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中语文试题原创卷
2024年高考真题 语文 新高考Ⅰ卷 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新高考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
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
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
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
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
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
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
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
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
当然后来我知道。
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
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
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
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新高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杨延昭是北宋时期名将杨业的儿子,在宋真宗时,担任河北、陕西、河东三路安抚使,多次抗击辽军,屡建奇功,被封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杨延昭性格刚毅,喜欢骑射,精通兵法,带兵打仗屡次获胜。
他主张“以战止战”,在对抗辽军的过程中,经常以智取胜。
他为人正直,关心百姓,深得人心。
【乙】杨延昭一生,主要在边塞地区为官,抗击辽军,保家卫国。
在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军事思想。
他主张“以战止战”,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他主张通过战争来消除战争,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他主张“以德服人”,认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他主张“以智取胜”,认为战争要以智取胜,不能依靠武力。
【丙】杨延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精通书法,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
他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马,被誉为“画马圣手”。
他还擅长文学,尤其擅长写诗,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充满了爱国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丁】杨延昭的一生,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的一生,是忠诚、勇敢、智慧、正直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负责军事,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政大权。
B.以战止战:通过战争来消除战争,以军事手段来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C.以德服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D.草圣:指擅长草书的书法家,杨延昭被誉为“草圣”。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延昭在抗击辽军的过程中,主张“以战止战”,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B.杨延昭主张“以德服人”,认为军队要爱护百姓,不能欺压百姓。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 卷)(适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新教材高二语文试卷新高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赏心悦目振聋发聩B. 纤夫绰约多姿比翼双飞C. 漠不关心奄奄一息蹉跎岁月D. 纷至沓来妩媚多姿比翼双飞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得到了教练的高度评价,同时也鼓舞了队友们的士气。
B. 通过这次旅行,我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
C.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D.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被迫延误,给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 这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D. 他的行为令人不齿,简直是恬不知耻。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仿佛是一块银盘。
B. 这座山高耸入云,宛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C. 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让人陶醉。
D. 那条小溪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玉带。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B. 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热心帮助同学。
C.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运动会,学生们都非常期待。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包括了许多科学知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2分)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7. (2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反映了诗人对命运坎坷者的同情。
8. (2分)鲁迅的《阿Q正传》中,“革命党也革不出这个‘阿Q’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愚昧。
9. (2分)朱自清的《背影》中,“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10. (2分)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请简要分析《离骚》中屈原的爱国情怀。
江西新高考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新高考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内容略)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尊重和推崇的。
文章中提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2. 文章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分)答案:文化自信在文章中体现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信。
作者通过阐述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即通过教育、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3. 文章中有哪些论据支持作者的观点?请列举并分析。
(6分)答案:文章中支持作者观点的论据包括:(1)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3)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4)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自信的强调。
这些论据从不同角度支持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评价和对文化自信的倡导。
4. 作者在论述传统文化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作者在论述传统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
通过列举具体的传统文化实例,作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影响力;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特点,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阐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5.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6分)答案:文章的主旨是强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倡导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古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6-8题。
(古文内容略)6.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5分)答案:(1)“之”: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2)“以”:用;(3)“于”:在;(4)“而”:表转折;(5)“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旁征博引穿流不息一愁莫展B. 殚精竭虑明察秋毫义愤填膺C. 风声鹤唳意气风发声名狼籍D. 筚路蓝缕踌躇满志惘然若失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深受大家的喜爱。
B. 由于他的到来,使得我们的讨论更加热烈。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D.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对读者很有启发。
3-10. [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以保持试题的简洁性]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
”12.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
”是其核心思想的体现。
13-20. [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以保持试题的简洁性]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昔有愚人,欲赊酒而饮之。
酒家曰:“汝无钱,安得酒?”愚人曰:“我虽无钱,有鸡一只,可抵酒价。
”酒家曰:“鸡在何处?”愚人曰:“鸡在树上。
”酒家曰:“树上安得有鸡?”愚人曰:“无鸡,岂不亦无酒?”21. 愚人为什么认为鸡在树上?22. 酒家对愚人的逻辑有何看法?四、作文(30分)23. 请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一、选择题1. B2. D3-10. [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填空题11. 秋水共长天一色12. 后天下之乐而乐13-20. [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答案]三、阅读理解21. 愚人认为鸡在树上是因为他想用不存在的鸡来抵酒价,这是一种无理取闹的逻辑。
22. 酒家认为愚人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树上不可能有鸡,同样,没有鸡也就没有酒。
四、作文[此处省略作文部分,因为作文答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理解和写作能力来定]结束语本次新高考语文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如今很多基层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本领恐慌”。
很多人觉得自身知识、素养、眼界、能力跟不上形势变化,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基层干部感到一些本领恐慌不是坏事,多一些学习意识,增强紧迫感,才能在一线干好工作。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
”风云变幻,时移世易。
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各级领导干部产生本领恐慌以及由此带来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新华社新媒体材料二:适当的“本领恐慌”是一个“增压器”,既能产生压力,也能提升动力。
但是,一些领导干部患上了“本领恐慌症”,主要症状可以概括为“三化”:观念钝化、知识老化、能力弱化。
观念钝化则“不想为”,知识老化则“不善为”,能力弱化则“不能为”。
领导干部一旦“为官不为”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会产生巨大伤害。
只有找到了病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人民论坛网材料三:当前很多基层领导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非常了解,讲起理论“头头是道”,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却与实际脱节。
比如,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的把握只停留在概念的表层意义上,不能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导致一些良好的发展理念不能落地生根,发展成效不能很好彰显。
新时代对于发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基层领导干部“身心并用”,但有的领导干部身体步入新时代,思维却仍停留在旧有的、传统的方式上。
思维方式转换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领导干部在新环境下创新能力的不足。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和推进工作中,对政策把握不够精准,应变能力不足,应对方法捉襟见肘,“手里掐着政策,桌上摆着文件”,在狠抓落实上缺乏手段和方法创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
新时代需要在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上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一旦基层领导干部对这些方面的“嗅觉”差,就可能错过发展的大好机遇。
有些基层领导干部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果,由于“接触少、存货不多、不会用”,不能及时推进新兴产业和服务的配套管理建设、实现实体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对接。
随着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法治框架内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简单粗暴地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加深了群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隔阂。
更有甚者对公众情绪的表达具有一种天然的恐惧,集中表现为害怕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缺乏接受群众监督落实的意识,尤其在面对群众诉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缺乏有效应对方法和手段,缺少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人民论坛网《基层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具体表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基层干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并因此引发本领恐慌,导致很多人觉得自身知识、素养、眼界、能力跟不上形势变化。
B. 既能产生压力,也能提升动力的“本领恐慌”能够使基层干部增强紧迫感, 便于基层干部在一线干好工作。
C. 领导干部患上了“本领恐慌症”,主要症状为“三化”:观念钝化、知识老化、能力弱化。
观念钝化则“不想为”,就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会产生巨大伤害。
D. 很多基层领导干部虽然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非常了解,但是不能因地制宜地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导致一些良好的发展理念无法落地生根。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都论述了本领恐慌的危害和解决办法,既有理论认知也有具体分析,增强了文章的客观性。
B.材料一引用毛泽东的观点,表明了本领恐慌与经济恐慌和政治恐慌不同,并用“铺子”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本领恐慌的含义及其危害。
C. 虽然材料二谈到了本领恐慌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症”却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D.材料三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基层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的具体表现,使读者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的危害有了直观的认识。
3.通过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 我国进入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各级领导干部产生本领恐慌以及由此带来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故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和素养。
B. 基层干部感到本领恐慌不是坏事, 可以增强学习意识, 增强紧迫感。
而过度的本领恐慌则会带来危害。
C.面对“本领恐慌症”,只要找到了病因,明确自己的定位,发现自身的问题,就能“对症下药”,化解“三化”问题。
D. “手里掐着政策,桌上摆着文件”,基层领导干部如果对政策把握不够精准,应变能力不足,会让国家的政策难以落实。
4.结合材料三,谈一谈基层领导干部应如何克服本领恐慌?(6分)阅读下面的散文诗,完成5-6题好的故事鲁迅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海城市高中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腾鳌高中张元世审校: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始时,作者的动作是“捏着”,表现出作者的困意;文章末尾作者“捏住”则表现出作者想把“好的故事”留住。
B.文章中“好的故事”这一部分的景色围绕“美丽、幽雅、有趣”来写,使文章富有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C.第5、7段的写景角度新颖独特,从水中倒影中写景,使景色富有动态感,也为后文美景破碎做铺垫。
D.最后一段“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表现作者对于现实中“好的故事”的回忆与怀念,笔调温馨柔和。
6.本文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并简述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7-8题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来了。
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
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一些锡镴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
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饭馆里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个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旧铁床上,一动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忙碌碌的医生扬扬他蓬松的灰色眉毛,招呼苏艾到过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
她有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苏艾说。
医生说,“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
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医生走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场,把一张纸餐巾擦得一团糟。
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曲调,昂首阔步走进琼珊的房间。
琼珊躺在被窝里,脸朝窗口,一点动静都没有。
苏艾以为她睡着了,赶紧不吹口哨。
苏艾正在画小说里的主人公,一个爱达荷州的牛仔,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重复了好几遍。
她赶快走到床前。
琼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她望着窗外,在计数——倒数上来。
“十二。
”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
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可以看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砖砌房屋的墙壁。
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怎么回事,亲爱的?”苏艾问道。
“六,”琼珊说,声音低得像是耳语,“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
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
数得我头昏眼花。
现在可容易了。
喏,又掉了一片。
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
常春藤上的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琼珊,亲爱的,”苏艾弯下腰对她说,“你能不能答应我,在我画完之前别睁开眼睛,别瞧窗外?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我要去叫贝尔曼上来,替我做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