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2)

合集下载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是愁绪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绪和残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剪梅》,穿越历史的尘烟陪同这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二、词作赏析1、教师范读,融入词中2、把握词的基调后,集体诵读3、师生共同想象品味三、比较阅读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1、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明确:同: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②节令上:秋天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2、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花:《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②《一剪梅》和《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独守窗儿”――无聊寂寞、度日如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书香门第家庭富裕婚姻幸福美满父母呵护2、理想中的李清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经济困顿颠沛流离家庭生活也很不幸2.理想中的李清照看不到希望缺少生活的勇气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理解《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意象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再创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词句进行赏析,品味其语言之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诗词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一剪梅》。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包括她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以及在词坛的地位。

讲述《一剪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感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4、词句赏析选取词中的重点词句,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引导学生分析其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讨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的妙处,体会词人的思念之情。

5、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分析词中情感的变化,从开头的寂寞愁绪到结尾的期待与希望。

6、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词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如“红藕香残”“雁字回时”等景语所蕴含的情语。

讲解词中用典的地方,如“锦书”一词的典故,增强词的文化内涵。

7、再读领悟学生再次朗读全词,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词中的韵味。

8、拓展延伸展示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声声慢》,让学生比较其与《一剪梅》在情感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

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一剪梅》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4、启发学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相思之苦,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

把握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李清照的相思之愁。

2、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对词中情感的深入体会和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重点词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首与相思主题相关的歌曲,如《相思》,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心中,相思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古人是如何表达相思之情的。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包括她的生活经历、文学成就等。

讲述《一剪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词句解读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如“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等。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红藕”“玉簟”“兰舟”“雁字”等,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5、情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词中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作者的相思之苦?引导学生从词中的细节描写、抒情方式等方面入手,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词中情感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2)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2)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2)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

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

所以,她紧接着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

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

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

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

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2)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李白《长相思》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

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附录:知识拓展】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

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

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

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

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

“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

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

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
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

“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

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