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和哲理性,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精神内涵。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构建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文章的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居所,那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精神世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三)精读课文,理解内涵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2)引导学生理解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都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和恨的感受。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坚固优雅?(2)组织学生讨论事业对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2)引导学生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品味语言,体会哲理1、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和表现力的语句,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让学生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表达了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举例:文章中作者通过举例、引用名言、阐述道理等多种方式论证精神家园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这些论证方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
(1)理解抽象概念: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精神家园”这一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同时也提醒他们要关注精神家园的构建。课后,我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这节课让他们受益匪浅,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希望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在心灵深处构建的一个宁静、舒适的场所,它是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寻求慰藉和力量的来源。它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对我们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精神家园在作者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帮助作者克服困难的。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精神的三间小屋;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教学过程中,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将文章中的观点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精神家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学习难点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学法指导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文章,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惊骇(hài)濡养(rú)麾下(huī)灰烬(jìn)矗立(chù)襟怀(jīn)广袤(mào)驰骋(chěng)坍塌(t ān)自惭形秽(huì) 轻觑(qù)2.理解词语。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教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与技能1.掌握和积累课后“读读写写“的字词,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4.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1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二、检查预习1. 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 精神的三间小屋(名师教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师:如果你有几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你最想用它来装什么呢?预设:美食、玩具、书籍之类……师: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要有精神旨趣上的满足。
毕淑敏有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她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装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并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做好批注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
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自主读悟学生自主阅读,扫清字音、字形、词义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64“字词清单”),结合阅读提示和教学目标边读边做批注,初步生成问题,为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学习目标做批注,生成问题,提升学生自主读悟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既联系考点又培养能力。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最后各组分享探究所得,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补充。
1.明确观点跳读课文,找到阐述三间小屋各自内涵的语句,先确定三间小屋各自的内涵,再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1)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观点是什么?预设: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论述,在第19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间小屋象征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真诚地修筑自己的精神空间。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心灵的栖息地”为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3. 文本探究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讨论:为什么爱和恨要装在一间小屋?明确: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我们正视和接纳。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爱和恨的关系?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强调爱和恨应该有分寸,不能随意扩大恨,而应该让爱成为心灵的主导。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思考:为什么事业要放在第二间小屋?明确: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讨论:如何理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强调了事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确定,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探究: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明确: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
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安放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作者通过比喻,将安放自身比作精神的栖息地,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4. 三间小屋的关系讨论: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爱和恨是基础,事业是支撑,自身是核心。
只有三间小屋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5.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一、新课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 襟.怀(jīn) 广袤.(mào)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窗棂.(líng) 矗.立(chù)
惊骇.(hài) 濡.养(rú) 灰烬.(jìn)
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tān)
麾.下(huī) 驰骋.(chě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游弋:在水中游动。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得,相互配合,映衬。
彰,显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作者链接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
盛着爱恨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规划、耕耘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珍视自我独特安稳
3.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交流点拨】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交流点拨】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二)深层探究
1.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交流点拨】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2.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4.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
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交流】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