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命题7大变化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语文考点解析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020届高考语文考点解析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专题07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易错点1 扩展语句1.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乡村四月(南宋)翁卷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错因分析】从类型上分析,此题属于诗句内容的扩展,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注意审清题干,读清楚题干的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如果任意一点做得不够,就会被扣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注意描写的运用,写出“乡村四月”的景色,注意“视听结合”,注意题干中“修辞”和字数的要求。

【参考答案】四月的江南,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绿的树、绿的草,原野顿时成了绿色的海洋。

远处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造就了另一个银白的世界。

天空中飘洒着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深情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扩展语句的题目从形式上来说包括三种:词语型扩展、句子型扩展、话题性扩展。

词语型扩展注意联词成句,句子型扩展注意添加相应的修饰成分,话题性扩展注意围绕话题,展开想象。

扩展时注意首先根据所给内容明确表达方式,是叙述、说明、议论还是描写抒情,叙述注意要点交代清楚、说明注意特征、功效、用途等明确,议论注意观点明确,抒情注意情感真挚、描写注意意境的创设。

作答扩展语句题一定要把握准确题目的要求,比如一般扩展语句都有修辞方面的要求,组织答案时就一定不能忽视,否则就容易失分。

1.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请根据诗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这联诗的意境。

要求:100个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题干要求扩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100个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适当展开想象,抓住诗句中关键意象“秋霜”“残荷”“雨”。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谈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命题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谈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命题

802021.4•高中本版主持/赵云飞测 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银川市第六中学,宁夏银川 750011)◆试题研究摘 要:从命题的角度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的作文命题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这是“应然”。

从答题的实际情况看,同构化、同质化、浮泛化,思考没深度、思维没拓展、语言没特色等现象严重,这是“实然”。

显然,“应然”和“实然”之间的距离较大。

文章结合高考作文阅卷中的一些认知和体会,从命题、答题、建议、备考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应然;实然;命题;答题;建议;备考一、说命题我们认为,演讲稿的构成一般有“理”“例”“事”三个要素。

只有“理”不能使人信,只有“例”不能使人服,“理”“例”结合才能使人信服;“事”就是面对的现实问题和要表明的立场、观点以及解决的办法。

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题的材料正好也分三层,具体分析如下: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的第一层是“理”。

先是中国古代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思想,后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关于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道理。

二者可为因果关系,正因为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人和人、家和家、国和国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爱护。

2.关于中国的抗疫。

材料的第二层是“例”。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论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援助还是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援助与祝福,都充分证明了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道理,也体现了人和人、家和家、国和国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爱护的主张。

“理”和“例”的配合正好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3.关于世界青年。

材料的第三层是“事”。

这里的“事”就是现实存在着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道而驰的意识和行为。

这是蕴含在题中的应有之义,在题中虽不显豁却也有显露,即“携手”与“共创”两个动词,它们的主语都是“世界青年”。

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

新高考(全国卷)地区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变化新高考语文考试试卷及试卷结构说明: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型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在第1和第2道选择题上与之前的全国卷保持一致,都是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

第3题开始有所变化,第3题是根据文章中的某一个定义或者一个解释去推断文章之外的事物,这与之前全国卷的第3题有了很大的区别。

第4题给某一个事物下定义和第5题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都是新题型,与过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问答相比,更加考察学生的语文功底,即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对语文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阅读(16分)①*表示新题型②*表示新题型③*表示新题型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与现代文阅读Ⅰ相比,现代文阅读Ⅱ在6-8题的考察上与之前的全国卷类似,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判断,对文章的赏析。

考点与过去基本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高考试卷的平稳过渡。

第9题的考察形式又是一个创新,考察文章的行文线索,这与现代文阅读Ⅰ第5题较为类似,都是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把握。

如果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对于这两道题的作答一定是不够理想的。

新高考对于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

这与之前相比,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更高。

只有准确的把握文章,才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对于只抓部分,对文章总体把握不好的同学来说这类题目解答起来可能会④*表示新题型有些困难。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20分)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题型:分析: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大部分题目与原来题型相同,考察的仍然是传记。

与原来相比,翻译题的分值减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⑤*表示新题型道问答题。

文言文阅读基本保持稳定,问答题的增加让文言文阅读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2020届高考作文——语文经典作文高考复习课件(共49张PPT)

2020届高考作文——语文经典作文高考复习课件(共49张PPT)
高考改革
2 直面新改革
高考命题悄然发生变化:
重视“三图三文”↓
评价改革
教材改革
高考改革
2 直面新改革
高考命题悄然发生变化:
重视“三图三文”↓
评价改革
教材改革
1 聚焦新高考
4.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 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 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 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 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 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聚焦新高考
(2018新课标全国I,22,6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聚焦新高考
(2018新课标全国III,22,6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比较解读

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比较解读

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比较解读作者:岳国精陈建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第11期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试卷结构稳定,全国Ⅰ、Ⅱ、Ⅲ卷试卷结构与去年一致。

为了保证新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2020年考试中心首次命制了新高考Ⅰ卷、Ⅱ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

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作为第三批改革试点省份,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势必也要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

因此,研究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命题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特点及规律,及时调整高考备考策略,提高复习效果。

全国Ⅰ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比较而言,尽管在题型、考题内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上,虽然总体保持稳定,但也有不少变化。

笔者将从总体上与各个板块考查点的变化角度展开比较。

一、总体变化1.总体题量变化。

全国Ⅰ卷22题,新高考Ⅰ卷23题。

2.选择题题量变化。

全国Ⅰ卷13题,新高考Ⅰ卷10题,选择题题量减少,主观题题量增多,书写量增大,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也加大了考试难度,导致整体分数的下降,例如山东情况即如此。

3.现代文阅读板块的变化。

全国Ⅰ卷有3篇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阅读,而新高考Ⅰ卷整合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变成了2篇阅读。

题量由原来的论述类3道选择题、实用类3道题(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改为5道题(3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分值由21分减为19分。

选材形式变成类似实用类的非连续性文本,选材内容是论述类作品《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节选)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节选)。

4.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量变化。

新高考Ⅰ卷增加了1道选择题,把全国Ⅰ卷的1道题(第7题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变化成2道题,即“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020届高考语文小题【图文转换】及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小题【图文转换】及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小题【图文转换】及解析1、下面是检查组对铸造行业进行安全检查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3、下面是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流程图,请把“调解成功”的内容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4、下面是某公司考勤系统登录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5、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6、认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指出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7、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请给上面第二幅漫画配上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6 个字)2.现代社会,年轻人以“常回家看看”为名义回家蹭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伺候。

这实则是一种啃老现象。

8、仔细观察以下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并给漫画起一个恰当的题目(题目不能使用“无题”)。

1.漫画内容:__________2.题目:__________9、下图是有关世界读书日的一张漫画,请用自己的话介绍漫画内容并揭示漫画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语意连贯,不超过120字。

1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悬案”的漫画,阐释画面的内容及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过 100 字。

11、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传播国学的文化交流机构。

下面是孔子学院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心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不超过90个字。

12、下面是“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的入围作品之一, 请写出该图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高考语文试卷变化

高考语文试卷变化

高考语文试卷变化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题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大作文外,还增加了材料分析题、阅读理解题等新题型。

这些题型更贴近实际应用,要求考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阅读材料多元化:阅读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作品,还包括科技、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章。

考生需要具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3. 题干简化:过去语文试卷中的题干往往长而繁琐,而现在的试卷中,题干更加简短明了,更注重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4. 提高写作要求:写作部分不再要求背诵万能模板,更注重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独立构思文章,理清思路,并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5. 阅读理解题的变化:阅读理解题不再是简单的理解和回答问题,还增加了对文章主旨、观点等深层次理解的考察,要求考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体现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注重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试卷的难度也有所提高,对学生的备考要求更高。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解析宏观探究从试题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家庭伦理、科技新基建、“冰山”理论、传统文艺等从试题方向来看,传统、未来并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倾向能力从试题形式来看,依旧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稳、主线分明,开合有度的原则。

从试题字数来看,从18年高考语文卷面字数提高到约为8900字开始,三年保持在这个字数附近区间,比之前多了一篇文言文的体量,没有过多增加阅读量。

估计今后几年的卷面阅读字数应该保持在8900字左右。

从试题亮点与不足来看,亮点就是特意强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高考全国一卷依然明确地释放信号,让同学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无限魅力,并从试卷中可知:不读书不行,但读死书不结合实际更不行,不思考不行,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行。

不足依然是受“全国一卷”身份的限制,会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会给人略显古板的印象,少了些许文学性和细腻温情,少一些灵动与创新。

但同样根据辩证法,试卷的“亮点”反而可能成为同学们的“路障”,试卷的“不足”反而也可能会成就同学们的“亮点”,全国一卷,更考验你的储备和担当。

微观解析0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文讨论的家庭伦理中的“孝”,但立论明确而具体,说理层次清晰易解,和同学们平时练习的论述类文本比起来,难度有所降低。

设题上依然延续了高考的严谨与创新,使用了比较高频的无中生有、表意绝对、曲解文意等陷阱,符合大家练习中掌握的要领。

创新依然表现在第二题,延续2018、2019年高考题的特点,考查大家对引用论证方法文章论证结构、全文论证观点的理解,非常全面,作为试卷中的高能题,很能体现出大家平时在阅读训练中的全文把握能力,对于那些做题只看题不看文的同学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提示。

02实用类文本阅读本文的三个题可以说是本试卷上最简单的三个题,对于细致用心的同学,基本属于送分题。

因此这篇阅读虽“高大上”,但答题却能“稳易快”,只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完全能高质量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语文命题7大变化新高考1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3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

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

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

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如下文注入的“概念干扰”,就是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短时间筛选信息。

题例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

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肤释放出来。

短短几行字,就出现了多巴胺、内啡肽、辣椒素这些复杂概念,四个选项也有意进行概念干扰。

这种题目就是考思维能力,要考生能够尽快排除干扰信息,抓住核心信息。

所以我们老师光给学生讲方法还不够,要学生平时阅读得多,对文字慢慢心里有定数,学生不慌了,才可以完成题目。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

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

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

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现在还在研究中。

5文言文考试变化最大现在古诗文在新教材里面变化最大,小学古诗文占比到30%,但是真正考的没那么多;初中占40%,实打实。

高中占50%,实际上超过50%。

现在我们尽量不要超过,为什么?我知道,老师们教文言文,花费的时间最多,如果一本教材里面60%、70%都是文言文,那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

我主张文言文也要1+X,教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让学生似懂非懂地泛读,能基本上读下去就读下去。

没有这个量,他就语感出不来,现在文言文的考试很注重考情景下的使用,就是语感。

另外,现在文言文押题是押不动的,这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记具有情景性。

2015年,全国卷出的是宋史里《来护儿传》,2016年又是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又是宋史《谢弘微传》。

今年则有《晋书》、《后汉书》。

注意,出的题都是有情节性的,让考生放在情境中判断、研究,一般占分19分。

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

虚词、动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

老师可以把古书印出来给高中生看一看,让他们感受是什么样子的,给他们信心。

我们要很重视断句,这是文言文占分最重,也是最难的部分。

此外,这两年高考语文还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

这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己见多识广,老师自己讲不过来的。

这些题目难度也不大,但就靠平时积累,这些题目正好是拉分项。

6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

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今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随文设点。

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

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

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

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

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

如“的,得,地”等之类的考核。

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7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防止套题”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好,有思辨力。

作文题要有一些平衡,既照顾到体现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命题的科学性,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的考量。

现在这种作文题很难达到这几个“度”的调试统一。

2018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受到批评很多,明年应该有所改变。

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

如果学生都写小社论,是不行的。

记叙文才是最能训练人的语言能力。

高中的作文教学很难教,因为写作只能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办法教他们写好。

不要去相信什么写作学,写作没有那么多道理的。

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

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

高一放开写,充分抒发个性,让写作练脑,成为有趣好玩的事情;高二收拢一点,按照文体、一般写作技能或者主题来分专题训练。

应当特别注重议论文学习,如前面说的,往理性思辨靠拢;高三主要是应考,可以有些技巧,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写作弊病。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将颠覆传统新课标指出一个概念,叫“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性概念,统领整个课标。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

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融合,不能分开。

同时,“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给一线教学提了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而“鉴赏品位”这个说法的提出,在这个过分物质化的浮躁且低俗的环境中,是有针对性的。

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这样明确的概括和提示,也是第一次。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将会改变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材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写之中。

高一是“必修”,要求完成7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应用性阅读与写作。

这7个任务群的前4个,是贯穿整个高中课程的。

高二是“选择性必修”,除了前面4个任务群,又还增加了5个“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

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文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与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三个问题,要平衡兼顾一下,不走极端:一是任务驱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二是防止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造成浅阅读的弊端。

三是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应适当。

近年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太热闹,太浮躁了。

我们缺少的是沉浸式的学习,自由式的阅读。

未来的教师要吸收新课标关于任务群的理念,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可以多使用这些方法,但应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的内容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读书为要“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

用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不变的法宝。

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

举一反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

老师们赤手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1精读+泛读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

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

功能是什么?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趣,就是精读课。

略读课呢?主要是学生自己读。

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而且主要是泛读,要快浏览。

所以要求备课要注意区分两类课,而且要既教文体,又要突出重点。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老师们备课的时候,第一步不要去网上查别人的课件、教案,而要重新读课文。

我举个例子,小学二、三年级的课文:《弯弯的月亮》和《小小的船》。

我说这很简单,谁都背下来了。

但老师备课的时候,自己要静下心来再读两遍,进入那个状态,想象儿童接受的情况,他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可能有什么想象。

切记,赤手空拳地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要务,哪怕你已经教了20遍。

现在我在大学里面教,我也教大学一年级的作品,我也要重新读,而且要重新查字典。

有些字我有好几次都念错了,需要重新核对一下,注上拼音,别念错了。

赤手空拳去读课文,你的课程有温度。

2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1就是课文,指精读课,X就是泛读,可以似懂非懂地阅读。

一个学期只学15篇作文能够提高学生水平吗?不能,应该将这15篇文章X4、X5用。

老师备课也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

3授之以渔,要教读书方法一堂课下来,有把握得住的“干货”。

读书方法就是“干货”。

跳、猜、默、速(教泛读略读速读的方法)。

现在我们教得比较多的是精读、细读,分析做题。

其实还应该教快读、默读、跳读、猜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