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舞的艺术特征

浅谈蒙古舞的艺术特征摘要内蒙古大草原素有“歌海”、“舞乡”之名。
蒙古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
传统的鄂尔多斯、安代、盅碗、筷子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拉,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蒙古舞蹈是一种颇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蒙古舞蹈善于运用肢体的每个部位告诉我们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草原上的游牧场景和蒙古族人民的宽广心胸,质朴豪放,热情奔放,充满激情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蒙古舞艺术特征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所以舞蹈在具备各种艺术共有的审美特征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有的个性审美特征。
蒙古舞除具备舞蹈共有的审美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审美特征。
蒙古舞是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统称,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舞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蒙古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北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有着天然去雕饰的雄浑之美,壮阔之美,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特有的性格,所以,在其文化环境和人文风情下形成了蒙古舞蹈独特的艺术特征。
蒙古族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依山傍水,以畜牧为主,同自然搏斗,这些生活特征便构成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
舒展优美的动作勾画着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画境,热情豪放的动律使人感受到骏马的驰骋,含蓄沉稳的性格流露着牧民的憨厚,深沉等特点。
舞蹈应当是人民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必然表现,蒙古族舞蹈正是因为它蕴含了具有民族风俗特色的舞蹈动作而更加吸引人和感染人。
从蒙古舞蹈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蒙古舞多是歌颂草原,歌颂母亲,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同时他们赞美勇敢,赞美自然,赞美顽强不息,展示草原儿女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
滋养了牧民们心胸开阔坦荡感情质朴,豪放不羁的性格。
这是草原儿女一种特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通过舞蹈充分的展现出来。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具有多样性和融合性,它主要受汉、藏、回族和乌孜别克民间舞蹈的影响,兼有新疆其它民族的特点。
是一种与男女性别结合的合作型舞蹈,以“双旋转”、“行进”两类动作构成,装饰和比赛者用一套舞蹈礼仪,一般选择一首乐曲,在被称之为锣鼓的鼓
腹乐器上表演,以蒙古族特有的风景和风骨,传承汉藏民间舞蹈文化和历史。
蒙古族舞蹈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技巧和舞步。
舞蹈步伐可以分为小步、跳步、旋转步、
双旋转步、转步、三步一转步等。
舞蹈最大特点是轻快,一般都是双足轻快地走动,边走
边起跳和转圈,整体的动作十分活跃、开朗。
在舞蹈中,舞者的手部动作也十分明显,有
把手举起、把手挥动、放下、摆动、伸出、抓取等,随乐曲节奏活泼而平和,一般成双成
对旋转和拉扯,丰富了舞蹈情趣,互相攀缘彼此轮持引领,使舞蹈更有人文意义。
在大跃进时期,蒙古族的舞蹈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常见的舞蹈中增添了一些新的动作,使舞蹈更显活泼,在舞蹈舞步中加入了武术的要素,使舞蹈更有攻击性,使蒙古族的舞蹈
在技艺中更具有代表性。
今天,蒙古族舞蹈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在歌舞中庆祝节日、家庭乐趣
和婚宴等,表现形式传统浓郁,义气深厚,深受观众喜爱,有了改变也有很多新的变化,
丰富了蒙古族舞蹈类型,不断开发和创新,以表现蓬勃生机和强大的气势。
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标题:蒙古民间舞中的基本舞步——马步学校:海安县隆政初中案例设计:彭国辉活动目的:1.初步掌握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基本的马步。
2.培养学生具有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塑造健美的身体姿态。
活动过程:一.背景介绍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牲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长期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势,生活地区的不同,形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快的挤奶等舞蹈语汇反映他们热爱美丽辽阔的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的新生活。
二.马步简介:1.马走:原地马步走。
靠双腿膝关节的交替微颤,身体重心上下移动,可一拍或两拍一次,以示马在慢步行走。
2.小跑马步:正步准备,运用基本舞步中的小跑步,半拍一部,以示小马轻快的跑动。
3.高抬腿马步:正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蹬地跳起,同时动力腿正吸腿,两腿交替进行,以示大马奔跑嘶鸣,吸跳马步一般一拍一步。
4.长跑马步:基本位准备,动作时,前半拍右脚向正前方串跳一大步,后半拍左脚经右脚内侧继续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
步法节奏是X XX X XX |。
以示马的急速奔跑。
5.踏点马步:右脚为例,右踏步准备,前半拍左腿弯膝全脚落地,右腿屈膝,脚掌离地,后半拍右脚落地,左脚离地,以示马的行走。
6.摇篮马步:双腿交叉,双脚外侧着地,双踝紧靠。
以右脚为例,身体重心在右脚,右脚全脚落地。
动作时,经过双膝屈伸,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全脚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
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摇篮马步以示行走的欢快幽默感。
7.滑步马步:自然位准备,右脚为例。
第一拍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前脚掌原地交替两部。
第二拍右脚落地屈膝,重心移至右脚,中腰右侧移,但身体正,眼看前方。
同时左腿滑出向旁伸腿踢起,后半拍迅速收回成自然位,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蒙古舞博克颂的介绍

蒙古舞博克颂的介绍
蒙古族的舞蹈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博克颂”。
博克颂起源于蒙古族民间戏曲,是一种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传统舞蹈。
下面是关于蒙古舞博克颂的介绍:
起源:博克颂起源于蒙古族民间戏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
内涵:博克颂是以表现蒙古族生活、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为主要目的的舞蹈形式。
舞姿优美、热情奔放,具有非常强烈的草原气息。
表演形式:博克颂通常由男女混合组成的舞蹈队伍表演,舞台上配备鼓、马头琴、箫等传统蒙古乐器,旋律优美动听。
舞蹈特点:博克颂的舞蹈特点包括跳跃、转身、手势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奔跑和踏步。
舞者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地奔跑,跳跃、转身的动作独具匠心,富有韵律感。
舞蹈风格:博克颂的舞蹈风格以豪放、热情、朴实为主,表现出蒙古族的豪迈、坚韧、勇气等特点和草原的恢弘壮阔之美。
蒙古舞的六大种类

蒙古舞的六大种类关于蒙古舞的六大种类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讲蒙古舞的六大种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顶碗舞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
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
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
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
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安代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
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
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动律特点包括:节奏的多样性、节奏的力度感、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以及舞蹈步伐和动作的协调性。
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多样性体现在它可以包含各种不同的节拍和节奏型式,例如快速的、激烈的鼓点和慢速的、柔美的旋律。
这些不同的节奏元素和韵律变化给舞蹈带来了丰富性和变化性。
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力度感表现为舞蹈动作的有力、有节奏性和蓄势待发的特点。
舞者通过身体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来表达音乐的节奏感,同时也展现了蒙古族民族的豪迈和坚韧的精神。
蒙古族舞蹈还非常注重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
舞蹈动作和舞蹈步伐都要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呼应。
舞者通过舞蹈的形体语言来传达音乐的感染力和情感。
这种紧密的结合使舞蹈变得更加生动、有力,并且能够深深地触动观众的心灵。
蒙古族舞蹈的舞蹈步伐和动作具有协调性。
舞者需要通过清晰、准确的动作和脚步来表达舞蹈的节奏。
他们需要具备优秀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性,以便在舞台上展现出流畅、舒展和有力的舞蹈形态。
综上所述,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动律特点包括节奏的多样性、节奏的力度感、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以及舞蹈步伐和动作的协调性。
这些特点使蒙古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来传达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蒙古族舞蹈

四、蒙古族舞蹈的种类
1、筷子舞 筷子舞: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 原属男性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上也常 见女性表演,女性表演的动作更加轻松敏捷。 表演方式是表演者手持一把筷子,用筷子敲打 手、腿、肩、胸腰、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 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 相应扭动,动作健壮,节奏强烈。
2、盅碗舞 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属 于女子礼仪舞蹈,多出现于庄重的酒宴上。 舞者头顶碗(数量没有规定,但一般也不 超过5只),双自娱性男子舞蹈, 至今流传在蒙古族和鄂伦春族民间。 舞蹈形式多有两人一对组成集体舞 蹈形式,表现狩猎活动和狩猎后的 喜悦心情,风格活泼、欢快、洒脱。
4、安代舞 属于群众即兴舞蹈,远未萨满跳神治病消灾, 后来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体歌舞。 5、摔跤舞、牧马舞等 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还有一种叫做贝比依勒 的舞蹈。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 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 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 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 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具有民族特色 的草原游牧舞蹈。
1、体态的基本特点 上身略向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 视线开阔,手型为平手。 2、动律的基本特点 淌拖特点的步伐,上身划圆,体现了蒙 古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技巧

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技巧作为草游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很多蒙古族独有的动作和技巧,这些散发着浓原郁草原气息的舞蹈动作,无不来自蒙古族在大草原环境下生活的磨砺。
下面是作者分享的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技巧,欢迎大家阅读!蒙古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征,举手投足之间便让人一目了然。
这些散发着浓郁草原气息的舞蹈动作,无不来自蒙古族在大草原环境下生活的磨砺,笔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探讨蒙古族舞蹈动作和技巧的生活根源。
虽然舞蹈作为人类的肢体语言有着广泛相似性,但是具体到蒙古族舞蹈,其动作技巧就体现了蒙古族的特色。
一、上肢的动作技巧蒙古族舞蹈上肢动作比较丰富,包括手部动作、臂部动作、肩部动作。
在蒙古族的早期,舞蹈动作还不是太丰富,舞蹈形式多为集体舞,在部落重大集会时,整个部落的人们都会“绕树而舞”,动作就是简单的拍手、挥手、顿足、转圈等。
这些简单的动作一直延续至今,如著名的“安代舞”的舞步主要以“顿足”、“拍手”、“挥帕”为主,手帕是“安代舞”的主要道具。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等地流行的“托普修尔舞”,其表演形式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动作特点是绕臂、提压腕和抖手,同时整个身体上下轻微颤动,这些动作都极具蒙古族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经常出现鹰击长空、鸿雁高飞、天鹅翩翩的舞姿形象,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等。
蒙古族舞蹈的男子动作技巧,经常模仿鹰击长空、展翅翱翔的形象,动作特点是抖肩、昂首挺胸、双臂舒展,模仿雄鹰在高空飞翔的动作,使手臂呈波浪式摆动,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豪放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生命力。
“筷子舞”和“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草原上广为流传的蒙古族传统舞蹈。
由于要在狭小的毡房中表演,限于室内的空间,舞蹈者道具较为简单,多为筷子、酒盅或瓷碗等小巧的物品,动作也较为简单,没有大幅度的跑跳等动作,姿态多为坐姿、蹲姿和跪姿,手拿道具,以上肢动作为主,通过手部、臂部、肩部和腰部的动作变化形成舞蹈动态。
筷子和盅碗等道具在舞蹈中通过舞者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或碰撞,发出美妙的声音,配合伴奏音乐形成节奏,表现了蒙古族舞蹈编创者的艺术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
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
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
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
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
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
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
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
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
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
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
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
1. 欢快明朗的风格在忙碌的生活中,蒙古人民总是拥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所以他们的舞蹈总是体现他们的快乐,而很少会去表现他们的忧伤。
这一特色通过“筷子舞”生动的展现出来,这种舞蹈最早流行于伊克昭盟地区,在喜庆的节日里面,由男性演员做单人表演。
舞者采用半蹲的姿势,右手拿一把筷子,然后一边唱歌一边用筷子敲击手掌、腰部等部位,从而将这种欢快明朗之美展现出来。
有时侧边旋转边敲击地面,时而双膝下脆,时而飞速旋转,两肩同时随之扭动,舞蹈动作凸显出男人的雄健的气魄,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解放以后,“筷子舞”逐步发展成为男女共舞的群舞风格。
节奏由慢渐快。
其伴奏乐器以四胡、笛子等为主。
是蒙古族人民异常喜爱的舞蹈之一。
因而这种舞蹈更显得欢快明朗,从而将蒙古人民的热情、豪迈及开朗的民族特性全部展现出来。
2.纯朴豪放的风格纯朴是对蒙古人民美好品质的写照,而豪放是蒙古族人民性格的体现。
蒙古人民将自身的这种特性通过“安代舞”完全表现出来。
这种舞蹈的表演主要积聚在哲里木盟地区及黑龙江郭尔罗斯蒙古族61治县和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此舞在旧时常常被迷信色彩所渲染。
这是一种由几个人一起表演的舞蹈,在表演中队形呈圆形,表演者中没人手执一巾,一人领唱,然后其他表演者和唱,这种舞蹈没有固定的歌词,只是根据当时表演的兴致编出歌词。
这种舞蹈具有淳朴豪放的特征,从而将蒙古人民的奔放热烈展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此舞用来表现蒙古族人民欢欣雀跃的高涨情绪。
这种舞蹈融合了温、敏、柔、韵等为一体的动作形成欢快盛大的场面,把草原儿女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推向了极致。
3.典雅含蓄的风格蒙古人民不仅是一个豪放的民族,豪放也仅仅是他们性格的一面,他们也有相对温柔的一面,仍然会以礼待人。
这中特色主要通过“盅碗舞”表现出来,该舞以“盅”、“碗”为道具得名,是蒙古族在宴聚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鄂尔多斯地区流传甚广,它继承并发扬了“顶瓯灯起舞”的风格。
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吟诵的“回纥舞时杯在手”的诗句就深刻体现出这一舞蹈的特征。
如果我们追溯其根源,那么我们能够以秦汉时期的士兵出征前后的祭祀与庆祝的场面在线,在元代后期,蒙古族开始推出统治者的舞台,这些宫廷的祭祀与庆祝之礼变逐渐融入民间,从而形成了民间独特的典雅含蓄的风格。
在后来的发展中,牧民总是下聚会时乘着酒兴,端起酒盅等在声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从而形成了今天盅碗舞的风韵。
“盅碗舞”的舞蹈动作随意性很强,不会有固定的舞姿要求,但是必须掌握基本的如击盅、打筷子等动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的气氛,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更具有艺术价值,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各个表演者的艺术才华,从而将不同表演者的智慧和舞蹈的灵动全部表现出来。
这种舞蹈的形体之美主要通过节奏、步伐、肢体语言等展现。
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作为舞蹈的曲调,表现出蒙古人民典雅、含蓄的风格。
4. 机智果敢的风格机智果敢也是对蒙古人民思想性格的写照,他们将这种思想性格融入舞蹈,从而形成了具有很强思想意思的“牛头虎舞”,这种舞蹈流星于“翁牛特旗乌兰板”及“巴嘎塔拉”地区,距今已达200多年历史。
该舞蹈由四人表演,其中一人顶牛头,一个人顶牛尾,一个人扮演老虎,一个人扮演樵夫。
这套舞蹈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牛、虎、樵出场亮相,第二段是牛虎之争,第三段牛与虎在场中坐卧小憩,第四段牛虎樵群舞争战。
此舞动作猛烈,形象逼真。
整套舞蹈将牛之倔、虎之猛、樵之智表现的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群众喜闻乐见。
这套舞蹈将樵夫的机智果敢、老虎的勇猛以及牛的倔强全面展现出来。
5. 粗犷豪放的风格粗犷豪放的对蒙古牧民生活的一种表现,他们终日都过着游牧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存在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很多困难,因而他们总是喜欢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超越自己,以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摔跤舞”,这种舞蹈是北方民族中的面具舞。
舞蹈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舞蹈表演者身背一木制长架,在木架上有两个布制的摔跤手,两个木偶都身着不同的官员服饰。
两只假臂会相互拥抱,做各种摔跤的动作,木架下有布幔遮盖,表演者两手做脚,并四肢踏地及靴尖相向。
表演者伴随鼓乐的节奏,做不同的摔跤动作。
表演主要以“地空旋转”、“前后跳跃”等为主,动作非常生动逼真,舞姿相对粗犷豪放。
这种灵活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将生活的气息生动的呈现给观众。
其舞蹈的伴奏音乐也具有结构完整、曲调简洁等特点。
二者浑然一体,互相协作,就像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匹飞舞、腾跃的骏马。
折射出蒙古族人民对风调雨顺及国泰民安的企盼,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尤尽向往和热切追求。
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具体风格1.硬肩、硬腕中的圆润肢体是舞蹈的核心,是舞蹈魅力展现的直接载体,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当然也是通过肢体绽放出来。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硬肩、硬腕都将蒙古舞的圆润之美展现出来,它能够体现蒙古舞的鲜明与动感。
蒙古舞的肩部动作多样,包括柔肩、弹肩等六种,那么如何达到丰富的肩部动作的联系呢?那么必须以硬肩为基础,只有从硬肩一步步做好基本功,才能够将这种舞蹈的风姿展现出来,而柔肩仅仅是硬肩的生动化表现形式。
在同样的动作中,柔肩的发力相对较慢,从而形成聚集的硬肩规律,在松弛有度的训练中实现硬肩的韧性及灵活度,也只有实现这样的多干才能够将蒙古舞的圆润表现出来。
对于硬腕的训练与硬肩的训练基本一致,必须从基本的舞姿开始训练。
硬肩、硬腕都具有发力较快,幅度较小,棱角分明、瞬间静止等审美形态,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总是通过这两种动作来实现蒙古人民精神气质的展示,并通过这种情感、气质、力度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圆润展现的淋漓尽致。
2.胸背之间的情感蒙古族民间舞蹈胸背之间流露的情感是其它舞姿所不具备的,它是一种舞蹈自由、放松的心灵境界,从而带动内心情感的完整体现。
对于优秀的舞蹈演员来讲,他们总是能够将自己融入舞蹈,而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就是通过胸背调节来实现的。
如我们要实现这种情感的融合,在最开始必须进行在呼吸的引导下做胸背联系,掌握这种舞蹈技巧,然后融合其他动作,如结合张开的手臂,使胸背的屈伸与呼吸手臂达到协调,这样就能够将胸背的表现力发挥出来。
如此这样,再将蒙古舞与其他动作进行结合训练,从而达到增强胸背表现力的目的,这种目的就是通过胸背的表现力,促使全身达到协调,达到以气息引导情感的发挥,从而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3.道具中韵味蒙古族的精神是一种英雄的精神,这种英雄精神就是通过对道具的使用而展现的,而且这种道具是历史与宗教信仰相互促成的产物。
同时道具也是审美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将与人、舞蹈动作、舞台效果等方面紧密相连。
舞蹈动作将道具的内涵展现出来,同时将舞蹈的内涵扩大。
如在《珠岚舞》中的烛台道具的运用,通过灯光、音乐、舞姿、烛台等将一种神秘、虔诚的艺术氛围表现出来,从而将人们的思想带到一尘不染的另一个境地,同时这一道具的运用还将蒙古族对佛教的信仰展现出来,从而使其更具有草原韵味。
四、把握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意义1.塑造气韵之美我们从上面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蒙古族民间舞蹈不仅有优雅柔美、流畅欢快的舞蹈,还有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舞蹈,这些舞蹈特性共同构成了蒙古舞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
柔美流畅之美主要是体现飘逸的特点,塑造文雅秀气的女性气质。
这种柔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细腻,从而将中国女性优雅、含蓄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流畅欢快之美是以直立转或小舞姿转为载体来体现的,主要有线条清晰、节奏明快等特点,给观众就是一种干净利落的轻松感。
粗犷豪放之美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这种舞姿的存在主要是为刻画英勇顽强的战士或愤怒的形象。
这种舞姿具有万马奔腾的气势,从而产生很强的视觉效应,以引起观众对舞蹈美的共鸣。
在这样五彩缤纷的气氛下,能够塑造人们的优雅之气韵,或豪放之气韵。
2.培育心灵之美通过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刻把握,能够培养人的心灵之美,这种美是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内心情感去驱动外在动作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