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引言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的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历史、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和探讨。

二、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水杨树叶、柳树树皮等被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

而现代阿司匹林的合成则始于19世纪,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三、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1. 原料准备: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原料包括苯酚和二氧化碳。

2. 反应过程:苯酚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阿司匹林的中间体。

3. 精制和提纯:通过结晶、过滤、再结晶等工艺步骤,最终得到合格的阿司匹林产品。

四、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新的催化剂、新的反应条件、新的分离提纯技术等不断被引入进来,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个人理解与观点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在不断的改进中,为其生产提供了更高效和更环保的方法。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是化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的改进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简介及改进研究的全面介绍和探讨,相信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也看到了阿司匹林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中的前景和挑战。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至此,我们完成了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关于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文章。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阿司匹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成分,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需要更高的效率和更环保的生产过程。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引入进来,以改进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

绿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概述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烧和轻度疼痛。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斯皮尔勒首次合成。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本文将就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改进研究的相关进展。

二、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简介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

具体步骤如下:1. 水杨酸的制备:水杨酸可通过苯酚经羟化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醛,再经过碱催化羧化反应得到水杨酸。

2. 乙酰化反应:将水杨酸与乙酸酐在硫酸或磷酸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醋酸。

这一合成工艺虽然简单,但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产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研究。

三、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1. 催化剂的改进:传统合成工艺中所使用的硫酸或磷酸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酸,对环境造成污染。

研究人员尝试寻找更环保的催化剂,如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金属催化剂等。

2. 反应条件的优化:对合成工艺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调节,能够有效提高产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 新型合成路径的探索:寻找更加环保、高效的阿司匹林合成新路径,如采用生物催化或微波合成等技术,以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生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今社会,环保和高效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药物合成工艺也不例外。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药物成本,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

我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为药物生产带来新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其合成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我们将能够得到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药物的需求。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一、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是制造药物的关键步骤,在化学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进行探析,深入了解其化学反应和生产流程。

二、阿司匹林的化学反应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是乙酰水杨酸,其化学式为C9H8O4。

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2.1 水杨酸酯化反应首先,水杨酸(C7H6O3)与乙酸酐(CH3COOC2H5)在硫酸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水杨酸 + 乙酸酐→ 乙酰水杨酸 + 乙酸2.2 乙酰水杨酸的水解乙酰水杨酸随后经过水解反应,将其中的乙酰基取代为羟基(OH)。

反应方程式如下:乙酰水杨酸 + 水→ 水杨酸 + 乙酸2.3 结晶纯化通过结晶纯化的方法,可将阿司匹林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该过程利用了阿司匹林较水杨酸和乙酸的溶解度更低的特点。

最后,通过洗涤和干燥,可除去反应副产物和溶剂残留,得到纯度较高的阿司匹林晶体。

三、阿司匹林的生产流程阿司匹林是以工业规模生产的药物,在工厂中有着固定的生产流程。

以下是阿司匹林的生产流程:3.1 原料准备生产阿司匹林的首要步骤是准备原料,主要包括水杨酸、乙酸酐和硫酸。

这些原料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2 反应器设备准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合适的反应器设备来进行化学反应。

常见的反应器设备包括玻璃反应器和不锈钢反应器。

此外,还需准备搅拌器、加热设备等。

3.3 反应操作在反应器中加入水杨酸和乙酸酐,然后加入适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

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使酯化反应充分进行。

3.4 水解反应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中的乙酰基水解成羟基,得到乙酰水杨酸。

此步骤较前一步酯化反应较为简单。

3.5 结晶纯化将乙酰水杨酸溶液进行结晶纯化,通过控制温度和搅拌条件,使阿司匹林晶体逐渐形成。

然后,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固体晶体和溶液。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摘要】目的:制备阿司匹林胃内滞留漂浮微球。

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阿司匹林微球,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体外漂浮性能,包封率,载药量,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考察。

结果:该法所制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粒径范围45~200μm,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体外12h漂浮率为37.6%。

结论: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

体外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关键词】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制备阿司匹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发现其新用途,小剂量(75~160mg/d)的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临床表现为防治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小肠上段易吸收,但对胃肠道黏膜刺激性较大,长期服用易诱发胃肠道溃疡。

本实验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研制多单元型胃内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HBS),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乙基纤维素胃漂浮型微球。

药物分散于微球内,可避免HBS 漂浮制剂在胃排空中的“全或无”效应和胃肠道转运个体差异的缺点,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到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与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1.仪器与试药JJ-1型定时电动搅拌机(江苏省金坛正基仪器有限公司);UV-7501 紫外分光光度计(无锡科达仪器厂);ZPD6-B型溶出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

阿司匹林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基纤维素(广东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聚乙烯醇(PV A-124,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实验方法与结果2.1阿司匹林微球的制备称取乙基纤维素适量溶解在10mL二氯甲烷乙醇(体积比1∶1)的混合溶剂中,将阿司匹林溶解在其中制得有机相。

另取一定量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 A)溶于50mL的水中,将有机相加入水相,在一定速度下搅拌1h。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研究

揖摘要】介绍了阿司匹林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及发展前景,对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

对具体的合成路线作了比较:以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工艺相对比较成熟,但需要开发更为环保的酸催化剂;以碱催化合成阿司匹林,产品纯度高,但工艺不够成熟;以维生素C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工艺同样不够成熟。

开发环境友好、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的催化剂。

是发展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1、国内外研究背景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它是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的代表,用于临床已有100a历史,为医药史上3大经典药物之一。

现仍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2、阿司匹林合成方法2.1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2.1.1浓硫酸。

传统方法所用的催化剂为浓硫酸,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进行O-酰化反应,水浴加热,冷却后析出晶体,加入冷水结晶后抽滤,烘干即得乙酰水杨酸,产率一般在60%左右,而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脱水性,对设备的腐蚀性较大,对环境污染较重,不能回收利用,且易发生副反应而使产品色泽深,不利于提纯。

阿司匹林的合成 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合成 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和反应原理,了解酚酸类药物的合成过程。

实验原理阿司匹林,学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常用作退烧镇痛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的合成过程涉及到酚酸酯化反应和酯水解反应。

阿司匹林的合成步骤如下:1. 将水杨酸与乙酸酐在硫酸和磷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乙酯。

2. 将乙酰水杨酸乙酯与苏打粉在水中反应,使其水解,生成阿司匹林和乙酸。

实验材料1. 水杨酸2. 乙酸酐3. 硫酸4. 磷酸5. 苏打粉6. 无水乙醚7. 蒸馏水8. 试管9. 枪筒实验步骤1. 取一只乾净干燥的枪筒,将内壁涂以轻微磷酸。

2. 将3g水杨酸、6mL乙酸酐和几滴浓硫酸加入枪筒中,用橡皮塞塞好。

3. 将枪筒置于沸水中加热,保持沸腾1小时。

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摇晃枪筒。

4. 加热后,将枪筒从水中取出,用冷却水冷却。

5. 将反应液取出,加入适量的浓磷酸干燥,然后加入等量的无水乙醚,轻轻摇晃均匀。

6. 观察酯溶液分层,用滤纸滤除上层水醚层,保留沉淀。

7. 将沉淀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加入浓苏打粉水溶液搅拌,使其完全水解。

8. 水解后,产生针状结晶,用滤纸过滤,并用蒸馏水进行冲洗。

9. 将过滤得到的结晶,用醋酸乙酯进行解结晶或用乙醚重结晶。

10. 将得到的结晶用滤纸过滤,经干燥后,获得阿司匹林晶体。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晶体。

根据实验原理,水杨酸与乙酸酐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乙酯,再经过水解反应,生成阿司匹林。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硫酸和磷酸作为催化剂,提高了反应速率。

而苏打粉则用于水解反应,使生成的阿司匹林从溶液中析出。

合成的阿司匹林晶体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和鉴定,例如通过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等手段确定其结构和纯度。

同时,我们还可以检测阿司匹林的溶解性、熔点和化学性质,以评估其质量和药效。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晶体,掌握了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和反应原理。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也被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其制备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下面将介绍一般的制备方法。

首先,制备阿司匹林需要两种原料:水杨酸和乙酸酐。

水杨酸是从水杨树的树皮中提取得到的化合物,而乙酸酐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制取醋酸时的副产品。

在工业生产中,这两种原料都是通过化工方法大规模合成得到的。

制备阿司匹林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酯化反应将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得到乙酰水杨酸。

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反应时,首先需要将适量的水杨酸粉末溶解在少量的乙酸酐中,然后缓慢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催化剂。

反应完毕后,利用水或酸来中和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使其沉淀成水杨酸钠。

接着,需要进行减压蒸馏,除去其中的乙酸酐,获得乙酰水杨酸。

此外,还需要进行晶体的提取和过滤,将得到的乙酰水杨酸晶体过滤干燥,得到最终的阿司匹林产品。

整个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确保产物的纯度和质量。

通过上述工艺流程,可以将水杨酸和乙酸酐合成成阿司匹林,供药物生产和实验室使用。

同时,这种简单的合成方法也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帮助人们缓解疼痛和预防心脏病。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下面是阿司匹林的典型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乙酰化剂(例如乙酸酐)和水杨酸是阿司匹林生产的主要原料。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质检和准备步骤。

2. 反应制备:原料先被混合在一起,并在反应釜中进行化学反应。

反应中需要加入酸性催化剂来促进乙酰化反应的进行。

3. 结晶: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混合物需要进行结晶。

通常会使用合适的溶剂对混合物进行冷却,以促进结晶的形成。

4. 过滤和洗涤:结晶产物经过过滤,将溶剂和杂质去除。

随后通过洗涤来进一步纯化产物。

5. 干燥:洗涤后的产物被放置在干燥烘箱中,用以去除残留的水分。

6. 研磨和筛分:干燥的产物需要通过研磨和筛分步骤来获得所需的颗粒大小和形状。

7. 包装:最后,阿司匹林产品将进行包装,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以确保产
品符合规定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制造商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工艺流程,上述步骤仅提供了一个典型的阿司匹林生产过程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摘要】目的:制备阿司匹林胃内滞留漂浮微球。

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阿司匹林微球,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体外漂浮性能,包封率,载药量,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考察。

结果:该法所制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粒径范围45~200μm,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体外12h漂浮率为37.6%。

结论: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

体外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关键词】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制备
阿司匹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发现其新用途,小剂量(75~160mg/d)的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临床表现为防治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小肠上段易吸收,但对胃肠道黏膜刺激性较大,长期服用易诱发胃肠道溃疡。

本实验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研制多单元型胃内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hbs),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乙基纤维素胃漂浮型微球。

药物分散于微球内,可避免hbs漂浮制剂在胃排空中的“全或无”效应和胃肠道转运个体差异的缺点,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到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与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1.仪器与试药
jj-1型定时电动搅拌机(江苏省金坛正基仪器有限公司);uv-7501 紫外分光光度计(无锡科达仪器厂);zpd6-b型溶出仪(上海黄海
药检仪器厂)。

阿司匹林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基纤维素(广东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聚乙烯醇(pva-124,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阿司匹林微球的制备
称取乙基纤维素适量溶解在10ml二氯甲烷乙醇(体积比1∶1)的混合溶剂中,将阿司匹林溶解在其中制得有机相。

另取一定量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溶于50ml的水中,将有机相加入水相,在一定速度下搅拌1h。

制得的微球抽滤,水洗,40℃干燥即得。

2.2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
根据预试验结果,对转速、投料比、乙基纤维素的浓度、pva浓度4个因素进行考察。

以微球的得率、漂浮率、包封率的综合值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

由正交试验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4个因素对微球的形成及理化性质影响顺序为a>c>d>b,其中因素a,c的影响较为显著。

最佳工艺为
a3b1c2d2,即转速为900r/min,ec质量浓度为3%(ρ),ec与药物质量比为1∶2,pva质量浓度为0.75%(ρ)。

2.3微球的得率测定
干燥后的阿司匹林微球过24目筛后称重,与药物和载体的投料总量相比,计算微球的得率。

2.4微球的漂浮率测定
称100mg微球,分散于300ml,0.1mol/l的盐酸溶液表面,室温放置4h后,收集漂浮在液面上的微球,干燥,称重,计算漂浮率。

2.5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
2.5.1测定波长的选择
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乙醇溶解,使成1mg/ml,再用0.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制成20μg/ml溶液。

照分光光度法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

结果显示本品在296nm处有最大吸收,选择296nm为测定波长。

按制备处方比例同法配制乙基纤维素溶液并扫描,结果表明在296nm处几无吸收,载体材料不干扰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2.5.2方法稳定性考察
将阿司匹林贮备液用0.1mol/l naoh稀释成20μg/ml溶液,放置15min后分别于0、2、4、6、8h测定吸收度,结果吸收度在8h基本无变化,显示供试品在8h内稳定。

2.5.3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0.0mg,加乙醇溶解,制成1mg/ml。

精密吸取上述溶液0.25、0.5、0.75、1.0、1.25、1.5ml,分别置于25ml 容量瓶,用0.1mol/l 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以0.1mol/l naoh为空白,在296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经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a=0.01872ρ+0.00573,r=09997。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在10~60μg/ml 浓度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5.4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0、15、20mg,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按处方比例加入乙基纤维素和pva适量,加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精密吸取0.5ml 至25ml容量瓶中,用0.1mol/l 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放置15min,微孔滤膜过滤,在296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1.4%。

2.5.5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5mg至10ml的容量瓶中,加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2.5.6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的理化性能考察
按正交试验筛选的较佳工艺制备3批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样品平均得率为42%,平均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

3.讨论
3.1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试验表明搅拌速度、药物与载体投料比、稳定剂等均能影响微球的成型与质量。

搅拌速度慢,乳滴分散度小,微球粒径较大,易发生碰撞、黏连;搅拌速度过快,将影响二氯甲烷挥发的速度而影响微球质量。

药物投入比例高,形成的微球载药量增加,但微球表面粗糙,药物多在微球表面沉淀结晶,不易形成均匀膜壳,微球易被介质渗透,漂浮性差。

3.2药物的性质与微球包封性能
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微球,药物的溶解度以及在有机相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将影响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阿司匹林在水中
溶解度为3mg/ml,在二氯甲烷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较小,制备微球的过程中多数的药物将逐渐扩散进入水相而使制得的微球包封率
较低。

选用脂溶性大的药物制备微球将会获得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3.3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试验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本法通过碱水解后测定水杨酸,求算阿司匹林的含量,方法简便且排除原料中水杨酸的干扰。

3.4阿司匹林微球体外释药行为
微球在0.1mol/l盐酸介质中的释药试验表明,乙基纤维素作为载体材料,呈现较好的缓释效果。

4.结语
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胃漂浮型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

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在0.1mol/l的盐酸介质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洪慧,何琳.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的制备,论文网,201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