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苏词看苏轼波折仕途中人生哲学的变化

合集下载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时,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胸襟。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超脱和豁达,显示出一种宽广的胸襟。

此外,苏轼的诗歌还富含人生哲理。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山为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需要跳出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

总的来说,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学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时,能够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深具人生智慧的哲学家。

通过他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可以说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他作品中最珍贵的部分之一。

在宋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词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深切体会。

在他的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思考。

比如他在《江城子·夜雨寄北》中写道:“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短促和对世事变化的感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顶老将牙。

”表达了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命短促的深切体会,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视。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比如他在《临江仙·夜归鹦鹉楼》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在《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写道:“只恐双飞鸟,无那团团圆。

”表达了对人情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批判。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注。

比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眺望》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从宋词试析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试析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试析苏轼的人生哲学作者:黄馨瑶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8期苏轼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其人生哲学一直影响着后人。

苏轼写有很多宋词,从其宋词中可以读出其人生哲学,其主要体现是远大抱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待困境生活的态度,对待爱情和亲情的态度。

本文从苏轼宋词代表作中,来分析苏轼的人生哲学,通过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后人,给对待生活消极的人提供有力的帮助。

1 远大抱负、爱国情怀苏轼《江城子》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含义为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狂热,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从江城子中可以看出苏轼的远大抱负,对于国家的爱国之心。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过于功利,更多的是追逐利益和现实生活,爱国情怀很低。

但实际上,无国怎会有家,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的抱负,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每当我们在对待国家态度上处于消极时,可以通过欣赏苏轼的爱国诗词,比如江城子等,来不断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感化自己,让自己认识到爱国的重要性。

2 对待生活中的困境要有积极的态度苏轼《定风波》内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宋词看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看苏轼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 :宋词 苏轼 人生哲 学
万变或许 才是 最合适 的处世态度 。何必担 心那么 多 呢 ?永远不要被失败 左右 ,要永远做 自己的主人 。
同时苏轼 还 为我们 展示 了对 待 亲情和 爱情 的态
宋代 是 一个矛盾 的年 代, 既有 豪放 旷达 的豪放 派 ,又有婉 转含 蓄的婉 约派,两种 风格 的词都在 宋 代 这个 社会达 到巅峰 ,同时也产 生 了意 想不到 的和 谐 效果 。宋代 的词 人也 是矛盾 的,豪放派 的词 人未 尝没有 百转柔肠 ,婉 约派 的词人 未必没 有慷慨 悲凉
挽雕 弓如满 月 ” 。 同样 的 自信 , 辛弃疾也表 达过,“ 凭 谁 问,廉 颇老 矣 尚能饭 否?”他用廉颇 自比,即使 年老 也是老 当益壮 。他 们 当时 已不年 轻,却有 着 比 年 轻人 更大 的壮志 ,和 更满 的 自信 ,这 确实会 让现 在 的许多年轻人惭 愧,他们年纪轻轻,却拈轻怕重 , 畏首畏 尾 ,想 当年 的豪气雄 心早 已不在 。或 许是 因 为时代 太过 安定 ,我们 现在 的年轻人早 已没有 了忧 患意识 ,早 已被安稳 富足 的社会驯 化得没 有 了 “ 霸 气 ”,在这种 情况 下,更加 需要 多读苏轼 、辛弃疾 的词, 以此来激发青年的豪情和爱 国之气。 其 次, 苏 轼 教 给 我 们 面 对 挫 折 逆 境 的正 确 态
只 能呆 呆 的看 着对 方泪流满 面 。在我 们心 中,似乎
度一一乐观旷达 。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剧增, 无论学习、
工作、 生活都会面临失败, 动辄就有 自杀的事情发生 ,
但 凡有些权 势 的男 人,身边 总少不 了莺莺燕 燕 ,却 把结 发妻子抛 诸脑后 ,即使是普 通人 的爱情又 能维 持 多久呢 ? “ 七年 之痒 ”现在又 有几个 人能 坚持住 呢 ,坚持住 了又有 几个 人的 爱情能永 远那么 浓烈甜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词作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描绘了丰富的人生境界和对世事的观察。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主线,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一、逆境与平淡苏轼生活经历多次际遇逆境,这使得他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人生。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无情最是台城柳”,表达出对命运无情的触动;而在《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抒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豁达心态。

这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逆境的态度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启示。

此外,在平淡中品味生活也是苏轼常常提到的主题之一。

用“从容”一词来形容人生,展示出随遇而安、宽怀待人的心态。

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遗世华》中,“从容”一词贯穿全篇,意味深远。

二、自然与人生苏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寄托。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大自然为背景,表现出对英雄事迹的思考;而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他将风景与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些描写展示出苏轼与自然相融的态度,给予读者参悟生活哲理的启发。

三、社会与人性苏轼对社会风俗和人性较为敏锐地观察,并以笔触实力勾勒出真实而鲜活的形象。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借写一个街头卖艺女子来反映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艰难生存的境况;而在《东篱乐府·重九登高作》中则通过描述游客雅集场景暗含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此外,苏轼对人心的洞察也是他词作中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性的善恶、真假、称誉和诽谤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临江仙·月下独酌》中写道:“取次花丛懒回顾,卧看层林尽染,不似班珠弹。

”展示了对人性欲望的理性思考。

四、名节与理想苏轼对名利和个人的追求抱有独立自主的态度。

他嫌弃权贵名望,以清贫自赏,追求内心价值的升华。

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再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志向;而在《杨州西柳春日赋衣为乐府词四首之首》中则表现出推崇自由意志和追求个性独立。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被视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

苏轼的诗作广泛流传于后世,并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

本文将通过鉴赏苏轼的古诗,深入分析其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探讨其对读者和后世思考生活、人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诗歌风格与特点苏轼的诗歌风格多样,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咏怀、反对战争等不同主题。

他运用豪放而自由的笔调,充满情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在形式上,他多运用绝句、律诗和七绝等形式创作。

人生哲理分析对自然与人生的观察苏轼在他的古诗中展现了对自然万物和人生命运的敏锐观察。

他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通过描绘四时变化、风云变幻等景象,他意识到万物皆有生命和流转的规律,并借此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对情感与人性的洞察苏轼深刻理解人类情感丰富多样,并将其融入他的诗歌中。

在一些咏史抒怀作品中,他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悲壮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潮流和个人命运的痛惜和思考。

同时,他也通过婉约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个体之间的纠葛、友谊、爱情等复杂情感。

道德观念与社会关系苏轼对道德价值观持有高度关注,在他的古诗中经常表达对贪官污吏、亲疏不公等社会问题的批评。

他提倡真诚笃实、廉洁自持和正义平等等价值观念,呼吁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之重要性。

影响与启示苏轼的古诗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留下宝贵资源。

他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理在当代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通过阅读和鉴赏苏轼的古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他让我们明白生活之美、人性之善以及对社会问题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苏轼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激励着读者思考存在意义、珍惜时光和追求内心平静。

结语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创造的古诗作品以其卓越艺术成就和深邃哲理而闻名于世。

通过鉴赏其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对自然、人性与社会等方面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不同阶段苏轼的人生态度

不同阶段苏轼的人生态度

不同阶段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是有所变化的。

在黄州被贬期间,苏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角度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开始融摄三家,互补短长,从而超越了自身原有的思想境界,更客观、更全面地观照事物、理解人生。

他的这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

在出狱后,他被贬至黄州,刚至黄州之时被当地官员监视,那时的他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孤身一人与好友不再有往来。

然而,此时的他,内心却也有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在那里经过一番岁月的洗礼与打磨,他开始变得心静如水。

慢慢他适应了贬谪生活,躬耕于那样的日常活动中其精神得到了升华。

此时的他也放下了对名利的追逐,顺应命运的安排,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壮阔山水重塑自己的文化人格,从而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总的来说,苏轼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宠辱不惊的精神风貌。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词作为宋词的代表之一,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

苏轼的词以其清新动人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他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

苏轼在其词中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热爱和赞美。

他对自然的描绘常常充满感情,有时候深刻而富有激情,有时候是婉转含蓄。

他把自然万物看成是生命的载体,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无奈以及对时世沧桑的感叹都融入了他优美的词句之中。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落日幽山路,何处寻芳草。

江淮横林夕,风露多苍苔。

”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苏轼在词中反映了对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在他的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也有普通的百姓,他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反思。

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虏儿灌太清,虞箭动龙旗。

”叙述的正是当时的乱世沧桑,对于中原的悲哀与沉痛。

苏轼在词中表现了对人生苦乐的体验和感悟。

苏轼的词中不仅有对人生的苦难和遭遇的描绘,更有对人生的真情流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词中描写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反映了时代的社会和风气、人民的疾苦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寸心解千愁,一醆济百忧。

所愁济者何?我亦不知之。

一饮犹自醉,欲醉无此酒。

”写出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悲观态度,展现了其丰富的人生哲学。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对理想和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他的词中,既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忧虑和反思。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在《水龙吟》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反映了他对现实和理想的对立与挣扎,以及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程论文课程号:任课教师陈明成绩正文附后:结合苏词看苏轼波折仕途中人生哲学的变化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谪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官员之一,丰富而又艰辛的人生经历使苏轼得以在坎坷起伏中深入的反省自我,思考人生,此外,还有他逐渐变化的处世方式,给了人们许多启迪。

他人生哲学的变化也反映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本文主要通过苏轼接连被贬谪的人生经历,结合他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人生哲学的发展变化。

本文拟将苏词创作与其人生哲学按生活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加以考察:仕途三升、自请外调、被贬黄州、去黄以后。

关键字:苏轼三教合一儒道佛通判杭州三贬乌台诗案苏轼生活在一个文化较发达的时代。

宋王朝自建立起就致力于文化复兴,经过了将近100年的时代积累,逐渐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人;此外,北宋时期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潮流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传统的儒学思想造成冲击。

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里面有一段话,“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陈寅恪先生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

由此可见,这两位着名国学大师都地把宋代看作文化的高峰。

作品是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形象反映,政治上的不幸造就一代文学巨匠,无尽的挫折与逆境使苏轼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互补、宠辱不惊、洒脱自如的心境。

一、仕途三升——积极入世苏轼幼而好学,天资聪颖。

仁宗嘉佑元年,苏轼20岁,三苏到达汴梁城,参加礼部的初试,已备参加次年皇帝亲自监督的殿试,次年,苏轼于殿试中以优等取中,与苏辙同科及第。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

正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他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思想的正规教育,最先选择的也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仕途。

苏轼年仅十岁时学习《范滂传》,便“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二十一岁应科举试,曾向朝廷呈上五十六篇策论;二十二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更是满怀“致君尧舜”【2】的政治信念。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

此时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

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

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

在他政治上奋发有为、向往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也批判过释、道思想,如在《议学校贡举状》中写道:“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

”特别指出了佛老思想之虚空以及对“人主之名器爵禄”的极大危害.二、自请外调——儒道释思想碰撞冲突(一)出任杭州通判神宗18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1070年正式出任相。

王安石在任期间大举实行变法,由于用人不当,政治经验不足,很快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苏轼在为其父服满还朝的路上目睹百姓深受新法的残害,遂上万言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反被诬奏贩卖私盐,遭受排挤,为避开政治旋涡,自请外调。

苏轼到杭州后曾作诗《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

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此诗强烈地表达了其对新法不满的看法及降职后心情的焦虑,郁闷,怅惘。

但在杭州期间,苏轼内心的思想其实已经慢慢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愁闷、凄苦逐渐向乐观、豁达转变:《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尽管被贬,但是苏轼还是学会了苦中作乐,顺其自然,自得其乐。

《夜泛西湖五绝》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前两首写月下泛西湖,后三首写月将落及月落之后的西湖景色。

后三首,特别是最后一首给人以迷离神秘之感,也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哲理的初步探索。

(二)调职密州知州熙宁七年秋,苏轼于杭州任职期满,苏轼主动要求到密州任职。

对比杭州和密州的情形,简直是天壤之别,杭州有舟楫画舫、湖光山色;而当时的密州经济萧条、荒山连绵、生活困苦。

苏轼会主动选择密州,除了接近亲人,也表明他有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敢于吃苦的魄力、忧民之心、以及改造现实的能力。

可见,苏轼此时仍怀有强烈的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密州,苏轼自然没有幸福安适的生活,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写道:“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但他有以苦为乐的魄力、与民共苦的精神,又如他在《后杞菊赋并叙》中说:“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也正是这种精神,密州灾情得到控制,百姓负担减轻,社会秩序良好。

苏轼与民共苦,得到密州人民的拥戴,《密州出猎》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便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此时苏轼还是渴望报效朝廷、治国安邦的,表现了苏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格以及渴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身处逆境的苏轼也善于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发现人生哲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升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突出体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长期以来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难以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既向往“琼楼玉宇”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恶浊又留恋人世温暖,在词里我们可以感知这一层深切的矛盾。

在这场思想斗争中,从少年时就饱受濡染的儒学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于是苏轼倾向了“人间”,选择了仕途,只是在这当中又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即在个人生活中汲取了佛老思想,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

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

上阙中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下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理智又战胜了情感。

这也正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在苏轼内心猛烈的交锋。

在诗人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似乎已跃然纸上。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悲欢离合是相互转化的,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体现了辩证矛盾观和发展观。

三、被贬黄州——儒释道思想兼容“乌台诗案”促成了苏轼人生思想的成熟。

它的起因是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政治上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

用苏轼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3】。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次贬官与杭州和密州的自请出调不同,巨大的打击使他深刻认识和体会到外部世界存在残酷而又捉摸不定的力量,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命运的艰难与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 (《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从此,他的狂由傲世抗世转为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追求。

正如他在词中所云:“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4】疏狂有理,以酣饮沉醉为率真本性,正所谓“醉里微言却近真”。

1080年除夕,他在黄州北坡筑室躬耕,自号东坡居士。

政治上的失意引起生活上的急剧下降。

家眷到来,“债负山积”(《与张淳书》),直此之际,他在给秦观的信中说:“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从此胸中都无一事”。

显而易见这仍旧是“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的态度。

在黄州的近五年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会通的人生观,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黄州时期是他的思想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

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5】《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开篇引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讽刺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人,进一步联想到他在党争中收到的伤害,又说“事皆前定”,但也不需要过分在意,写出了诗人对世俗的不屑,“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则写出诗人想远离官场,不问世事,洒脱的形象,“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这可以看作诗人这一生的经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但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清风皓月”、“千钟美酒”,诗人心情豁然开朗,终于摆脱了世俗的约束,获得精神的解放。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大量的佛、道思想。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着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独立和思想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