞,⽓氛和谐⽽热烈。
安代舞最初是由萨满教巫者领唱,众⼈齐唱齐舞,⽤以医治病⼈,所以早期安代舞的歌词有宗教⾊彩。
解放后,安代舞越来越⽣活化,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也常常搬上舞台。
由于简单易学,参加者很快融为⼀体,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2、概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之美。
保留节⽬有"筷⼦舞"、"马⼑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舞"等。
蒙古族舞蹈产⽣于民间,然后搬上舞台。
以久负盛名的"筷⼦舞"为例,它原先是鄂尔多斯的民间舞蹈,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筷⼦舞⾃娱性很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为边蹲、边站、边⾛、边巧妙⾃如地打击⾃⼰⾝体,变化不同画⾯的舞蹈形式,从⽽真切地抒发了牧民热爱⽣活,乐观欢快的性格和感情。
3、节奏特点 蒙古族的民间⾳乐旋律优美,⽓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息浓厚。
各种调式都以五声⾳阶为基础,其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活⽓息,⾳域较宽,⾳程跳跃⼤。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特⾊的民间乐器。
4、动律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动律特点是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这是从肩、马步类、柔臂和摔跤步类提炼出的动律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蒙古民间舞中的基本舞步——马步
学校:海安县隆政初中
案例设计:彭国辉
活动目的:
1.初步掌握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基本的马步。
2.培养学生具有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塑造健美的身体姿态。
活动过程:
一.背景介绍
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牲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长期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势,生活地区的不同,形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快的挤奶等舞蹈语汇反映他们热爱美丽辽阔的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的新生活。
二.马步简介:
1.马走:原地马步走。
靠双腿膝关节的交替微颤,身体重心上下移动,可一拍或两拍一次,以示马在慢步行走。
2.小跑马步:正步准备,运用基本舞步中的小跑步,半拍一部,以示小马轻快的跑动。
3.高抬腿马步:正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蹬地跳起,同时动力腿正吸腿,两腿交替进行,以示大马奔跑嘶鸣,吸跳马步一般一拍一步。
4.长跑马步:基本位准备,动作时,前半拍右脚向正前方串跳一大步,后半拍左脚经右脚内侧继续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
步法节奏是X XX X XX |。
以示马的急速奔跑。
5.踏点马步:右脚为例,右踏步准备,前半拍左腿弯膝全脚落地,右腿屈膝,脚掌离地,后半拍右脚落地,左脚离地,以示马的行走。
6.摇篮马步:双腿交叉,双脚外侧着地,双踝紧靠。
以右脚为例,身体重心在右脚,右脚全脚落地。
动作时,经过双膝屈伸,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全脚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
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摇篮马步以示行走的欢快幽默感。
7.滑步马步:自然位准备,右脚为例。
第一拍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前脚掌原地交替两部。
第二拍右脚落地屈膝,重心移至右脚,中腰右侧移,但身体正,眼看前方。
同时左腿滑出向旁伸腿踢起,后半拍迅速收回成自然位,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马步组合
1=F 2 4 欢快、活泼地
前奏:(2 2 3 5 1 | 6 6 | 6 6 1 6 6 | 2 2 1 6 6 |
2 2
3 5 1 | 2 1 6 | 6 6 5 3 2 | 5 3 5 6 1 |
2 5
3 2 1 2 | 6 6 | 2 2 3 2 3|5 5 | 3 3 5 3 5 | 6 6 |
7 5 3 2 | 1 3 2 1 6 | 2 2 3 5 1| 6 6:||
组合基本动作:
1.基本马步:马步、跺滑马步,小马跑步、进退马步,滴嗒马步。
2.单双手勒马、加鞭、扬鞭、挥鞭。
教学过程:
前奏:左手勒马、右手叉腰、左肩在前右肩在后,左脚为主力腿,全脚落地,右屈膝,右脚尖点地,准备从4点出场。
第一遍音乐:
(1):第一拍右脚向8点串一步,同时左脚跟上,左脚尖在右脚旁点地(屈膝、半蹲)。
第二拍,右腿膝关节屈伸一次。
(2):动作和(1)一样。
左右相反。
继续向8点上步。
(3)—(4):上身舞姿保持,右左脚交替向8点每拍上一步,共走四步。
(5)—(6):动作同(1)—(4),重复三遍。
走成一斜排(面向8点)。
第二遍音乐:
(1):第一拍,双腿屈膝,蹦跳步一次,同时双手勒马。
第二拍,左腿屈膝半蹲,右腿绷直向旁抬起,此动作也叫做跺滑马步。
(2):动作同(1),左右方向相反。
(3)—(8):动作同(1)—(2),重复三遍。
全体向后台退成一横排。
(9)—(10):向8点做小跑马步(半拍一步),八步,走成一斜排左手勒马,右手加鞭。
((11)—(12):动作同(9)—(10),右手变挥鞭。
(13)—(15):左手勒马,右手叉腰,各由自己的左侧向后台小跑马步14步(半拍一步)。
变成背向观众的一横排。
(16):第一拍,双手勒马,原地蹦跳步一次,转身向7点。
第二拍,左手勒马右手叉腰成前奏的动作姿态。
第三遍音乐:
(1)—(16):动作同第一遍音乐(1)—(16)。
只是变为右手勒马。
向2点走成一斜排。
第四遍音乐:
(1)—(4):双手在体前交叉,走下弧线分掌,打开成左手勒马,右手挥鞭,滴嗒马步8次(一拍一次),各自向左自转一周。
(5)—(8):由第一个人带头小跑马步8次(半拍一步)向7点跑成一横排。
双手姿势同上。
(9)—(12):面向8点做进退马步四次(二拍一次)。
舞姿同上。
(13)—(16):左手勒马,右手向观众摆手再见,做小跑马步向7点下场。
四.总结
反思总结:
1.教练舞蹈具体的动作,应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少讲多看,
精讲多练。
由基本动作到串联,速度也是由稍慢过渡到原速。
2.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