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森 《罗马史》第二卷读书笔记

蒙森 《罗马史》第二卷读书笔记
蒙森 《罗马史》第二卷读书笔记

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第二卷读书笔记

蒙森罗马史第二卷主要讲述的是自罗马王政废除至意大利统一这段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分为九章,前三章的主要内容是罗马废除王政后几百年间的罗马内政问题与政治权力的争夺;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述的是罗马在统一意大利的过程中经历的战争与罗马人反抗其他名族侵略的斗争历史;第八章至第九章主要讲述的是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之后的一些法律、宗教、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方面的政策。蒙森著史给人的感觉就是让人觉得他的史料十分的丰富,并且涉及诸多领域,蒙森对于史料的考证也十分的严格他在书中很少有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与观点,只是偶尔有那么几句自己的观点论述大部分都是对于历史的客观描述。

在第一章论及罗马的共和制改革的内容时,他的原文是这样评述这段历史的:“共和革命尽管首先促成了贵族政治,但仍可称为迄今客民或平民的胜利;然而甚至就后者而论,这次革命也绝不带有我们今日所惯称的民主的特征……当旧公民团及其氏族贵族根本灭绝,一个新公民团的基础已经奠定时,此公民团中田产和年龄举足轻重,于是一个新贵族阶级的端倪业已在望,这阶级最初以家族的实际名望为基础,这就是将来的贵族。这次共和的国家变革,同时为新的、同样保守的、也同样贵族性的政体勾画出最初的轮廓,显示罗马国家的守旧根性,没有比这个说明的更清楚的了。”

而且作者直接指出了这次革命的实质就是确立了贵族对于罗马的统治。“所以,这次革命的直接后果是确认贵族统治;这完全是实情,只是并非实情的全部,当时的大多数人可能以为革命使平民遭受更顽固的虐政,我们生在后世的人却认为,自由的嫩芽即在这次革命之中。贵族所得到的并非民社所失去的,而是长官在权力上所失去的,固然,民社仅取得少量范围很窄的权利,远不如贵族所得的那样切实和明显,千人之中可能无一人认识其价值,可是这些权利却成为未来时代的保证。迄今,客民在政治上一无所能,旧公民却无所不能,现在客民也加入了民社,旧公民便归于失败,因为当时的情形虽距民权完全平等甚为遥远,可是决定一座堡垒的陷落的,不是占领最后一个据点,而是打开第一个缺口。所以罗马人民谓其政治生活始于初行执政官制度之时,实属正确无误。”

长评:“蒙森认为,王政的废除在古代希腊、罗马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它体现了一种旨在限制个人专权的改革趋势。罗马废除王政之后,建立起由执政官、元老院和百人团公民大会组成的共和政体。这种由二人协作、共同执掌最高权力的执政官制度即使不是罗马独创的,也是拉丁民族所特有的制度。”这是张白、李宝祥在《<罗马史>与诺贝尔文学奖》一文中对蒙森关于罗马推翻王政建立贵族政治的观点的看法与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蒙森认为罗马推翻王政建立起贵族共和制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的趋势所在,并不是偶然的人民起义推翻专政统治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而这在蒙森的

《罗马史》中也有着一定的体现,他认为罗马人民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在短时间内积累至暴力推翻政权这种程度的,而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以至于后来罗马人民相互庄重宣誓,为自己也为子孙,嗣后再不容许有国王。由此可见罗马民众对于国王的愤怒程度有多深了,而罗马人民对于国王的憎恶使得罗马逐渐建立起共和的政治制度。

在第二章《保民官和十头政治》中,“所以,人们设立了这个奇怪的官职,它的明显的救助作用,平民不难懂得,可是它不能实行必要的经济改革。这不是政治上的真知灼见的明证,而是殷富贵族与群龙无首的平民之间的拙劣的妥协。有人说,人民的保民官使罗马免于僭主政治。如果这是事实,这也无关轻重;政体的改变不足为人民的祸害,事实恰恰相反,罗马人的不幸就在君主制行得太晚,而且是在民族的物力和智力耗竭以后。可是,这话甚至也欠正确,如已证明的;意大利人国家经常没有僭主崛起。其理由不外僭主制度无处不是实行普选的结果,而意大利人比希腊人更长久地把无田产公民排除于民社大会之外。”

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的原因在于他们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而平民最终通过法律保障了自己的权利,贵族的权力受到进一步的制约,保民官的不可裁撤,以及他们甚至可以参加元老院的讨论,这些改革使得平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然而这种平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恭贺平等,“然而,说到这种堂皇的共和平等,我们切不可忽略一种事实,即所谓平等大事系形式上的平等,自最初以来,既有一个特色鲜明的贵族阶级由此而生或包孕在其中。非贵族的富家高门早已自平民阶级析出,与贵族阶级联合,共享元老院的权力,共行与平民阶级不同而且常常与之反对的政策。李锡尼取消了贵族阶级内部的法律差别,改变了妨碍平民参政的壁垒,使之从不可逾越的变成可以逾越的法律障碍,可障碍事实上却仍是难以逾越的。”由此可见,罗马平民要想真正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还有很长的一段奋斗历程。

“当平民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民主权利的时候,他们开始兴起各种运动来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到侵犯,罗马的保民官运动似乎主要起因于对社会状况的不满,而不是对政治状况的不满,我们若假定那些已入元老院的殷富平民同贵族一样反对这种运动,实有其正当的理由,因为这运动大加攻击的特权正是有利于他们的特权,他们虽在其他方面受人贱视,但是他们似乎以为,当整个元老院的财政特权面临威胁之时,他们不当在此时争官做。共和政体最初50年间未曾采取直接的步骤,来促进各等级的政治和解,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是蒙森在第三章《等级平等运动和新贵族政治》开篇的一段话。

长评:保民官对然不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让罗马民众拥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但罗马元老院通过的法律规定保民官不能被废除,这使得保民官成为罗马平民对抗贵族特权的强有力武器,让贵族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对民众妥协,平民巨室利用它来消除平民在政

治上所受的歧视。平民保民官权力的逐渐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执政官的权力。平民保民官制度的建立是罗马共和政体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又反过来推动了罗马共和政体的发展。在平民巨室与贵族的斗争中,贵族逐渐处于下风,但是平民巨室却始终无法真正地在法律地位上与贵族达到绝对的平等,这不仅仅是由罗马的现实状况所决定,也因为平民巨室的领导者并没有与下层民众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来对抗贵族政治。

“由于罗马在政治上获得了成功,罗马对意大利的统治渐臻稳固,中产阶级因此得到的补救比政府愿给或能给的更为有效。为保全统治计,罗马不得不建立许多大殖民地,大多数殖民团都在第五世纪被派遣出去,农业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因此得到自有农庄,而留在本国的也因为人口外流,痛苦得到减轻。”在罗马的内政斗争告一段落之后,罗马政治渐趋稳定,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于是罗马的统治者便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其他地区,罗马开始了其对周边地区的扩张与征服,而罗马也在开始逐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蒙森这一卷《罗马史》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罗马统一整个意大利的过程,所以他将很多笔墨都集中在罗马对外的战争上。而他也着重描写了罗马被高卢人侵占并且在占领之后将罗马城夷为平地,“凯尔特大军既攻陷美尔彭,渡过波河,不久即涌入意大利北部,不但达到波河右岸和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无险阻地带,而且也达到亚平宁山南的埃特鲁里亚本土。……高卢人已向罗马挺进,罗马的军队才渡过台伯河阻挡他们的来路,在离4罗马城不及19公里处,正当阿利亚小溪流入台伯河之处,两军相遇,于364(前390年)7月18日发生战斗。甚至此时,他们仍很骄傲而鲁莽,出战时不视敌人为军队,而视之如盗匪。……正在此时,凯尔特人听到威尼斯人已侵入波河畔他们塞农人领土,罗马人又愿付赎款以求退兵,他们于是接受了罗马的赎款。高卢人以傲慢的神情掷下他们的刀剑,使罗马付出重于刀剑的黄金,这真足以表示当时的情形。蛮族的铁血业已战胜,可是他们却把胜利卖掉,他们既卖了胜利,便失去了胜利。这次的惨败和大伙,七月十八日和阿利亚小溪等可怕灾难埋藏神器以及击退敌军偷袭卫城的地点——所有这些闻所未闻的事件的细节,由于时人的记忆而激起后世的想像;那些驰名世界史的神鹅显出比站岗的守兵还要警醒,我们实不觉其为2000年前的事。可是,罗马有一条法规,规定将来遇有凯尔特人侵入时,任何法定特权均不得使人免去兵役;纪年虽然由罗马城被陷时算起;这事虽然哄动当时整个的文明世界,甚至见于希腊人的编年史,但阿里亚溪畔一战及其结果却不能算在影响深远的史实之数。此战没有改变政治形势。高卢人既挟着黄金弃城而去,有人说英雄卡米卢斯将黄金夺回罗马,这只是后世捏造的无聊传说。”

在罗马人经过无数的血战之后,终于统一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罗马的统治领域扩展到下意大利内地和整个意大利的东海岸,大致从爱奥尼亚海直抵凯尔特边境,罗马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与周边地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意大利便这样统一在罗马的统治下。在叙述其政治制度以前,我们仍需看一

看第四、五世纪的海权关系。在这时期,在西部海域争夺霸权的,主要是叙拉古和迦太基。通盘看来,尽管狄奥尼修(348—389即前406—前365年)、阿加托克勒斯(437—465年即前317—前289年)和皮罗斯(476—478年即前278—前276年),在海上曾一时大获成功,迦太基终占优势、叙拉古却日益衰落,沦为二等海权国。埃特鲁里亚已全失其海上的重要地位,迄今属于埃特鲁斯坎人的科西嘉岛即使没有全为迦太基人所占,也处于他们海上霸权的控制之下。塔兰托曾一度扮演重要角色,可是罗马把它占领之后,他的努力便归瓦解。在自己的领海里,英勇的马塞利亚人仍能保持其地位,可是对意大利领海内的事态,他们不能发生重要的影响。至于其他航海城市,我们还没有必加以认真的考虑。”

在这本书的最后两章中,作者主要叙述了罗马的法律、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第八章主要是对罗马在共和时期的法律、宗教、兵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第九章则着重叙述了罗马共和时期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关于罗马法律的发展历程,作者有以下论述:“说到这个时期罗马国内法律所获得的发展,其最重大的具体改革要算是独特的对道德风尚的监督,它业已由民社本身,以及在属下的一级中,由任职官吏开始实施于单个的市民。”、“与此同时,人道化和近代化的趋势也缓慢而颇为明晰地见于罗马法律的发展。十二铜表法中大多数的条款年,只要是与梭伦法律相一致,因而有理由可以视为具体地革新的,都带有这种特征:例如对于自由结社权和根据此权而来的团体的自治所给予的保障;禁止犁平田间的界埂;减轻盗窃罪的惩罚,使此后未被当场擒获的盗贼付双倍赔偿即可自免于原告的诉讼。出于与此相仿的精神,债务法由珀特尔法予以减缓,可是还在一百年以后才实现,按照罗马最古的法律,财产主键在时有自由处置其财产之权,他死后处置权须以民社同意为条件,现在这个限制已被取消,因为据十二铜表法或其解释,私人遗嘱与那经区会核准的遗嘱有同等的效力。”、“司法行政制度在政治上更为重要,而且也较易于改变,它经受比法律本身更为彻底的变革。首先,习惯法写成法律条文,高级司法权受重大限制,自此以后,无论民事或刑事诉讼,官吏断案不再按变化无常的习惯而按照条文的字句。……最后,罗马民社的范围即日益扩大,为顾及诉讼人的方便,须有胜任的裁判官驻在较远地方,至少处理较小的民事案件。这办法常普遍应用于无选举权的公民民社,也许甚至还推行于较远的正式公民民社——这是罗马——自治市镇司法权与严格罗马市司法权平行发展的最早萌芽。”

长评:在罗马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十二铜表法》的诞生对于罗马法的意义无疑是划时代的,它是罗马平民反抗贵族统治运动的产物,它不仅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也使得罗马对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审判从此变得有法可依,平民的权益不再被贵族所随意侵犯,在其出现之前,罗马法皆为习惯法,贵族可以任意解释法律,从而使得平民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罗马所建立起来的司法行政制度也是建立在成文法出现的基础之上,罗马开始出现专职的审判人员,这一制度加强了元老院对于普通民众的管理与控

制,巩固了罗马的统治。罗马法中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对于后世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也十分的深远,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最强有力武器之一。

作者在最后一章《艺术与科学》中主要对史学的发展与起源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如同罗马戏剧的开端那样,罗马史著的撰述也始于此时;无论就时人记载的大事而言,或就依传统方式对罗马民社的前史作出定论而言,都是如此。”、“例常公用的纪元法并未建立,可是遇有宗教方面的事,年代从卡庇托尔山朱庇特神庙的奉献之年算起,长官名录也起于是年。我们自然可以想到,长官在位时所发生的大事也与长官之名一同记录下来;由这种附记在长官名录上的资料,兴起了罗马编年史,正如由附记在复活节表上的材料,兴起了中古时期的编年史。可是到了较晚时,大祭司才拟定一个正式编年史的计划,这编年史应逐年记载一切长官的名字和大事。”

小结:读了蒙森的《罗马史》之后,才真正地感受到他的那种严谨的学术风格,他所叙述的史实都是经过他本人的严密考证的,他的风格秉承于古典时期的修昔底德。这本书的取材十分广泛,文笔洗练,这与他的家庭教育及他本人的经历有着十分大的关系。他的父母十分热爱文学,蒙森从小便受到来自文学的熏陶,文学功底深厚。这本书史料十分翔实,且经过作者的严格考证。蒙森叙述历史大部分都是叙述历史事实,而很少在书中掺杂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与许多史家截然不同,他认为叙述历史就在于对历史的客观叙述,而不应该把个人感情掺杂在其中,这样才能保证对历史叙述的客观和真实。

在许多章节中,蒙森描绘了罗马人的性格,表现了罗马人对国家的忠诚就像儿子对父亲的服从那样。他以精湛的技巧展示了罗马由一个弱小的地区发展成世界大国的宏伟画卷;描写了随着帝国的强大产生的新问题以及旧的顽固势力的反抗,公民会议的主权如何由于蛊惑家强行贯彻自己的意志而变成一种幻想,开始时公正而严明地处理公众事务的元老院如何由于旧的贵族寡头政治的兴起而由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机构变成获取私利的场所;展现了不顾国家利益的资本主义如何在政治投机中滥用自己的权力以及自由农民的流失如何导致全国灾难性的后果。蒙森以熟练、生动、博学、有时带些

讽刺的笔触描写了罗马的内政和外交、宗教、文学法律、财政和风俗民情,这种描写是宏伟壮丽的。

他猛烈地谴责罗马的奴隶制度,认为一个具有活力的国家的人民在道德力量的鼓舞下可以度过灾难。当人们看到古代雅典的自由恰恰是从波斯人毁灭阿克罗波利斯的烈焰中诞生的,今天意大利的统一是从罗马人点燃的高卢战火中产生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蒙森的这些话包含着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真理。

一些评论家指出,蒙森虽然才华出众,但出于主观的激情,在叙述中有时却有失公正,特别是在涉及那些渴望自由的凯撒的反对派以及在困难时刻摇摆于二者之间的人时更是如此。这种指责在整体上也许并无不之处,它针对的是蒙森对天才作用——即使他们往往与法律背道而驰——的赞扬以及他的下列观点:在历史上,大背叛的时代绝不容许三头政治;一位革命者应当是目光远大、值得钦佩的政治家。但是另一方面应当强调,蒙森从不美化残暴力量,相反却赞颂那些为了田家的崇高日的而献身的人。我们应当注意到他那坚定的信念:“赞美已被罪恶的天才所败坏,被用来反对历史的神圣精神。”此外,人们指出,蒙森在这部著作中使用了一些与古代条件不甚协调的现代术语(如容克地主、罗马骑士、秘密社团、雇佣兵、将军、宪兵等等),但是这种突出不同时代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的方法并非蒙森想象力的创造,而是他所借鉴的处理各历史时期相同点的一种方法。

作者把驾驭浩瀚材料的能力与富于时代感的判断、精确的方法、充满活力的文风结合得天衣无缝,而富于艺术性的行文又使叙述如此精彩而具体。蒙森懂得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大量人物的褒贬适当。他那渊博的知识、杰出的组织能力、建筑在直觉上的想象以及将各种事件和事实用生动的画面描绘出来的能力的确令人惊

叹。正是他的直觉和创造性才华填平了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

王学喻

J11114038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他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己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现在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

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所以,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 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和认识论学说,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前言: 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译书分为十卷。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而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第二卷: 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一般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阿德曼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这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 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在第一卷中,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用抽象的方法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过程特别是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暗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伦理批判。 第一卷的第一部分主要写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

的方法。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而后,马克思提出商品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产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 控制1301 汪哲培 3130104562 对于上一卷中阿德曼托斯认为苏格拉底建造的城邦否定了个人的幸福,然而苏格拉底认为其理想国的目标并非是为了某个阶级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在向阿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后,苏格拉底进而认为富裕和贫穷都会改变城邦公民的原有状况: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穷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因此,城邦既不应该富裕也不应该贫穷。同时,在战争上,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没有钱财的城邦应利用自身不好富的特点去劝服富裕的城邦去攻打另一部分城邦以此在战争中存活。同时,城邦的大小应该达到刚好能够维持其统一为止。至于城邦的教育,苏格拉底认为除非国的基础有所变动否则音乐不应该随意翻新或更改。他还认为不应该将风俗制定为法律,而制定琐碎细致的法律也并非立法家的任务。至此,苏格拉底所探讨的城邦基本成型,他就开始从中寻找正义了。 苏格拉底认为他所建立的城邦里具有四个品质:智慧、勇敢、节制与正义。于是通过对城邦性质的一一排除他们终究可以寻找到正义。对于智慧,苏格拉底觉得一个城邦之所以被称为智慧是因为它具有起领导作用的那一小部分人而非某种具体的技艺。一个城邦之所以被称为勇敢是因为它的某部分人具有这种品质,即对事始终保持信念。对于节制,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品质对于城邦来说是一种协调的品质:少数的优秀人统治者大多数人使得城邦是自己快乐和欲望的主人。在排除掉其它三个品质后,苏格拉底终于发现了他要找的正义: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苏觉得正义不论是从城邦来说还是从个人来讲都应该是一样的。一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就像城邦的正义一样,一个人要达到正义必须由理性统治灵魂并借激情来抑制欲望。这三者各尽其职才能体现个人的正义。于是,正义在城邦上与在个人上便有高度的统一性了。于此同时不正义也自然而然清晰了。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三月份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 读书书目 《韦伯的两篇演讲——伦理之业》韦伯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在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是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原话,意图通过这本书对资本的一整个流程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作规律。在马克思的严重,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乃至是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所以对经济规律认识清楚之后就能够看清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并从中得出马克思最终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发展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书中的人,并不是一种实体的人,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的载体。正如吉登斯在对古典三大家进行评述的时候说,一切经济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将人作为一种载体,作为经济领域里的买者或者卖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这与马克思对于人、社会的定义有关,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通过这样的论述自然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思想的关键词之中存在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这些词语。 资本论从总体的三卷来说就是在讲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第一卷主要是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来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它前面叙述的商品、工资等部分只是在为剩余价值论的叙述做一定的铺垫。《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商品的交换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论、资本的积累。 劳动价值论,通过交换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在同一商品中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以及劳动二重性,一个人在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中的一个,同时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完成这种让渡,商品的拥有者只有让渡其手中的使用价值,才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这个让渡的过程就是将商品投入到交换领域中去。在这种交换的形式的分析中马克思引入了关于货币的论述,从最初的物物之间的偶然性交换,到扩大之后以一种商 1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九卷读书笔记 控制1301 汪哲培 3130104562 苏格拉底接着上一卷开始讨论僭主式个人。在这之前,苏格拉底在之前讨论民主式个人时所区分的必要欲望和非必要欲望之上再将其细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非法的欲望是指“那些人们睡眠时活跃起来的欲望”,而合法的欲望则是除此之外的欲望。细分完欲望之后,苏格拉底再次考察了民主式个人的性格,并由此阐述了僭主式个人从中发展过来的原因。接着,苏格拉底描述了僭主式个人的生活:“他们是醒着时能干出睡梦中那种事情的人”。在考察了各种国家以及对应的个人在美德上的对应关系后,苏格拉底开始考察幸福和快乐方面。他认为僭主式国家是一个充满奴役和不自由的国家,对应的僭主式个人的灵魂里也充满着奴役:理性被恶所奴役。苏格拉底还以私人奴隶主为例,并证明了真正的僭主是最悲惨的。他由此对五种人的幸福程度排序:王者型、贪图荣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和僭主型。同时这也是由至善到至恶的排列,由此论证了“最善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再一次从结构方面说明哲学家最快乐。苏格拉底认为理智、激情和欲望分别对应着三种快乐、三种欲望和统治。第一个是“爱智”,第二部分是“爱敬”,第三部分是“爱利”部分。因此人分为三种:哲学家、爱胜者和爱利者。苏格拉底认为,有智慧的人最快乐,因为他们能认识到真实,因此有最真实的快乐。接着苏格拉底讨论身体充实的快乐和心灵的快乐哪个更实在,而他认为只有心灵的快乐才能永恒,因此只有心理的爱利和爱敬部分被爱智部分领导才能够追求真正的快乐。苏格拉底由此又证明了哲学家最快乐。 对于“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不正义却又有着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这个说法,苏格拉底认为主张不正义有利就像主张对人的激情和欲望的放纵,而正义才能使统治二者使内部协调。因此,只有当理性统治了激情和欲望才能够有最大意义上的快乐。

理想国读书笔记20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20篇 梦想国读书笔记(一): 《梦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梦想。柏拉图心目中的梦想国实质应当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必须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梦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坚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梦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之后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

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经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能够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梦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可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必须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梦想国读书笔记(二): 这本书的好处,从拿到手里的那一刻就能够体会到,一个字轻。虽然全书370余页,看上去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却不见重量,这主要是得益于制书的纸张。很适合把它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颇为随意。 本书是英汉对照。背页上有这样一段话《梦想国》这本著作对西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资本论读书笔记1500

资本论读书笔记1500 资本论读书笔记1500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 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 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四卷读书笔记 浩瀚的地中海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著作《理想国》为世人勾勒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著作里蕴含的正义、至善的思想,具有超越时间、空间、历史的永恒价值。 一、全书基本框架 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这部“哲学大全”融合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等各方面领域,涉及到家庭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教育问题、文艺问题、男女平等问题,学究天人,震古烁今;个中智慧,需要我们细细品鉴。 全书共十卷。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第八卷到第十卷论证哲学王统治的贵族政体相比于其他政体的优越性,并号召人们勇于追求正义和智慧。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

“理性”部分相符合;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每个人各司其职,这就是正义。二、重大理论贡献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整本书有许多充满智慧的洞见,这里只介绍三个:正义、哲学王、洞穴人假设。 正义 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这种逻辑是否合理,苏老认为讨论什么是一个人的正义是困难的,但是讨论一个城邦的正义却是相对容易的,于是苏老着手探讨城邦的正义。在大体上理想国已经构建的前提下,苏老认为它一定是“善”的;是“善”就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苏老使用排除法,先在理想国中找到了前三种,那么剩下的就是正义了。虽说有点牵强,但是苏老却得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正义的定义:每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的事。推而广之广而推之,每个人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这才符合正义的标准。 同时,根据城邦的正义,推出个人的正义:每个人自身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_1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导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下面是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一: 有一些好书曾让我感动,有一些片段曾让我铭记,有一些深度曾让我思索。《爱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名著由意大利的作家德·亚米契斯根据他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它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顾名思义,《爱的教育》,爱,便是贯穿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那最平实的字里行间,作者融入了种种人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社会之爱、国家之爱…… 《爱的教育》是我人生当中接触的第一部名著,所以,它所带给我的影响最深,给予我的启发最多。 我在小学时就曾读过《爱的教育》,但是由于当时年纪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并不能完全领悟书中所写的种种,以及书籍以外更高一层的真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现在再翻阅《爱的教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深深地打动我的心,震撼我的灵魂,使人从中打破思想的枷锁,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由此而与作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又或者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爱的教育》当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里面的少年爱国者。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把他卖给了戏法班子;在戏法班子里,他挨打受骂,忍饥挨饿,饱受虐待。后来终于在一次国外演出中逃了出来,并寻得意大利领事馆领事的帮助,坐上了回家的轮船。在轮船上,有三位乘客在得知他的悲惨遭遇之后,给了他少许金钱,其他乘客也纷纷给了他若干的钱。正当这位少年欣喜地坐在床上盘算着怎样利用这些钱的时候,他却听见那三位给自己钱的乘客正在和其他乘客辱骂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把这些钱全部丢还给了他们,并且愤怒地说到:“拿回去!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人的东西。”那一瞬间,我对这位少年爱国者肃然起敬!即使知道会一无所有,也要坚决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样崇高的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荣誉,这样的人与之相比,显得何其渺小。少年爱国者的言行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国家尊严和民族荣光都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成为生命当中永不磨灭的年轮。我由此而想到,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不仅像是一个益友,更像是一位良师。它所教会你的,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它所使你开阔的,绝不仅仅只是视野。以前,对于人生和未来,我从不会去做过多的设想;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我也是一

资本论读书笔记

原典读书笔记 题目: 《资本论》读后感院(系): 财政金融学院 专业年级: 2012级金融三班 姓名: 王今 学号: 2012200198 2014 年6月9日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挚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马克思的—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马克思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革命家。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写出了《资本论》这样的宏篇巨作。这本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力作,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资本主义,不读《资本论》,不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 读完这本书,我以前的很多想法和观点被颠覆,以下是我的感受: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当生产劳动把生产资料转化为新产品的形成要素时,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经过一次轮回。它从以消耗的躯体转到新生成的躯体。但是这种轮回似乎是在现实的劳动背后发生的。工人不保存旧价值,就不能加进新劳动,也就不能创造新价值,因为他总是必须在一定有用

理想国第三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三卷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在与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讨论城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遇到了城邦护卫者的教育问题,城邦公民的教育的本质问题以及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问题。 对于城邦护卫者的教育,在音乐文化教养方面,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护卫者应该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因此,词汇中的可怕的凄惨的名词、诗中对神怯懦的一面的描写以及对地狱的可怕描述都应该被剔除。此外,苏格拉底认为神不应该表现出人的一切弱点,神是完美的,所以对于诗文的内容方面,应去除诗篇中对神的种种不当的描写,以捍卫城邦统一的价值观。而对于诗文的艺术形式,苏格拉底认为在模仿体裁、叙述体裁以及两者的混合体裁之中,唯有叙述体裁才符合苏格拉底所构想的理想的城邦里的教育。因为他认为所有的人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要去模仿其它使得自己的本性和习惯受到影响。而在城邦护卫者的身体素质教养方面,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饮食作息习惯和对各种身体欲求的克制,这样才会少生病,与此同时,身体也是为本职工作服务的,所以即使是生病了也不应该花费太多时间在病情上面,而是专心工作。对于苏格拉底而言,音乐文化和身体素质的教养都应该均衡,缺乏前者则使人懦弱无能,反之则让人蛮横暴躁。 对于城邦公民的教育本质,苏格拉底认为它只包含对德性的教育而不包含对于本职工作的技艺的教育。而对于城邦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苏格拉底认为人天赋各异,所以每个人都有自身适合的分工,而这种分工决定了个人追求。但是天赋本身的出现是近乎随机的而并非遗传性的。苏格拉底也通过金银铜铁之质的说法,认为人应该安于自己的社会阶层,并且处于阶层上级的人本是具有金银之质的,因此他们不应当贪财敛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