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笔记整理之小说
语文小说知识点总结高三

语文小说知识点总结高三一、小说的定义及特点小说是一种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通过展现社会人物的形象和描写事物的过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小说具有以下特点:1. 真实性:小说以真实为基础,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表达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
2. 整体性:小说具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包括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
3. 生活性:小说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4. 艺术性:小说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以文字为媒介传递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情感。
二、小说的分类1. 内容分类:(1) 现实主义小说: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具有真实性和批判性。
(2)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重点描绘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
(3) 爱情小说: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描写恋人之间的情感和冲突展现爱情的力量。
(4) 推理小说:以犯罪事件和解谜情节为主线,通过推理思维引导读者解开谜题。
2. 形式分类:(1)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塑造多个人物形象。
(2) 中篇小说:篇幅较短,情节相对简单,注重精练的叙述。
(3) 短篇小说:篇幅较短,以一个事件或者形象为基础,通过短暂的叙述展现鲜明的形象和思想。
(4) 连环画式小说: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图文结合,节奏明快。
三、经典小说1. 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贾宝玉等人的命运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2.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讲述唐僧取经路上的冒险经历和师徒之间的友情。
3. 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起义农民领导的水浒英雄故事,强调正义与反抗。
四、小说分析方法1. 文本分析:通过对小说文本的揣摩、解读和分析,揭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人物分析: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命运轨迹。
3. 情节分析:研究小说的情节发展,分析事件的起因、转折和结果,解读情节对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4. 格局分析: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安排和篇章整合,探究小说的整体艺术构架和表达方式。
高考小说归纳整理

一、《五三》(P259) 1、小说的概念 2、小说的三要素 二、人物形象 1、人称选用的作用( 《五三》 P259 ) 2、人物描写的角度( 《五三》 P259 ) 3、人物描写的作用( 《五三》 P259 ) 4、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核按钮》P29) 5、弄清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核按钮》P29) 6、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核按钮》P29)
7、答题规范(《核按钮》P30)
8、“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考查方式(《核 按钮》P30)
(1)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2)某个人物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9、赏析人物形象的常见考查点(《五三》P262- 263) 10、赏析人物形象试题的解题思路(《五三》 P262-263) 11、赏析人物形象试题的表述要点(《五三》 P262-263)
7、回答情节作用,要关注(《核按钮》P27)
8、答题规范(《核按钮》P27)
9、赏析情节安排试题的答题术语(《五三》P263)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分类(《五三》P259)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五三》P259) 3、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步骤( 《核按钮》P32) 4、自然环境描写答题规范( 《核按钮》P32) 5、社会环境描写答题步骤( 《核按钮》P32) 6、社会环境描写答题规范( 《核按钮》P32)
五、主题
1、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五三》P259)
2、分析概括小说主题试题的解题思路(《五三》P263) 3、标题的作用( 《核按钮》P27)
三、情节 1、小说的情节结构(《五三》P259) 2、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五三》P259) 3、小说的线索(《五三》P259)
4、概括故事情节的两种方法及答题规范(《核按钮》P25)节作用:开头、中间、结尾(《核按钮》P27)
小说知识点总结高中笔记

小说知识点总结高中笔记
一、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故事,通常包括一系列事件和人物,通过描述人物的性格、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是文学作品的一
种重要类型。
二、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结构通常包括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要素。
情节是小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部分;人物是小说中的角色,包括主角、配角和反面人物等;环境是小说中发生事件的地点和背景,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主题是小说所要表
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小说的类型
小说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冒险小说等。
不
同类型的小说有不同的特点和写作风格,适合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
四、小说的写作技巧
写作是小说创作的关键环节,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例如,要有生动的语言和形
象的描写,要有紧凑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要有丰富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等。
五、经典小说作品解析
在学习小说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一些经典的小说作品,包括《红楼梦》、《西
游记》、《活着》、《围城》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魅力
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学习小说知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非常重要。
通过对小说的定义、结构、类型、写作技巧和经典作品的解析,可以使学生对
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小说作品。
高考小说知识点归纳

高考小说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课程中,小说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高考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中常见的小说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小说的定义与特点:-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艺术形式,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手法展现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
- 小说具有长篇性、虚构性、叙事性、艺术性、真实性等特点。
2. 小说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
- 现代小说:《围城》、《茶馆》等。
3. 小说的分类:- 按体裁: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 按题材:爱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
- 按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等。
4. 小说的经典作品:- 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 现代经典小说:《围城》、《茶馆》、《骆驼祥子》等。
5. 小说的艺术手法:- 人物塑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展现人物的独特个性。
- 情节安排:通过设置冲突、发展扭转等,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有趣。
- 描写手法:通过描写环境、氛围等,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6. 小说与人生:- 小说是人类思想、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以上是对高考小说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总结。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读经典小说,熟悉小说的特点与艺术手法,这将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考生在复过程中还应当记得不要死记硬背,要善于思考并带入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小说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小说知识点归纳总结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文学知识,其中包括小说。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
下面,我将对高三小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对这一领域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小说的定义与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情节为主线的艺术形式,通过人物的思想、言语和行动来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
小说的特点包括:1. 故事性强:小说通常由情节构成,通过各种事件和行动来展开故事。
2. 人物形象鲜明:小说通过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代入故事情节。
3. 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小说往往描绘人们的生活经历、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并展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小说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小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1. 现实主义小说: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弊病。
2.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展现历史时期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3. 科幻小说:以科学或幻想为题材,设想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变化。
4. 悬疑推理小说:通过解谜和推理,追踪事件真相并揭示谜底。
5. 爱情小说: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人们之间的情爱关系和情感变化。
6. 文艺复兴小说:以古代罗马为背景,展现人类的欲望和对美的追求。
三、小说的创作要素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以下要素:1. 故事情节: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以及事件的起伏和高潮。
2. 人物形象: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言行,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代入感。
3. 描写与语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性。
4. 叙述视角:包括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决定了故事的揭示和信息的传达方式。
四、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在阅读小说时,我们应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 理解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开头、发展和结尾,把握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主次。
2. 注意人物形象: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角色关系,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
高中语文高三小说知识点整理

2018届高三小说知识点整理疏理情节:一、理解角度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二、情节作用题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一)线索的安排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
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看:A、倒叙式。
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B、设疑式。
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C、写景式。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4、就结尾看: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高考一轮复习之小说常见考点

③ 写景 开头
作用: 交待故事产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中间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述,揭示矛盾;照应上文、为下文铺垫 或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5、小说结尾的常见类 型: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感伤的。结局;令人欢喜的结局;
留空白的结局。
补叙式结局: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
地喝起来。
•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
•小说是什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 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历 史、武侠、科幻、动物、悬疑、现代、都市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 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霎时,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
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开端,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
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 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好像聚集了全身的力 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高三小说必背知识点

高三小说必背知识点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创建并再现人类生活为目的的文学体裁,具有以下特点:1. 真实性:小说通常描写真实世界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
2. 故事性:小说以故事为基础,通过情节的发展引起读者的兴趣。
3. 人物形象丰满: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多维的,具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4. 描写手法多样:小说可以运用各种手法和技巧,如对话、描写、比喻等来展示故事和人物。
二、小说的分类小说可以按照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小说分类:1.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的小说,通常包含完整的故事结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2. 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的小说,通常具备较为简洁的结构和情节。
3. 短篇小说:篇幅较短的小说,通常以一件事或一个事件为线索展开。
4. 纪实小说:以真实事件或历史人物为背景,融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5. 科幻小说:以科学为依据,设定虚构的未来或异世界背景的小说。
6. 推理小说:以解谜和揭示真相为核心,通常包含悬疑和推理的元素。
三、高三必背小说1.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2. 《呐喊》: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3. 《骆驼祥子》: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以底层人物祥子为主角,揭示了旧社会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
4. 《1984》: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世界,探讨权力、自由和个人意识等问题。
5.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以青少年霍尔顿为主人公,探讨了青少年成长、社会冷漠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四、小说阅读的技巧1. 注意全局:在阅读小说时,要关注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构,把握主线和副线的关系,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意图。
2. 理解人物:深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心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整理笔记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客观题
步骤:1、标注选项敏感点,标注核心词语
2、回归原文找对应
3、排除判断定答案(知识性错误优先排除,再考虑是否赏析不当)
形象类
二、人物性格概括
步骤:1、性格特点
2、事例分析。
(从人物言行、心理、事件的情节、社会环境、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去分析)
三、人物形象概括
方法:1、根据小说情节,了解人物的遭遇;2、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或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根据小说介绍的人物身份、地位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4、根据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明确对人物的褒贬倾向。
步骤:1、概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事例加以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概括题分两种类型:
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分点作答。
常用答题模式是:某某的性格特点:(1)-(2)-(3)分点作答,结合文本作答。
四、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主要人物的作用就是揭示主题。
思考和答题的角度:1、反映的(讽刺或褒扬)社会现实或现象,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影响。
2、寄托作者的情感或愿望。
五、次要人物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反衬)作用;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揭示主题
4、有些次要人物(主要是群体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是个次要人物,也是一个特殊人物。
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六、物象的作用
1、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有些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是全文线索,使全文结构紧凑
3、使主题更鲜明
4、衬托环境
5、对读者的作用
情节类
一、情节类作用题
1、对情节的作用: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2、对环境的作用: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某某特点
3、对人物的作用: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
4、对主题的作用
5、对读者的作用: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情节手法类
1、第一人称的作用:
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2、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4、顺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5、倒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6、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7、补叙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三、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情节技巧题答题模板
点出情节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
环境类
一、环境的特点
概括环境的特点从五个角度思考
1、从“时”的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
2、从“地”的角度思考
“地”指“场所”“地域”“场合”等,看看它们呈现什么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
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世态炎凉等)角度分析
4、从“事”的角度思考
主要指从事件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概括分析,比如“激烈残酷”
5、从“景”的角度思考
主要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等
二、鉴赏环境描写手法
1、三大角度
(1)、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看:白描、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
(2)、从修辞的角度看:比喻、拟人、夸张
(3)、从写景的角度看:感觉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观察的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2、步骤
第一步:指出景物描写的手法
第二步:景物描写的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该手法的语句进行分析)
第三步:景物描写的效果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1、对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气氛,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文脉更加紧凑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③暗示社会本质特征。
答题模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
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小说探究类主旨类题的“4从1联”
第一,从小说的题材入手
第二,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
第三,从小说的环境入手
第四,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1联]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标题类探究
常见的标题类探究题有2种类型:
一是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二是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
无论是哪一种,均需关注以下2个方面:
一是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一)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题的3个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二)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题的6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情节类探究
1、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
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2、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
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3、小说中某段文字(主要是插叙、倒叙的文字)有何作用?
从对上文的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