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第一次知道《牡丹亭》是在《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剧版的红楼梦,当时非常喜欢林黛玉,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觉得写的特别好,于是就找出了《牡丹亭》来看,慢慢的被剧情吸引,在其中的人物中更加喜欢的是天真活泼可爱的春香。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

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

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

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

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一)人物形象的分析1.杜丽娘杜丽娘出身高贵,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为官清廉;母亲甄氏乃名门之后,温良贤淑。

作为独生女的杜丽娘,自幼便被父母教导要规行矩步,做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也听话,遵从父母的安排,学女红、读诗书。

后来在春香的诱导下,杜丽娘涉足后花园,那满园繁花、成对莺燕,勾起她对现状的怀疑与不满,那长期形成的沉郁终于宣泄出来。

她困倦入眠,在梦中遇见了柳梦梅并接受他的爱情。

但是梦醒后一切依旧,最后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对于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的结束,而是斗争的开始。

成为游魂的丽娘不仅精神上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行动上有了更大的自由。

她请求柳梦梅开掘她的坟墓,表现她为爱情而死,为情人再生;为理想而献身,为理想而复活的坚强信念。

至此,杜丽娘完成了由温顺矜持到热情奔放、坚贞不屈的转变。

2.柳梦梅柳梦梅是《牡丹亭》中又一个重要人物,他虽然在剧中出现较晚,但却起了关键作用,柳梦梅是柳宗元的后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家道中落。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篇一:《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的创意来自于一个传说。

传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男马子,梦一女人,年十八九岁,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

为鬼所枉杀,按生箓乃寿至八十余。

今听我更生,还为君妻,能见聘否?”马子掘开棺视之,其女已活,遂为夫妇。

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的儿子名叫马子。

“我是前太守徐玄方的女儿,不幸早亡,一日,马子梦见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女子前来跟他说:死了到现在已有四年。

可是我是被鬼枉杀而死的,不是正常死亡,若按生死簿上的记录,我能活到八十多岁。

现在,冥间准许我再重生一次,返回阳间作你的妻子,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马子说:“我愿意。

”第二天,马子就前往梦中女子所指引的地方,掘开女子的棺材,那女子还真就活了过来。

故事非常的简短,汤显祖在利用这个创意时,为《牡丹亭》添加入了更多的浪漫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浪漫,更加精彩。

故事中对应徐玄方女儿的人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杜丽娘,而对应马子的人物则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柳梦梅。

说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一日午睡,梦见一名青年书生——柳梦梅来到牡丹亭与她幽会,二人如胶似漆,十分相爱。

梦醒后,物是人非,一派凄凉,从此杜丽娘也再没有梦见柳梦梅。

由于相思之苦,杜丽娘日渐憔悴,最终一病不起,于中秋之夜死去。

临终前,她请求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压在太湖山石之下。

其时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战事紧急,杜宝也只能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她,便举家前往前线。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走到南安借宿于梅花庵中,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发现杜丽娘正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晚上,柳梦梅梦到杜丽娘再度前来与他相会,二人诉说了多年的离别之苦,最后杜丽娘让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

后受杜丽娘之托,柳梦梅前去寻找丈人杜宝。

杜宝却认定柳梦梅一派胡言,便将其打入牢狱。

《牡丹亭》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牡丹亭》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牡丹亭》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牡丹亭》的读书笔记范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牡丹亭》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牡丹亭》的读书笔记1《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

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

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个性追求,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情感之真挚、情节之曲折、人物之鲜活,深受启发和感动。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围绕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开,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她受《诗经》中《关雎》的影响,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然而,她所处的封建礼教环境却束缚了她的情感表达,使她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

柳梦梅则是一个充满才华和热血的青年,他与杜丽娘在梦中相遇,相互倾心。

然而,现实的阻碍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却使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情感描写之真挚所打动。

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柳梦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以及他们为了爱情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都展现出了人类情感的美好和伟大。

同时,作品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也使我深感震撼。

它让我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所受到的束缚和压迫是如此之深重,而真正的爱情和个性自由是如此之珍贵和难得。

除了情感描写之外,《牡丹亭》的艺术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的曲文优美动人、语言绚丽多采,展现了汤显祖卓越的文学才华。

同时,作品在舞台表演上也极具特色,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折子戏的表演都充分展现了昆曲的艺术魅力。

这使得《牡丹亭》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戏曲艺术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牡丹亭》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情感真挚、艺术风格独特的杰出作品。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个性自由的可贵,也让我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美好和伟大。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相信,《牡丹亭》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将会一直影响和启发着后人,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牡丹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牡丹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牡丹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牡丹亭读书笔记1有一本书最好是在静晚上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是在生离死别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询问自身:梦究竟是什么?于丹说,梦只事关情结,只事关一个人心里的体会。

汤显祖却道:梦里之情,何苦非真?天地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非常简单,便是摆脱深闺大院,恍然间,见到哪个真实的自身,捡起那份遗落的本真。

直言不讳罢,原先姹紫嫣红开遍,似如此附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哪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深刻的怀想。

杜丽娘,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叙述的爱情小故事所触动。

梁梦里,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此后欢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

殊不知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

人死之后,其妈妈将她葬在花苑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轴,忆起梦里佳人。

他不管不顾开棺处死的风险,掘开杜丽娘的墓葬,让她起死回生。

几经曲折,两个人最后兴得皇上赐予婚缘,此后相随相伴,相识恩爱。

假若缘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一样,它沒有皇家宫苑,沒有金盆玉石,仅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青石板,满园春色,也有那一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

也许假如丽娘不摆脱那深闺大院,沒有看到袅晴丝吹来闲院落,摇漾春如线的风景,这一段爱情是否会锁进封尘中,不容易出現呢?不,它会出現。

因为它的身后有二颗脱去凡俗的心。

这便是《牡丹亭》交给我非常幸福的美好。

在哪个宋明理学抑制,封建社会胁迫的时代里,杜丽娘释放个性化,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祸?我讲,是福。

汤显祖《牡丹亭》读书笔记

汤显祖《牡丹亭》读书笔记

汤显祖《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

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

《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

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

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

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

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又怕被人看见。

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

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

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

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

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

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

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

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

《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牡丹亭》这部作品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离奇遭遇为主脉,着重展现了它反礼教、反理学的核心思想。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牡丹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牡丹亭》读书笔记【1】《牡丹亭》的创意来自于一个传说。

传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男马子,梦一女人,年十八九岁,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

为鬼所枉杀,按生箓乃寿至八十余。

今听我更生,还为君妻,能见聘否?”马子掘开棺视之,其女已活,遂为夫妇。

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的儿子名叫马子。

一日,马子梦见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女子前来跟他说:“我是前太守徐玄方的女儿,不幸早亡,死了到现在已有四年。

可是我是被鬼枉杀而死的,不是正常死亡,若按生死簿上的记录,我能活到八十多岁。

现在,冥间准许我再重生一次,返回阳间作你的妻子,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马子说:“我愿意。

”第二天,马子就前往梦中女子所指引的地方,掘开女子的棺材,那女子还真就活了过来。

从此二人便结成了夫妻。

故事非常的简短,汤显祖在利用这个创意时,为《牡丹亭》添加入了更多的浪漫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浪漫,更加精彩。

故事中对应徐玄方女儿的人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杜丽娘,而对应马子的人物则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柳梦梅。

说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一日午睡,梦见一名青年书生——柳梦梅来到牡丹亭与她幽会,二人如胶似漆,十分相爱。

梦醒后,物是人非,一派凄凉,从此杜丽娘也再没有梦见柳梦梅。

由于相思之苦,杜丽娘日渐憔悴,最终一病不起,于中秋之夜死去。

临终前,她请求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压在太湖山石之下。

其时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战事紧急,杜宝也只能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她,便举家前往前线。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走到南安借宿于梅花庵中,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发现杜丽娘正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是2018年12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汤显祖。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牡丹亭》有什么样的魅力,竟然让明清时期的女性如此着迷,尽管作者高彥颐有很详尽的论述,但我仍有许多疑惑。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才子佳人的话本,从明清一朝吟唱至今。

不知从玉笛声哪一折起,叫人动了心,直把这份爱慕天长地久的传诵下去。

太守之女杜丽娘不堪日日腐朽礼教束缚,偷去花园里赏春色。

一回来她就做了个梦,醒来居然情深而死。

直到书生柳梦梅捡到她的画,掘墓重生,历经波折后二人终成眷侣。

这是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传奇,大胆而瑰丽。

汤显祖不愧为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戏剧大师,其中《惊梦》《寻梦》《拾画》《回生》等几折完全是戏剧文学的典范。

原来千百年来因爱而生的嗔痴怒怨都能用这里的一句来解释——“生生世世为情多,又奈情何!”
读《牡丹亭》,不仅是故事本身,单是行文本身就是极美的体验:刻画暖春灼人,“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不仅比喻新奇有趣,画面感极强,又带着一丝难得的少女之感;
再比如这句“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 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巧妙地融情于景,汤显祖果然是遣词造句的大师。

《牡丹亭》是真真正正的古典浪漫。

或许现在看来离我们太遥远,
但我总是对于现代爱情存有一种天真的期待——它不该这样的“速食”,这样的“好打发”。

或许我们从阅读这样的古老爱情话本里,可以找到精神性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读书笔记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这部作品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离奇遭遇为主脉,着重展现了它反礼教、反理学的核心思想。

《牡丹亭》的创意来自于一个传说。

传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男马子,梦一女人,年十八九岁,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

为鬼所枉杀,按生箓乃寿至八十余。

今听我更生,还为君妻,能见聘否?”马子掘开棺视之,其女已活,遂为夫妇。

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的儿子名叫马子。

一日,马子梦见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女子前来跟他说:“我是前太守徐玄方的女儿,不幸早亡,死了到现在已有四年。

可是我是被鬼枉杀而死的,不是正常死亡,若按生死簿上的记录,我能活到八十多岁。

现在,冥间准许我再重生一次,返回阳间作你的妻子,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马子说:“我愿意。

”第二天,马子就前往梦中女子所指引的地方,掘开女子的棺材,那女子还真就活了过来。

从此二人便结成了夫妻。

故事非常的简短,汤显祖在利用这个创意时,为《牡丹亭》添加入了更多的浪漫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浪漫,更加精彩。

故事中对应徐玄方女儿的人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杜丽娘,而对应马子的人物则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柳梦梅。

说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一日午睡,梦见一名青年书生——柳梦梅来到牡丹亭与她幽会,二人如胶似漆,十分相爱。

梦醒后,物是人非,一派凄凉,从此杜丽娘也再没有梦见柳梦梅。

由于相思之苦,杜丽娘日渐憔悴,最终一病不起,于中秋之夜死去。

临终前,她请求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压在太湖山石之下。

其时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战事紧急,杜宝也只能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她,便举家前往前线。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走到南安借宿于梅花庵中,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发现杜丽娘正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晚上,柳梦梅梦到杜丽娘再度前来与他相会,二人诉说了多年的离别之苦,最后杜丽娘让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

后受杜丽娘之托,柳梦梅前去寻找丈人杜宝。

杜宝却认定柳梦梅一派胡言,便将其打入牢狱。

直到后来朝廷发榜,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肯认柳梦梅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上,事情才得以完美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杜丽娘反封建的叛逆性格并非天生,有一个成长过程,并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

汤显祖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提供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剧情发展揭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成长过程及其复杂性。

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

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

但他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

他奉命御敌,临阵对敌却是束手无策,只好使用贿赂方式、欺骗手段来解围,可以看出除了八股文章,真是可谓一无是处。

对自己唯一的女儿,他不是像普通百姓那样疼爱有加,而是逼着她学习她并不想学的《四书》,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他“名儒”的称谓。

而对他的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
子对女儿严加管教。

杜母虽然比杜宝懂得疼爱女儿,她说过“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的话,但她还是标榜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做个“贤德”的楷模,凡事由杜宝做主,说是“但凭尊意”,一切照您的意见办。

她要把杜丽娘关在闺房里,认为“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戏空无人之处”。

她被封建礼教毒害了,却又拿封建礼教去毒害自己的女儿。

陈最良作为“腐儒”,也是被封建礼教毒害了的。

汤显祖对他有批判,又有同情。

他从小攻读儒家经典,但乡试考了十五次,整整耗费了四十五年,仍然没有功名,最后连廪生的膳食都给取消了,教书糊口也靠不住,被人称为“陈绝粮”。

他生活没有着落,还迂腐得近乎愚昧,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

他教杜丽娘念书,就只知道“孟夫子说的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

这跟杜宝说的“拘束身心”是同样的意思。

汤显祖正是通过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物写出杜丽娘的客观处境,一个使人窒息的客观处境。

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

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

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

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

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

杜丽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循规蹈矩,唯父母之命是从。

在新春时节,她跪着给父母敬酒祝寿,表示她的孝心。

杜宝要她在刺绣女工之外,应该“知书知礼”,她答:“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

”于是就在梳妆台前摆上书册,认真读古圣先贤的典籍了。

拜见塾师陈最良之前,她曾自夸“儒门旧家教”,“女为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环春香跟她一同学习古代贤达妇女的榜样。

她对春香说:“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

”意思是春香略微读点书,就会懂得尊卑长幼的关系,好侍候主子,当个忠实的奴仆。

这些情况都表明能背诵《四书》的杜丽娘,的确像春香说的那样“老成尊重”。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梦而死”这种“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

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作品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

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

虽说当官他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之后遇到金兵围城之时,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

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的信,用反奸计破围。

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居然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

直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得一家团圆。

杜丽娘的母亲是一个不明事理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

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活生生的时代现实基础。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
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汤显祖是明代戏曲作家,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而他的这部《牡丹亭》便是他名副其实最好的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