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经典故事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中的文言文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文言文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文言文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所编纂的一部文言文散文集,其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故事。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你介绍几个在《世说新语》中的经典故事。

1. 壮士断腕(第二卷·壮士篇):
故事讲述了晋朝名将王濬在征讨蜀地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为了不让敌人得到自己的手,他毅然将右手切断。

这个故事表达了王濬忠诚勇敢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2. 马跃檀溪(第四卷·冯弘篇):
故事讲述了冯弘与王导的一次辩论。

冯弘以马跃檀溪为例,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他说,就像马一跃过檀溪一样,人才也可以一举成名。

这个故事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启示。

3. 沉鱼落雁(第五卷·文学篇):
这个故事描述了当时的美女貂蝉,她的美貌令众多人为之倾倒,被形容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这个故事通过描写貂蝉的美丽,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女性美的赞美。

4. 空谷传声(第六卷·艺文篇):
故事中,诗人王粲在山谷中吟诗,声音传遍整个山谷。

这个故
事形象地展示了王粲的才华和他对诗歌的热爱。

同时,也表达了艺
术的力量,即使在偏僻的山谷中,也能传达出美妙的声音。

以上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些经典故事。

这本书以独特的文风
和深刻的思想见长,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念。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你带来启发和思考。

世说新语 故事

世说新语 故事

世说新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刘义庆的文学家,他所著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集合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轶闻的书籍。

这些故事,或许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或许是后人虚构的,但它们都承载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说新语》中的一些精彩故事吧。

故事一,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他是一位仁德之君,深受人民爱戴。

而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刘备为了寻找贤才,三次到诸葛亮家中拜访,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加入,成就了后来的蜀汉盛世。

故事二,曹操赔罪。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但在《世说新语》中,也有一则曹操赔罪的故事。

有一次,曹操误伤了部下夏侯惇的眼睛,深感愧疚的他,亲自前去看望夏侯惇,并且赔罪道歉。

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的仁德一面,也让人更加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故事三,王导让位。

王导是西晋时期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在位时勤政爱民,深得人民拥戴。

但在晚年,他主动让位给年轻有为的王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留下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这个故事展现了王导的胸怀和大公无私的品格,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故事四,孔明借箭。

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智勇双全,被誉为"睿智之士"。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孔明借箭的故事。

当时孔明率军攻打南蛮,箭矢不足,于是他设计借箭于姜维,最终成功解决了箭矢不足的难题。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明的智慧和谋略,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以上便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些精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也可以从中领悟到做人处世的道理,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1、才思敏捷的杨修魏武帝曹操以前从曹娥碑下飘过,杨修跟随在他身后。

看见碑背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知道。

”曹操说:“你先不好说,让我再想想。

”又走了三十里,曹操才说:“我已经明白了。

”让杨修把自己的明白写下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色丝,写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写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子,写成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物,写成一个‘辞’(繁体字可写成“受”字右边加个“辛”字)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

”魏武帝也写下了自己的明白,跟杨修的一样,于是叹道:“我的才能不如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地。

”2、巧对妙答的钟士季钟士季为人精明,有才干,原先并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的贤俊之士一齐去探访嵇康。

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为他拉风箱。

嵇康举锤敲打不停,旁若无人,半天也不说一句话。

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说:“听说了什么而来?看到了什么而去?”(“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士季答道:“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看到了所看到的而去。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3、荀巨伯探病友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立刻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

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个性荀巨伯还呆在那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

”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

”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4、人劝酒的石崇与冷血的王大将军石崇每次请客宴饮,常叫美人劝酒;客人有饮酒不干的,就让人把美人斩首。

世说新语十则故事

世说新语十则故事

世说新语十则故事
以下是《世说新语十则故事》:
第一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负而行。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这故事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我们和朋友约好了,结果朋友半天不来,那咱肯定也不乐意呀!
第二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帝复问会:“卿何以不汗?”会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哎呀,你说这俩小孩多机灵,一个说汗出如浆,一个说汗不敢出,真绝了!
第三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哇塞,王戎七岁就这么聪明,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咱七岁的时候在干啥呢?
第四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家人在一起讨论得多欢快呀,一个说像撒盐,一个说像柳絮,你觉得哪个更像呢?
第五则:。

世说新语最著名的10则

世说新语最著名的10则

世说新语最著名的10则
摘要:
1.荀巨伯探病友
2.汉武帝乳母犯事
3.管宁割席绝交
4.钟会撰述志士仁人
5.阮籍猖狂
6.谢安应对子弟
7.王导教子
8.曹操赠衣
9.吕安题字
10.嵇康与钟会论琴
正文:
一、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

朋友劝荀巨伯离开,但荀巨伯坚守道义,选择留下来。

贼兵闯入城池,荀巨伯以自己的生命为朋友担保,感动了贼兵,使他们撤退。

二、汉武帝乳母犯事
汉武帝的乳母尝因外犯事,武帝欲申宪。

乳母求救于东方朔,朔教乳母在武帝面前屡屡回顾,激发武帝的回忆。

武帝念及乳母的哺育之恩,最终赦免了她。

三、管宁割席绝交
管宁与华歆共席读书,因华歆贪图名利,管宁割席与之绝交,表明自己守道的心志。

四、钟会撰述志士仁人
钟会撰写一篇关于志士仁人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道义的追求和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五、阮籍猖狂
阮籍借醉猖狂,以抒发自己对世俗的不满,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物个性。

六、谢安应对子弟
谢安教导子弟要有仁爱之心,以宽容和智慧应对世事。

七、王导教子
王导劝诫儿子要有节俭的美德,自己身体力行,成为家庭的榜样。

八、曹操赠衣
曹操赠送衣物给一位穷困的士人,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知人善任的眼光。

九、吕安题字
吕安拜访朋友,见其家中有俗物,遂题字以讽。

表现出他对世俗之物的厌恶和坚守道义的决心。

十、嵇康与钟会论琴
嵇康与钟会论琴,借琴音表达自己对世俗的淡泊之情,以及对道义的执着追求。

世说新语10篇小故事

世说新语10篇小故事

世说新语10篇小故事第一篇【原文】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译文】周子居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没有见到黄叔度,鄙陋吝啬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解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凭借财富为人所知,有些人通过权势影响别人,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而有些人仅以内在的修养与学识,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黄叔度就是后一种人。

黄叔度出身寒微,却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

周乘只是有些日子不见他,就会意识到自己“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这是因为黄宪(黄叔度)让周乘(周子居)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提升。

第二篇【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译文】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彼此争执不下,就去请教祖父陈寔。

陈寔说道:“元方和季方的功德相当,难分伯仲啊!解读:人们习惯了评比权势、财富、功绩、名誉,借此评出一个人的优劣高低。

这些东西属于有形的可掂量的,确实是可以比。

但道德是无形的,且包含十分复杂的东西,又怎能比出谁高谁低呢?道德品行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受制于内在的成分多,显露于外在的成分少。

有许多看不见的因素,比如个人的性格倾向、主观能动性、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综合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行。

对于这些内在的抽象因素,是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予以评判的。

陈太丘正是深明这一道理,才发出了“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的感叹。

第三篇【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 经典故事

世说新语经典故事《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以下是一些经典故事:1.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等他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2. 王戎识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 杨氏之子: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 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

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见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则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而著称,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也对后世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说新语30个经典故事及道理

世说新语30个经典故事及道理

世说新语30个经典故事及道理《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所编的一部记载古代历史人物言行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故事和道理。

以下是其中的30个经典故事及道理:1. 孔子见柳下惠,柳下惠不以贫穷为耻,教育普及应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2. 刘备三顾茅庐,忍辱负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3. 曹操赋诗,善于利用机会,不拘一格,展现自己的才华。

4. 羊公诉狼,善恶有报,不可欺人。

5. 陈寿临终,对待历史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6. 司马徽与刘备,明智的人应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互相帮助。

7. 曹操与华歆,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

8. 陈寿与孔融,言辞要得体,不可过激。

9. 曹操与夏侯惇,朋友之间要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10. 孙权与张昭,明智的领导者要善于倾听智者的建议。

11. 张昭与周瑜,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外敌。

12. 诸葛亮与刘备,真诚待人,坦诚相待。

13. 王导与孔融,聪明人要懂得保持低调,不要过于张扬。

14. 王导与曹操,政治家应该有远见和胆识,为国家着想。

15. 陈寿与庞统,明智的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给予赞美和鼓励。

16. 曹操与华佗,珍惜人才,善待医者。

17. 孙权与鲁肃,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18. 陆逊与孙权,明智的人要善于分析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

19. 诸葛亮与刘备,忠诚和信任是团队成功的基石。

20. 曹操与荀彧,明智的领导者要善于倾听智者的建议。

21. 陆逊与诸葛亮,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22. 曹操与郭嘉,善于利用他人的长处,互相补充。

23. 陈寿与庞统,聪明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给予赞美和鼓励。

24. 司马徽与刘备,明智的人应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互相帮助。

25. 陆逊与孙权,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26. 曹操与华佗,珍惜人才,善待医者。

27. 司马徽与刘备,明智的人应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互相帮助。

28. 诸葛亮与刘备,真诚待人,坦诚相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陈仲举礼贤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

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3、割席分座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

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4、急不相弃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6、郗公吐饭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

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

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

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

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7、顾荣施炙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

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

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

8、周镇船漏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

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

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9、老翁可念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

太傅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10、范宣受绢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

有人问他:"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

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

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

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11、不忘根本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

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

这样做虽然是要给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

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

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

12、身无长物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

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

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

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13、纯孝之报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

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14、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5、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①。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③。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①陈太丘:陈寔。

参看《德行》第 6 则注①。

期:约定时间。

日中:日到中天;中午。

②委:抛弃。

③引:招引;拉。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8、武帝不忘哺乳恩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①。

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

此或可万一冀耳。

”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②。

【注释】①”汉武帝”句:汉武帝奶妈的子孙在京都长安横行霸道,官司奏请把奶妈流放到边远地区,武帝批准了。

申宪,申明法令,指执行法令。

东方朔,汉武帝时任侍中。

②心忍:心狠。

凄然:形容悲伤。

愍:怜悯。

【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

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

”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19、锦被风波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

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

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①?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②?’吾不取也。

”奋衣而去③。

自后宾客绝百所日④。

【注释】①是则:则是,指效法你。

②“衣夫”句:出自《论语,阳货),原文作“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孔子的弟子宰我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太长,孔子以为不到三年期满,吃大米饭,穿绸缎,心里不安。

夫(fú),那个。

③奋衣:振衣,等于拂袖,甩手。

④百所日:百来天。

所:约数词。

【译文】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

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

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说完就拂袖而去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①。

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②!”【注释】①饷:送。

盖头: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20、杨修啖酪【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轮到杨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21、画地为方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

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

”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

②庐:简陋的房屋。

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

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

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

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

”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22、日近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

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

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

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

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

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

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

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

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

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